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漿(拉丁文名:Physali alkekengi L.)又名紅菇娘、掛金燈、戈力、燈籠草、燈籠果、洛神珠、泡泡草、鬼燈等北方稱為菇蔫兒、姑娘兒,以果實供食用。
原產於中國,南北均有野生資源分布。酸漿在中國栽培歷史較久,在公元前300年,《爾雅》中即有酸漿的記載。現在在東北地區種植較廣泛。其他地區種植較少,仍屬稀特蔬菜。
【來源】以全草入藥。夏秋採收,洗淨曬乾,或鮮用。
【性味歸經】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溼,祛痰止咳,軟堅散結。用於黃疸型肝炎,膽囊炎,感冒發熱,咽喉腫痛,支氣管炎,肺膿瘍,腮腺炎,睪丸炎,膀胱炎,血尿,頸淋巴結核;外用治膿皰瘡,溼疹,癤腫。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或煎水洗或煅灰存性撒患處。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經濟價值酸漿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降壓、強心、抑菌等功能。主治熱咳、咽痛、音啞、急性扁挑體炎、小便不利和水腫等病。
酸漿成熟時掛滿枝頭,如同一串串燈籠,別具特色。
酸漿果實中含有人體需要的多種營養成分,其中鈣的含量是西紅柿的73.1倍、胡蘿蔔的13.8倍,維生素C的含量是西紅柿的6.4倍、胡蘿蔔的5.4倍。它獨特的風味和豐富的營養,是加工飲料、果酒等飲品的好原料。
酸漿以果實供食用,是營養較豐富的水果蔬菜。可生食、糖漬、醋漬或作果漿。果實香味濃鬱,味鮮美。漿果富含維生素C、β-胡蘿蔔素、20多種礦質元素和18種人體需要的胺基酸,對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有一定療效。果實有清熱利尿功效,外敷可消炎,全株可配製殺蟲劑。
酸漿生長勢強,常作切花、多年生花壇,供觀賞用。耐-25℃低溫,繁殖生長速度快,見效快,適合庭院栽培。
藥用價值酸漿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降壓、強心、抑菌等功能。主治熱咳、咽痛、音啞、急性扁桃體炎、小便不利和水腫等病。
【藥用部位】酸漿的草本植物的根(酸漿裉)、宿萼或帶有成熟果實的宿萼(掛金燈)亦供藥用。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利尿,治熱咳,咽痛,黃疸,痢疾,水腫,疔瘡,丹毒。
【用藥忌宜】①《現代實用中藥》:「有墮胎之弊。」②《閩東本草》:「凡脾虛洩瀉及痰溼忌用。」
【複方】①治熱咳咽痛:燈籠草,為末,白湯服,仍以醋調敷喉外。(《丹溪纂要》清心丸)
②治喉瘡並痛者:燈籠草,炒焦為末,酒調,敷喉中。(《醫學正傳》)
③治黃疸,利小便:酸漿、茅草根、五穀根各五錢。煎水服。(《貴陽民間藥草》)
④治小兒小便不通:酸漿草五錢。煎水服。(《貴陽民間藥草》)
⑤治諸般瘡腫:金燈草不以多少,曬乾,為細末,冷水凋少許,軟貼患處。(《履巉巖本草》)
⑥治楊梅瘡:打樸草,不拘數量,水煎數沸,候微溫洗患處。(《閩南民間草藥》)
⑦治中耳炎:錦燈籠鮮草擰汁,加冰片適量,滴耳。(《陝西中草藥》)
【各家論述】
①朱震亨:"燈籠草,苦能除溼熱,輕能治上焦,故主熱咳咽痛,此草治熱痰咳嗽,佛耳草治寒痰咳嗽也。與片芩清金丸同用更效。"
②《綱目》:"酸漿,利溼除熱,除熱則清肺止咳,利溼故能化痰、治疸。"
③《綱目拾遺》:"天燈籠草,主治雖夥,惟咽喉是其專治,用之功最捷。"
【臨床應用】治療小兒上呼吸道炎症:用100%的錦燈籠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日2次,5歲以下每次2毫升,5歲以上每次4毫升。臨床觀察120例,全部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發熱,80%以上病例有咽痛症狀及不同程度的扁桃體腫大,且有膿性滲出物。治療結果,顯效(於兩天內體溫降至正常,臨床症狀與咽部膿性滲出物消失)93例(77.5%),有效(於3~5天內體溫降至正常,臨床症狀與咽部膿性滲出物消失)20例(16.7%),無效(體溫與咽部膿性滲出物5天以內均未好轉,症狀無明顯變化)7例(5.8%)。單項統計,80%以上的患者體溫可以在2天內降至正常,90%以上的病例扁桃體分泌物及咽痛症狀在3天內消失。但扁桃體腫大僅8例於治療4天後略見縮小,其餘均無明顯改變。此外,有報導用錦燈籠花萼2~3個或全草3~5錢,1次煎服或衝茶服,治療急性扁桃體炎32例,結果除2例用藥2次外,均1次痊癒。治癒時間最短半天,最長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