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桂陵之戰,「圍魏救趙」背後的地緣邏輯

2020-12-14 地緣看世界

中央之國的形成<先秦篇> [第102節]

作者:溫駿軒

長篇連載,每周更新

關於齊魏之間的這場「桂陵之戰」到底是怎麼打的,甚至龐絹有沒有參與,一直都是爭議不斷。《史記》、《戰國策》、《孫臏兵法》等都各有不同。其中一致的內容是,魏國派軍圍困了趙都「邯鄲」,然後齊國派遣了一支部隊,偷襲魏都「大梁」,而後在「桂陵」伏擊了輕兵回援的魏軍,並大獲全勝。這也就是所謂的「圍魏救趙」。

一般作為一個經典故事,也就簡述個過程,最多再點出上述三個關鍵地點就行了。不過我們所希望了解的就要深入一些了,第一步,我們需要知道這三個地點,都分別處於什麼樣的地緣位置。

首先是邯鄲,這個趙國都城的位置應當是十分明確的。即使沒有我們之前的分析,大家也應當知道它的位置,因為它的名字二千多年來都沒有什麼變化。如果從劃分地理單元的角度來看,無論黃河怎麼流,邯鄲城都是處在河北平原中部偏南的位置。

而魏都「大梁」,基本就是現在開封的位置了。不過想去開封看魏都遺風的朋友肯定會失望的,因為你肯定在開封城內外找不到任何魏人的遺蹟了。造成這種結果是因為,處在中原之中的開封城,在歷史上雖然多次為都,但也多次為黃河所淹。每發一次大水,舊有的城址建築就基本上被黃河所帶的泥沙所覆,之後回來的人又在被淤高的地面上重新建城,二千多年前的大梁城,已經被壓在好幾層的城址之下了。至於說開封城為什麼那麼有吸引力,我們在分析魏、韓在中原的地緣結構時,會著重分析的。

需要說明的是,現在的開封城,北面是黃河,但在先秦時,黃河走的是「漢志河」道,大梁城的北面是濟水(這段濟水河道與現在奪濟入海的黃河並不重合,位置再偏北一些)。也就是說,大梁城是處在河、濟之南,是標準的中原腹地。當魏軍想從河北平原的邯鄲城,快速回師地處中原的大梁城,他們就必須穿越西「河濟平原」,如果不想經過這塊四戰之地,魏軍只能向東繞行至河、濟相交點的西側,南渡黃河到虎牢之東,然後再沿濟水南岸到達「大梁」城。

這種走法一是繞遠,二是要經過韓國的控制區。倒不是說韓國會伏擊魏軍,只是完全沒有這種必要罷了。因為魏國既然在河北平原和中原,都控制有土地,他們當然沒有理由不在河濟平原布局,為自己打通一條戰略通道的。正如我們之前的分析的那樣,西河濟平原的西半邊,已經大部為魏國所控制了。

因此對於齊軍來說,料定回援的魏軍會直接穿越河濟平原到達大梁,並不需要特別的智慧。由於邯鄲城與大梁城基本上處於同一經度,因此魏軍的回國路線大體會呈一條南北向的直線。只不過由於渡口和道路的選擇,並不會就是一條筆直的道路罷了。

齊軍所選定的伏擊地點「桂陵」(現河南省長垣市西北)就是在河濟平原之上,如果觀察桂陵的位置,是處在邯鄲與大梁之間的連線偏東的位置。屬於理論直線與實際道路之間的正常誤差範圍內(至於為什麼在看似一馬平川的河濟平原上,會出現這種偏差,我們在馬陵之戰中會有解讀)。

現在的問題並不在於齊軍所選定的伏擊點在哪,因為當你料定了對方的行軍路線後,自然能夠找到合適的點進行伏擊的。問題的關鍵在於齊軍是如何到達桂陵,並在對方不知曉的情況下設立伏擊圈的(要知道「桂陵」所處的位置,是處於魏國的勢力範圍之內);另一個問題是佯攻大梁城的齊軍,是如何快速穿插至大梁城下的。而兩個問題的解決,則需要另外兩個末落貴族,衛國和宋國站出來說話了。

我們知道,在最初的時候,衛國才是西「河濟平原」的控制者。而後來,這個末落貴族在晉國以及他的第一繼承人——「魏國」的擠壓之下,已經逐漸縮小了自己的控制區,或者說是向黃河之南的衛都「濮陽」一帶收縮。到了戰國後期,衛國甚至只剩下都城濮陽了。

