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為什麼沒在慰安婦身上發揮出來呢?」
最簡單的從武士道說起,有記載道《武士道》的作者新渡戶稻造並沒有準確的意識到「武士道」對他們的思想影響,甚至我們可以理解為「在西方承認日本武士道之前,武士道一直未被日本人當做道德標準。」而西方國家很快接受這種「精神」主要是由於自家也有相類似的「騎士精神」。
同樣,也由於《武士道》的大肆宣揚,西方國家對日本的「共情力」就更高,所以尤其崇尚「騎士道」「英雄」理念的美國才會把日本當做親兒子對待,雖然只是日美親近的一個因素,但造成兩國文化相似還是大有好處的。
武士最初是一門職業,無法理解的話就參考一下「保鏢」,他們模糊的道德觀裡只有一個信條:「對領主保證絕對忠誠。」對於領主、任務以外的人和物,他們沒有道德可言。
在傳統的宣傳和認知中,武士道仿佛就代表著忠誠、完美執行任務、鋤強扶弱、自尊自強……其實不盡然,在神話怪志讀物《怪物》上對日本武士的刻畫並非是正面的,且大多數武士都帶著巨大的「反面教材」的意義:如果武士不善待民眾,會受到天譴等。
這就與問題產生了分歧,因為問題中表達的意思是:「武士道」和「產生慰安婦」這一事件是對立的,其實不然,這兩者並無關聯,甚至把日本浮於表面的「假武士道精神」錘的稀碎,撕破了日本虛偽的假面。
在傳統認知中,武士就像是死侍,完成不了任務就瀟灑揮刀切腹,但回憶起二戰戰敗後日本高層的做法均能清楚的看到他們的虛偽和無能。
二戰戰敗後,號稱「為國盡忠,不達任務就切腹」的高層管理人員沒有一個做到了切腹,甚至連精神象徵的天皇也恬不知恥的在敗降會上狡辯,一邊為「武士道」辯護,一邊做著背叛武士道的事,是何居心?
這就是武士道的真面目——給自己貼金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