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垣人不知道的子路,和人打架時候還惦記著帽子戴的正不正,結果被砍死了

2021-02-23 豫北夢工廠

大家都知道子路是我們大長垣第一任縣令,可你了解歷史上真實的子路嗎?

子路,生於公元前542年,卒於公元前480年,子路是其字,名字為仲由,是孔子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賢,是孔門十哲之一,春秋時期魯國卞人,也就是今天的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子路早年生活比較清貧,事親至孝,是《二十四孝》中為親負米故事的主人公,比孔子小9歲,是孔子的弟子中追隨孔子時間最長的人。

子路比較勇猛好武,在孔子問子路喜歡什麼的時候,子路直接說,喜歡長劍,一開始的時候子路並不想拜孔子為師,並且對於柔弱的孔子表現出了傲慢與不屑,但是一旦是看到孔子的智慧,馬上改正了自己的態度,拜謝孔子,表示自己「敬受教」。

子路曾經做過很大的官,在早年任季孫氏的宰相,後任衛國大夫孔俚的宰,可以說也是榮極一時,具有相當不錯的政治才能。子路曾經在邵做首長,那個時候掌權者季要求百姓在五個月內開鑿一條運河,子路看到了百姓的辛苦,甚至將自己的薪水貼補上,並且從自己家裡拿出糧食給做工的百姓吃,孔子知道了讓子貢跑去砸破了做飯的鍋。可見子路是愛民如子的。

子路為了追隨孔子,當然也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甚至是辭掉了高官跟著孔子周遊列國,可見子路是一個有理想的人。子路對於自己的能力也是比較自信的,子路曾經說給自己一個處於內憂外患之中的千乘之國,自己三年就可以治理得人民勇猛能戰,並且知道禮儀。

孔子帶著學生一起登山,派子路去河邊取水。子路在河邊碰到一隻老虎,在與老虎搏鬥中,扯斷了老虎尾巴,揣在懷裡。

取完水回來,子路問孔子:「上士怎麼打老虎?」孔子答道:「上士專打老虎頭。」又問:「中士怎麼打老虎?」孔子回答:「中士專打老虎耳朵。」最後問:「下士怎麼打老虎?」孔子回答:「下士只會扯老虎尾巴。」

子路覺得很沒面子,向孔子發火道:「老師知道水邊有老虎,讓我去取水,這是想害死我。」於是偷偷彎腰取了一塊石頭,揣在懷裡,想砸死孔子。

子路問孔子:「上士如何殺人?」孔子回答:「上士殺人靠筆桿子。」再問:「中士如何殺人?」孔子回答:「中士殺人靠舌頭。」最後問:「下士如何殺人?」孔子回答:「下士殺人用石頭。」

子路被孔子說破心事,扔下石頭,從此心服口服,成為孔子的忠實弟子。

中國古代士人中,子路是很典型的原則派的代表。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可以看出,子路生性勇猛,性子耿直,在入門之前,對孔子也是不太禮貌的,孔子則對他以禮相待,子路也心悅誠服歸於孔子門下。

在孔子三千弟子中,子路的分量也是不可否認的。在《論語》一書中有關子路的記載就有41處,足可見子路在孔門中的地位。

子路在孔子身邊也扮演者駕駛員(給夫子趕馬)和保鏢的角色,孔子遊說列國途中,難免也遇到一些蠻橫之人,子路的勇猛無疑罩得孔子平安。

孔子對於子路也是很信任的,在遊說是曾慨嘆說,如果路行不通,就坐個木筏去海裡,他說,如果是這樣的話,所有的弟子中,恐怕也只有子路會與他一同。

那麼問題來了,地位如此重要,又深得夫子信任的子路最後何以慘死而終呢?

