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孫立群教授丨重溫先生主講《史記貨殖列傳》

2020-12-12 大道知行知行堂

2020年2月10日,著名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專家孫立群教授,因病逝世,享年70歲。

孫立群教授,1950年4月15日出生,天津市人,中共黨員,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南開大學歷史系副主任、工會主席、中國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等,兼任中國社會史學會理事。著有《中國古代士人生活》《中華文化通志·社會階層制度志》《士人與社會·秦漢魏晉南北朝卷》《解讀大秦政壇雙星——呂不韋與李斯》等及合著合編的專著、教材10餘部,發表論文數十篇。多次獲得國家圖書獎、天津市社科獎、天津市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天津市師德先進個人、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等省部級獎勵。

孫立群教授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講授中國古代史30餘年,其主持的「中國古代前期史」課程,曾入選天津市精品課程。2006年起,孫立群教授開始與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節目合作並擔任多期主講,先後主講「呂不韋」「李斯」「範蠡」「我讀經典之解析《韓非子》」「千古中醫故事之扁鵲」「從司馬到司馬」等題目,深入淺出、客觀公正,譽滿海內外。

2018年8月25日,孫立群教授受邀在「大道知行講堂」為線上線下數萬聽眾講授《一代商聖範蠡的經商之道》,用三個小時的時間給大家形象地還原出了商聖範蠡的一生。

哲人其萎,風範永存,今日分享孫立群教授的以往講授文章,以此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孫立群教授。

孫立群教授講《史記·貨殖列傳》

《史記》是西漢司馬遷(公元前145-公元前90年)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其中一篇別具特色的篇章,就是《貨殖列傳》。《貨殖列傳》通過論述中國古代著名商人經商致富的活動,倡導了諸多我們在西方經濟學中學習的經濟學規律,而這些規律的發現,比西方要早數千年。讓我們走進《史記·貨殖列傳》,感受司馬遷經濟思想的光芒與智慧。

有一個學者叫潘吟閣,對《史記》的評價非常高,他說:讀中國書而未讀《史記》,可算未曾讀書;讀《史記》而未讀《貨殖列傳》,可算未讀《史記》。美哉《貨殖列傳》!《貨殖列傳》像一塊樸實無華的玉,你只有靜心把脈絡看清楚,才會發現這篇文章大有深意,尤其我們在一線工作,經歷了很多社會上的事,你再看《貨殖列傳》就有感悟,這種感悟是書本和實踐結合,人家司馬遷說的都是至理名言,沒有趨炎附勢,沒有譁眾取寵。所以這篇文章值得我們重視。

「貨殖」是什麼意思?就是貨物升值,就是發財致富。大家讀《貨殖列傳》可以發現,司馬遷講的內容很多都是四方的土特、物產、各地的特色風俗,雖然2000多年時過境遷早已發生變化,但這篇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是講了中國古代的商業發展史。之前沒有這樣的書,所以《史記·貨殖列傳》是中國第一部商業專史。

《貨殖列傳》把咱們中國商業經濟的前景歸到哪裡去了?司馬遷精心安排在了《史記·呂不韋列傳》,現在已經把《呂不韋列傳》歸為中國古代的商業智慧,他代表了趨勢,就是漢武帝所形成的不僅要富,還要貴,只富不貴不保險,在中國古代光有錢沒有用,一場農民起義你就窮光蛋了。哪一場運動不是對著有錢人?所以有錢人在中國古代最不安全,要想安全就得有錢,還得有地位,這是人們逐漸悟出來的。尤其到了戰國後期,人們有一個普遍共識,當時有一句話,怎麼求富?《貨殖列傳》裡面有,農不如工,做農業不如手工業。刺繡文不如倚市門,從事刺繡勞動不如倚市的工作。但是從呂不韋開始又有一條新的路徑,倚市門不如走仕途,這句話太對了,正應了戰國後期到秦漢的商業發展。

我在《百家講壇》講了呂不韋、李斯、範蠡,又講第四個,結果找了半天沒有找到,為什麼?不是找不到,富豪有的是,為什麼找不到?就是憑自己智慧致富的人越來越少,他們往往和政治聯姻、和政治聯手,所以才能富比天下。《貨殖列傳》梁啓超將其列入《史記》十大名篇,但是學者摸不清司馬遷講什麼,因為涉及的範圍太廣了。

