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十一年丁巳、前304
秦王、楚王盟於黃棘;秦復與楚上庸。
譯:秦王、楚王在黃棘新野縣東北,南陽以南會盟,秦國把上庸歸還給楚國。
周赧王十二年戊午、前303
彗星見。
譯:天空出現彗星。
秦取魏蒲阪、晉陽、封陵;又取韓武遂。
譯:秦國攻擊魏國,奪蒲阪上次攻魏甘茂自此脫逃、晉陽山西芮城西、封陵風陵渡鎮;攻擊韓國,奪武遂大前年歸還韓國。
評:大家注意沒有,這段時間,秦國經常是打下一國的土地,然後歸還,過一陣子再打下。這是秦國的策略,即以消滅六國有生力量為主,以奪取土地城市為次。通過戰爭殲滅六國軍隊,可直接削弱其國力,令其無法與秦國抗衡。至於土地,可以為了暫時拉攏你而歸還給你,讓你嘗嘗甜頭,對秦國抱有幻想,就不會死心塌地合縱抗秦了。反正當你失去利用價值時,這些土地隨時可以再奪回來。在昭襄王在位的半個世紀裡,六國就是這樣被秦國一拉一打,軟硬兼施,輪流擊破的。
齊、韓、魏以楚負其從親,合兵伐楚。楚王使太子橫為質於秦以請救。秦客卿通將兵救楚,三國引兵去。
譯:齊、韓、魏三國合縱聯盟,共同出兵討伐楚國,以懲戒楚國背叛赧王九年楚、齊、韓三國合縱抗秦之盟。楚懷王以太子橫為人質,請求秦國援助。秦國派客卿通領兵救楚,齊韓魏三國不戰自退。
評:楚國違背合縱盟約,遭至三國討伐,楚國反而去求秦國對抗三國。東方六國同床異夢,不僅難以聯合抗秦,有時甚至會勾結秦國引狼入室。由此可見,在強敵面前,如果人人都自作聰明,只想著利用別人保全自己,其結果就是誰也保不了自己,大家一起完蛋。
周赧王十三年己未、前302
秦王、魏王、韓太子嬰會於臨晉,韓太子至鹹陽而歸;秦復與魏蒲阪。
譯:秦昭襄王、魏襄王、韓國太子嬰在臨晉陝西大荔會晤,韓太子嬰訪問秦國首都鹹陽後返回韓國。秦國歸還魏國蒲阪去年奪得
評:秦國繼續耍他的詭計。
秦大夫有私與楚太子鬥者,太子殺之,亡歸。
譯:秦國一位大夫因私與楚國人質太子橫決鬥,太子橫殺了秦國大夫後逃回楚國。
評:秦國自商鞅變法起,禁止私鬥。私下爭鬥者,不問誰對誰錯,雙方都是死罪。秦國的那個大夫不可能不懂法。這很可能是秦國搞的一個陰謀,目的是找藉口伐楚。
周赧王十四年庚申、前301
日有食之,既。
譯:出現日全食。
秦人取韓穰。
譯:秦國奪取韓國穰城。
蜀守輝叛秦,秦司馬錯往誅之。
譯:蜀地郡守公子輝反叛秦國,秦國派司馬錯前去將他處死。
評:秦昭襄王封公子輝為蜀郡守,也稱蜀侯。公子輝給他父親奉獻祭肉,可能是做成臘肉從蜀地送到鹹陽,後母置毒於肉中陷害公子輝。昭王大怒,遣司馬錯蜀地賜劍,公子輝自殺。
秦庶長奐會韓、魏、齊兵伐楚,敗其師於重丘,殺其將唐昧;遂取重丘。
譯:秦國派名叫奐的庶長聯合韓、魏、齊三國出兵攻打楚國,在重丘大敗楚軍,殺死楚將唐昧,奪取重丘。
趙王伐中山,中山君奔齊。
譯:趙王出兵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君逃奔齊國。
周赧王十五年辛酉、前300
秦涇陽君為質於齊。
譯:秦國涇陽君到齊國去充當人質。
秦華陽君伐楚,大破楚師,斬首三萬,殺其將景缺,取楚襄城。楚王恐,使太子為質於齊以請平。
譯:秦國派華陽君攻打楚國,大破楚軍,殺死三萬人,包括楚國大將景缺,奪襄城河南襄城縣,古屬潁川郡,許昌與平頂山之間,楚懷王大驚失色,急送太
子羋橫到齊國去做人質,乞求齊國從中斡旋。
秦樗裡疾卒,以趙人樓緩為丞相。
譯:秦國右丞相樗裡疾惠文王弟,武王昭襄王叔去世,昭襄王任命趙國人樓緩為丞相。
趙武靈王愛少子何,欲及其生而立之。
譯:趙武靈王寵愛幼子趙何,想趁自己在世時立他為國君。
周赧王十六年壬戌、前299