雖然我們不能確定在桂陵之戰發生時,衛國在都城之外,還剩下哪些控制區。但魏國已經對衛國形成了包圍之勢是可以肯定的,就象魯國事實上也處在齊國的包圍之中一樣。無論衛、魯兩國當年是否風光過,處在這樣一個地緣位置中都不會感覺到舒服。積極的與包圍它的其他大國結盟,以圖避免被完全吞併的命運都是必然的選擇。而在齊魏之間發生戰爭時,衛國則選擇了站在齊國一邊。就象如果其他國家進攻齊國本土的話,魯國人一定會加入反齊聯盟一樣。

因此所謂的「桂陵之戰」,只是當時所發生的,一系列的關聯戰役中的一場罷了。魏軍在和齊軍對抗時,也在與衛國作戰。無論處在濮陽西南部的「桂陵」,是屬於誰的實際控制區,這種膠著混戰的狀態,都為齊軍提供了機會。(沒有類似長城的嚴密防線,要想在那些城邑中穿插並不是件難事)。

如果從距離上來看,在桂陵設伏的齊軍,應當是從進攻平陵的齊軍中分出來的。不過這支齊軍從哪裡來的並不重要的,重要的是魏國在西河濟平原的控制區,並不穩定,齊軍的確具備條件,伏擊回師的魏軍。如果實際這套作戰方案的是魏國,而攻擊的對象是從燕國回師臨緇的齊軍,就沒那麼容易成功了。因為齊軍如果從燕國撤回的話,他們所經過的是東「河濟平原」的腹地,孤軍深入的魏軍基本沒有機會在齊人的眼皮底下設伏。

當齊軍有機會切斷魏軍的歸國路線時,擺在齊軍面前的另一個問題是,齊軍怎麼能夠一路無障礙的跑到大梁城下,而這次輕裝奇襲的軍隊,真的有能力攻破大梁城,並且讓之前淡定的魏軍主力回師大梁嗎?

我們仔細觀察一下齊、魏之間的地緣格局就會發現,即使齊軍能夠乘西河濟平原一片混戰之機,在其中穿行自如,而它們要兵臨大梁城下時都會碰到一個問題,就是如果渡過濟水。你很難想像作為大梁城北部屏障的濟水,魏軍不會在渡口上布置軍力。

換句話說,如果齊軍希望從河濟平原南渡濟水,直擊大梁城的北側時,魏國很容易將他們擋在濟水北岸。大梁城也不會受到真正的威脅。這樣的話,齊軍還不如老老實實的攻擊「平陵」,以圖將自己的實際控制線推進到菏、濟之交處。而如果戰爭只是在河濟平原上膠著的話,對於魏國來說,只是隔靴搔癢,並不至於讓他們放棄即將到手的肥肉。

現在齊國需要有新的盟友了,這個盟的地理位置應該接近魏國在中原的控制區,並且要與魏國有無法調合的地緣矛盾。其實第二點是多餘的,因為在那種亂世,兩個相鄰的國家一定會有地緣矛盾的,更何況是在沒有明顯地緣分割線的中原地帶。這個國家很容易找到,並且和齊國暫時沒有直接的地緣矛盾,它就是那個自視有「五千乘」實力的宋國。

作為中原地區的東部大國,宋國與任何想在中原有所作為的諸侯,都有可能發生關係。最早的時候,東進的鄭國可以說是他最大的敵人。雙方的地緣分割線,基本上就在雙方的中間線上。大梁城所處的位置,是雙方的爭奪區。不過中原國家的好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當那些邊緣大國穩定住自己核心區的結構後,便紛紛到中原來試水。

如果說晉人的主要開拓方向,還在河北、河濟兩平原,齊國由於泗東諸國(包括魯、莒等國)的存在,暫時還無法真正在中原立足的話。已經基本控制了淮河南北的楚人,則是中原國家最大的敵人了。在春秋後期,楚人已經在鄭、宋兩國之間撕開了一個口子,甚至已經滲透入了河濟平原。而之後所發生的事,我們昨天已經說過了,三晉又將楚人趕了出來,楚人向中原及河濟平原拓展的突出部,基本為魏國所佔據了。

