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腹》:一部描述武士道精神實質的電影,武士道沒有想像中美好

2020-12-23 奈奈姐姐

「我今天的命運可能是其它人明天的命運。」——津雲半次郎

武士題材電影是日本電影史上不可獲缺的一部分,而《切腹》正是一部典型的日本武士題材電影,該影片獲得第16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它的導演是與黑澤明、木下惠介、市川尾並稱為「日本影壇四騎士」之一,且被評為「世界十大導演」的小林正樹,上映於1962年,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雖然它是一部小眾鮮為人知的電影,但在豆瓣和IMDB的評分甚至超過了黑澤名的名篇《七武士》。

《切腹》的劇情並不複雜,故事發生在1630年,也就是德川幕府的寬永七年(中國當時是明崇禎三年),日本社會相對進入和平時期,戰亂時期依附於各大家族的武士階層逐漸沒落,很多武士成為了浪人,生活異常困苦。

武士浪人津雲半次郎,女兒與外孫身染重疾無錢醫治,女婿千千巖求女不得已到當時的大名井伊家假裝請求切腹博名,以期求得一官半職,至少討些錢財救急。不想當權者不問緣由,百般刁難,硬逼得女婿用竹刀切腹自殺,下場悽慘。

外孫、女兒也隨之離世,老人內心充滿了悲涼與絕望,在打敗了逼迫女婿切腹的三個當權武士後,他以切腹為名來到井伊家,當面抨擊井伊家的冷酷,揭露所謂「武士道」的虛偽。井伊家的人惱羞成怒,仗著人多勢眾欲殺人滅口,半次郎寡不敵眾,死在了當時最為武士不恥的火槍之下,隨後井伊家在書上記錄下了謊言,掩蓋了事實的真相。

電影中,小林正樹用插敘與回敘的手法,把井伊家和津雲半次郎各自講述相同人物的故事,從不同的角度串在一起,形成了整部電影的脈落。雖然是一部拍攝於上世紀60年代的黑白片,但我感覺在任何時期去看它,都不會覺得過時。小林正樹並沒有去盲目宣揚武士道精神,反而在片中描述了一種虛偽的武士道精神,讓人不禁產生沉思,什麼是道?生存與道面臨矛盾時又該如何選擇?

01 黑白的畫面,卻用反轉再反轉的劇情從頭到尾緊牽著觀眾的心

《切腹》是形式極其精巧的「反轉電影」:在大反轉之後,它又層層推進,將所有情節的朝向一一調轉過來。絕妙的是,這種反轉不是靠「閃回」之類的拙劣方式,而是靠徹底地操縱了觀眾的觀影心理而完成的,從而達到從電影一開始就不停的吸引著觀眾的注意力,從開始專注看到結束。

剛開始在井伊家家老的講述中,千千巖求女是一個想借切腹為名來他們家裡騙取錢財的騙子,理由有兩點:

千千巖求女來請求借地切腹,帶的卻是一把竹刀,身為一名武士,刀就像自己的生命一樣,而千千巖求女卻連自己的刀都沒有,丟了一名武士的尊嚴,而且用竹刀來請求切腹,明顯是個騙子。

在井伊家家老同意千千巖求女的切腹請求後,千千巖求女居然還向他們申請1-2天的時間再來切腹,明顯是心不誠,更是坐實了他想騙錢的動機。

求女沒有嚴格完成切腹儀式,而是用咬舌自盡結束生命的,褻瀆了武士道精神。

觀眾看到這裡是站在井伊家這一邊的,也覺得千千巖求女就是一個小人,畢竟在電影一開始的背景交代中,當時落迫的武士們,經常用去各大世家求切腹來騙取錢財的人比比皆是。

反轉一:

在井伊家給津雲半次郎講完故事後,半次郎開始給井伊家的人講述了他的故事。在他的故事中,千千巖求女是為了救重病的妻兒無奈之下才這樣,而此時半次郎也才知道求女是為了妻兒,把武士視作生命的武士刀也賣了。而求女要申請1-2天後才回來切腹是為了給家中的妻兒做最後的交待。半次郎質問井伊家為啥不多問一句求女為何帶竹刀,為何不能給求女多點時間?

