孔子見南子後,子路為什麼不高興?

2020-12-26 靜賢說

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雍也》

「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孔子見了南子後子路表現的就不高興了,從後面的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來看,子路何止是不高興,而是顯得特別生氣,不僅僅是跟孔子臉色看這麼簡單。

可以推論子路一定是也說了些動氣的話了的,不然不會惹得一向溫良恭儉讓的孔子「矢之曰」(「矢」通「誓」,是一種很嚴厲的語氣),並連續「天厭之,天厭之」的講了兩遍。

那麼孔子為什麼見南子呢?見南子子路為什麼不悅?

首先是為什麼見南子的問題。

孔子見南子,按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中的觀點是:「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原見』。」

這就是說,南子派來的人來對孔子講,凡是到衛國的君子只要看得起我們國君,不恥於與我們國君結為兄弟般交情的,一定也要見見我們的君夫人,君夫人也願意見您。

這段話說的很是客氣,身段放得很低,雖是信使轉述的南子的話,可更像是衛靈公的口氣,是經過衛靈公本人授意的。這就相當於說,你看得起我、願意交我這個朋友,那一定也要讓你見見我的家裡人一樣,這說明衛靈公對孔子是很賞識並給予信任的。

衛靈公讓孔子見南子一方面是認同孔子這個國外來的名人,一方面衛靈公可能還有讓南子對孔子做一下考察,看看孔子這個人到底怎麼樣的想法在裡面。

凡是到衛國的君子衛靈公必會安排其人與南子見面,所以可以肯定,與南子曾經見過面的其他國家來的名人絕不止孔子一人。

衛靈公的信任和認同是這次會見實現的主要原因,衛靈公讓見,南子願意見,最後孔子必見,這才是「子見南子」得以實現的正常邏輯。

見過南子後,子路不高興,子路的不高興絕對不是因為孔子去見了南子,因為在見南子之前,孔子也必定已先見過衛靈公,後來信使對孔子說過的「必見寡小君」的話孔子不會不告訴子路,子路雖是粗人,可是在人家地盤上謀生存的法則他不會不知道,見不見不是誰說了算,反對是無效的。

子路不悅不是因為孔子見了南子,而是在見過南子後,孔子認為南子並不是像有些人認為的那種女人。孔子說「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這就很明白了,孔子說我本來是不願意見她的,見到後覺得她是一個很懂規矩知進退講禮節的人,顯然孔子是為南子做了辯護的,這才引起了子路的不滿,師徒二人隨後有了一番觀點上的爭執,各執己見,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才有了孔子很不滿「矢之曰」的那一幕。

子路為什麼不容孔子為南子辯護呢?《禮記》中有「男主於外,女主於內,男不言內,女不言外」的禮制規定,按照禮制,女人是不能參與政治的。南子不僅參與了政治並且就是衛國實際的掌權人之一,自然會受到人們的非議。

雖說這種禮制的規定在今天看來是不公平的,但在男權社會裡已經深入人心並不是某個人能夠挑戰否定的,南子以極大的勇氣突破了禮制規定,自然成了男人眼中的另類,很多人不喜歡她也是事實。

子路不能超越時代對人認知的限制,他的不悅正是源於老師為這樣一個「不守禮制」的「壞女人」講話。事實上非但子路超越不了,孔子在沒有見南子之前,也多少帶有相同觀念,這是是時代造成的普遍意識。只是在見過南子後,孔子的觀念就轉變了。

