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民俗年文化,享民俗年文化,傳民俗年文化。今天,舉辦方在太原市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一年一度的「我們的節日·春節——平遙中國年」活動,將於2016年2月1日(農曆臘月廿三)至2月23日(農曆正月十六)在平遙古城舉辦。本屆平遙中國年以「情暖古城善行天下」為主題,包括「歡歌迎春、春聯迎春、剪紙迎春、戲曲唱春、民俗喜春、文化惠春、彩燈亮春、愛心暖春」八項內容。
活動期間,遊客在平遙古城內不僅可以住客棧、吃年飯、包餃子、寫春聯、貼窗花、點旺火,還可以欣賞晉劇、秧歌、縣太爺拜年、財神爺賜福等平遙特色表演;觀看街道亮化以及建築物輪廓燈裝飾;參與遊古城送吉祥以及燈謎競猜等娛樂休閒活動;參加「幸福秀」攝影大賽和招貼畫創意設計比賽等中國年創意宣傳活動。同時為進一步突出「群眾樂,樂群眾」主旨,平遙縣將積極組織「三下鄉」系列公益演出,使廣大農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平遙古城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漢民族文化的傑出典範,悠久的歷史、明清金融都市的顯赫地位,使其積澱了濃厚的傳統節日文化習俗。為更好地向世人展示漢民族中國年傳統節日文化,從2006年開始,平遙每年春節期間在古城舉辦「平遙中國年」活動。活動不僅豐富了當地群眾的節日文化生活,吸引了全國乃至世界各地遊客,而且在全國「春節主題遊」中脫穎而出,成為強勢節日文化活動。2009年中央文明辦把「平遙中國年」納入「我們的節日·春節」主題系列文化活動,活動先後獲得「中國十佳節慶活動」「中國會展業年度大獎」等殊榮。
平遙縣委書記衛明喜在發布會上介紹各項活動的同時,還特地賦詩一首《小寒夜讀偶得》:「大風雲飛揚,美人陌上桑。古典蒙塵埃,城闕起樂章。小寒天地冰,康年家國昌。平生任煙雨,遙程盡望鄉。」他以此藏頭詩祝福平遙之餘,向國內外遊客發出盛情邀請「來平遙古城,過民俗春節」。
2016年「我們的節日·春節——平遙中國年」活動,由山西省文明辦、中共晉中市委宣傳部主辦,晉中市文明辦、中共平遙縣委、平遙縣人民政府承辦。 平遙的年俗極具中國「年」的代表性。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廿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據清代《平遙縣誌》載,歷史上平遙之俗節,多受並、代諸州之俗影響。辛亥革命後,大部分俗節仍保留如初,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漢民族特色。
臘月初一,食爆米花,凍炒黃豆、小麥、胡麻籽等,亦曰「避瘟」。
臘月初八,古時祭祀八蜡神之日,人們食用以各種穀物熬製的臘八粥以慶。
臘月廿三,送灶王爺升天,供以糖瓜,以求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臘月廿四,平遙民謠:「臘月廿四,灶家爺爺不管事,揩抹打掃搬家俬。」家家戶戶翻箱倒櫃大掃除,乾乾淨淨迎新年。
除夕,平遙人稱「年除」,為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白天貼春聯,掛寶紙,中午食麵條和水餃,取吉「錢串套元寶,一年更比一年好」,祈盼來年好運。留少許生麵條,待明年再吃,謂之「隔年飯」,祈盼來年不鬧春荒。晚上舉家團圓,歡聲笑語。家中成年人通夜不眠,謂之「熬大年」,據說是在新舊歲交替之際,要守護孩童安入新春,拳拳之心令人敬仰。當今年年春節晚會過午夜,全家老小都「熬大年」了。
正月初一,新歲伊始,闔家歡聚一堂,家庭男子在太陽出山前就需到本族祠堂拜祖,或設祖考遺影、神主木牌等於堂,燃燭焚香叩拜,放鞭炮,吃餃子,然後到本族及近鄰長輩家問好拜年,行二叩首禮,長輩要給未滿12歲的孩童壓歲錢。平輩相見,互道「見面發財」。村村社社敲鑼打鼓,喜氣洋洋,祝福新的一年裡五穀豐登,老少安康。
正月初二,青年夫婦赴丈母娘家拜年,未婚者到娘舅家拜年。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中把趙公元帥及其部將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等,共稱「五路財神」。俗傳正月初五為五路財神相聚之日,因而平遙民間正月初五忌出門,以免阻擋財路。
正月初八,為「祭星節」,是日晚餐喝「麵茶」,並要祭星。
正月初十,俗稱「十不動」。俗傳是日老鼠娶親,為祈求老鼠來年嘴下留情,家家戶戶吃餃子以志同慶,並放三兩個餃子於甕旮旯,名曰蓋老鼠窯洞。
正月十三,俗稱「寒鴉糊嘴」,以少量米麵象徵性地拋撒於自家屋頂上,祈求鴉雀來年少糟害莊稼。
正月十五,俗傳為「天官」生日,民間稱「元宵節」,又叫「上元日」。為祈天官賜福,各村社都要張燈結彩祭「三官」(天官、地官、水官),敲鑼打鼓扮社火、舞龍燈、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喜慶氣氛超過春節。
正月二十,俗稱「小添倉」,又稱「添倉日」。流行於山西、河北、山東、陝西、東北等地。是日晚要燒烤一種白麵包紅糖餡的「布袋袋」,象徵豐收,供拜倉神,以求五穀豐登,糧食滿倉。
採寫:任俊兵
編輯: 路麗虹
本微信號中山西晚報記者採寫的新聞,轉載請註明出處——山西晚報山西頭條,並註明微信公眾號sxwbsxtt,對侵犯行為我們將訴諸法律。
加關注的朋友,請掃描以下二維碼或搜索山西晚報政經新聞中心微信公眾號「山西頭條」(sxwbsxtt),我們將在第一時間推送重磅新聞、新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