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子為師,與孔子為友」,《孔門十弟子》告訴你怎樣成為君子

2020-12-22 陽臺上的橡皮樹

這幾年,國學興起,全國各地都建立起各種國學推廣機構。不僅成年人,很多三五歲的小朋友也已經開始正襟危坐地讀經、誦經。而國學無論如何也繞不開孔子,正如柳詒徵先生所說:「中國歷史,孔子一人歷史而已。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一人而傳,自孔子以後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想要了解、學習孔子,則怎麼也繞不開《論語》這本書。

我今春發現一本小書,是由孔門弟子的角度切入,以介紹孔門十大弟子來介紹、闡述孔子思想。

這就是傅佩榮的《孔門十弟子》。

傅佩榮教授師從方東美和餘英時,是著作等身的著名哲學家。但這本小書是傅教授2007年在山東衛視「新杏壇」欄目講座的文字修訂稿,一如傅教授的傳播甚廣的傳統文化講座,語言生動、平實,而又貼近人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論語》入門讀物。

本文僅從《孔門十弟子》獨特的創新解讀和切入角度兩個方面來述評。

全新的「君子論」與「仁論」

一百六十多頁的書讀完,讓我最有所得的一點是:傅教授認為,應該把「君子」與「行仁」看成一種「正在進行」的狀態。「君子」是立志每天提升、改善自己,不斷行「仁」的人。

「我要成為君子」。傅教授認為,「小人」是指性格還像小孩子一樣的人,只有身體長大但是心智卻不成熟;而「君子」,就是隨著生命成長而不斷持續進步的人。他「從有我到無我,從利己到利他,讓自己的生命境界越來越開闊。」

比如,路上橫倒著一根竹竿。有人經過時能隨手扶起,放置一旁,免去後來之人的行路障礙,這就是走在「成為君子」的路上;而如果有人並不隨手扶起,而是候在一旁,等他人經過跌倒時,幸災樂禍、拍手叫好,那是身體發育,但心智卻不成熟的「小人」。我們可以看到,從「小人」到「君子」的過程並不複雜,也就是彎一下兒腰,動一下手的事兒。任何人只要選擇去做,都可以做到。

要真正達到《論語》中「君子」的境界很難,可能沒有多少人能做到。但人們選擇「我要成為君子」之後,就可以從一點點小事開始,心中有他人,推己及人。正如孔子所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人永無完美,修德永無止境正因為「行仁」是一種進行中的動態的過程,所以「孔子從來不說哪個學生或者哪位還活著的人合乎行仁的標準。」 這並不是「仁」太難做到,因為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而是因為孔子認為,個人修德是永無止境的。

從孔子個人經歷來看,他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可謂身世平凡。可他一路進取,能精通「五經六藝」。栽培弟子時,收徒三千,培養出「精通六藝」的七十二弟子。姑且不論及他在此後千年的影響力,單單這份人生答卷,也是成就非凡的。

而關於永無止境的進步,孔子自己就有精彩論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 「假設孔子能活到八九十歲,他肯定還有更高的目標。」

傅佩榮教授這種「成為君子「和「行仁」無止境的解讀,十分暗合心理學上的「成長型思維模式」。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人的能力、智力等是變化的、可以拓展的」。同樣的,人的美德、思想境界也是變化的、可以拓展的。任何人選擇「成為君子」,選擇「仁」,就是選擇了「終身成長」。

「行仁」從自身做起「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即使是對「孔門十哲」來說,一時也難以理解。於是,很多弟子都向孔子提問過這個問題。孔子針對不同弟子的性格、資質情況,往往給出了不同的回答。比如「君子求諸己」,「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等等。那麼,普通人到底 怎麼做「君子」,怎麼行「仁」呢?