南子在春秋末年的衛國扮演著很不一般的政治角色,她幫助衛靈公治邦安國,選賢任能,經常出現在歷史會晤的鏡頭裡,比如她與孔子的會面就是一個有力的佐證。

相關焦點

  • 孔子見南子,為何子路會不高興?孔子為此還說了:天厭之!
    有意思的是,後來有人問這個刺客為什麼不動手,這個刺客說,太子無道,讓他刺殺太子的母親,這怎麼可以呢?通過這兩件比較重大的政鬥就能看出,南子很多時候都是被迫反擊的,她真正有什麼大的過失嗎?如果有的話,《左傳》當中不應該遺漏才對。
  • 孔子 南子 子路 戲劇性的糾葛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孔子是一位道德主義者。孔子認為天下的事都可以通過道德來規範。然而,孔子沒有學過辯證法,不明白事物是不斷變化的,任何事物都有他的對立面。孔子之所以見南子,是因為這是禮節的規定。國君的夫人召見,是必須要去的。不去就有違禮儀。很難說,子路也是一位道德主義者。因為子路只是在遵守道德。他並不清楚道德的來龍去脈。比如,他的勇敢赴死,他認為他是在匡扶正義,但是,在我們看來,他完全搞錯了方向,死得太不值了。南子,是一位什麼樣的女人,的確很難去評判她。
  • 孔子明知見南子有可能身敗名裂,為何還去見,見了後還很高興
    (名聲不好的南子)那麼,孔子為什麼還要去見南子呢?一、不受國君重視。孔子周遊列國,第一站就是衛國。孔子拿著衛國的俸祿,還在衛國開班教學。人家國君夫人不過想見一見,又不是非分的要求,不去見顯然是很不近人情的。另外,南子又派了子路的好朋友彌子暇來。儘管彌子暇是衛靈公的男寵,也和南子有不正當的關係,但彌子暇也是衛國總管軍隊的大將軍。他親自來請,孔子不好推託,畢竟不去的話,不給人面子。思慮再三,孔子去見了南子。
  • 如此讀《論語》|孔子為什麼用「不忮不求」來稱讚子路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論語·子罕第九》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根據語言情境,時令當屬晚秋或已入冬,那時候天氣總是要比21世紀要冷一些,所以孔老師和弟子們都已經穿上了厚袍子,子路家貧,穿了一件破舊的麻絮填充的袍子,在風裡有些瑟瑟。孔子也是剛剛坐下去。手裡取了笨重的竹簡,上面刻著神秘的《易》。那風也大,樹葉就落了,麻絮填充的袍子實在是不頂勁啊。
  • 孔子的大仁與子路的小仁
    為什麼說孔子的「臣事君以忠」只是盡心盡力,而不是「愚忠」或「死忠」呢?不妨先舉一例來說明。魯國名士柳下惠當典獄官時,三次被罷免。有人對他說:「你為什麼不離開魯國呢?」柳下惠回答道:「堅持原則做事對人,到哪兒都會被黜免;如果放棄原則做事為人,那又何必離開生我養我的故土呢?」柳下惠既不願改變自己,又不願離開故國,其行為大概就是「愚忠」吧。
  • 同樣的問題,孔子為什麼不回答子路反而回答子貢呢?
    《荀子·子道》記載:有一次,子路問孔子:「魯國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絹為父母進行周年祭祀時卻在床上睡覺,這合乎禮制嗎?」孔子說:「我不知道。」子路出來後,對子貢說:「我以為先生沒有什麼不知道,先生卻偏偏有不知道的。」子貢說:「你問了什麼呢?」
  • 南子和孔子有多曖昧?孔子和南子見面發生了什麼?南子為何而死?
    孔子入門後,面朝北面稽首而拜,而南子必然是面南而坐。"夫人自帷中再拜"說明兩人見面時用絲帷等物隔開,既後世所言"垂簾"。"環佩玉聲璆然"則言南子盛服接見孔子,又因為絲帷內外相隔。因而只能聽到環佩玉器的聲音。孔子見南子所行之禮為最高級別的跪拜禮"稽首",而南子"再拜"也是一種很恭敬的禮節,"環珮玉聲璆然"亦能表現南子恭敬回禮的態度。子見南子整個會見過程中,賓主之間互相禮敬有加。
  • 子路為什麼會被砍成肉醬,因他在戰鬥前,做了孔子教他的這個動作
    子路為什麼會被砍成肉醬,因他在戰鬥前,做了孔子教他的這個動作都說孔子的弟子無數,門下弟子3000,但是真正意義上受到孔子教導的只有72個,那麼在這些弟子中誰最受孔子重視?有人說是顏回,有人說是子貢……其實最受孔子喜歡的是子路,子路是眾多弟子中年紀最長的,並且追隨公子的時間最長,他只比孔子小了9歲,雖然不像個讀書人,可是孔子一直喜歡他。子路的作用大多數情況下是保護孔子,教育師弟,在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他充當了孔子的保鏢,並且還是心甘情願的辭官跟隨。
  • 孔子學生那麼多,一定很辛苦吧?那當然,僅一個子路就讓他頭大
    子路做了三次這種動作。「而作」,做了三次這種動作後,停止了。為什麼不做了?野雞已經被他轟跑了,他的目的達到了,所以不做了。孔子在那正看著野雞感嘆人生呢,這貨兒可好,把野雞給趕跑了。孔子對大家感嘆,說:「如果我的思想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裡去。能和我一起去的只有子路。」子路聽到這話很高興,這是老師誇我呀!誰知孔子話鋒一轉,笑著對大家說:「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就是膽兒大,啥都敢幹,別的優點就沒有啦。」
