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立功、立言分別指什麼

2020-12-22 旗卷虎纏身

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馮友蘭先生在《哲學的精神》(《論命運》一文)中說:「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學問、事功、道德,即古人所謂立言、立功、立德。而所以成功的要素亦有水、命、力,即天資、命運、努力。學間的成就需要才的成分大,事功的成就需要命運的成分大,道德的成就需要努力的成分大。

「立德、立功、立言」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晉國執政者範宣子問叔孫豹說:「古時候有人說,有的人死了卻能永久存在下去,永不磨滅,這說的是一種什麼情況呢?叔孫豹回答說:「我聽說,個人的最高層次是樹立德業,第二層次是建立功勳,第三層次是著書立說,只要實現其中的一項,這個人所建立的功德即使經歷再長的時間也不會被廢棄,這就叫作:這個人雖然死了,卻能永久存在下去,永不磨滅。

「立德、立功、立言」是總結判斷怎樣的人才會不朽。這個說法深為後人所贊同,並不斷激勵著後人積德行善、建功立業,形成高尚進取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念。

三不朽中,能夠實現其中任何一項的人都值得佩服,但歷史上還岀現過一些全部都實現的偉人,比如王陽明。王陽明是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的「心學大師」,對於人生存在意義所作的哲學反思,具有反叛性、挑戰,他在世時,還平叛了寧王之亂,他本人的道德修養極高。今天在浙江餘姚有一個「四碑亭」,有一個紀念他的碑亭。人稱。王陽明是「治學之名儒,治世之能臣」。他的故居有一副楹聯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