在《孔門十弟子》中,傅佩榮教授特別強調了一點:「內心要真誠」

人性向善,所以要忠於內心,發自內心的真誠。

比如公交車上,看到一位老太太上車,有座位的我們要不要讓座呢?內心真誠的時候,我們看到老太太,就會聯想起自己家的老人。不讓座的話,就仿佛是讓自家姥姥、奶奶站著而自己坐著。心裡想想就會有點兒不得安寧,還是趕快讓座吧。

再比如,在人際交往中,內心真誠,往往代表著我們「有幾分感情就願意出幾分力」。現代社會生物學家威爾遜(E.O.Wilson)早從基因學上給我們論證出:「親親」與「利親」是物種自我保存的根本法則。我們和不同關係的人,感情自然有差別。比如家人要求我們去做什麼事,我們都會樂意去做。而如果是鄰居要求我們做一樣的事,我們就會心裡「嘀咕」了。能隨手而為的,肯定也會幫忙;但如果是佔用我們太多時間和精力的,我們往往就會不樂意。

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真誠」的一面。「一定要衡量自己與別人相處的時候究竟有幾分感情,然後在行為上做到適當的分寸。」 否則,他人提什麼要求,我們都滿足的話,那就成了沒有原則的「老好人」,不僅會整日疲於奔命,也會忽略自己更應該關心的家人。

以獨特的角度解讀《論語》

《論語》一書記錄孔子和弟子的言行。其中各章各條既不是按照時間順序,也不是按照邏輯順序,學者們研究它,第一件事就是對各條目重新分類、整理。但這對普通讀者來說,工作量巨大,幾乎不可實現。而《孔門十弟子》中,傅佩榮教授從孔門弟子的角度切入,依據人物來對《論語》重新分類、整理,給讀者講述了孔門十哲和曾子、子張(共12位弟子)各自的「成長故事」。

「這些弟子的性格各自不同,資質有高有低,體悟有深有淺,志向有遠有近,實踐有成有敗。他們提供的學習光譜,讓我們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進而藉由他們的經歷而向孔子請益。」

實際上,我們普通讀者,尤其是年輕讀者們,可以從這些孔門弟子中挑選一位作為自己的「榜樣」或者「偶像」,切實研究他們的言行、事跡、理念,「經由研究這些弟子,進而了解、體認孔子的思想」。一如千年前的「亞聖」孟子。

結語

除了求學、修德部分,《孔門十弟子》在介紹孔門弟子冉有、子路、子張時,對孔子的「為政」思想也做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和解讀,對今日的從政、經商、管理、甚至「職場成長」都會有很大的參考意義。

其實,無論是求學、經商、工作還是修德,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選擇做什麼樣的事才是最重要的。這方面,《孔門十弟子》能給予讀者長足的啟示。