《貨殖列傳》涵蓋的時間範圍從春秋末期到西漢中期,大約300多年,一直寫到司馬遷去世。從春秋到戰國這段歷史,經過大浪淘沙,到司馬遷的時候都定型了。人們都把這些東西當做經典了,尤其精彩的是司馬遷寫了大富豪,這些大富豪有範蠡、子貢、白圭、猗頓、巴寡婦清等,在當時家喻戶曉,後來我們的歷史多注重政治家,所以他們漸漸被淹沒,但是淹沒並不等於沒有。

《貨殖列傳》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從開始到「清窮鄉寡婦,禮抗萬乘,名顯天下,豈非以富邪?」論述司馬遷的經濟觀點和先秦著名商人手工業者。最精彩的部分就在這裡,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從「漢興,海內為一」到結束。論述漢代經濟的發展,將全國分為四大經濟區域,分寫人的本性就是為了過美好生活和追求財富,介紹了漢代著名商賈的業績。

其中第一大部分有兩個小部分,從開始到「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主要寫司馬遷反傳統的觀念,舉了一大段話,「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身安逸樂,而心誇矜勢能之榮使。」他說,人人追求生活更高的層次,無論是耳目聲色、還是安逸,這些說法都很正常,司馬遷肯定人的正常欲望。正常欲望不是空洞,司馬遷認為生活是有各種渠道的,這些渠道最重要,就是最後一段,《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司馬遷認為,農業、工業、商業是社會重要的財富渠道,把這些東西編織起來,變成生活不可或缺的東西,有了它,人們的財路才清晰,所以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司馬遷把人的財路進行了梳理。人的生活離不開工、農、商、虞。

在這個基礎上司馬遷提出了物質生產不能休止,日日夜夜沒有停止,只有順其自然。人們求利、求富是名正言順,所以從邏輯上沒有問題。先有需求,後有現象,人們只有利用它,而不能人為地阻止它。這裡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話引自《管子》,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過去曾經批評過這句話,說你們只抓物質,不抓精神,但是我們今天討論,精神和物質哪個先抓,現在討論清楚了嗎?其實我們應該吃飽穿暖,如果吃不飽那不是自欺欺人嗎?今天我們可以名正言順地說,沒有物質生產,沒有豐厚的物質實力,你的精神就談不到。為了區區幾百塊錢,為了區區一點利益,挑起禍端的也有,這類人為何淺薄到如此地步?固然他們的道德水平是一個問題,如果真有這口飯,家裡有這口糧食,誰去做這些呢!所以社會應該抓好物質是第一,管仲和司馬遷都注意到這一點。所以求利、求富名正言順。

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什麼意思?千金之子,有錢的人不會在外面鬧事,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有了一定經濟基礎的人不會輕易地挑動事端。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貨殖列傳》的理論核心就是這麼幾句話,翻來覆去講的就是求富變得理直氣壯,變得名正言順。有人說在當時這難道有阻力麼,我們要了解中國文化,中國的主流文化不講這個,在司馬遷的時代,談利益的沒有好人,都是小人。這種利益觀現在已經不成立了。如果大家還有印象,我記得很清楚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那個時候社會在逐漸改革,其中知識分子談錢一直是禁區。

政府對社會怎麼管理?司馬遷說了5點,這是《貨殖列傳》的核心,「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我們感覺到司馬遷非常有先見之明,他看到當時的社會現象,所以政府不會放手不管,但是怎麼管,司馬遷提出5種方案:1、「因之」,順應商品經濟的發展。2、「利道之」,以利引導。導得好行,如果心術不正導歪了怎麼辦?3、「教誨之」,鼓吹以禮節慾的政策,訓誡百姓。4、「整齊之」,用規章制度約束。5、「與之爭」,與民爭利,是國家粗暴地幹預經濟。

從這幾條,大家可以看到司馬遷的先見之明,他能看到什麼對社會經濟發展最好。在市場問題上誰能找到最好的辦法?只有順應,建立健全制度,讓工商業者有自己最大的空間,這其實就是鄭桓公當年的一句話:爾無我叛,我無強賈。

