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孫豹的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2021-01-09 歷史國學教堂

中國古代思想中一個重要問題是追求不朽,不朽就是指一個人生價值的問題。儒家的「三不朽」是很有名的,它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叔孫豹之口。

叔孫豹說,他聽古人說過:「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這個「三不朽的說法發展了春秋時期「死且不朽」的思想,從原來死於國君之手,死於宗廟之內的不朽,經叔孫豹引申為這赫赫有名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

叔孫豹所謂的「三不朽」,是指一個人在道德、事功、言論的任何一個方面有所建樹,傳之久遠,他們雖死猶生,其名永遠立於世人之心,才是不朽。

關於這個問題,《左傳》裡有一段重要的材料,說到範宣子與叔孫豹討論不朽的問題,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啟迪。

叔孫豹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執掌政權的一位大臣,時人也稱穆叔,是一位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人。魯襄公二十四年,他奉魯國國君的命令出使晉國。當時,晉國在位的是晉平公,總理一國大權。

範宣子是一位春秋戰國時期在各國中十分有威望的大臣,他曾經攻滅了貴族欒盈的組黨,並且又制訂了一部刑書在晉國推行,要求全國上下所有的人共同來遵守。於是,晉國逐漸變得十分強大。

但是,他有一個毛病,就是十分愛財物,一點也不注意自己的個人品德和修養。對於其他各國大臣進貢的禮物可以說是來者不拒,沒有不收下的。對此,鄭國執政的大臣子產曾經寫信給他,要求他提高警惕,要做到輕財而重德。

子產說:「德,國家之基也」,「有德則樂,樂則能久」。範宣子看完了子產這封勸勉他的書信,感觸很多,十分受啟發。於是他馬上就傳令下去,要求在晉國的大臣今後要少收各國的禮物。

這一次叔孫豹來到晉國,範宣子知道他是一位很有學問的人,有意要考考他,於是就問道:「我聽說古人有句話叫「死而不朽』,這是什麼意思呢?叔孫豹聽完笑了笑沒有馬上回答。

範宣子又問:「我的祖先,虞時為陶唐氏夏時為御龍氏,商時豕韋氏,周時為唐杜氏,現在為範氏,這是不是叫不朽'呢?」

範宣子意思是說,他的家族從堯舜時期就已經受封為貴族,經歷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時期世代受封,延續千年以上,長盛不衰,這是不是可以說是不朽了?

叔孫豹聽完,不慌不忙地說:「以我個人的看法,這只能叫做世祿』,不能夠算作不朽』。魯國以前曾經有個大夫叫做臧文仲,他雖然死了,但他的話卻流傳後代,這才能算作不朽。」

叔孫豹認為:如果世世代代保持貴族地位,並因此而得以享受姓氏,使子孫後代都享有官祿,不能叫做不朽」。

他接著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意思是說,最高的是德行上有建樹,其次是功業上有成就,再其次是言論上有創造。

「德行」、「功業」、「言論」這三者,有益於社會、人民,流傳萬世,即使過了很久的時間,也不會消失和磨滅,永遠被人們所紀念,這才是真正的不朽。

叔孫豹和範宣子的對話,是對於人生價值的兩種不同認識。範宣子是從自己家族的興旺發展看問題,叔孫豹則是從個人對社會群體的貢獻和社會、人民對個人的評價看問題;範宣子是著眼於過去和當世,叔孫豹則著眼於歷史和未來;範宣子是著眼於物質生活,叔孫豹則是著眼於精神的影響和不朽。

叔孫豹提出的「三不朽思想對後代有很大的影響,其基本思想成為傳統人生價值觀的主導思想。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佔主導地位的人生價值觀,就是認為人的不朽不在於你自己得到了什麼東西,而是要從社會、歷史對你的評價中來體現你人生的價值,你的不朽是存在於老百姓的心中,存在於長久的歷史中間,這才是一種真正的不朽。

一個人生前在各方面不管能有多少的滿足,多大的權力,多大的財富,一且去世就全都沒有了。就是傳給子孫後代,能夠傳幾代也就了不起了。

但是立德、立功、立言這樣的不朽,即使人的身體不在了,他的精神卻可以長遠地存在,永垂不朽;卻可以做到在子孫後代、在民族以至人類的發展中存在下去,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叔孫豹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他不僅是這樣說的,而且自己也是這樣做的,以「三不朽」作為自己行動的準則。