子路是個認死理兒的人。比如有一次他見義勇為救了個落水兒童,人家家裡答謝他一頭牛。他歡歡喜喜地牽著牛就走了。這事兒在當時引起了輿論的高度重視,大家議論紛紛,認為見義勇為是精神的至高境界,絕不能被銅臭所薰染。各路媒體、自媒體炒作得沸沸揚揚。後來還是孔子出來發話才終結了這次大討論。這次孔子是站在子路這一邊的,他說,以後見義勇為的事兒就多了,畢竟付出就該有回報。

就像牛一樣,認準了的事兒子路會一直堅持下去。也正因為這軸,最後要了他自己的命。

公元前481年,子路正擔任衛國大夫孔悝的邑宰。第二年,衛國發生政變,子路不在衛國,但他聽說這件事,毅然前往衛國。

他的理由是:「食其食者不避其難」。

我拿人家衛國薪水,吃人家衛國俸祿,人家衛國有難了,我不能幹看著。

他參加了同叛亂軍的戰鬥。戰鬥中,子路身負重傷,衣冠不整,鮮血流了一身。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子路想起老師的教導:君子死而冠不免。於是他停下來,重新整理了帽子,系好了纓帶。在系纓帶的過程中,子路被叛軍砍成肉泥,其壯之慘,觀者無不動容。

在生命的最後,他踐行了老師殺身成仁的思想,向老師送上最後的敬意,子路此生無憾了。

子路死後,孔子在失聲痛哭,以至哭啞了嗓子,哭花了眼睛。他聽說子路被剁成肉醬,決心從此後再也不吃肉,且看都不看一眼。最得意的弟子顏回和兒子孔鯉死後,子路幾乎成為孔子全部的精神支柱。現在子路的死,無疑是一個巨大而沉重的打擊。就在子路去世的次年,孔子也去世了。終其一生,子路從一個街頭混混,通過個人的努力,變成孔門最佳弟子之一,實踐了老師的理想,個人的才華。

以子路之勇武,對抗敵人綽綽有餘。但君子可死而不可免冠,故子路放下劍來系纓帶。這樣迂腐的做法,使子路喪失了生命。卻又以另外的意義,成全了子路。這世上總要有一些人以這樣的態度存在,以使練實、梧桐、醴泉,有它的意義。

所以,子路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快意的一生。

當然,也是相當剽悍的一生。

德行不如顏淵,言語不如宰我,政事不如冉有,文學不如子遊,而子路之死,則有顏淵、宰我、冉有、子遊所不能為者。這大概就是孔子特別鍾愛他的原因吧。」 這是整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或許,在像我一樣的很多人眼中,有一些懶於提及,甚至壓根無法想到的事情。這些我視如敝履的瑣事,對王路來說,就是他犧牲性命也要維護的帽子。而王路,現在也在以自己的方式,與世界對抗,做自己人生之中的那位子路。

或許在今人看來,子路死的很迂腐,可細想,子路之死又是何其壯烈!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依舊堅守本我,恪守本心,是貴族的教養,是君子的風度。如今又有幾人?