看到這裡,觀眾轉到了對半次郎和求女的同情,其中用倒敘的方式展現了半次郎對孫子的喜愛,一家人的和睦,求女的努力。兩相對比之下,更反襯了井伊家的無理與無情。

反轉一裡的小反轉:

半次郎根據傳統,可以自己指定切腹的介錯人(監督並且最後幫助切腹者解脫切腹痛苦的人),而他指定的三個介錯人,全部生病在家。經查實,原來這三個武士全是求女的介錯人,在求女痛苦無比時,也不願意出手解脫求女,而是逼他用竹刀完成完整的切腹儀式(在肚子上切出完整的十字),最後痛苦無比的求女只能咬自盡。

為此,半次郎分別去挑戰了這三個介錯人,並且戰勝他們,切下了他們的髮髻。對於日本武士而言,切下髮髻是件無比羞恥的事情,足以讓自己切腹以示維護武士道精神了。

反轉二:

在半次郎闡述真相後,井伊家意識到自己逼錯人了,此事就這樣過去了,結果這個反轉也迎來了電影的高潮部分。為了維護在我來看壓根不存在的臉面和井伊家所謂的武士道精神,井伊家選擇殺了半次郎滅口,掩蓋事實的真相。半次郎死了,井伊家改寫了歷史,影片進入尾聲。

到此觀眾才從劇中走了出來,這一系列的反轉,緊緊吸引著觀眾的注意力,這也是一個大導演能力的體現,好的電影就是需要從頭到尾抓住觀眾的心,《切腹》在我來看,是一部非常值得借鑑的電影,無論是情節構建還是畫面的構思、靜景光影明亮的運用都表現出了電影的張力。

02 電影用三個不同角色代表來詮釋不同的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是日本封建社會中武士階層精神支柱。起源於日本鎌倉幕府,後經江戶時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為是切腹。倡導一些美德如: 名, 忠,勇, 義,禮,誠,克,仁等。

電影中,井伊家、津雲半次郎、千千巖求女都是武士道精神的信奉者。但小林正樹卻在他們三個身上塑造了完全不一樣的三種武士道精神。

1、津雲半次郎:武士道的忠誠者與踐行者

津雲半次郎是傳統武士道精神的嚴格遵守者,在前家主沒落切腹後,他卻獨自撫養了家主的女兒,並且為了她的幸福,拒絕了大戶人家納家主女兒為妾的要求,雖然接受能改變他貧困潦倒的生活現狀,這是謂「忠、義、仁」。

在女兒全家死後,他為了復仇去挑戰了女婿切腹的三位介錯人,並且勝利了,是謂「勇」。

但在勝利的,他並沒有殺死三人為女婿復仇,而僅是割下了代表他們名義的髮髻,是謂「仁」。

津雲半次郎無論多麼貧困都未曾想過要賣掉自己的武士刀,因為這是他心目中武士的象徵,可謂是刀在人在,刀亡人亡,所以他是一名真正傳統意義上武士道的忠誠者與踐行者。

2、千千巖求女:武士道的變通者

求女,他雖然是一個武士,但因生活所迫,選擇賣掉了武士刀,換以家人的生存。為了獲得給孩子治病的救命錢,僥倖以假切腹,實為換掉錢財的心理讓他最終失掉了性命。

雖然表面上看,求女的做法違背了武士道的精神,明明是想要錢,卻說是要切腹;甚至賣掉武士應該視為生命的武士刀,但他卻是為了維繫家人的生命,誰又能因此去指責他呢?難道遵從道義就一定要無視至愛生命的消失嗎?