既然魏國人插了進來,宋國西線的敵人,也就由楚變魏了。在魏國定都大梁後,他們也開始一如楚人那樣的,越過了宋人所希望建立的泓水——渦水防線,進逼宋人的核心區——睢水流域。而在桂陵之戰前,魏國已經在睢水西岸佔據了宋人兩個重要的城邑,一個叫作襄陵,一個叫作儀臺。前者的位置在現在的睢縣,後者則是在商丘市的東南側(虞城縣的西南側,很多方家認為,「儀臺」是在睢水的東側,不過我個人認為應該是在睢水的西側,即宋國還是能夠保有睢水防線)。

魏國的這種做法,等於讓宋國的都城睢陽直接處在第一線,基本沒有緩衝的餘地了。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宋國人在南線泗水西岸的彭城(現在的徐州市)建立了新都。當然,這並不代表之前的都城睢陽被放棄了。事實上在戰國時期,雙都城是非常常見的。在這兩個都城中,可能最終會隨著形勢的變化,側重於某一個都城。但只要不是一方被攻破,另一個都城在它所屬板塊中還是處於地緣中心的位置。

宋國在自己疆土的南方建立新都,一方面當然是為睢陽城作備用;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為是為了應對楚國的地緣壓力。因為沿泗水而上,也一直是楚人想做的。提升彭城的政治地位,有利於集中人力物力,增強防禦力量(如果有部分貴族生活在此,彭城被輕易放棄的可能性就會變小)。

對於宋國來說,遷都也好,雙都也罷,都只是一種被動的防禦。如果有可能的話,宋國當然還是希望能夠讓魏人遠離自己的都城。在魏國尚還強大時,要想完成這個心願就必須藉助外力了,而這個機會就在齊國圍魏救趙時出現了。按照現在的話說,就是共同的理想讓齊、宋兩國走到了一起。

關於「桂陵之戰」有爭議的地方是在,齊國最初發動攻擊的地點是地河濟平原的「平陵」,還是在睢水西側的「襄陵」(不同的史書,有不同的記載)。有的人認為這兩個地方可能是一個地方。不過現在一般都認為,這兩個點都是齊軍攻擊的對象。如果從地緣格局上來看,這種可能性的確是最大的。齊國聯合衛國在河濟平原發動的戰役,可以說是有兩個目的,一個是攻取那個戰略重地「平陵」,另一個則是尋機切斷魏軍的歸國路線。

當然,因為孫臏在一篇有回憶錄性質的《孫臏兵法》(「禽龐絹」篇)中說,攻平陵從本來就是祥攻,甚至一開始就選了兩個最弱的將領去送死。其實從戰役計劃的制定來看,無論《孫臏兵法》是孫臏本人,還是他的粉絲寫的,這種說法都有粉飾的意思在裡面。對於一個優秀的參謀來說,在制定計劃時更多的是有多種方案,在第一方案無法執行時,需要有第二方案替補而上。

而攻擊平陵可以說就是第一方案,如果取勝了,齊國的控制線將向西推進,並讓齊國在西河濟平原地緣博弈中取得的主動權。在這種情況下再乘勝追擊,爭取控制整個西河濟平原,不僅能夠為自己步步為營的延伸控制區,更能迫使孤軍在外的魏軍,回救本土。

而一旦攻擊平陵的計劃不順利,齊軍就必須選擇另一個攻擊點,以逼使魏軍回援了(在平陵失敗,可以被說成是故意示弱於魏軍)。這個第二方案實際上是和第一方案一起實施的,即齊宋兩軍一起攻擊被魏國所佔的襄陵。對於宋國來說,攻取襄陵的理由實在太充分了。

一方面是因為襄陵位於睢水上遊,是宋國應對魏國的橋頭堡;另一方面則是,這裡是宋人心目中的一代「仁」主——宋襄公的陵墓所在。無論宋襄公在後世的評價如何,也無論那個霸主的含金量如果,他畢竟曾經讓宋人風光過。因此宋人奪回襄陵的迫切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而對於齊軍來說,幫助宋國奪回襄陵,並不是他的目的所在。這只是讓宋人無條件的倒向齊國的一個手段。對於制定戰術的孫臏來說,圍攻襄陵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東側,接近魏都大梁。當齊軍借幫助宋國奪回襄陵之由,進入宋國時,濟水已經不能成為大梁城的天險了。

接下來的事情就很清楚了。在攻擊平陵的戰事未取得預定效果後,在河濟平原的齊、衛兩軍的戰術重點已經變成如何牽制住在河濟平原的魏軍,以讓齊國主力在桂陵設伏。而與此同時,圍攻襄陵的齊軍,突然派出一支機動部隊(以戰車為主),快速行到大梁城下,以對魏國都城造成直接威脅。