五月戊申,大朝東宮,傳國於何。王廟見禮畢,出臨朝,大夫悉為臣。肥義為相國,並傅王。武靈王自號『主父』。主父欲使子治國,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將自雲中、九原南襲鹹陽,於是詐自為使者,入秦,欲以觀秦地形及秦王之為人。秦王不知,已而怪其狀甚偉,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主父行已脫關矣,審問之,乃主父也。秦人大驚。
譯:五月戊申二十六日,趙王在東宮舉行盛大儀式,把國君之位傳給趙何。趙何祭祀宗廟之後,登位治理政事,他屬下的大夫都成為朝廷大臣。又任命肥義為相國相國一職自此開始,秦漢沿襲,位尊於丞相,並尊稱為國君老師。趙武靈王自稱『主父』相當於後世的太上皇。趙主父想讓兒子在國中治事,身穿胡人服裝率領文臣武將去攻打西北胡人領地。他計劃從雲中內蒙古託克託縣、九原包頭向南襲擊秦都鹹陽,便自己扮作使者,前往秦國,想藉此來偵察秦國地形及秦王的為人。秦王沒有覺察,事後覺得此人相貌偉岸不凡,不像是臣子能有的風度,派人急忙去追趕他;而趙主父一行已經出了邊關。經過一番盤問調查,秦國人才知道他就是趙主父,大驚失色。
評:廢長立幼,取亂之道。周禮中立嫡立長是有道理的,諸子中,大哥的地位往往天然高。立大哥做儲君,最易讓人信服。如果以君王的主觀判斷來立儲,那麼很容易造成諸子爭位的悲劇。況且趙武靈王正當壯年,早早傳位之後又不安於退休,仍然執政,必然造成『天有二日國有二主』的不穩定局面。可以說趙武靈王在接班人問題上是非常糊塗的,後來他的慘死,也正源於此。
齊王、魏王會於韓。
譯:齊王、魏王在韓國相會。
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遺楚王書曰:『始寡人與王約為兄弟,盟於黃棘,太子入質,至歡也。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使兵侵君王之邊。今聞君王乃令太子質於齊以求平。寡人與楚接境,婚姻相親;而今秦、楚不歡,則無以令諸侯。寡人願與君王會武關,面相約,結盟而去,寡人之願也!』
譯:秦國攻打楚國,奪取八座城市。秦王派人給楚王送信,寫道:『起初我與你約定兩國為兄弟之邦,在黃棘盟誓,派楚太子到秦國為人質,彼此關係歡洽。不料楚太子辱殺我的重臣,不辭而別,使我無比憤慨,才派兵攻入你的境內。現在聽說你又讓太子到齊國充當人質,以求和解。我國與你們楚國互相接壤,結為婚姻親家,要是秦、楚關係如此惡化,就無法號令其他國家。我想與你在武關會面,當面約定,結成友好同盟。這是我真心的願望!』
楚王患之,欲往恐見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毋行而發兵自守耳!秦,虎狼也,有並諸侯之心,不可信也!』懷王之子蘭勸王行,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將軍詐為王,伏兵武關,楚王至則閉關劫之,與俱西,至鹹陽,朝章臺,如藩臣禮,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詐我,而又強要我以地!』因不復許。秦人留之。
譯:楚王十分為難,赴約怕落入圈套,不去又怕秦國更加惱怒。昭睢說:『大王不能去,應該趕快調兵固守。秦是虎狼之國,早有吞併各國的野心,決不可信任!』楚懷王的兒子羋蘭卻勸懷王去,於是懷王前往秦國。秦王讓一位將軍假扮為秦王,在武關伏下重兵,楚懷王一到便閉上關門,把他劫持到了西邊的鹹陽。又命令懷王朝拜秦國章臺宮,行屬國使臣的禮節,並逼迫懷王割讓巫郡和黔中郡。懷王要求舉行盟誓,秦王卻堅持楚國先交出割地。楚懷王十分憤怒地斥責說:『秦王欺騙了我,還想用強暴逼迫我割地!』不再答應。秦國便把他扣留下來。
