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聖,不求勝」儒者大義!為何講梁孟松行「三不朽」有儒者精神。
為什麼昨天我說梁孟松有儒者精神,合「三不朽」之道?一直有人講儒學教出來都是一群腐儒,一群懦弱的人。
其實不然!被詬病最多的,是子路因正頭冠被亂刀砍死。之前也認為子路太蠢,這樣的儒學沒法學。後來因此事請教過一些老師,又對照歷史,結論大概是子路在他人逃走的背景下,義無反顧衝進城中救孔悝,彼時恐怕已知兇險難退,盡忠盡義罷了。(備註:子路受了重傷,帽纓也斷了。子路說:「好漢臨死的時候,帽子還是要戴正的。」他在把帽纓結好的時候,斷了氣;身體被剁成了肉醬。)子路知難而上,勇於獻身的精神實質是儒家「求聖不求勝」,為大義捨生死,盡忠誠。而不是不知進退,不能預見勝敗。
真實的夫子並不是文質彬彬的書生,而是身材高大,大勇剛強之人。擅外交,會弓馬,還預見戰事並輕鬆打勝防禦戰。可想而知,教學中能說出「以德報怨,向以報德?」「再,可也。」的夫子,可不僅僅是精神的巨匠。戰亂中,敢率弟子遊說諸國,說他沒有「武力值」我是堅決不信!夫子多次毅然離開不聽正能量建議勸諫的王侯,可見其志堅且知難而上,具備大智大勇。
而儒學翹楚,對待勝敗反而更重「仁義」,大概「求聖不求勝」,才能真正闡釋儒學的精髓。講到這裡,再對標梁孟松的努力完成委託,憤而請辭,捐工資於教育的大義行為,實屬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讀者前後對照,可窺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