如果參照晉陽城三年不破,邯鄲城被圍攻一年才被攻破的案例,齊軍想攻破大梁城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齊、宋兩國從側翼攻擊魏國防禦力較低東部,並且可以很快機動至大梁城下的能力,不可能不讓身在魏都的貴族們感到擔心。更何況魏國在河北平原的戰事已經取得了重大的成果,邯鄲城在魏軍圍攻了一年之後,終於被攻破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北伐趙國的魏軍主力,不回援都城的話,是存在很大政治風險的(被君主認為尾大不掉是很危險的),或者說魏軍和都城裡的貴族們都不能冒這個風險。

當魏軍開始輕騎回援時,齊國的伏擊戰就有機會上演了。最終,齊國雖然沒有如願取得平陵,宋國也暫時沒有拿回襄陵,但齊國救趙的戰略目標卻達到了。魏軍回援的主力在桂陵讓齊軍全殲(孫臏的說法是抓住了龐絹),隨後被迫退出了邯鄲城,與趙國籤訂漳水之盟,表面上恢復了「哥倆好」的關係。

桂陵之戰的勝利,對於華北平原的地緣格局有著重大影響,一則是避免了魏國繼續做大;二則保全了趙國,繼續在北線牽制魏國;三是提升了齊國的戰略地位,讓齊國有信心直接參與中原爭霸了。

當然,魏國的這次失敗,並沒有傷及它的地緣結構,也還沒有從本質上削弱魏國的實力。而齊國在一擊成功後,也還沒有實力在桂陵一帶建立自己的據點。雙方還需要有一場新的戰爭,來讓雙方達成新的地緣平衡,這場更具標誌性的戰役就是「馬陵之戰」,也是我們明天分析的方向。

