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門十哲,子路最後不得善終,如何看待「君子死,冠不免」?

2020-12-22 卿子雜談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的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中國儒家學派早期的十位學者,皆是孔子弟子,分為「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四類別。人稱「孔門十哲」,分別是顏子、子騫、伯牛、仲弓、子有、子貢、子路、子我、子遊、子夏。

今天主要講的是子路。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縣人(今山東省平邑縣仲村鎮人)。他是「孔門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受儒家祭祀。

仲由少年時,從事各種勞作來維持家庭生活,是個很有孝心的孩子。因為家裡貧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裡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他在拜入孔門之前,《史記》記載,他志氣剛強,性格直爽,頭戴雄雞式的帽子耍威風,佩戴著裝飾的寶劍顯示自己的無敵,曾經瞧不起孔子的學說,屢次冒犯欺負孔子。為此孔子設計出少許禮樂儀式慢慢加以引導,這對子路很受用,所以最後,子路穿著儒服,帶著拜師的禮物,通過孔子學生的引薦,請求成為孔子的學生。

孔子眾多弟子中,子路是侍奉最久的。

仲由一生追隨孔子,保護孔子,積極捍衛或努力實踐孔子的思想學說,對儒家的貢獻、對後代的影響也是很大。

子路的伉直好勇在師從孔子之前就已形成,他在言語上從來不摻假欺瞞,對此孔子評價說:「子路無宿諾。」

意思就是:子路答應今天兌現的事情,決不拖延到明天。孔子對子路忠心不二、講信義的品性深有了解,曾斷言:「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包公斷案鐵面無私,還需聽雙方證詞,並且找到證據才能斷案。而子路呢?他聽到一面之詞就知道誰對誰錯,因為他腦袋瓜好使,不需要按照一般人的方式來判斷是非,是大智大勇之人,在他的剛毅、公正的謀斷下,涉案眾人都非常信服。

所以孔子也說:「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意思就是:「只聽了單方面的供詞就可以判決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到各諸侯國遊學,仲由就是眾弟子之一。由於他極勇武,起了保衛者的作用,所以孔子評價子路時說:「自從我有了仲由後,我就沒有再聽到的惡意的言辭。」

因孔子的觀念在當時亂世是難以踐行的,因而在各國都受到冷遇。相傳一次孔子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東門旁發呆,子貢問鄭國人孔子在何處。鄭國人說東門邊有個老頭子像一隻喪家之狗在發呆。

可想而知,孔子在推行儒家政治主張的初期是多麼艱難。

子路一開始是在魯國做的小官,在邵這個地方當首長。後來跟隨孔子週遊到衛國時,孔子任魯國司寇,他任季孫氏的宰相,後任大夫孔悝的宰相。

當時的衛國,有一位很美麗的女人,叫南子。

她是春秋時期女政治家,河南商丘人。原是宋國公主 ,後嫁衛靈公為夫人。據史書記載,南子生性淫亂,因宋國公子朝(宋朝)容貌俊美,於是便和他私通。 她丈夫知道這個事情,卻不加阻止,甘願戴上綠帽。

衛靈公三十九年(魯定公十四年,前496年),衛靈公為南子召見公子朝,讓二人在洮地約會。

當時衛靈公的太子蒯聵(kuǎi kuì)把盂地獻給齊國,路過宋國野外時。聽到野外的人唱歌道:「已經滿足你們的母豬,何不歸還我們那漂亮的公豬?」,母豬是指南子,公豬是指宋朝,意思是說,已經滿足南子,為什麼不把宋朝歸還宋國。

太子蒯聵感到羞恥,對家臣戲陽速說:「跟著我去朝見夫人,夫人接見我,我一回頭看你,你就殺死她。」戲陽速同意。於是二人前去朝見南子。南子接見太子蒯聵,太子蒯聵回頭看了戲陽速三次,戲陽速後悔刺殺南子,所以沒有下手。

太子蒯聵頻頻用眼睛向戲陽速示意,南子覺察到太子蒯聵的臉色異常,知道太子蒯聵要刺殺自己,南子害怕,號哭著逃走,跑到衛靈公跟前說:「太子蒯聵想要殺我。」衛靈公因此大怒,太子蒯聵怕極了,就連忙逃亡到宋國,衛靈公將太子蒯聵的黨羽都趕走。

幾年後,衛靈公死了。

衛靈公生前曾想立兒子公子郢(yǐng)為太子,衛靈公死後,南子遵照衛靈公的意願,想立公子郢為太子,說:「公子郢必須做太子,這是國君的命令。」公子郢回答說:「郢和別的兒子不一樣,而且我伺候國君到死,如果有這話,郢一定會聽到。並且還有逃亡者太子蒯聵的兒子輒在那裡,我不敢即太子位。」於是便擁立輒(zhé)為國君,是為衛出公。

逃亡在外的蒯聵知道自己兒子當了王,心裡很不痛快,就要謀反當王!就勾結孔悝的母親伯姬(蒯聵的姐姐),讓伯姬去拉攏其他人,擁護自己為君!