他的行為又何嘗不是另一種道,只不過他變通了一下而已,他的變通讓我覺得他更像一名真正的武士,因為他懂得去守護自己珍愛的東西。

3、井伊家:武士道的背叛者

井伊家,武士的頂層階級,家裡供奉著先祖的鎧甲用以彰顯自己家庭對武士道精神的無比虔誠的信奉。然而正是在這種表面虔誠下,他們卻做著違背「仁」、「禮」、「義」、「勇」等一系列的事情,只想到的是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

對求女切腹不問緣由就把他定義為「騙子」,在需要1-2天時間時候,也不問明情況,逼人當場切腹,如果說到這一步還算情有可原,因為畢竟是求女自己提出來井伊家切腹的。

但是當在知道真相後,他們想到的不是悔過和補救,而是用殺戮來掩蓋真相,以便維護自己高高在上,不容有失的武士道精英代表形象,甚至不惜撰改事實的真相以保全自己的名聲。

而三位高高在上的介錯人,在自己戰敗後,髮髻被剝,按照武士道的精神,他們應該切腹自盡的,但卻自己稱病躲在了家裡,試圖想等頭髮長出來後再出來,這種虛偽與雙標也是對武士道的一種背叛。

在我來看,小林正樹並沒有故意用黑化武士道的手法來批判武士道精神,而用三個性格鮮明、代表不同的武士道精神具體表現的人物(家族),來向大家展現武士道精神在不同人身上有著完全不同的表現,引發觀眾的自發性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武士道精神,在社會新變革下,武士道精神是否還值得繼續倡導。

03 唯美場景與批判基調的鮮明對比

這是一部黑白片,相比現代電影中的高端特效,色彩顯得單調,但小林正樹卻在拍攝技法上用靜景光影的豐富變化、精細的畫面中運動安排、變化的布光等手法,在以房屋為主體的狹小空間拍出了故事的多樣性。尤其是津雲半次郎和介錯人沢潟彥九郎的決鬥戰景時的旁邊的竹林、決鬥的草地,雖然沒有顏色,卻用風動的表述方式,讓人看出了一種唯美的感覺。

1、整潔的院落卻掩蓋著血腥與虛偽

井伊家層層疊疊房屋,故事主場景的院落看上去都那麼地整齊、對稱、乾淨,讓人不由感覺到一絲莊嚴,象徵了武士道精神的莊重與令人向住,讓人感覺到一種美。

然後在電影結尾時,津雲半次郎與井伊家各武士的格鬥和最終的死亡,讓院子到處充滿了血跡。當滿地血跡被傭人打掃乾淨,連代表武士尊嚴的髮髻都被人當垃圾一樣扔了,一切又回歸原狀。

但這時,再看向院子,不再是一開始時候的莊嚴與肅穆了,而是一種被謊言、懦弱、自私、雙標,甚至是噁心的感覺所取代,這種的對比就是一種對虛偽武士道精神的鮮明批判。

2、武士道精神寄託的莊嚴盔甲卻同時也代表著早已腐朽的武士道精神

電影一開始就出現了井伊家祖上穿過的盔甲,這身盔甲是武士道盛行時候的遺物,也是他們家裡武士道精神的一種實物化身,這身盔甲雖然有點破舊,但卻代表著一種崇高精神象徵、尊嚴及讓後世謹遵武士道精神的含義。

然而到了電影的結尾,當津雲半次郎抱著這身盔甲摔向地面,並且用這身盔甲上的武士刀切腹自盡的時候。這個武士道精神的化身上面沾滿了鮮血,小林正樹也用這種方式暗示了武士道精神已經不再崇高,反而沾滿了殺戮和鮮血,也代表著武士道精神即將落幕。

更為諷刺的是,在半次郎切腹自盡後,井伊家逼迫裝病的三個求女切腹的介錯人切腹,並且把所有和津雲半次郎博鬥中死亡的人全部記為病死,寫入書中,用謊言來粉飾太平,維護武士道的尊嚴,熟不知正是這些自詡為武士道傳人的後人們的所做所為,真正讓武士道蒙羞並沒落的。