MV《生在大長垣》,把情歌化作思鄉懷舊的傷感,戳痛了一代人的心

高清版《常村歡迎你》MV,正能量高顏值雅俗共賞,秒殺所有山寨版翻唱

《快快來長垣,來一碗燴麵》還有兩個版本,亮瞎眼

相關焦點

  • 子路為什麼被剁成肉醬
    樊遲以種地為生,子張以在騾馬市場上幫人「侃價」為生,顏涿聚在拜在孔子門下之前,是個大盜,以燒殺搶掠為生。這些同學的職業雖然不怎麼樣,除了顏涿聚,好歹有個正經工作。但子路是「卞之野人」,和現在意義的野人不同,子路不是「神農架」的野人,而是居住在「卞」這個地方城外的人,用現代的話說,子路是「卞」地城鄉結合部的農民。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人。
  • 打仗禮儀這方面只服春秋,不看不知道,你們真的是來打仗的嗎?
    自古我們就在說著這麼一句話:「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禮儀之邦就是是從何而來。其實實際上,中國這個禮儀之邦首先體現在了春秋戰國時期,就讓我們看看那時候人們是怎麼打仗的吧。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出來以後的晉軍還回過頭對著楚軍說:「楚國啊,你們不愧是擅長逃跑的大國啊」這真是怎麼看也不像是在打仗啊。第二件事就是在那時候兩軍要是想要交戰,就必須先遞交戰書,就算是出兵理由非常得當也要等戰書到了才能發兵。
  • 新鄉長垣第一任「縣令」 「三善」美名因他而得
    他就是被後人評為「聖門高弟三千人,獨立剛強第一人」的孔子學生子路,也是長垣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位地方長官。子路(公元前542—公元前480年),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卞邑(今山東泗水東)人子路擅長政事,孔子稱讚他:「千乘之國,可使其治其賦也。
  • 子路,你眼裡還有為師嗎
    子路聽後,直翻白眼。一天,子路問孔子怎麼事奉鬼神的事。孔子分明不想回答他,就說:「如果連人都事奉不好,又怎麼能事奉鬼神呢?」季路接著問:「請問老師,死是怎麼回事?」孔子顯然有些不煩惱,沒好氣地說:「你連生還沒搞清楚,又何必知道死呢?」子路,你的問題是不是太低級了。子路雖然是個直脾氣人,卻也有小心眼的時候。
  • 不懂帽子,還敢亂戴?冬季3頂帽子提升時髦力,教你這麼戴
    冬天風大,加上天氣又寒冷,一陣冷風吹過來確實讓人不禁哆嗦。寒風瑟瑟,頭上不去護暖,吹得時間長了還會頭疼。冬天的帽子和夏天的帽子一樣,都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冬日帽子除了護暖的功能,我們當然也要追求好看,這時選帽子就變得很關鍵了。
  • 不知道戴什麼帽子?許魏洲演繹了各種帽子類型,選一頂安排了!
    最近小編發現許魏洲喜歡戴各種帽子,所以,不知道戴什麼帽子?許魏洲演繹了各種帽子類型,選一頂安排了!來看下。一頂黑色的針織衫帽是很多人在初冬時候的選擇,現在的針織帽也設計得比以前好看多了,不會戴上之後像個老爺爺,而且,在入冬後戴上會顯得非常保暖,強烈安利大家呢。
  • 「求聖,不求勝」儒者大義!為何講梁孟松行「三不朽」有儒者精神
    「求聖,不求勝」儒者大義!為何講梁孟松行「三不朽」有儒者精神。為什麼昨天我說梁孟松有儒者精神,合「三不朽」之道?一直有人講儒學教出來都是一群腐儒,一群懦弱的人。被詬病最多的,是子路因正頭冠被亂刀砍死。之前也認為子路太蠢,這樣的儒學沒法學。後來因此事請教過一些老師,又對照歷史,結論大概是子路在他人逃走的背景下,義無反顧衝進城中救孔悝,彼時恐怕已知兇險難退,盡忠盡義罷了。(備註:子路受了重傷,帽纓也斷了。子路說:「好漢臨死的時候,帽子還是要戴正的。」他在把帽纓結好的時候,斷了氣;身體被剁成了肉醬。)
  • 讀不出「蒯聵臺」,咋好意思說咱是濮陽人
    蒯聵的故事,與謀殺和戰爭有關,與蒯姓有關,而孔子的著名弟子子路,也因此在戰爭中死亡。        蒯聵和蒯姓的故事        蒯姓的起源有四種說法,其中一個說法是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在濮陽生活過的衛莊公,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 我看「子路之死」
    時衛國城內內戰爆發,在衛國任職的另一孔門弟子高柴逃亡到城外時,正遇子路回城救被政治綁架的孔俚,高柴向子路講述國內情況並勸告子路與其一同離開,但子路果斷以食人俸祿就應該事人忠心為由拒絕,毅然赴城。救助過程中,子路被衛國臣子石戈打下帽子,子路言君子死而冠不免,,遂俯身撿帽。衛國臣子懼其勇武,趁其不備,一擁而上,子路慘死。世上很多人都笑子路,笑他傻,笑他腐朽,笑他呆板不知變通。
