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結纓而死(《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2021-03-01 風力語文


 導讀:

       在距今2500年前的一天,衛國都城(河南省濮陽市五星鄉高城村)發生了一場流血的政變:衛國大夫孔悝kuī的母親伯姬與人合謀,擁立其弟蒯聵kuǎi kuì為君,並脅迫孔悝去弒殺衛出公姬輒zhé。其實,蒯聵與姬輒是父子關係,衛國國君之位本來應該是蒯聵的,但是,一件事卻改變了一切。

  蒯聵為太子時,與其父衛靈公的夫人南子交惡,蒯聵就聯合密友戲陽謀刺南子。結果,戲陽卻臨陣反悔,蒯聵屢次向戲陽示意,南子發現了蒯聵的陰謀,告知靈公。靈公大怒,蒯聵被迫逃往宋國,後又投奔晉國趙氏。

  蒯聵逃走後,衛靈公欲立少子郢為太子,公子郢堅辭不受。衛靈公死後,靈公夫人讓公子郢yǐng承靈公之意即位,公子郢卻讓前太子蒯聵之子姬輒即位,是為衛出公。

  衛出公即位後,晉國的趙簡子派人送蒯聵回衛國,想讓蒯聵即位。衛國人聽說後,發兵阻擊蒯聵。蒯聵不得入,入宿而保,衛人亦罷兵。此後,衛出公連續在位十二年。

  直到衛莊公元年(公元前480年),蒯聵在姐姐伯姬的幫助下潛回都城,謀刺衛出公。衛出公聞訊後,在他人的幫助下,逃到齊國避難。

  當時,孔子最得意的門生之一子路,就是事件當事人孔悝的邑宰,聽說孔悝被人脅迫,就衝進都城救主(《史記》中記載不同),結果,遭到蒯聵的手下石乞等人的截殺。混戰中,子路的冠纓(就是帽帶子)被石乞的大戈砍斷了,頭上的帽子一下子就歪了下來。子路這才停下手來,將帽帶子重新接好,將帽子扶正。

  而石乞等人卻不是溫雅君子,趁機向子路發動攻擊。子路臨死前說:「君子死,冠不免。」意思是,君子即使臨死,也要衣冠整齊。在系好帽纓的過程中,子路被人砍成肉醬。

 

子路(劇照)

原文: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歲。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kàng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 

譯文:

    仲由,字子路,卞地人。比孔子小九歲。 

    子路性情粗樸,喜歡逞勇鬥力,志氣剛強,性格直爽,頭戴雄雞式的帽子,佩戴著公豬皮裝飾的寶劍,曾經欺凌孔子。孔子用禮樂慢慢地誘導他,後來,子路穿著儒服,帶著拜師的禮物,通過孔子學生的引薦,請求作孔子的學生。 

原文:

    子路問:「君子尚勇乎?」孔子曰:「義之為上。君子好勇而無義則亂,小人好勇而無義則盜。」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縕wēn袍與衣狐貉 mò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譯文:

       子路問:「君子崇尚勇敢嗎?」孔子說:「君子最崇尚的是義。君子只好勇而不崇尚義,就會叛逆作亂。小人只好勇而不崇尚義,就會做強盜。」 

       子路要聽到什麼道理,沒有馬上行動,只怕又聽到新的道理。 

       孔子說:「只聽單方面言辭就可以決斷案子的,恐怕只有仲由吧!」仲由崇尚勇敢超過我之所用,就不適用了。」象仲由這種性情,不會得到善終。「穿著用亂麻絮做的破舊袍子和穿著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認為羞愧的,恐怕只有仲由吧!」「仲由的學問好象登上了正廳,可是還沒能進入內室呢。」 

原文:

      季康子問:「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不知其仁。」 

       子路為季氏宰,季孫問曰:「子路可謂大臣與?」孔子曰:「可謂具臣矣。」 

      子路為蒲大夫,辭孔子。孔子曰:「蒲多壯士,又難治。然吾語汝:恭以敬,可以執勇;寬以正,可以比眾;恭正以靜,可以報上。」 

譯文:

    季康子問道:「仲由有仁德嗎?孔子答說:「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可以讓他管理軍政事務,至於他有沒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子路出任季氏的家臣,季孫問孔子說:「子路可以說是人臣了嗎?」孔子回答說:「可以說是備位充數的臣子了。」 

    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辭行。孔子說:「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難治理。可是,我告訴你:恭謹謙敬,就可以駕馭勇武的人;寬厚清正,就可以親近民眾;恭謹清正而社會安靜,就可以用來報效上司了。 

原文:

      初,衛靈公有寵姬曰南子。靈公太子蕢聵(蒯聵kuǎi kuì 得過南子,懼誅出奔。及靈公卒而夫人慾立子郢yǐng。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輒在。」於是衛立輒為君,是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蕢聵居外,不得入。

譯文:

    當初,衛靈公有位寵姬叫作南子。靈公的太子蕢聵得罪過她,害怕被謀殺就逃往國外。等到靈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讓公子郢繼承王位。公子郢不肯接受,說:「太子雖然逃亡了,太子的兒輒還在。」於是衛國立了輒為國君,這就是衛出公。出公繼位十二年,他的父親蕢聵一直留在國外,不能夠回來。

原文:

       子路為衛大夫孔悝kuī之邑宰。蕢聵乃與孔悝作亂,謀入孔悝家,遂與其徒襲攻出公。出公奔魯,而蕢聵入立,是為莊公。

 譯文:

     這時路擔任衛國大夫孔悝採邑的長官。蕢聵就和孔悝同作亂,想辦法帶人潛入孔悝家,就和他的黨徒去襲擊衛出公。出公逃往魯國,蕢聵進宮繼位,這就是衛莊公。

原文:

      方孔悝作亂,子路在外,聞之而馳往。遇子羔出衛城門,謂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門已閉,子可還矣,毋空受其禍。」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難。」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門開,子路隨而入。造蕢聵,蕢聵與孔悝登臺。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請得而殺之。」蕢聵弗聽。於是子路欲燔fán臺,蕢聵懼,乃下石乞、壺黶yǎn攻子路,擊斷子路之纓。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結纓而死。 

譯文:

     當孔悝作亂時,子路還有事在外,聽到這個消息就立刻趕回來。子羔從衛國城門出來,正好相遇,對子路說:「衛出公逃走了,城門已經關閉,您可以回去了,不要為他遭受禍殃。」子路說:「吃著人家的糧食就不能迴避人家的災難。」子羔終於離去了。正趕上有使者要進城,城門開了,子路就跟了進去。找到蕢聵,蕢聵和孔悝都在臺上。子路說:大王為什麼要任用孔悝呢?請讓我捉住他殺了。」蕢聵不聽從他的勸說。於是子路要放火燒臺,蕢聵害怕了,於是叫石乞、壺魘到臺下去攻打子路,斬斷了子路的帽帶。子路說:「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來。」說完系好帽子就死了。 

原文:

    孔子聞衛亂,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譯文:

    孔子聽到衛國發生暴亂的消息,說:「唉呀,仲由死了!」不久,果真傳來了他的死訊。

原文:

       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惡言不聞於耳。」是時子貢為魯使於齊。(《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譯文:

     所以孔子說:「自從我有子仲由,惡言惡語的話再也聽不到了。」這時,子貢正為魯國出使到了齊國。 

注釋:

       子路是孔丘的學生,又當過孔丘的侍衛,人們都怕他,有意見不敢說。所以,孔丘說自從子路擔任他的侍衛以後,他就聽不到反對他的意見了。

河南省濮陽pú yáng市蒯聵kuǎi kuì臺

評價:

      子路在戰爭中陣亡,臨死前還不忘系好被對手砍斷的帽纓,正冠而死。重視儀表、重視細節,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教養。子路在敵人的刀鋒下系好帽纓,體現了貴族式的在死亡面前的從容不迫。