3、津雲半次郎與沢潟彥九郎決鬥,風景唯美,但卻代表著半次郎內心對上層人物的武士道精神的否定

他們兩個的決鬥經過一片肅穆的墓碑、搖曳的竹林、狂風大作高山上成片的草地、陰雲密布的天空,在黑白色調下有種灰暗的驚嘆唯美,隱示了半次郎的內心世界是灰暗的。

在這樣的場景裡,半次郎堅毅的眼神、不顧一切、賭上生命的決鬥已經預告了他的必勝。決鬥中他的眼神和行動也凸顯了他內心的轉變,從對武士道精神的盲目崇拜,到對高高在上高級階層大人物們武士道精神的質疑。

正因為這樣的轉變,才有讓他有了去質問井伊家為什麼不給求女一個解釋的機會的決心,才有敢和這種高高在上的高門世家一決生死的勇氣,只為為求女討回一個公道,一個井伊家願意承認錯誤的公道。

整部電影不管是整齊的院落、莊嚴的盔甲還是決鬥的美麗風景,小林正樹都在全片用這種表面的美與內心的惡形成了鮮明對比,以此來批判武士道精神的虛偽。

04 「道」本身是沒錯的,錯的卻是運用它的人們

1、堅守心中的道

這世界有時候「道」本身是沒有錯的,因為「道」本身都在呼籲人們積極向上、做個善良正直的人,就像武士道精神本意一樣,雖然在我來看武士道精神中的切腹有點過於殘忍。

然而在世間因為還有權利慾望的支配,為了私慾,往往有意無意地曲解了「道」原本的含義,把它變成謀私利的工具。

行走在世間的我們也許更應該學會維護自己心中那個正義的「道」,也許我們很渺小,但熒熒之光也可以匯成一道彩虹。

2、學會未知全貌,不予置評

在劇中,拋開武士道精神的批判主題,求女的死直接原因主要是在井伊家人眼裡,所有來切腹的都是騙子與小人,根本不值得同情,所以一開始也這樣認定了求女騙子的身份,不容辯解。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也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在未知事情真相之前就開始根據自己所見及「以往經驗」發表評論。重慶公交車女司機案,大家一看到公交車撞上的車是一名女司機在駕駛,因為是「女」司機,就認定她就是肇事者,網上開始漫罵、人肉,給這位女司機造成了多大的傷害,而後面事實證明女司機是正確行駛,反而是受害者,大家才住口,但是曾經造成的心理傷害卻無法彌補。

作為成年人,我們要懂得學會收斂胡適先生所說的「正義的火氣」,因為有時候這個火氣可能會是錯誤的。

總結:

《切腹》我覺得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電影,小林正樹導演用自己獨特的拍攝手法與故事構思技巧對武士道精神進行了批判,小林正樹作為反思戰爭的左派電影人,這部作品也是對日本某些鼓吹虛偽武士道精神的人莫大諷刺。