  • 孔子與南子到底有沒有曖昧(上)
    如果我做了什麼不正當的事,那就讓上天來譴責我吧!子路的不悅,和孔子的解釋,讓本來很含糊的事情,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從而也飽受後世非議。許多人由此便出來質疑,說如果孔子沒做什麼,那還用得著解釋嗎,身正不怕影子斜,公道自在人心。解釋就解釋吧,還重複說了兩句「天厭之」,這不是越描越黑嗎?頗有做賊心虛之嫌。人們有如此反響,其實也很正常。
  •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四是南子有求於孔子。王崧《說緯》:當在出公輒時。輒之立,南子主之。趙鞅納蒯聵於戚,與之爭國,恐其位不固,欲用孔子以鎮服人心,故子路有衛君待子為政之言。南子知孔子無為輒意,乃以聘饗之禮請見,意欲孔子為輒也。子路以與前言正名之旨相反,故不悅。夫子則怒而矢之,謂予如不正名,必獲天誅。
  • 孔子給子路的治國之策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子曰:無倦。【鸚鵡學舌】子路請教治國之策。孔子說:你先給老百姓做出榜樣,然後再使老百姓勤奮勞作。子路請求孔子能不能再多講一點。孔子說:不要懈怠。【畫蛇添足】子路,性情剛烈,仗義好勇,在孔子的學生中,是非常特殊的一個。敢當面頂撞孔子並時常質問孔子甚至嘲諷孔子的,大概只有子路一人。孔子曾多次罵他,並在氣頭上咒子路"不得好死",結果子路真不得好死。
  • 【讀傳記】《孔子的故事》之:弟子顏淵和子路的死
    雖然子路常常挨孔子的罵,然而因為子路是個直爽的人,孔子對他也就最容易說出真心話,同時子路也有不少長處,像:正直,勇敢,聽了就做,說得出就做得出,沒有任何猶豫,而且如果別人指出他的毛病就高興等
  • 子路作為孔子最寵愛的學生,為何最後被剁成了肉醬?
    而子路,對孔子也是毫不客氣,有什麼說什麼,不高興了就直接甩臉色。子路曾經反駁孔子,「何必讀書然後為學」,說得好有道理呀。而孔子去拜見了「美而好淫」的衛靈公夫人南子。子路認為孔子好色,之後見到孔子,一臉的鄙夷之色,搞得孔子對天賭咒發誓,他沒做任何逾禮之事。
  • 什麼是「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王陽明於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裡,修文縣治)當驛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結合曆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
  • 孔門十哲,子路最後不得善終,如何看待「君子死,冠不免」?
    所以孔子也說:「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意思就是:「只聽了單方面的供詞就可以判決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春秋時期,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到各諸侯國遊學,仲由就是眾弟子之一。由於他極勇武,起了保衛者的作用,所以孔子評價子路時說:「自從我有了仲由後,我就沒有再聽到的惡意的言辭。」
  • 孔子的故事之子見南子
    今天我們講講歷史上的一段懸案—子見南子,電影《孔子》裡也有對這個故事的描寫,周迅扮演的南子,對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論語·壅也》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這一下,學生當中脾氣最大的子路不高興了,出來在態度上大概給孔子很難堪,逼得孔子賭了咒:「你不要懷疑我啊!我假如做了對不起人的事,給天雷打死!給天雷打死!」古人對這節書,都作上面這樣的解釋。  如果這樣解釋是對的,試想想,我們民族文化所標榜的這位聖人,豈不太糟糕了?見南子就有不軌的行為嗎?這是不可能的。
  • 孔子為何在見她之後便心生喜悅?
    那麼為什麼就沒人說孔子歧視男性呢?世人非男即女,難道孔子會歧視全人類不成?很顯然,歧視女性的說法是無稽之談。孔子說這句話的原意應該是:那些不成熟的女孩子和品德惡劣的男性都非常難相處,親近一點,他們就會得寸進尺,疏遠一些,他們就會詆毀你。
  • 弟子做好事不求回報,為什麼卻被孔子狠狠責備
    這樣名利雙收的事沒理由不做啊,於是很多出國在外的魯國商人只要遇到淪為奴隸的魯國人就會積極的把人贖回來,然後高高興興的回去找政府領獎勵。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端木賜)在國外贖回一個魯國人,他覺得自己不差錢,君子應該重義輕利,為國家做點小貢獻不應該要求回報,於是回國後就拒絕了國家給的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