在孔悝身邊當宰相的子路,知道後義憤填膺!當即進城去見蒯聵,勸諫蒯聵不要謀反,免得百姓遭殃。但是蒯聵不聽勸,反而命石乞揮戈擊落子路冠纓,要將他殺死!子路知道自己這次要死了,就說道:「君子死,冠不免。」意思就是君子即使臨死,也要衣冠整齊在系好帽纓的過程中被人砍成肉醬。終年六十三歲。

子路後在衛國的蒯聵之亂殉難,孔子聽聞他死了之後,傷心流淚,死前不吃肉醬。

現在的子路墳,在濮陽縣城北5公裡,今京開大道西側,其西南半華裡是戚城遺址。相傳戚城曾是衛靈公的外孫孔悝的封邑,所以俗稱孔悝城。墳的東北1華裡有蒯聵臺遺蹟。

相關焦點

  • 他是孔門十哲之一,為幫助國君復位被剁成肉泥,死前言論讓人欽佩
    仲由,字子路。他是孔門十哲和七十二賢之一,在孔子眾多的弟子當中。他確實是一個比較另類的弟子,和顏回這種寬仁宅厚的弟子不同。子路是一個性格很暴烈而且剛直的人,他早年沒有成為孔子的弟子時,幾乎是一個「野人」般的存在。
  • 長垣人不知道的子路,和人打架時候還惦記著帽子戴的正不正,結果被砍死了
    子路,生於公元前542年,卒於公元前480年,子路是其字,名字為仲由,是孔子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賢,是孔門十哲之一,春秋時期魯國卞人,也就是今天的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子路早年生活比較清貧,事親至孝,是《二十四孝》中為親負米故事的主人公,比孔子小9歲,是孔子的弟子中追隨孔子時間最長的人。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五一:聖人門下,子路、子我
    子路問政事,孔子說,重要的是自己先給百姓作榜樣,然後能使百姓辛勤勞作。子路請求進一步說明,孔子回答說:「無倦」,即不要懈怠。子路問,君子崇尚勇敢嗎?孔子說:「義之為上。君子好勇而無義則亂,小人好勇而無義則盜。」孔子說,只聽片面言辭就決斷案子的,恐怕只有仲由吧!仲由崇尚勇敢超過我所能用,這樣就無所取材了。
  • 我看「子路之死」
    —題記 子路,字仲由,孔門大弟子也。據史料記載,子路曾任衛國大臣孔俚的家臣,任職期間衛國國情極度混亂。
  • 子路作為孔子最寵愛的學生,為何最後被剁成了肉醬?
    這時候,如果還繼續刻板的追求儒家所提倡的禮樂制度,那麼,在面對戰爭之時,結局也就只有一個,會死得很慘。子路之死,正好驗證了儒家所提倡的某些道理,並不適合用在以詭道和時機把握為主的戰爭之中。這應該也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並不被眾諸侯所接受的主要原因。子路是孔子眾門徒中,最具有俠義精神的弟子。
  • 聖人孔子座下十哲之一,最大的狂徒,子路為何結局悽慘
    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最出色的有七十二人,被稱為「孔門七十二賢」。而仲由便是其中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也是孔子弟子中少見的「狂徒」。(1)比起仲由,他還有一個我們更熟悉的稱呼,子路。子路的年齡僅比孔子小九歲,也是跟隨孔子時間最長的弟子。
  • 如此讀《論語》|孔子為什麼用「不忮不求」來稱讚子路
    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論語·子罕第九》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來還原一下事件場景。根據語言情境,時令當屬晚秋或已入冬,那時候天氣總是要比21世紀要冷一些,所以孔老師和弟子們都已經穿上了厚袍子,子路家貧,穿了一件破舊的麻絮填充的袍子,在風裡有些瑟瑟。孔子也是剛剛坐下去。
  • 孔子給子路的治國之策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子曰:無倦。【鸚鵡學舌】子路請教治國之策。孔子說:你先給老百姓做出榜樣,然後再使老百姓勤奮勞作。子路請求孔子能不能再多講一點。孔子說:不要懈怠。【畫蛇添足】子路,性情剛烈,仗義好勇,在孔子的學生中,是非常特殊的一個。敢當面頂撞孔子並時常質問孔子甚至嘲諷孔子的,大概只有子路一人。孔子曾多次罵他,並在氣頭上咒子路"不得好死",結果子路真不得好死。
  • 子路結纓而死(《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當時,孔子最得意的門生之一子路,就是事件當事人孔悝的邑宰,聽說孔悝被人脅迫,就衝進都城救主(《史記》中記載不同),結果,遭到蒯聵的手下石乞等人的截殺。混戰中,子路的冠纓(就是帽帶子)被石乞的大戈砍斷了,頭上的帽子一下子就歪了下來。子路這才停下手來,將帽帶子重新接好,將帽子扶正。  而石乞等人卻不是溫雅君子,趁機向子路發動攻擊。子路臨死前說:「君子死,冠不免。」