希望我們每一位人都能堅守心中正義的道,不扭曲,正直而坦蕩。

相關焦點

  • 切腹:武士道的重要精神表徵
    但就保輔此後的行動來看,他似乎身負海一樣的冤屈,並且心知即便通過審判,也無法還自己以清白。因此保輔在緝捕他的官人面前,揮刀割開自己的肚子,還抽出血淋淋的腸子來,向對方當面擲去……傳說,這就是武士道中切腹這一獨特文化現象的源頭。 根據新渡戶稻造在《武士道》一書中的解釋:「腹部,在古代解剖學的信仰當中,乃是人類靈魂和愛情的寄宿之處。」
  • 淺析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當時的時代推崇神道,也對大和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影響。在這三者之中,劍在日本的後續發展中成為了「尚武」精神的具體見證。在武士道發展壯大的歷史長河中,可以清晰了解到中世紀武士道的崛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的戰敗,在這期間一直存在的一種思想就是軍國主義思想,或者說是為日本的軍國主義事業發展而服務的軍國意識。  武士道精神在傳承過程中,引入了一些新的內容,日漸演變成後來的武士道。
  • 日本最後一個切腹自殺的人,崇尚所謂武士道精神的作家三島由紀夫
    「切腹」是一種流傳於日本的一種自殺方式,這種方式也被一群崇尚所謂的武士道精神的人所發揚光大。在他們認為,「切腹」自殺是非常光榮的,所以在日本歷史上,以這種方式自殺的人並不在少數。在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切腹自殺的人叫藤原義。他出生於日本平安時代的一個貴族家庭。
  • 日本動漫中的武士道精神(2)
    二、在武士的世界詮釋武士道的精神   (一)傳統武士的武士道精神。TV動畫《新撰組異聞錄》在主人公市村鐵之助加入新撰組不久,就借衝田總司對鐵之助進行教導的機會,讓主人公、讀者通過包括不能違背武士道,否則要切腹謝罪的「局中法度」看到了新選組的殘酷。
  • 日本的武士道是什麼道?
    道作為一種精神表徵和信仰符號,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反映。日本人最追崇的便是武士道,武士道一直是日本武士的精神內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武士道成為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代名詞,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危害。那麼,武士道究竟是什麼道?其主要特徵是什麼呢?日本武士道的古稱為《葉隱》,是日本江戶時代佐賀藩所傳頌的武士修養書籍。「葉隱」是何意思?
  • 櫻花,武士道,幕府時代,切腹,日本武士階級是怎麼形成的?
    在政治上,幕府完全獨立於天皇的朝廷之外,朝廷對幕府沒有節制權,但幕府卻對朝廷擁有節制權。為此德川家康還編撰了一部《禁中並公家諸法度》,其中規定:天子諸藝能之事,第一御學問也。什麼意思呢?就是規定日本天皇無權幹涉和過問政治與軍事,只要專心搞好自己的學問,提高文化修養就行了。
  • 了解日本,需要了解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精神緊隨其後,是在12世紀-14世紀才開始出現,「武士道」一詞,直至18-19世紀才開始真正的提出和形成。「武士道」在日本古時候被稱之為「葉隱」。武士道精神深受到了日本國教「神道教」的影響,提倡:忠誠、勇敢、信義、有禮、尚武、克己、仁愛、廉恥、名譽!只要上述道德規範出現問題,他們(武士)一般就會切腹。
  • 淺談《海賊王》中索隆貫徹的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精神之前有對一句話印象比較深刻「所謂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於生死兩難之際,要當機立斷,首先選擇死。沒有什麼大道理可言,此乃一念覺悟而勇往直前」。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指的是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為自己本身,也為整個團隊盡全力的發揮出自己的能力,其中大多數人都是抱著必死的覺悟去做事的,甚至這已經是一個標準或規矩,如「切腹」就是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為,而切腹也不可隨意為之,切腹自殺也要有種種規矩,是不可失禮的。
  • 為什麼中國沒有武士道精神,我們崇尚的是「仁義」的大道
    我們在看抗日題材的影視作品時,常常看到戰敗的日本軍官引刀切腹。在我們崇尚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明哲保身時,不得不感慨一下日本這種自殺式的武士道精神。武士道起源於古代的日本,是指以不惜命的覺悟為根本,為實現個人於集體、團體的價值,儘可能的發揮自己的能力,強調「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為是切腹。日本,一個在古代瘋狂學習,模仿中國,學習中國先進的農業,科技,文化。史書記載自漢朝開始,日本派人到中國學習漢朝的先進文化。
  • 同樣崇尚武士道精神,日本戰敗後天皇為啥不切腹?他的回答太無恥