相關焦點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五〇:高山仰止,仲尼弟子列傳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第五之後本應是伍子胥列傳第六,因為在前面《吳太伯世家》中已經詳細講述了伍子胥的事跡,所以此處從略,想了解伍子胥事跡的話請參看前文。本文為仲尼弟子列傳第七。世傳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
  • 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列傳》
    《伯夷列傳》是伯夷和叔齊的合傳,冠《史記》列傳之首。在這卷列傳中,司馬遷以「考信於六藝,折衷於孔子」的史料處理原則,於大量論贊之中,夾敘了伯夷、叔齊的簡短事跡。列傳的「傳」字,本義是供人轉換車馬的驛站。
  • 秦國的孔子弟子
    跟隨孔子學習的弟子有三千人,精通六藝被後世尊為先賢的弟子有七十七人①。這些人中,「秦祖、壤駟赤、石作蜀、燕伋四人皆是秦國人②,為秦國傳播儒家思想做出了重要貢獻。   秦地的四名孔子弟子在孔廟享從祀,最早祭祀啟於東漢永平十五年(72),明帝到曲阜祭孔,並祭孔門第子。唐朝貞觀四年(630年),太宗下詔:「天下學皆各立周、孔廟,直至清代,四人供奉於大成殿西廡。
  • 史記 孫小果列傳
    小果汗起,直伏地叩首若倒搗蒜,且扶老父履曰:「吾立誓,不復敢違法亂禁也,切莫死我。」老父欲笑,強忍,耳語問曰:「豎子欲求復生之術乎?」小果愕然,起,張目矗立,蹙眉對曰:「安能有此術?」老父告之曰:「自我歸後,將暗助汝也。
  • 史記.南宋黃善夫刊本
    史上評註《史記》最有影響的是俗稱 「三家注史記」:《集解》(裴駰注)、《索隱》(司馬貞注)和《正義》(張守節注)。此為南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刊本(最早三家注合刻本),現藏於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 室町時代,日本京都建仁寺僧人月舟壽桂及其弟子們將能見到的《史記》古注,抄錄在《史記》黃善夫刊本頁的邊欄外,或抄為另頁,附於每篇之後,使得這些彌足珍貴的古注流傳至今。
  • 我薦|張毅:《史記·伯夷列傳》講解
    在《史記》五種體例中,本紀是總綱,把整個歷史的時間線索理出來,傳就是對這個線索上某些突出的人物、事跡加以詳細說明,它和本紀的關係,也可以比附三傳和《春秋》的關係來理解。因為這個「傳」以人為核心,所以後來就特指記敘人物事跡的一大類作品,就是後來「傳記」這個文體。
  • 杖藜扶我過橋東:「杖藜」的出處,是孔子一位弟子
    它背後有一個通過《莊子》和《史記》流傳了兩千多年的故事,說的是孔門弟子原憲和子貢之間的某次會面。窮困潦倒的原憲手持杖藜而應門,把富有千金的子貢批評得啞口無言。從此以後,古代的那些清貧文人們就常常以原憲自比,以杖藜入詩。
  • 只因見了春秋時期最美麗的女子,千古聖人孔子被弟子逼得賭咒發誓
    這番話翻譯過來就是,孔子去見了春秋時期最美麗的女子南子,孔子的弟子子路非常不高興。孔夫子看著弟子的臉色,被逼得賭咒發誓:「我要是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就讓老天厭惡我!讓老天厭惡我!」孔子一生有三千多名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賢,子路又是這七十二賢中性子最耿直的那一位。對於老師做的事不滿意,他也敢毫不客氣地表達出自己的不滿。
  • 緬懷孫立群教授丨重溫先生主講《史記貨殖列傳》
    孫立群教授講《史記·貨殖列傳》《史記》是西漢司馬遷(公元前145-公元前90年)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其中一篇別具特色的篇章,就是《貨殖列傳》。《貨殖列傳》通過論述中國古代著名商人經商致富的活動,倡導了諸多我們在西方經濟學中學習的經濟學規律,而這些規律的發現,比西方要早數千年。讓我們走進《史記·貨殖列傳》,感受司馬遷經濟思想的光芒與智慧。有一個學者叫潘吟閣,對《史記》的評價非常高,他說:讀中國書而未讀《史記》,可算未曾讀書;讀《史記》而未讀《貨殖列傳》,可算未讀《史記》。美哉《貨殖列傳》!