評:秦國不講信義已經是家常便飯了,況且約定會盟的地點位於秦國境內,還在武關城內。一旦秦人有異動,大門一閉,楚軍都沒辦法把懷王奪回來。明擺著是個坑讓懷王往裡跳。懷王居然真的上了當,這也與秦國多次擊敗楚國,懷王內心對秦國十分恐懼,不敢不從而造成的。由此可見,懷王的能力相當平庸,第一次被秦國欺負,到現在這麼久了,一直沒能勵精圖治振興國家,反而一敗再敗。坐擁廣袤的土地,眾多的人民,卻眼見國家越來越弱,真是可悲。
楚大臣患之,乃相與謀曰:『吾王在秦不得還,要以割地,而太子為質於齊;齊、秦合謀,則楚無國矣。』欲立王子之在國者。昭睢曰:『王與太子俱困於諸侯,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詐赴於齊。齊王召群臣謀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齊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質而行不義於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與其新王市曰:「予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將與三國共立之。」』齊王卒用其相計而歸楚太子。楚人立之。
譯:楚國大臣十分震驚,互相商議說:『我們的君王扣在秦國回不來,被要威脅割地,而太子又在齊國充當人質;如果齊國秦國一起算計我們,那楚國就完了。』便打算擁立一位在國內的王子繼位為王。昭睢反對說:『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外國,現在我們違背君王的意旨去立其他兒子,實在不妥當。』於是假稱楚王去世,到齊國去要求迎回太子。齊王召集群臣商議,有人建議:『不如扣下太子要求楚國割讓淮河以北。』齊相說:『不可,如果楚國另立一王,我們就空有人質而落個天下指責的不義名聲。』那人又說:『不怕,如果楚國新立一王,我們可以和新王作交易:「給我下東國,我替你殺死太子,不然的話,我們就聯合三個國家立太子為楚王。」』但齊王還是聽從了國相的意見,歸還楚太子,楚國便立太子橫為楚王,也就是歷史上的楚頃襄王。
評:扣留太子,風險過大而收益的可能性太小。齊王覺得得不償失,因此歸還太子橫。這是利益的博弈,並不能說明齊國有什麼道義。否則就不會有這場討論了。
秦王聞孟嘗君之賢,使涇陽君為質於齊以請。孟嘗君來入秦,秦王以為丞相。
譯:秦王聽說孟嘗君的賢德名望,派涇陽君為齊國人質,邀請孟嘗君前來。孟嘗君到了秦國,秦王任命他為丞相。
周赧王十七年癸亥、前298
或謂秦王曰:『孟嘗君相秦,必先齊而後秦;秦其危哉!』秦王乃以樓緩為相,囚孟嘗君,欲殺之。孟嘗君使人求解於秦王幸姬,姬曰:『願得君狐白裘。』孟嘗君有狐白裘,已獻之秦王,無以應姬求。客有善為狗盜者,入秦藏中,盜狐白裘以獻姬。姬乃為之言於王而遣之。王后悔,使追之。孟嘗君至關,關法,雞鳴而出客,時尚蚤,追者將至,客有善為雞鳴者,野雞聞之皆鳴。孟嘗君乃得脫歸。
譯:有人勸告秦王:『孟嘗君做秦國丞相,一定會先照顧齊國而後才考慮秦國,秦國實在危險!』秦王於是仍任樓緩為丞相,囚禁孟嘗君,想殺掉他。孟嘗君派人向秦王寵愛的姬妾求情,姬妾說:『我希望得到你那件白狐皮袍。』孟嘗君確實有件白狐皮袍,但已經獻給了秦王,無法滿足姬妾的要求。他的幕僚中有個人善於盜竊,便潛入秦宮藏庫,盜出白狐皮袍送給那個姬妾。姬妾於是替孟嘗君說情讓秦王釋放他回國。可是秦王又後悔了,就派人去追。孟嘗君急急逃到邊關,按照守關制度,要等雞叫才能放行過客,而這時天色還早。秦王派來追的人馬上就到。幸虧孟嘗君幕僚中有人善學雞叫,四野的雞一聽他的叫聲都引頸長鳴,孟嘗君才得以出關脫身。