    導語:同樣崇尚武士道精神,日本戰敗後天皇為啥不切腹?他的回答太無恥我們都知道,日本是個擁有極端思想,奉行獨特核心主義的國家,在這些東西的灌輸下,底層如同是高層人士操作的傀儡一般,叫做什麼就做什麼,沒有任何的自主思想,這就導致在整個戰爭時期,所以日本人都在奮力的為自己的祖國而戰,特別是那些崇尚武士道精神的人,行為更加的瘋狂。
  •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你真的了解嗎?
    經常看電視電影的人對日本武士有一個大概的印象:冷酷起來非常殘忍,殘忍起來非常冷酷,忠誠起來又非常愚蠢。最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日本武士和日本兵不怕死,對自己也非常殘忍。在二戰中,日本人會在戰敗後集體切腹自殺,而他們把這種行為當做無上榮耀,在日本人看來,世界上最忠義的舉動莫過於切腹。
  • 日本有武士道,歐洲有騎士精神,中國有什麼?
    日本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為是切腹。 武士道,或者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會中武士階層的道德規範以及哲學。 武士道是基於一些美德如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的精神信仰。 只有通過履行這些美德,一個武士才能夠保持其榮譽,喪失了榮譽的武士不得不進行切腹自殺。
  •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為什麼沒在慰安婦身上發揮出來呢?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為什麼沒在慰安婦身上發揮出來呢?」最簡單的從武士道說起,有記載道《武士道》的作者新渡戶稻造並沒有準確的意識到「武士道」對他們的思想影響,甚至我們可以理解為「在西方承認日本武士道之前,武士道一直未被日本人當做道德標準。」
  • 武士道精神的切腹自殺,只有他一人做到了,至今仍被日本人膜拜!
    在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本人是非常注重武士道精神的,當他們選擇自殺的時候,對於他們來說切腹自儘是最光榮的死法。因為他們認為人的靈魂寄居在腹部,但實際上腹部只有大量神經,所以切腹是一種非常痛苦的死法。一般來說切腹自盡有三種方法。
  • 竹刀切腹到底有多痛?這部電影太諷刺!日本武士切腹竟是一種屈辱
    1962年,有一部電影講述的正是這種武士道精神,片名即為《切腹》。這部影片在日本影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儘管是一部黑白電影,片長達到134分鐘,但無論從演員的演技、視角的轉換還是武士道精神的烘託,都對後世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 日本人為什麼要切腹?武士道的精神還在嗎
    切腹也許是最低效、笨拙的自殺手段,腹部既沒有大動脈,也沒有要害器官,僅僅切開腹部是很難立即致死的。而隨之而來的血腥和醜陋更是充滿了殘酷與野蠻。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切腹偏偏成了日本獨有的一種自殺文化呢?對於切腹自殺,新渡戶稻造在《武士道》一書中的解釋一直被視作權威。
  • 武士道乃求取死若歸途之道也!日本武士為何要切腹謝罪?
    所謂武士道,乃求取死若歸途之道也。 ——三島由紀夫《葉隱》 ​在電影《最後的武士》中,湯姆· 克魯斯飾演的美國南北戰爭英雄納森被請到日本。此時正值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明治天皇欲訓練一支現代化軍隊,廢除傳統而古老的武士道,納森便被賦予這一重任。
  • 《椿三十郎》,武士道精神的深層探究,以善為尊哲理的隱喻表達
    《椿三十郎》在敵我對峙,互相計謀博弈的緊張氣氛下,鋪墊了一層詼諧、輕鬆的氛圍,將思想探討與娛樂精神完美融合。同為武士題材的電影,相對於之前我寫過的相對嚴肅的《切腹》來說,《椿三十郎》更為輕鬆幽默。但這並不代表它就顯得淺顯庸俗,在詼諧的主旋律背後,各類不同的人物形象的出現,在他們的身上暗含了黑澤明對於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探討。
  • 日本武士道精神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喜歡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在二戰時期日本最有名的就是武士道精神跟軍國主義教育了,大家都知道,日本的軍國主義是當年日本天皇裕仁主張的,原因就在於裕仁從出生就接受著軍國主義的教育,當他成為天皇之後又把這種教育傳播開來了。那麼問題來了,日本武士刀精神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 武士道精神很難理解?說白了,除了忠,也就復仇和剖腹兩種形式
    提及日本著名的武士道精神,想必親們都不會感到陌生吧?就算不接觸日漫的朋友,恐怕也同樣聽聞過武士道的傳聞。作為日本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之一,武士道在最初形成的時候,只不過是政治軍事的產物,遠沒有到達「道」的級別,和「精神」也絲毫不著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