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聖,不求勝」儒者大義!為何講梁孟松行「三不朽」有儒者精神

2020-12-26 明陽博士

「求聖,不求勝」儒者大義!為何講梁孟松行「三不朽」有儒者精神。

為什麼昨天我說梁孟松有儒者精神,合「三不朽」之道?一直有人講儒學教出來都是一群腐儒,一群懦弱的人。

其實不然!被詬病最多的,是子路因正頭冠被亂刀砍死。之前也認為子路太蠢,這樣的儒學沒法學。後來因此事請教過一些老師,又對照歷史,結論大概是子路在他人逃走的背景下,義無反顧衝進城中救孔悝,彼時恐怕已知兇險難退,盡忠盡義罷了。(備註:子路受了重傷,帽纓也斷了。子路說:「好漢臨死的時候,帽子還是要戴正的。」他在把帽纓結好的時候,斷了氣;身體被剁成了肉醬。)子路知難而上,勇於獻身的精神實質是儒家「求聖不求勝」,為大義捨生死,盡忠誠。而不是不知進退,不能預見勝敗。

真實的夫子並不是文質彬彬的書生,而是身材高大,大勇剛強之人。擅外交,會弓馬,還預見戰事並輕鬆打勝防禦戰。可想而知,教學中能說出「以德報怨,向以報德?」「再,可也。」的夫子,可不僅僅是精神的巨匠。戰亂中,敢率弟子遊說諸國,說他沒有「武力值」我是堅決不信!夫子多次毅然離開不聽正能量建議勸諫的王侯,可見其志堅且知難而上,具備大智大勇。

而儒學翹楚,對待勝敗反而更重「仁義」,大概「求聖不求勝」,才能真正闡釋儒學的精髓。講到這裡,再對標梁孟松的努力完成委託,憤而請辭,捐工資於教育的大義行為,實屬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讀者前後對照,可窺一斑。