  • 緬懷孫立群教授丨重溫先生主講《史記•貨殖列傳》
    《史記》是西漢司馬遷(公元前145-公元前90年)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其中一篇別具特色的篇章,就是《貨殖列傳》。《貨殖列傳》通過論述中國古代著名商人經商致富的活動,倡導了諸多我們在西方經濟學中學習的經濟學規律,而這些規律的發現,比西方要早數千年。讓我們走進《史記·貨殖列傳》,感受司馬遷經濟思想的光芒與智慧。
  • 一鳴文摘|《史記·李將軍列傳》(完結篇)
    那麼,李廣是怎麼死的呢?他的死,為何會引起這麼多人的悲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以小喻大:用小事或者小部分比喻大事或整體的事物。鄒忌為了規勸齊王納諫,借家中妻妾之言,以小喻大,實在是機智過人。李廣最後的結局也充滿了悲劇色彩。
  • 讓人細思極恐的《史記》揭露人性現實,字字珠璣,別等到40歲才懂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毫不誇張地說,一部《史記》在手,就能讓你少走很多彎路,而通過老祖宗揭露的人性現實,能讓我們從中學到很多為人處世的大智慧,最近,我讀了這套書之後,受益匪淺,跟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智慧,別等到40歲後才知道,越早知道越好,讀完受益一生一、不知其人,視其友司馬遷在《張釋之馮唐列傳》中引用,這句話想告訴我們的是,要是不了解一個人,只要觀察他身邊的朋友就可略知一二
  • 《史記》寫的像故事書?這些細節不了解,就別假裝你看過《史記》
    b、以當時現存文物為史料《孔子世家》記載:「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只回留之不能去雲。」孔子生活在春秋時期,這個時候想找到文字記載的歷史資料已基本不能,司馬遷為了解孔子的事跡親自到了供奉孔子的宗廟祠堂,通過觀察留下來的文物,以及族人的生活習慣及言語中的事跡來細究孔子生前點滴,以此整理史料。
  • 讀史記 | 酷吏列傳
    像是酷吏列傳寫在第一的郅都:「濟南瞷氏宗人三百餘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於是景帝乃拜都為濟南太守。至則族滅氏首惡,餘皆股慄。居歲餘,郡中不拾遺。旁十餘郡守畏都如大府。」濟南瞷氏族人有三百多家,全都非常狡詐,不守法紀,二千石俸祿的郡守也管不了他們,於是景帝拜郅都為濟南太守,郅都到那裡立即就族滅了瞷氏為首惡的人,剩下的都十分恐懼。
  • 遇人不淑易吃虧,若能掌握《史記》識人五法,凡事多長個心眼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孔子曾說過:「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可見他是想誇子羽,吐槽自己的以貌取人,還把宰予拎出來反襯,宰予就是被孔子評價「朽木不可雕也」的那位。那聖人孔子在識人上都會失手,我們更要學一學了,《史記》中就有另外一個故事,清晰地講述了獨門秘方的識人五法,不聽一聽嗎?這個故事記載在《魏世家》中,魏文侯詢問謀臣李克,「說先生曾經說過:「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現在我正想要一個丞相,翟黃和我弟弟魏成,哪個更好呢?」
  • 《史記·刺客列傳》品譯(五)荊軻刺秦王
    史記·刺客列傳(五)荊軻刺秦
  • 司馬遷《史記》中,為何將蕭何、張良入世家,而將韓信入列傳?
    《史記》作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史學上的地位是無法企及的,由於文言文的障礙,導致很多人都沒有讀過史記。其實《史記》也就五十來萬字,要是硬讀真的沒有啥!不是和大家吹,我一年平均就能碼出二百萬字,雖然以水文居多,但是活還是在那放著呢!所以,要是認起真來,五十萬字真的沒啥,多讀讀歷史還是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