評:孟嘗君作為『戰國四公子』之首,名氣很大,實則庸才。秦王聞孟嘗君賢,既如此,上任時何必獻上千金裘以為進身之資?果真賢,怎麼不為自己的國家出謀劃策痛擊秦國?在齊國執政多年,啥成績都沒做出,如果手下上千門客中有一兩個有安邦定國之才的,齊國也不會越來越墮落。賢能的名聲,搞不好都是自己放出來欺世盜名的煙幕彈。秦國求著孟嘗君來做丞相,還是拿國王的親弟弟做人質換來的。事情做不成,雖說靠雞鳴狗盜這種小把戲,畢竟順利逃脫。明褒暗貶,就連昭襄王也沒躲過識人不清的壞名聲。『四公子』的榮譽,嚴重受損。
楚人告於秦曰:『賴社稷神靈,國有王矣!』秦王怒,發兵出武關擊楚,斬首五萬,取十六城。
譯:楚國通知秦國:『蒙上天神靈佑護,我們楚國又有君王了。』秦王惱羞成怒,發兵出武關進攻楚國,殺五萬人,奪佔十六座城。
評:弱國無外交,怎麼著也是吃虧。
趙王封其弟為平原君。平原君好士,食客嘗數千人。有公孫龍者,善為堅白同異之辯,平原君客之。孔穿自魯適趙,與公孫龍論臧三耳,龍甚辯析。子高弗應,俄而辭出,明日復見平原君。平原君曰:『疇昔公孫之言信辯也,先生以為何如?』對曰:『然。幾能令臧三耳矣。雖然,實難!僕願得又問於君:今謂三耳甚難而實非也,謂兩耳甚易而實是也,不知君將從易而是者乎,其亦從難而非者乎?』平原君無以應。明日,謂公孫龍曰:『公無復與孔子高辯事也!其人理勝於辭;公辭勝於理,終必受詘。』
譯:趙惠文王封他的弟弟趙勝為平原君。平原君喜好賢士,食客多達數千人。有個叫公孫龍的人,善于堅持己說,能合眾異而為同。平原君請他也來做門客。孔穿字子高從魯國來,與公孫龍辯論『奴婢有三隻耳朵』。公孫龍的辯論精微、清晰,滴水不漏,孔穿無以應對,一會兒就退出了辯論。第二天,再次會見平原君,平原君問:『昨天晚上,公孫龍先生的辯辭很嚴密,先生您覺得怎麼樣呢?』孔穿回答:『是啊,公孫先生的辯論幾乎讓奴婢生出三隻耳朵來。可是,奴婢是生不出三隻耳朵來的。我不得不又來問你,很艱難地確定了奴婢有三隻耳朵,而事實並非如此;說奴婢有兩隻耳朵很容易,事實也確實是這樣。不知道你要相信容易而真實的呢還是困難而虛假的?』平原君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又過了一天,平原君對公孫龍說:『先生不要和孔穿辯論了,他的道理勝於言辭,先生的言辭勝過道理,最終屈服的肯定還是先生。』
鄒衍過趙,平原君使與公孫龍論白馬非馬之說。鄒子曰:『不可。夫辯者,別殊類使不相害,序異端使不相亂。抒意通指,明其所謂,使人與知焉,不務相迷也。故勝者不失其所守,不勝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辯可為也。及至煩文以相假,飾辭以相,巧譬以相移,引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夫繳紉爭言而競後息,不能無害君子,衍不為也。』座皆稱善。公孫龍由是遂詘。
譯:鄒衍經過趙國,平原君請他和公孫龍辯論『白馬非馬』之說。鄒衍說:『我才不和他糾纏這種詭辯之術呢!辯論,是為了區分不同的事理,使它們不互相糾纏;讓不同的事物有序排列,不相互錯亂;使含義清楚,指示明確,不相互迷亂。勝的一方,堅持他們的觀點,不勝的一方也能得到他們追求的正確觀點。這樣的辯論才是有意義的辯論。使用大量的詞語來替代,華麗的辭藻相逼迫,精巧的比喻來轉移關注點,以至於引導對方脫離主旨大意。這樣的辯論,有害而無益。言辭詭吊,糾纏不清,直到把對方逼入絕路無言以對才停息。這樣的辯論百害無一利,我拒絕參加。』在座的都覺得鄒衍說的有道理。從此,公孫龍不再受重視。
評:人有三耳,雞有三足,狗非犬,白馬非馬,等等混亂觀點在平原君那兒挺受重視,動不動還組織一場辯論賽,公孫龍先生屢屢得勝,常拿冠軍。都是些什麼客人?花國家的糧食錢財,養一群無聊的閒扯淡充門面,古今奇觀。鄒衍的耐心解釋,讓平原君府第中詭辯的風氣漸漸消散,時至今天,這段話仍然是對辯論最精闢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