相關焦點

  • 朱鴻林:儒者從祀孔廟的學術與政治問題
    典型的孔廟,大成殿門外兩邊各有走廊,叫做東廡和西廡,從祀的先賢和先儒的木主,都放在裡面。在制度有效的時期,全國各級行政區裡唯一官立學校所在地旁,都有一座文廟,都會按時舉行春秋二祭,來祭祀廟裡所有的人物,從孔子到所有的從祀儒者。今天我想講的,就是圍繞著誰的木主能夠被放進孔廟或者會被請出孔廟的問題。先講一下孔廟祭祀的最高原則,也就是根據什麼來認定一個人是值得從祀孔廟的儒者的原則。
  • 儒學之儒是何意思,甲骨文揭露初始字形,儒者或是商朝神職人員
    與此同時,「需」字中的水,在漢字中代表的含義也有差別,比如「法」字中的三點水,有解釋是取水面之平的意識,因此「需」字中的水究竟有什麼用?那麼,儒者為何名為儒,儒字又是何種含義?第一個解釋「儒」字的是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人部》對「儒」的解釋為「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之後二千多年來沒什麼人質疑討論。許慎是儒者,對「儒」字的解釋偏向哲理性,但沒有解釋儒者為何「柔」,於是引發近代截然不同的大辯論。胡適《說儒》中說,「周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遺民,他們穿戴殷的古衣冠,習行殷的古禮。」
  • 宋初儒者孫復、石介的排佛論
    (《宋元學案》卷二《殿丞孫泰山先生復》)慶曆二年(1042)朝廷重臣樞密副使範仲淹、資政殿學士富弼認為孫復有道德並經術,予以舉薦。於是朝廷召拜孫復為秘書省校書郎、國子監直講。仁宗車駕幸太學,賜予孫復緋衣銀魚,召他到邇英閣說詩。在即將任他為侍講之時,因有人告他講經多異先儒,遂止。徐州人孔直溫因罪被捕,從他的家中搜查到的詩文中有孫復之名。
  • 學習孟子的個人修養工夫,做一個真正的儒者、智者
    行有不慊於心,則餒也。必有事焉而勿助,心勿忘,勿助長也。」這樣不是為了美名而做的,不求於外而作的,一個人心存正念,做該幹的事情,整個人精神就煥發出一種浩然之氣,小人看見了會躲開你,因為是氣所磅礴,人們也會為你這樣的氣感到振奮。用揠苗助長來說,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 作為志於修齊治平的儒者要有超越性的視角和思想
    君子悟道「雕龍不雕蟲,成鯤方為鵬」是我研究國學這麼多年來的心得。孔子講「君子不器」,朱熹則在《論語集注》中進一步講到:「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孔子的高徒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意思是那些僅有一技之長之類的小道小術,雖然也有可取之處,但是往往行之不遠,所以君子不為。這幾句話集中表達了一個意思——作為志於修齊治平的儒者,不可拘泥於一技之長或者一孔之見,而要有超越性的視角和思想,站在更高的高度,以更高的境界、更宏大視野、更深邃的思想去理解宇宙、社會、人生,這樣才稱得上君子。
  • 周敦頤愛蓮不愛菊:儒者不會選擇隱逸,但卻可以與隱士心靈共鳴
    蓮,有許多理由讓周敦頤心嚮往之。儒、釋、道三教思想影響下的「愛蓮」觀成長於北宋時期的知識分子周敦頤,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各家思想。在北宋,思想界是儒、釋、道三教相互融合的。這可以看作文人思想的成熟,在不同階段、不同境遇中用不同的觀念調節自己。
  • 儒者之政:魏了翁治瀘州
    古者有養老乞言,有旅酬合語。學校為公論之所出,自春秋至兩漢,此意尚存。此後歷代相沿,或興或廢。追崇之典代增,學校制度日嚴,按理說美化善俗,應當有以遠過三代,然而秦漢之後「民之淳漓,世之治亂,顧相反若此」。魏了翁分析其中的原因,認為「學盛而員廣,廟隆而祀繁,其殆起於異端日熾,大道寖微之時」。秦漢之後道失民散,異端邪說乘機而入,敗壞了人心。
  • 《如何契會儒家之學》:做第一等人,此生可要尋個不嘆氣的事來做
    三、王陽明與羅近溪王陽明:何為天下第一等事?「唯成聖賢耳」。羅近溪:那我們此生可要尋個不嘆氣的事來做。四、儒者的生命力量儒者的生命深處都有一種隱而不發的力量,他們的眼神背後都有一種堅定的信念,生命不可以再浪費,做一個儒者,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 儒者英雄---桑子和他的詩
    桑子,身份證上的姓名叫張筱兌,起這個名字的人肯定有學問。桑子,詩人桑子,甘肅民族師範學院的教授桑子,是一位男生,不,是一位男老師,是一位硬漢子。他不是藏族,長相也不像。也不是回族,儘管長相像。皮膚白淨,不像西北人,但確實是甘肅平涼靜寧人。難道靜寧人普遍白?桑子,詩人桑子,在甘南草原是一個傳奇。
  • 中國古人有多聰明看看他的故事就知道了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地方,還處於原始社會時,中國歷史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大變革的時代,先後出現儒墨道,法兵等重要思想,各流派紛紛著書立說,彼此辯論相互爭鳴,彼此辯論,一時間群星閃耀,思想文化空前繁榮,輝煌燦爛,與同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凡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並作,其後《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