司馬遷在以上理論中提出最重要的關係就是人慾動力說,關於人慾動力說不僅僅放在經濟上,講歷史發展的時候,我們也常用它來解釋為什麼歷史有這麼強大的因素,動力在哪?什麼推動我們不斷發展、不斷創新,就是欲望。人有欲望就有創造,人有欲望就有創新,社會上是這樣,經濟上更是這樣。所以司馬遷在這裡提到的人慾動力說,不是任其自然地站在經濟的現行下,而不是現行就行了,司馬遷有強烈的發展觀。

第二部分是《貨殖列傳》的精華部分,我們看到中國第一個富豪排行榜,範蠡是中國古代富豪第一人。範蠡不僅在《貨殖列傳》中有寫到,而且也寫在《史記》其他篇章中,如果把它綜合起來看,就是一個完整的範蠡傳。因為政治家看到範蠡治君治國,工商業者看到範蠡的發財秘訣,這都不是虛的,而是實實在在的,很顯然司馬遷有意識地把範蠡寫進去,只是沒有立傳。範蠡在司馬遷眼裡地位很高,司馬遷是一個悲劇者,你讓他說真正佩服誰,他都不告訴你,他滿肚子委屈,但是他在範蠡的面前是敞開的,範蠡走到哪紅到哪,再有就是子貢、白圭、猗頓、還有一位烏氏倮,搞畜牧的,是大畜牧家。

其中最令人感到神秘的就是巴寡婦清,這幾年巴寡婦清名聲大作,在《史記》裡記載巴寡婦清只有80幾個字,可是她的故事字字有深意,是謎中謎,前幾年拍了一個紀錄片《丹砂女王之謎》,不知道各位看過沒有?了不起,這裡面告訴我們的信息很大,整個秦國,當時的民營企業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秦始皇和神秘女人的關係是什麼樣的,極具故事情節,了不得。我們看看巴寡婦清,看看戰國的時代,我覺得司馬遷最用心的就在這個地方。