相關焦點

  • 孔門十哲:孔子的十大弟子都是誰?
    每天3分鐘 獲得1個國學知識 第十四期:孔門十哲 孔子門徒眾多,除了弟子三千,七十二賢,還有著名的孔門十哲。所謂孔門十哲,就是孔子的十大弟子。
  • 孔子「四科十哲」具體指的是誰?孔子的知名弟子知多少
    中國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而孔門的知名弟子莫過於「四科十哲」了,「四科」指的是「德行」、「政事」、「言語」和「文學」四類別,而十哲對應在四個類別裡分別是:1、德行:子淵、子騫、伯牛、仲弓;2、政事 :子有、子路;3、言語:子我、子貢;4、文學:子遊、子夏。上面都是他們的字。
  • 一個貶孔子,一個贊孔子,看孔門兩弟子的語言交鋒,學習如何說話
    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在眾多弟子中,有一個叫陳子禽的總是對孔子充滿懷疑和不服,可是他偏偏將自己的疑惑告訴孔門言語科的高材生子貢,這可是撞到槍口上了。子禽,姓陳名亢。子貢,姓端木名賜。二人都是孔子的弟子,可是人和人的差別就是那麼大,一個貶孔子,一個贊孔子。《論語》裡記載子貢有兩次主動維護老師的尊嚴,都和陳子禽有關。
  • 成語「痛抱西河」與子夏(孔子孔門十賢之一)西河寨講學
    成語:痛抱西河(又稱西河之痛),來源是孔子的學生子夏晚年時,他的兒子死了,把眼睛都哭瞎了。後來人們便用「西河之痛」或稱「痛抱西河」、「抱痛西河」等,來表示喪子之痛。他自幼聰明過人,不滿二十歲就離開家鄉到魯國拜孔子為師,成為了孔子弟子中較為有成就的一個,「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現在,山東省巨野縣有其嫡系後裔。性格陰鬱,勇武,為人「好與賢己者處」。以「文學」著稱,曾為莒父宰。提出過「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思想,還主張做官要先取信於民,然後才能使其效勞。後來孔子喪,孔門亂,子夏到魏國西河教學。李悝、吳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為師。
  • 從獨特的視角,更完整的讀懂孔子和《論語》
    他們的名字頻頻出現在《論語》之中:顏淵聰穎好學、子路豪氣率真、子夏謹慎深思、曾參勤勉進取、子遊胸懷天下、宰我巧言善辯、子貢通達靈透……如果讀《論語》而不了解孔門十弟子的面貌,如果忽略了孔子所言的對象,那就無從了解他言語中蘊含的真意。
  • 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
    孔子有幾千名弟子,其中聲名顯赫的有72位,被稱為「孔門七十二賢」。孔子的72位賢徒中最受認可的是顏回,後人尊稱他為「復聖顏子」。《論語》中記載了孔子的語錄,在這些對話中孔子對各位弟子有褒有貶,唯獨對顏回都是讚揚的話。有人說,孔子厚待顏回,因為他們二人是老鄉,這樣的說法過於偏頗。
  • 孔子門下十大弟子
    本章記敘孔子門下十位分別在四個方面突出的弟子,所謂孔門四科,分別是:德行科、言語科、政事科、文學科。「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孔子第一是重德行,德行是根本。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四位,是德行最突出的。德行,在心為德,施之為行。
  • 他是唯一和孔子打過架的弟子,臨死前說出一句名言
    眾所周知,孔聖人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可謂桃李滿天下。卻有這麼一名弟子曾多次欺負孔子,兩人還打了一架。子路作為孔門十哲之一,年輕時性格豪放,他喜歡戴雄雞式帽、佩公豬裝飾的寶劍四處耍酷,好勇鬥狠,生死看淡,不服就幹。
  • 聖人孔子:弟子是聖人,孫子是聖人,兒子為何是個「二世祖」?
    儒家思想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孔子是歷代公認的至聖先師,孔子座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出類拔萃者七十二人,合稱「孔門七十二賢」,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繼承和傳播者,而弟子中最出色的兩位顏回、曾參,更是都有聖人之稱。
  • 孔子說假話,被揭露後他如何應對?孔門最得意的弟子有道家風骨?
    孔子說:「不要總去考慮職位的升遷,應當考慮如何勝任自己的職位。不要總去考慮自己不為人所知,但可以通過努力做事來獲得良好的聲譽。」「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孔子稱讚說:「冉雍,可以擁立他為一代國君。」冉雍,姓冉,名雍,字仲弓,孔門「十哲」之一,以有德行著稱。孔子說他可使「南面」,就是有帝王之材。
  • 孔子:君子的精神