  • 【國學名詞釋義04】三禮、五禮、春秋三傳
    >三禮指《周禮》《儀禮》《禮記》三部儒家禮學經典,三者情況不同,其中當以《儀禮》為最古,是春秋戰國儒者所整理的古代禮儀細節,主要是士禮,包括成年、婚喪、交際、敬老、外交、飲宴、祭祀等各方面禮儀。《禮記》是儒者學禮時對禮的大義的解釋與闡發,因此稱為「記」,其中有對古代禮制的討論意見,也指出了禮儀的本來意義與作用。漢初流傳著儒者習禮的一些輯本,最後由學者戴德、戴聖分別匯集為《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唐以後《小戴禮記》因為其思想內容較為豐富,地位漸漸上升,成為五經之一,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稱的《禮記》。
  • 偉大的中國哲學精神之一:求道!
    孔子五十歲才「知天命」即「聞道」的自述並非自謙,詳細事跡記載於《莊子·天運》篇:「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老聃曰:『子來乎?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經過老子的一番點撥,孔子不出三月,復見曰:「『丘得之矣。烏鵲孺,魚傅沫,細腰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與化為人!不與化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 陶揚鴻:自古真儒皆闢佛,歷代儒者闢佛匯集(十三萬多字)
    天子時而幸之,躬養三老五更,習大射,講六經,用以風動天下之風教。而今之浮屠之廟,羅蔓天下,或給之田土屋廬,以豢養其徒。天子又親臨之,致恭於土木之偶,此則變吾之闢雍、太學之禮,而為夷矣。古者宗廟有制,唐虞五廟,商周七廟,至漢乃有原廟,行幸郡國及陵園皆有廟,漢之於禮已侈矣。而今之祖宗神御,或寓之浮屠之便室,虧損威德,非所以致肅恭尊事之意也,此則變吾宗廟之禮而為夷矣。
  • 史書盛讚:王者之兵,儒者之將
    阿史那都支與李遮匐看到唐朝並未派出軍隊,因此就不設提防。結果裴行儉設計輕鬆拿下了阿史那都支,再派精銳騎兵輕裝簡從突襲李遮匐,並一舉將其擒獲。裴行儉帶著俘虜返回京師,唐高宗親自設宴犒勞,他對眾臣們說道:「行儉提孤軍,深入萬裡,兵不血刃而叛黨擒夷,可謂文武兼備矣,其兼授二職。」於是裴行儉升任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
  • 什麼是三不朽
    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祿之大者,不可謂不朽。」 闡釋:《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謂:「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三不朽」中,「立德」有賴於見仁見智、眾口難調的外界評價,「立功」需要擠身壟斷性和風險性極強的官場,這些往往非一介書生的能力所及;於是,文人每以「立言」為第一要務,以求不朽,這誠如曹丕《典論·論文》講:「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自傳於後。」
  • 為何隨著歷史的發展,對秦始皇的評價越來越高?
    那麼,從飽受非議到讚譽滿身,秦始皇的歷史評價為何會越來越高呢?要想知道秦始皇的歷史評價為何逐漸改善,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為什麼他最初的風評比較差。聯繫上文,或許我們可以得出第一個結論,那就是秦始皇因棄用儒家思想而遭到了後世儒者的厭惡。
  • 陶揚鴻編:自古真儒皆闢佛,歷代儒者闢佛言論選(十多萬字)
    天子時而幸之,躬養三老五更,習大射,講六經,用以風動天下之風教。而今之浮屠之廟,羅蔓天下,或給之田土屋廬,以豢養其徒。天子又親臨之,致恭於土木之偶,此則變吾之闢雍、太學之禮,而為夷矣。古者宗廟有制,唐虞五廟,商周七廟,至漢乃有原廟,行幸郡國及陵園皆有廟,漢之於禮已侈矣。而今之祖宗神御,或寓之浮屠之便室,虧損威德,非所以致肅恭尊事之意也,此則變吾宗廟之禮而為夷矣。
  • 叔孫豹的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中國古代思想中一個重要問題是追求不朽,不朽就是指一個人生價值的問題。儒家的「三不朽」是很有名的,它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叔孫豹之口。叔孫豹說,他聽古人說過:「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這個「三不朽的說法發展了春秋時期「死且不朽」的思想,從原來死於國君之手,死於宗廟之內的不朽,經叔孫豹引申為這赫赫有名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
  • 《諫迎佛骨表》,一個儒者的義憤填膺
    東漢張道陵創立道教以來,他的徒子徒孫們要麼兜售方術丹藥,成為皇室貴族的寵侫,禍亂朝廷;要麼以消災禳禍、符水禁咒為誘餌,騙取百姓錢財,為害社會;更有張角之流以宗教為名組織顛覆政權的活動。東漢明帝時起,佛教傳入中國,一邊以道家經典裝裱門面,彰顯名門正教的身份,一邊以導人向善的名義宣傳宿命論和因果報應。佛教徒不事生產,不繁衍子嗣,僧侶在把金錢稱為身外之物的同時,卻通過信徒善眾的布施大量斂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