相關焦點

  • 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經典)
    《左傳》提出了為人處世的最高標準,即「立德立功立言」,並稱「此之謂不朽」。後來唐代的一位學者對這「三立」作了精闢的闡述:「立德,謂創製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 為時代立言立德立功
    原標題:為時代立言立德立功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民進、農工黨、九三學社委員時的重要講話,體現了對廣大知識分子的厚愛和厚望。當代中國知識分子要按照總書記的要求,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在立言、立德、立功方面實現應有的責任擔當。   立言:貢獻偉大時代需要的理論和思想。
  •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有幾人做到
    古之聖人,把立德、立功、立言,當做為人處世的最高標準,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最高境界,並稱「此之謂不朽」。 立德 何謂立德?德,乃德行,德業。《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教育界裡也有「立德樹人」之說法。吳兢《貞觀政要》也更明確指出,「人之立身,所貴者惟在德行,何必要論榮貴。」
  • 追溯歷史|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有幾個
    古之聖人,把立德、立功、立言,當做為人處世的最高標準,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最高境界,並稱「此之謂不朽」。縱觀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在歷史的長河中,能實現此目標的人物猶如鳳毛麟角。立德何謂立德?德,乃德行,德業。《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教育界裡也有「立德樹人」之說法。吳兢《貞觀政要》也更明確指出,「人之立身,所貴者惟在德行,何必要論榮貴。」
  • 從立德、立功、立言的角度來說,三方面都達到的只有劉伯溫
    「三立」就是立德、立功、立言。能拿到「三立」這張滿分成績單絕對比拿到「三好學生」(思想品德好、學習好、身體好)難多了,要知道,能在立德、立功、立言三個方面都面面俱到並做到極致,比登天還難。能完美做到「三立」的人那都不是一般人,要麼是聖人,要麼接近聖人。 首先是立德。
  • 叔孫豹的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中國古代思想中一個重要問題是追求不朽,不朽就是指一個人生價值的問題。儒家的「三不朽」是很有名的,它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叔孫豹之口。叔孫豹說,他聽古人說過:「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這個「三不朽的說法發展了春秋時期「死且不朽」的思想,從原來死於國君之手,死於宗廟之內的不朽,經叔孫豹引申為這赫赫有名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
  • 三一重工:立功、立德、立言
    於盟「立功、立德、立言是三一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解,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首先是要把企業做好。」三一重工副總裁何真臨5月22日向本報表示。在何真臨看來,「立功、立德、立言」的古訓放在企業層面有著不同的詮釋:立功,即企業要卓有成效;立德,即扶貧濟困;立言,即創造一個有益於世界的管理模式、文化理念。
  • 想提升人生格局,營銷總監應考慮怎麼去立功、立德和立言
    文/馬梓開中國古人認為一個人有三不朽,那就是立功,立德和立言。如果能做到三不朽,就是聖人。比如孔子、老子等這些人物就是聖人。時至今日,雖然現在的我們很難成為聖人,但可以向聖人靠攏,向聖人的高度靠近。對於一個營銷總監來說,想要提升人生格局,想要獲得更高的自我價值體現,完全可以從立功、立德和立言三方面出發,對自我進行要求。
  • 琅琊王氏的家風底色:立德,立功,立言
    家風是家族的精神文化傳統,關乎家族文化的底色和基調,琅琊王氏家風的底色便是立德、立功、立言。 劉惔離開後,有人問他見到王丞相怎麼樣,劉惔說:「未見到有什麼特別的,只聽到他滿嘴吳語罷了。」 王導調和南北矛盾的同時,也沒忘了身為近臣要時刻規勸皇帝的職責,他成功勸諫司馬睿戒酒、放棄隨意改變儲君等。一次,晉明帝當著王導的面,詢問中書令溫嶠晉朝得天下的原因。溫嶠尚未回答,王導上前一步,說:「溫嶠年輕不熟悉本朝舊事,我來為陛下陳述。」
  • 寫作指導:曾國藩的最高理想是「立德、立功、立言」恪守「三畏」
    (60 分)振華中學將舉辦「中華名人與青春成長」徵文比賽,高三(6)班為此進行了「熱身」交流,李博同學介紹了自己了解的曾國藩;曾國藩的最高理想是「立德、立功、立言」,並以畢生的努力使之成為現實;他天資並不聰穎,考了七次才考中秀才,還是全縣倒數第二名;他恪守「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對自己要求極嚴;他說窮能養志氣,認為「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幾可以成大器」;他身為朝廷大員
  • 「道統」與「政統」,試看明清時期士大夫階層立言與立功的抉擇
    所謂三立,就是《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記載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所謂立德,就是樹立功德,立功就是建立功勳,立言就是著書立說,發展繼承儒家學說。三立之中,立德是最高理想,往往是由後人來進行評判的,而立功與立言,則是士大夫們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追求目標。因此,立功與立言,就成了他們畢生的追求。這種追求具化到現實中,就是"道統"與"政統"的實踐。
  • 黃炎培「三立」:立言、立功、立德
    黃炎培先生一生抱一而式,成就「立言、立功、立德」三不朽,成為我國近現代歷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教育家、革命家和國家領導人,垂範後世。《孫文學說》是黃炎培第一次在政治上參與的重要立言,吸取了西方機械唯物主義和自然科學知識,宣傳進化論的自然發展觀,同時,提出並系統論證了「知難行易」的認識論學說,把中國唯物主義的知行觀推進到一個新階段,奠定了三民主義的哲學理論基礎,建立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派的進化論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和認識論。
  • 立言,立功,立德,構建學子的精神信仰與民族自信
    後疫情時代,對疫情的反思,使我們更理性深入地追尋教育的本質,消除教育異化的影響,正本清源,「立德樹人」會得到更廣泛、更深刻的社會認同。張頤武表示:構建學生的精神信仰與民族自信,讓「國士」成為孩子們精神世界的真英雄。線上教育成為主場,以後會不會成為一種趨勢?
  • 曾國藩:修身齊家治國用心良苦;立功立德立言光耀後世!
    戎馬卅年,立功、立德、立言,光耀後世!《曾國藩家書》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後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小到人際瑣事和家庭生計的指示,大到進德修業、經邦緯國之道的闡述,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
  •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曾有人評價曾國藩: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眾人皆知曾國藩是晚清第一名臣,殊不知其也是大清金句大神。 他半生憂苦,一世精誠,寫下無數警世良言。
  • 緬懷偉大領袖 傳播紅色文化—文化強國與立功立言立德在京開講
    來源: 文旅全媒體 舉報    原標題:緬懷偉大領袖 傳播紅色文化——「文化強國與立功立言立德
  • 文經武略,「五百年一人」,集「立德、立功、立言」大成者(上)
    但明代出了個王陽明,集「立德、立功、立言」大成於一身,為我們演繹了他追求「聖賢」的艱苦卓絕歷程。最終,他以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兼教育家,而完美「收官」人生。
  • 曾國藩一個集立德、立功、立言的大成者,跟著曾國藩學做人
    能夠立言的,必定是建立在立德、立功基礎之上的。特別是在[家訓]之中,像是《朱子家訓》、《諸葛亮誡子書》一類的,必是濃縮了人生感悟的精華,歷來處世的經驗教訓,裡面所含的真理成分一定是最大的,因為這是傳給自己後代子孫的,所以每一句話都包含無窮智慧,不會誤人子弟的。
  • 聖人孔子:如何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可以說,孔子的一生,實現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堪稱一代聖賢。其中,孔子興辦教育,有教無類,培養了大批學生,這對中華文化的傳承發揮了巨大意義。同時,作為我國第一個民辦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一系列教育理念對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被稱為「完人」的王陽明,有何豐功偉績?
    說起「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古今完人,王陽明可能算是最沒有爭議的了,其言行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更是國藩、梁啓超、蔣介石等中外名人的心靈導師。那麼王陽明到底有什麼建樹,當得起如此評價呢。就竹子推究事物原理,王陽明「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卻什麼都沒有發現,人也因此病倒。從此之後王陽明便對「格物」的學說產生了極大懷疑,這段歷史上有名的「守仁格竹」是王明明思想轉變的開始,對其日後的「心學」也有著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