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雜燴是洪洞縣的特產,最早出現於元代。其最大的特點是原汁原湯,即只加入最普通的一些調味品,諸如鹽、辣椒油(用羊油炸制)、蔥白。花椒、味精、大料等,然後放入砂鍋中慢慢煮熟,這一作法與蒙古族吃羊肉的習俗大同小異。
臨汾市小吃牛肉丸子面用一個字概括--"辣",用兩個字概括是"香辣"。在山西省臨汾市區的大街小巷,牛肉丸子面開一家火一家,門面都不大,屬於平價小吃。最正宗的要數白家牛肉丸子面,有牛肉的鮮、有丸子的香,還有秘制的湯,很辣很爽,吃起來大汗淋漓,儘管如此夏天吃的人也不少。滿滿一大碗麵條上漂著紅紅的辣椒油,溜圓的牛肉丸子伴著碧綠的香菜,純樸簡單的美味令人酣暢淋漓。
油炸饊子,又叫麻油饊子,是洪洞縣獨有的一種油炸食品。據《洪洞縣誌》載:每年農曆二月二,洪洞、趙城兩縣要在廣勝寺進行祭水廟會。逢此日,廣勝寺人山人海,兩縣縣令及地方紳士都來參加。
晉南醪糟是山西傳統的漢族小吃,這種甜點聞名遐邇,最早出現在霍山南麓洪洞城的小吃攤上,距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每年農曆三月十八廟會,來此觀光的遊客絡繹不絕,人山人海,解渴生津的醪糟便應運而生。洪洞醪糟之所以有名,是由於它使用的霍泉水和此水灌溉生長的糯米,還因為用獨特的灶具與奇特的釀製方法。
安澤火腿,是山西省漢族傳統名食,已有300多年的生產歷史。安澤的火腿,色澤紅白分明,氣味濃香,味道鮮美,享譽省內外。據《安澤縣誌》載:「金華火腿而外,以安澤火腿為最,亦土產中之絕佳者。」「宦遊他處者,每購以饋親友焉。」 安澤火腿應該是源自金華火腿,說起來還有一段歷史故事呢。
吳家燻肉,是山西省平陽(今臨汾市)著名的漢族傳統名菜。以豬肉為主材,特點肉皮明亮,色澤金黃,肥而不膩,瘦而不柴,草香濃鬱,蚊蠅不沾,經久耐放,開胃健脾。清末民初時由吳老廣創製,吳氏三代,獨家經營,百餘年來,盛名不哀。吳家燻肉是臨汾市吳保元、吳保恆兄弟7人經營的祖傳肉食名產。它始於清末,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鄉寧白面油糕,是臨汾地區的一道漢族糕點,圓如餅,形似鼓,色如銅,香味撲鼻。
蕨菜,是晉西南地區的古縣獨有的特產,俗稱「龍頭菜」,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粗壯肥大,葉柄直立,不開花,用孢子繁殖。多生於林邊、為沿向陽坡的疏林地帶。細嫩莖葉可食用。莖在捲曲時恰如一柄如意,所以又叫「如意菜」。也可入藥,新的根莖則富含澱粉,俗稱「蕨粉」或「山粉」,也可食用,又可作為釀造原料。鮮蕨菜須經醃製後方能貯運、外銷。
曲沃臘牛肉,是清真食品,風味獨特,別具一格,是古晉都(現曲沃)的歷史傳統名產。相傳,此品種為曲沃城內回民馬氏所創製,大約有300多年的歷史了。因其是放在獨輪小車的盤子內。
燒麥是晉南地區傳統名食,形如石榴,潔白晶瑩,餡多皮薄,清香可口。早在乾隆三年,浮山縣北井裡村王氏,就在北京前門外的鮮魚口開了個浮山燒麥館,並製作炸三角和各種名菜。某年除夕之夜,乾隆從通州私訪歸來,到浮山燒麥館吃燒麥。這裡的燒麥餡軟而噴香、油而不膩,潔白晶瑩,如玉石榴一般。乾隆食後讚不絕口,回宮後親筆寫了「都一處」三個大字,命人製成牌匾送往浮山燒麥館。從此燒麥館名聲大振,身價倍增。
豬血灌腸是一道山西的漢族特色小吃。主料是豬血,配以豆芽等。它創製於清朝中葉,加工精細,風味獨特,是譽滿三晉之佳品在山西,一年四季街頭巷尾均有攤點銷售山西小吃豬血灌腸,它既可涼吃,亦可炒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