◎文章孫立群教授講《史記·貨殖列傳》轉載自《文摘報》,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緬懷孫立群教授丨重溫先生主講《史記•貨殖列傳》
    2020年2月10日,著名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專家孫立群教授,因病逝世,享年70歲。孫立群教授,1950年4月15日出生,天津市人,中共黨員,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南開大學歷史系副主任、工會主席、中國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等,兼任中國社會史學會理事。
  • 悼念 | 南開大學歷史教授孫立群病逝!一生熱愛教學,傳遞智慧
    2006年起,孫立群教授開始與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節目合作並擔任多期主講,先後主講「呂不韋」、「李斯」、「範蠡」、「我讀經典之解析《韓非子》」、「千古中醫故事之扁鵲」、「從司馬到司馬」等題目,深入淺出、客觀公正,譽滿海內外。此後在國內各地演講百餘場,多次應邀赴美國、澳大利亞、非洲等國演講,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為弘揚中國歷史文化和社會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孫立群:一生泛舟史海,難捨三尺講臺
    南開新聞網記者 馬超  在這個多難的寒冬,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孫立群最終沒能迎來山花爛漫的春天。  孫立群生於1950年4月15日,是地地道道天津人,中共黨員。遵照孫立群教授一貫的叮囑,直到操持完簡單的葬禮,家人才將消息通告學院。一時間,學界同仁、孫門弟子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紛紛發來唁電,寄託無限哀思:  「驚悉孫立群老師不幸仙逝,悲痛欲絕!孫老師治學嚴謹,為人厚道,作風樸實,處世謙和,實為我輩楷模!」
  • 史記 孫小果列傳
    孫小果出獄後,改了名字繼續做生意對曰:「小果母雖渺,而其父斂財者眾,凡陰承其利而助之者,左連邢獄,右接案檢,上達州府,下及貨殖,點線成面從者飲酒,大笑,長吏移席,思言若渴,曰:「先生必有以教鄙人,惟先生述之。」從者曰:「若欲令不法者就刑,而安為官者,且使民喜聞樂見者,非朝中生鬥不可。朝中有事,則州郡有事,朝中相安,則州郡亦安也。」長吏扶額興嘆,即夜因共沐浴某所,至天明蓋未歸府衙也。
  • 紀念丨深切緬懷趙允安先生
    紀念丨深切緬懷趙允安先生 2020-12-29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貨殖列傳(四)
    研讀《史記》,品味「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中國史學和文學的一顆璀璨明珠。老黃為您講述精彩的《史記》故事。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精彩異常,是我們所熟知歷史的根源。國家只有富裕才能談及強大,漢武帝是藉助於「文景之治」幾十年積累的巨大財富才發動了與匈奴人的決戰。文中提到的卓王孫,就是卓文君的老爹啊!請看《<史記>研讀》第444章。
  • 著名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專家孫立群逝世,多次登上百家講壇
    孫立群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資料圖澎湃新聞記者從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獲悉:著名的秦漢史、魏晉南北朝史專家孫立群教授,於2020年2月10日病逝,享年70歲。孫立群,男,1950年4月15日出生,天津市人,中共黨員,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南開大學歷史系副主任、工會主席、中國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等,兼任中國社會史學會理事。著有《中國古代士人生活》、《中華文化通志·社會階層制度志》、《士人與社會·秦漢魏晉南北朝卷》、《解讀大秦政壇雙星——呂不韋與李斯》等及合著合編的專著、教材10餘部,發表論文數十篇。
  • 張大可先生談《史記》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一部體大思精的歷史著作,同時又是一部優秀的文學傳記著作。西漢司馬遷撰。歷來受到眾多讀者追捧,魯迅評價《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今天就由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張大可先生為大家詳解,《史記》究竟有哪些值得捧讀深思之處。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 《史記·貨殖列傳》
    貨殖列傳作者:司馬遷原文:  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
  • 史記.貨殖列傳
    貨殖之利,工商是營。廢居善積,倚巿邪贏。白圭富國,計然強兵。倮參朝請,女築懷清。素封千戶,卓鄭齊名。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五〇:高山仰止,仲尼弟子列傳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第五之後本應是伍子胥列傳第六,因為在前面《吳太伯世家》中已經詳細講述了伍子胥的事跡,所以此處從略,想了解伍子胥事跡的話請參看前文。本文為仲尼弟子列傳第七。世傳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
  • 跟著陳正宏教授,發現不一樣的完整《史記》
    跟著陳正宏教授,發現不一樣的完整《史記》 2020-06-07 14: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的研究歷史源遠流長,宋元之後,《史記》的聲望與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釋和評價《史記》著作源源不斷出現。2004年,北京師範大學的韓兆琦教授集十年之功,出版了800多萬字的《史記箋證》,這套書的出版,標誌著中國專家對於《史記》一書的研究,走到了世界最前沿。
  •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
    選自:[漢] 司馬遷《史記》整理|風清不揚
  • 史記 全建列傳
    往期文章:史記 葉嘉瑩列傳史記 劉強東章澤天列傳史記 李子柒列傳史記 趙麗穎評傳
  • 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列傳》
    《伯夷列傳》是伯夷和叔齊的合傳,冠《史記》列傳之首。在這卷列傳中,司馬遷以「考信於六藝,折衷於孔子」的史料處理原則,於大量論贊之中,夾敘了伯夷、叔齊的簡短事跡。列傳的「傳」字,本義是供人轉換車馬的驛站。
  • 史記.南宋黃善夫刊本
    史上評註《史記》最有影響的是俗稱 「三家注史記」:《集解》(裴駰注)、《索隱》(司馬貞注)和《正義》(張守節注)。此為南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刊本(最早三家注合刻本),現藏於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 室町時代,日本京都建仁寺僧人月舟壽桂及其弟子們將能見到的《史記》古注,抄錄在《史記》黃善夫刊本頁的邊欄外,或抄為另頁,附於每篇之後,使得這些彌足珍貴的古注流傳至今。
  • 《史記》10句經典,字字珠璣,讀懂受益一生!
    ——《史記·貨殖列傳》【翻譯】天下人來人往,匆匆忙忙,都是為了利益。【延伸】利己是人性,千年不改。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史記·商君列傳》【翻譯】一千個唯唯諾諾的人,也不如一個敢於直言的諍諫之士可貴。【延伸】我們習慣於被追捧,被誇耀,孰不知,那個在我們最得意的時候,敢於直言建議的人,才是最可貴的。
  • 《史記》10大名句,充滿智慧,值得收藏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它不僅在中國史學上佔有重要地位,更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被後人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非常高的文學價值。
  • 《史記》10句名言,句句精髓,如雷貫耳!
    今天分享《史記》中的10句名言,與大家共同學習傳統文化。 一、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史記.秦始皇本紀》 點評:歷史是最好的老師,但可惜的是,很少人聽老師的話,所以才前僕後繼,重蹈覆轍,不斷上演歷史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