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馮友蘭先生在《哲學的精神》(《論命運》一文)中說:「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學問、事功、道德,即古人所謂立言、立功、立德。而所以成功的要素亦有水、命、力,即天資、命運、努力。學間的成就需要才的成分大,事功的成就需要命運的成分大,道德的成就需要努力的成分大。
「立德、立功、立言」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晉國執政者範宣子問叔孫豹說:「古時候有人說,有的人死了卻能永久存在下去,永不磨滅,這說的是一種什麼情況呢?叔孫豹回答說:「我聽說,個人的最高層次是樹立德業,第二層次是建立功勳,第三層次是著書立說,只要實現其中的一項,這個人所建立的功德即使經歷再長的時間也不會被廢棄,這就叫作:這個人雖然死了,卻能永久存在下去,永不磨滅。
「立德、立功、立言」是總結判斷怎樣的人才會不朽。這個說法深為後人所贊同,並不斷激勵著後人積德行善、建功立業,形成高尚進取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念。
三不朽中,能夠實現其中任何一項的人都值得佩服,但歷史上還岀現過一些全部都實現的偉人,比如王陽明。王陽明是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的「心學大師」,對於人生存在意義所作的哲學反思,具有反叛性、挑戰,他在世時,還平叛了寧王之亂,他本人的道德修養極高。今天在浙江餘姚有一個「四碑亭」,有一個紀念他的碑亭。人稱。王陽明是「治學之名儒,治世之能臣」。他的故居有一副楹聯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