魯昭公元年,叔孫豹又代表魯國在虢國與各國諸侯相會。當時,楚國勢力比較強大,想在各個諸侯國間稱霸,並且楚國派人給叔孫豹送來大批的禮物。

叔孫豹為了維護魯國的榮譽和安全,拒絕接受楚國的賄賂,並且表示寧願以身殉國,也不做那些不顧廉恥禮儀的事。於是,楚國國君便想派人去殺害叔孫豹。

有個名叫趙孟的人聽了以後,深受感動地說:「叔孫豹個人遇到危險沒有忘記自己的國家,是忠誠的人;碰到了困難沒有拋棄自己的職責,是講信用;為了國家而不顧自己的生死,是講貞操;為魯國國君謀劃,是講義。有此四者,是不能夠殺害的!」

結果,楚國接受了趙孟的勸說,終於不再為難他,也不敢加害於他叔孫豹的「三不朽」,用今天的話來說,是指人的一生要有壯志豪情,要有崇高的道德品質,要有光輝的業績和偉大的精神。他的「三不朽」精神,對後世有著重大的影響。

春秋後期的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凡此種種,都體現出修身治國的至理名言和壯志豪情。

相關焦點

  •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有幾人做到
    古之聖人,把立德、立功、立言,當做為人處世的最高標準,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最高境界,並稱「此之謂不朽」。 立德 何謂立德?德,乃德行,德業。《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教育界裡也有「立德樹人」之說法。吳兢《貞觀政要》也更明確指出,「人之立身,所貴者惟在德行,何必要論榮貴。」
  • 追溯歷史|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有幾個
    古之聖人,把立德、立功、立言,當做為人處世的最高標準,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最高境界,並稱「此之謂不朽」。縱觀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在歷史的長河中,能實現此目標的人物猶如鳳毛麟角。立德何謂立德?德,乃德行,德業。《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教育界裡也有「立德樹人」之說法。吳兢《貞觀政要》也更明確指出,「人之立身,所貴者惟在德行,何必要論榮貴。」
  • 立德、立功、立言分別指什麼
    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馮友蘭先生在《哲學的精神》(《論命運》一文)中說:「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學問、事功、道德,即古人所謂立言、立功、立德。而所以成功的要素亦有水、命、力,即天資、命運、努力。
  • 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經典)
    《左傳》提出了為人處世的最高標準,即「立德立功立言」,並稱「此之謂不朽」。後來唐代的一位學者對這「三立」作了精闢的闡述:「立德,謂創製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 什麼是三不朽
    範宣子逆之,問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謂也?」穆叔未對。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範氏,其是之謂乎?」穆叔曰:「以豹所聞,此之謂世祿,非不朽也。魯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沒,其言立,其是之謂乎!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 對「三不朽」的認識
    儒家認為修行達到聖人境界之後才能「不朽」。那什麼是「不朽」呢?   《春秋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載,春秋時魯國的叔孫豹與晉國的範宣子曾就何為「死而不朽」展開討論。範宣子認為,他的祖先從虞、夏、商、周以來世代為貴族,家世顯赫,香火不絕,這就是「不朽」。叔孫豹則以為不然,他認為這只能叫做「世祿」而非「不朽」。
  • 歷史「三不朽」——于謙,配得上嗎?
    于謙(諡號忠肅)畫像而如今,我們換一種思路,拿歷史上評價「聖賢」的三不朽法則來評價于謙,結果又當如何呢?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三不朽涵蓋了一個聖人一生應遵循的法則,在歷史上能完全做到的寥寥無幾:立德古代以德為本,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于謙出生在浙江杭州府錢塘縣,年少愛學,常常把南宋宰相文天祥作為榜樣,他敬佩文天祥的忠心和氣節,年少時就希望為大明王朝建立一番事業。
  • 曾國藩:一生三不朽是哪三不朽呢?建議收藏
    《左傳》記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傳之久遠,此之謂不朽。」曾國藩一生「三不朽」,其實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一個人做到三不朽是很難的,對於一般人而言,這成為了遙不可及的夢想,但是,曾國藩能做到,他為我們樹立了典範,值得我們學習借鑑。曾國藩是孔孟儒家教徒,深受儒家「仁愛」思想的洗禮,多人對事大公無私。
  • 「道統」與「政統」,試看明清時期士大夫階層立言與立功的抉擇