  • 孔門弟子三千 為何聖人只愛他一個人
    對於儒家來說最快樂的事就是——學習在孔門三千弟子當中,最閃耀的兩顆明星,一文一武,分別是子路和子貢。子路是勇氣和擔當的代表。子路平生衝動,但最終取義而死,頗為壯烈。他那時任衛大夫孔悝之邑宰,適逢衛國內亂,子路為救主不肯獨自逃離,說「食其食者不避其難」。與叛軍戰鬥時,他寡不敵眾,臨死之際還鎮定地大呼:「君子死,冠不免!」意思是,正直的人死時,帽子不能不正,衣服不能不整。因為在儒家看來,正衣冠,如正人生!子貢是知行合一的代表。孔老師帶學生周遊列國十四年。他可不是一個人旅遊,而是帶著龐大的旅遊團。
  • 子路,你眼裡還有為師嗎
    其次就是子路,比孔子小九歲。顏無遙在孔子身邊的時間不長,子路除最後一兩年在衛國做官外,基本都在孔子身邊,是與孔子關係最親近的學生之一。子路(前542年-前480年),即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期魯國人,「孔門十哲」之一。
  • 《論語》中的子路
    子路是《論語》所及孔門弟子中給人印象最深的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歲」 「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孔子家語· 弟子行》說:「不畏強御,不侮矜寡,其言循性,其都以富,材任治戎,是仲由之行也。」
  • 「以孔子為師,與孔子為友」,《孔門十弟子》告訴你怎樣成為君子
    我今春發現一本小書,是由孔門弟子的角度切入,以介紹孔門十大弟子來介紹、闡述孔子思想。這就是傅佩榮的《孔門十弟子》。傅佩榮教授師從方東美和餘英時,是著作等身的著名哲學家。本文僅從《孔門十弟子》獨特的創新解讀和切入角度兩個方面來述評。全新的「君子論」與「仁論」一百六十多頁的書讀完,讓我最有所得的一點是:傅教授認為,應該把「君子」與「行仁」看成一種「正在進行」的狀態。
  •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之子路的故事(上)
    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14、 10.16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識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15、11.3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16、11.12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之子路的故事(下)
    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14、 10.16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識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15、11.3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16、11.12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 人文課堂|孔門「野蠻」學生子路
    「孔門多雜」,什麼人都有,子路是「野蠻派」同學的代表。子路性情剛直,好勇尚武。他曾經欺負過孔子,打劫過孔子。那兩人怎樣成為亦師亦友的關係呢?《史記》記載,子路是一個混混式的人物,平常總是頭戴雄雞式的帽子耍威風,還佩戴公豬皮裝飾的寶劍顯示自己的無敵。
  • 子路為什麼被剁成肉醬
    孔子高大威猛,子路趾高氣揚,二人相見,感覺連大街都變窄了。二人相遇的後果,在《史記》中可以找到:「陵暴孔子」。儘管不屑和小混混打架,但結果很悲催——孔子很可能被子路摁倒「揍」了一頓。但孔子不生氣,而是「設禮稍誘子路」,君子動口不動手,小人才動手又動口。孔子給子路講了一大籮筐道理,用禮儀去引導他。
  • 孔子的故事 | 子路之死(第24期)
    子路是死在衛國的,原來衛出公立了十二年以後,他父親蒯聵又來奪取王位。這時子路在衛國的一個貴族孔悝那裡做官。孔悝是蒯聵的外甥。孔悝並不贊成蒯聵。可是孔悝的母親,即蒯聵的姐姐,卻歡迎蒯聵,原因是她在孔悝的父親死後,愛上一個僕人叫渾良夫的,蒯聵支持她這一段愛情,並允許她改嫁。結果,孔悝的母親和渾良夫當了蒯聵的內應。 蒯聵潛冋衛國,住在孔悝的萊園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