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思想中一個重要問題是追求不朽,不朽就是指一個人生價值的問題。儒家的「三不朽」是很有名的,它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叔孫豹之口。
叔孫豹說,他聽古人說過:「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這個「三不朽的說法發展了春秋時期「死且不朽」的思想,從原來死於國君之手,死於宗廟之內的不朽,經叔孫豹引申為這赫赫有名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
叔孫豹所謂的「三不朽」,是指一個人在道德、事功、言論的任何一個方面有所建樹,傳之久遠,他們雖死猶生,其名永遠立於世人之心,才是不朽。
關於這個問題,《左傳》裡有一段重要的材料,說到範宣子與叔孫豹討論不朽的問題,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啟迪。
叔孫豹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執掌政權的一位大臣,時人也稱穆叔,是一位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人。魯襄公二十四年,他奉魯國國君的命令出使晉國。當時,晉國在位的是晉平公,總理一國大權。
範宣子是一位春秋戰國時期在各國中十分有威望的大臣,他曾經攻滅了貴族欒盈的組黨,並且又制訂了一部刑書在晉國推行,要求全國上下所有的人共同來遵守。於是,晉國逐漸變得十分強大。
但是,他有一個毛病,就是十分愛財物,一點也不注意自己的個人品德和修養。對於其他各國大臣進貢的禮物可以說是來者不拒,沒有不收下的。對此,鄭國執政的大臣子產曾經寫信給他,要求他提高警惕,要做到輕財而重德。
子產說:「德,國家之基也」,「有德則樂,樂則能久」。範宣子看完了子產這封勸勉他的書信,感觸很多,十分受啟發。於是他馬上就傳令下去,要求在晉國的大臣今後要少收各國的禮物。
這一次叔孫豹來到晉國,範宣子知道他是一位很有學問的人,有意要考考他,於是就問道:「我聽說古人有句話叫「死而不朽』,這是什麼意思呢?叔孫豹聽完笑了笑沒有馬上回答。
範宣子又問:「我的祖先,虞時為陶唐氏夏時為御龍氏,商時豕韋氏,周時為唐杜氏,現在為範氏,這是不是叫不朽'呢?」
範宣子意思是說,他的家族從堯舜時期就已經受封為貴族,經歷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時期世代受封,延續千年以上,長盛不衰,這是不是可以說是不朽了?
叔孫豹聽完,不慌不忙地說:「以我個人的看法,這只能叫做世祿』,不能夠算作不朽』。魯國以前曾經有個大夫叫做臧文仲,他雖然死了,但他的話卻流傳後代,這才能算作不朽。」
叔孫豹認為:如果世世代代保持貴族地位,並因此而得以享受姓氏,使子孫後代都享有官祿,不能叫做不朽」。
他接著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意思是說,最高的是德行上有建樹,其次是功業上有成就,再其次是言論上有創造。
「德行」、「功業」、「言論」這三者,有益於社會、人民,流傳萬世,即使過了很久的時間,也不會消失和磨滅,永遠被人們所紀念,這才是真正的不朽。
叔孫豹和範宣子的對話,是對於人生價值的兩種不同認識。範宣子是從自己家族的興旺發展看問題,叔孫豹則是從個人對社會群體的貢獻和社會、人民對個人的評價看問題;範宣子是著眼於過去和當世,叔孫豹則著眼於歷史和未來;範宣子是著眼於物質生活,叔孫豹則是著眼於精神的影響和不朽。
叔孫豹提出的「三不朽思想對後代有很大的影響,其基本思想成為傳統人生價值觀的主導思想。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佔主導地位的人生價值觀,就是認為人的不朽不在於你自己得到了什麼東西,而是要從社會、歷史對你的評價中來體現你人生的價值,你的不朽是存在於老百姓的心中,存在於長久的歷史中間,這才是一種真正的不朽。
一個人生前在各方面不管能有多少的滿足,多大的權力,多大的財富,一且去世就全都沒有了。就是傳給子孫後代,能夠傳幾代也就了不起了。
但是立德、立功、立言這樣的不朽,即使人的身體不在了,他的精神卻可以長遠地存在,永垂不朽;卻可以做到在子孫後代、在民族以至人類的發展中存在下去,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叔孫豹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他不僅是這樣說的,而且自己也是這樣做的,以「三不朽」作為自己行動的準則。
魯昭公元年,叔孫豹又代表魯國在虢國與各國諸侯相會。當時,楚國勢力比較強大,想在各個諸侯國間稱霸,並且楚國派人給叔孫豹送來大批的禮物。
叔孫豹為了維護魯國的榮譽和安全,拒絕接受楚國的賄賂,並且表示寧願以身殉國,也不做那些不顧廉恥禮儀的事。於是,楚國國君便想派人去殺害叔孫豹。
有個名叫趙孟的人聽了以後,深受感動地說:「叔孫豹個人遇到危險沒有忘記自己的國家,是忠誠的人;碰到了困難沒有拋棄自己的職責,是講信用;為了國家而不顧自己的生死,是講貞操;為魯國國君謀劃,是講義。有此四者,是不能夠殺害的!」
結果,楚國接受了趙孟的勸說,終於不再為難他,也不敢加害於他叔孫豹的「三不朽」,用今天的話來說,是指人的一生要有壯志豪情,要有崇高的道德品質,要有光輝的業績和偉大的精神。他的「三不朽」精神,對後世有著重大的影響。
春秋後期的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凡此種種,都體現出修身治國的至理名言和壯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