    所謂三立,就是《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記載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所謂立德,就是樹立功德,立功就是建立功勳,立言就是著書立說,發展繼承儒家學說。三立之中,立德是最高理想,往往是由後人來進行評判的,而立功與立言,則是士大夫們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追求目標。因此,立功與立言,就成了他們畢生的追求。這種追求具化到現實中,就是"道統"與"政統"的實踐。
  • 古代聖人的評判標準有3個,僅有兩人達成,孔子是其中一位
    不過在中國歷史上還真有聖人一說,而且還有對聖人的評判標準,不過由於這個標準太苛刻了,所以縱觀歷史,能做到的也僅有兩人而已。這個對聖人的評判標準出現於春秋時期,是魯國大夫叔孫豹提出來的,據《左傳》記載:魯大夫叔孫豹回答範宣子問什麼是死而不朽時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也就是說,想成為聖人,就要做到立德、立功、立言。
  • 從立德、立功、立言的角度來說,三方面都達到的只有劉伯溫
    「三立」就是立德、立功、立言。能拿到「三立」這張滿分成績單絕對比拿到「三好學生」(思想品德好、學習好、身體好)難多了,要知道,能在立德、立功、立言三個方面都面面俱到並做到極致,比登天還難。能完美做到「三立」的人那都不是一般人,要麼是聖人,要麼接近聖人。 首先是立德。
  • 想提升人生格局,營銷總監應考慮怎麼去立功、立德和立言
    文/馬梓開中國古人認為一個人有三不朽,那就是立功,立德和立言。如果能做到三不朽,就是聖人。比如孔子、老子等這些人物就是聖人。時至今日,雖然現在的我們很難成為聖人,但可以向聖人靠攏,向聖人的高度靠近。對於一個營銷總監來說,想要提升人生格局,想要獲得更高的自我價值體現,完全可以從立功、立德和立言三方面出發,對自我進行要求。
  •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被稱為「完人」的王陽明,有何豐功偉績?
    說起「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古今完人,王陽明可能算是最沒有爭議的了,其言行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更是國藩、梁啓超、蔣介石等中外名人的心靈導師。那麼王陽明到底有什麼建樹,當得起如此評價呢。先生始侍龍山公於京師,遍求考亭遺書讀之,一日思先儒謂『眾物必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深思其理不得,遂遇疾;先生自委聖賢有分,乃隨世就辭章之學。」
  • 三一重工:立功、立德、立言
    於盟「立功、立德、立言是三一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解,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首先是要把企業做好。」三一重工副總裁何真臨5月22日向本報表示。在何真臨看來,「立功、立德、立言」的古訓放在企業層面有著不同的詮釋:立功,即企業要卓有成效;立德,即扶貧濟困;立言,即創造一個有益於世界的管理模式、文化理念。
  • 為時代立言立德立功
    原標題:為時代立言立德立功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民進、農工黨、九三學社委員時的重要講話,體現了對廣大知識分子的厚愛和厚望。當代中國知識分子要按照總書記的要求,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在立言、立德、立功方面實現應有的責任擔當。   立言:貢獻偉大時代需要的理論和思想。
  • 都說「中國只有兩個半聖人」,這麼說有何緣由
    左丘明在《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是這樣描寫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於是從此以後,人們就把立德、立功、立言這三不朽作為衡量一個人是不是聖人的標準。三不朽立德指的是樹立德業,就是說一個人在品德方面要有很好的建樹;立功指的是一個人要為自己的國家立下相應的功勞;立言指的是一個人在文化思想方面要有一定的成就,而且還必須是自己建立相應的思想,把別人的學好並沒有達到要求。
  • 「三不朽」是古代思想家對於人生理想和人生意義的追求
    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中國古人,常當把「三不朽」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一把尺子。「三不朽」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對於人生理想和人生意義的一種看法。指人生在世時能在「立德、立功、立言」三個方面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身死之後,就可以名不朽滅。
  • 聖人孔子:如何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他開創了民辦教育的先河,打破了「受教育對象局限於貴族」的教育壟斷,擴大了受教育對象的範圍,使得更多普通民眾有機會通過接受教育而改變命運。因此,孔子堪稱我國有史記載的民辦教育第一人。比如,上面的故事場景中,孔子先是啟發學生去主動思考自己的理想,在學生表述完自己的觀點後,孔子再予以總結,從而使學生對於「仁政」有更深刻、更鮮明的認識。實際上,孔子不僅提出了「仁政」的學說,還用實際行動來踐行仁政,做到了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