  • 子路作為孔子最寵愛的學生,為何最後被剁成了肉醬?
    子路在正式拜孔子為師之前,天天戴著雄雞樣式的帽子,佩戴著用公豬裝飾的寶劍,到處炫耀自己的武功了得。甚至,司馬遷在《史記》中還記載了,子路曾經「陵暴孔子」。孔子與子路正所謂是「恨之深,愛之切」呀。孔子當時心想,小樣,非收服了你不可。在孔子的誘導之下,子路竟然一改昔日的衣裝,穿上了儒服,拜入了孔子門下。
  • 帽子的前世,古代男子能戴哪種類型的帽子?哪些人又不能戴帽子
    「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後漢書·輿服志》中的這一記載描述了原始人把獸皮蓋在頭上以保護頭部,這大概就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帽子」。「帽子」自產生之時,除了防寒保暖的作用外,就產生了極為重要的裝飾作用,《論語·堯曰》中有「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
  • 頭上戴個這麼大的帽子,也真是不嫌重
    穿搭可以說是很多女性一輩子都值得討論的話題,相信沒有一個女人不希望自己能夠變美吧,所以穿衣打扮真的是很重要的。  在打扮自己的時候,很多女性只注意服裝的搭配,而忽略配飾的重要性,比如帽子就很少有人能夠搭配得很好,但是帽子的搭配也是非常重要的。
  • 孔子見南子,為何子路會不高興?孔子為此還說了:天厭之!
    而就在第二年,也就是定公十四年,衛國太子找了一個刺客,要他等自己的信號,就在朝見南子的時候趁機殺了她。結果這個太子發了很多次約定好的信號,這個刺客根本就不理他。南子也看明白了事情緣由,於是就找到衛君哭訴,說太子要殺她。這件事情的結果就是太子事洩出逃,黨羽被掃滅。
  • 時髦精的冬裝裡怎麼少得了帽子?四款帽子正當紅,時尚保暖又瘦臉
    冬令時節,除採用厚大衣加絨、長版褲外,還可將頭頂部位的各種帽子運用在一起,以達到很好的禦寒效果。冬季戴帽子才是時尚之道,今年這三款正「受人喜愛」,好搭配,還能讓造型更時尚。將頭部保暖工作做好後,還可以將整體造型的保暖效果提升一個臺階。漁夫帽漁夫帽在夏天可以作為防紫外線的單品,但是它不只是夏天的專利,在冬天也仍然能為保暖效果增添一絲光彩。漁民帽打造出來的是一種偏休閒狀態,它的帽簷會與毛線帽有所不同,體現出遮擋面部的效果,而且在彈性方面也沒有毛線帽那麼明顯。
  • 【讀傳記】《孔子的故事》之:弟子顏淵和子路的死
    子路是死在衛國的。原來衛出公立了十二年以後,他父親蒯聵又來奪取王位。這時子路在衛國的一個貴族孔悝那裡做官。孔悝是蒯聵的外甥。孔悝並不贊成蒯聵。可是孔悝的母親,即蒯聵的姐姐,卻歡迎蒯聵,原因是她在孔悝的父親死後,愛上一個僕人叫渾良夫的,蒯聵支持她這一段愛情,並允許她改嫁。結果,孔悝的母親和渾良夫當了蒯聵的內應。
  • 什麼是「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王陽明於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裡,修文縣治)當驛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結合曆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
  • 「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
    在《呂氏春秋》記載了「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故事:       (一)子貢贖人        魯國有一道律法
  • 買回來的帽子越戴越醜?看看帽子的正確戴法,不僅時髦還顯臉小
    我今天沒化妝,XX借你的帽子一用!」這種話在女生宿舍真的是太常見了,小編也是一樣!每次早上起來上早課總不想化妝,或者沒洗頭,就會借我姐妹的帽子一用,所以在這裡不得不說,帽子真的是每個人的必備單品!但是有的小夥伴們還不知道怎麼選帽子嗎?今天我來帶大家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帽子!
  • 同樣的問題,孔子為什麼不回答子路反而回答子貢呢?
    《荀子·子道》記載:有一次,子路問孔子:「魯國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絹為父母進行周年祭祀時卻在床上睡覺,這合乎禮制嗎?」孔子說:「我不知道。」子路出來後,對子貢說:「我以為先生沒有什麼不知道,先生卻偏偏有不知道的。」子貢說:「你問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