    孔子一生執教,據說弟子三千,門徒七十二,可謂桃李滿天下。對學生的教育中,談到學習時,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孔子老年時,因為常讀《周易》,導致「韋編三絕」。可見,他老人家是樂在其中。孔子的一生,求學不止,有時竟至廢寢忘食。
  • 儒商鼻祖:孔門十哲之一,孔子名揚天下,全靠他!
    在孔門七十二賢之中有這樣一個人,他曾經被孔子讚譽為「瑚璉之器」,瑚璉在當時都是宗廟盛放黍稷的禮器,是和鼎一起搭配起來使用的。這個孔子眼中的「瑚璉之器」就是孔門十哲之中以「言語」而聞名的富商子貢。孔子去世之後,別人守墓三年,他卻堅持了六年之久,在他一生的經商曆程之中,他都恪守老師的教誨,成為儒學思想和經商之道完美融合的第一人。子貢子貢,本名端木賜,公元前520年生於衛國,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中最富有的,名列孔門十哲言語科。
  • 孔子弟子稱「子」現象研究
    孔丘尊稱「孔子」「夫子」「子」凡是研究過《春秋》的學者都知道,春秋君子特別講究「名正言順」,怎麼稱呼人,是極其講究,有許許多多一系列嚴苛規定的,一點都不可馬虎。無論是誰,只要他違反了這一禮制,都會受到君子的譏諷,嚴重的甚至可能還有性命之憂。
  • 學 | 錢穆:孔子論語與中國文化傳統
    自《學而》至《鄉黨》共十篇,稱《上論》。此為《論語》編製成書之第一階段。編制此十篇者,主要大概出於孔子門人有子、曾子兩人之再傳弟子之手。編製成書之年代,與主編人、助編人之詳細,則皆不可考。孔子死後,其門人弟子追念孔子,群認為尊師講學,乃人生惟一大樂事;乃尋求選一人繼孔子為師,而相聚講學如舊,庶人生此樂猶獲維持。乃欲群推有子繼孔子為師,謂有子似孔子。
  • 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他最喜歡的為何是顏回?
    孔子一生致力於傳師授業,到他晚年的時候,號稱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便有七十二人。在這七十二人中,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顏回。顏回這人,簡直是學霸中的學霸,什麼「孔門十哲之一,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儒家五大聖人之一」的稱號,統統被他收入囊中。一、顏回真是一個君子啊!顏回跟孔子一樣都是魯國人,他字子淵,十三歲就跟著孔子學習了。顏回問孔子:老師,什麼叫做仁?
  • 秦國的孔子弟子
    >孔子,是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創立的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封建統治者的正統思想,影響我國幾千年。跟隨孔子學習的弟子有三千人,精通六藝被後世尊為先賢的弟子有七十七人①。這些人中,「秦祖、壤駟赤、石作蜀、燕伋四人皆是秦國人②,為秦國傳播儒家思想做出了重要貢獻。
  • 能言善辯,孔子門下最能幹的弟子,端木賜
    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教育家,他的門下有許多弟子。在這些弟子中,端木賜以能言善辯,個人能力強著稱。端木賜,字子貢,在《論語》中,孔子常常稱呼他的字,以示親近。端木賜是衛國人,他比孔子小30多歲。有人說,孔子不喜歡端木賜,證據是《史記》中說,「子貢利口巧辯,孔子常黜其辯。」
  • 學生作品|孔子——震古爍今,萬世師表
    周遊列國十四年之久,夫子曾為長沮桀溺等人不解,為荷莜丈人所諷,在陳蔡間的郊野中險些喪命。但即使時代大背景如此不利於他,弟子們卻始終支持並追隨他,這份令人動容的師生情誼,幾千年來確為罕有,這是如何造就的呢?讓我們從孔子作為教育家的一面尋找原因吧。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已為人們所熟知。「有教無類」,即無論貧富、貴賤、老幼、國籍均可成為其弟子。
  • 孔子簡介 孔子家世 孔子身世 孔子生平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卒,孔家成為施氏的天下,施氏為人心術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紇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為施氏所容,孔母顏徵在只好攜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裡,生活艱難。孔子17歲時,孔母顏徵在卒。
  • 一代聖人孔子,甘願拜一位少年為師,還被記載到三字經中!
    一代聖人孔子,甘願拜一位少年為師,還被記載到三字經中!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位為後世做出巨大貢獻的聖人,就是孔子,他開創了儒家學派,深深影響著中華文化的發展。孔聖人的手下有很多學生,都是比較出名的人物,曾經孔子帶著自己的一部分弟子週遊各國,期間發生了很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