注:前面所附的'桂陵\馬陵之戰示意圖'只是從網上所找的,以供大家參考,所標誌的攻擊路線,與我今天的分析略有不同。還有其他人做的圖,也一併附上供大家參考。

- END -

相關焦點

  • 「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發生的地緣背景
    而在古典時期,地緣博弈的最後結果,通常都是通過戰爭來體現的。這一時期戰爭有很多,其中很多又是互相關聯的。不過最重要的,也是最關鍵的有兩場: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而這兩場戰役的主角都是齊、魏,配角則是三晉中的另外兩個成員:韓、趙。
  • 孫臏——桂陵之戰,圍魏救趙
    「圍魏救趙」望著魏國大梁的方向,孫臏給出了終極答案。他先令一部輕兵乘虛直趨魏都大梁,而以主力埋伏於龐涓大軍歸途必經的桂陵之地。魏國因主力遠徵,都城十分空虛。魏惠王見齊軍逼進,急令龐涓回師自救。剛剛攻下邯鄲的龐涓聞大梁告急,急率疲憊之師回救。
  • 桂陵之戰:孫臏「圍魏救趙」,卻沒有幫助趙國化解危機!
    對於「圍魏救趙」這一戰術,誕生於戰國時期的桂陵之戰中。桂陵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截擊戰,發生在河南長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顯王十五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在這場趙國、魏國、齊國三國參與的戰役中。齊國孫臏沒有直接去救援趙國,而是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範的常用手段。
  • Sorry,桂陵之戰既沒圍魏,更未救趙,齊國反而擔心圍魏救趙成功
    希望看完本文,會讓您對桂陵之戰的固有認知發生根本變化。壹桂陵之戰是孫臏軍事生涯的代表作,尤其以「圍魏救趙」的謀略而留名軍事史,備受後人稱讚與借鑑。這可能說明地緣因素、遠交近攻的確是客觀規律吧。齊國前一年沒有幹過燕國,揮師撤退。現在得到了趙國的求援,齊國會怎麼做呢?過往的說法,一般認為齊國是很快答允了趙國的請求,但卻沒有救援邯鄲,而是趁虛進攻魏國都城大梁,調動魏軍回援,並在歸路上設伏圍殲。不僅重創魏軍主力,而且解了邯鄲之圍,這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桂陵之戰。
  • 桂陵之戰 馬陵之戰 孫臏兩次力克龐涓 活用兵法圍魏救趙、韓
    今天講講戰國時期齊、魏兩次對戰,兩戰兩勝,使得齊國威望大大提高的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這兩次戰爭不僅僅是齊、魏之間的對決,更是兩國將領孫臏和龐涓之間的對戰,雙方兵法對決,同樣讓孫臏的成為了名滿千古的兵法家。
  • 桂陵之戰孫臏已經活捉龐涓,為啥在十年後的馬陵之戰才殺他?
    去救趙國的這一路人馬就是田忌那一批,田忌的想法是直接與魏國主力進行決戰,遭到孫臏的阻止,孫臏認為應該採取「圍魏救趙」的策略,直奔向魏國首都大梁,迫使魏國主力回援,然後他們在回援的路上,對龐涓部進行埋伏,此為桂陵之戰。
  • 戰國時期著名的桂陵之戰,齊國以弱勝強,是何種原因使然?
    桂陵之戰就是那個時候一次主要發生在齊國和魏國這兩國之間的著名的戰役,大家耳熟能詳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這個戰役的主要人物之一就是軍事家孫臏,他在桂陵之戰中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並展現出了他過人戰略思想,他在此戰中開創的"攻其必救"的計策為後世稱讚不已。
  • 為什麼桂陵之戰不是魏國霸業的終結點,而馬陵之戰才是呢?
    我們都知道,象徵著魏國霸業終結的標誌便就是發生在公元前343年的那場馬陵之戰,可是,為什麼馬陵之戰才是魏國衰敗,而桂陵之戰卻沒有成為魏國跌落天下霸主的神壇的標誌呢?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桂陵之戰的歷史。孫臏針對魏國國內空虛的情況,建議田忌率軍直奔魏國國都大梁,以解邯鄲之圍,這便就是「圍魏救趙」典故的由來。面對曾經的手下敗將如此挑釁,囂張了半輩子的魏惠王自然是不能忍,大筆一揮,連下數道詔書,命已然攻佔邯鄲的魏國上將軍龐涓回師救援大梁,全殲來犯之敵,卻不曾想,龐涓因輕敵冒進在桂陵兵敗被俘,魏軍先鋒全軍覆沒。
  • 齊國的陰謀:「圍魏救趙」不是「攻其必救」而是「誘敵輕進」
    「圍魏救趙」是一個常用的成語:魏國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孫臏指揮齊軍直奔魏國都城大梁而去,魏軍急忙回救,在桂陵被齊軍大敗,邯鄲之圍隨之也解了。所以是「圍魏」而「救趙」。但是問題真的有這麼簡單麼? 沒有這麼簡單。因為「趙」其實沒有被救,邯鄲城被魏軍攻破了。
  • 圍魏救趙|攻其所必救,殲其救者
    如此一來,我們既救了趙國之圍,又打擊了魏國,可謂一舉兩得。」田忌聽從了孫臏的計策。當年十月,趙國的邯鄲城投降了魏國。魏軍急忙還師援救國都,與齊軍在桂陵激戰,魏軍大敗。不露鋒芒,有恩必報,經歷過劫難的孫臏,吸取了教訓,也懂得了人性的邏輯。
  • 戰國時期的「圍魏救趙」的經典戰役出自誰手?
    「圍魏救趙」自然是出自孫臏之手,事實上龐涓前前後後中招了兩回。自從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後,在魏文侯的帶領下,魏國的小日子過得是越來越好,成了戰國初期最強的國家。到了魏惠王時期,魏國不斷的開疆拓土,和趙國的矛盾日益增加,雙方為爭奪衛國的土地戰爭連年不斷。
  • 圍魏救趙
    【成語】       圍魏救趙
  • 誦經典:三十六計第二計-圍魏救趙
    「圍魏救趙」的典故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發生在戰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期間。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將龐涓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令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田忌想直接到邯鄲城下攻打魏軍,孫臏則說:「魏國精兵傾巢出動,如果我們直攻魏國都城,龐涓必然回師解救,邯鄲之圍自解。我們再於中途伏擊龐涓,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果然魏軍離開邯鄲回救魏國都城大梁,中途陷入齊軍包圍,魏軍大敗。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圍魏救趙」的核心就是趨利避害、機動殲敵。
  • 山東出土一份古竹簡,內容顛覆圍魏救趙歷史,專家:難怪龐涓自殺
    「圍魏救趙」是一個成語故事,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齊國為了救助被魏國圍困住的趙國,想出了一個辦法,齊國通過圍困住魏國,斷了魏國的糧草等重要資源,導致魏國退兵,放棄了對趙國的圍困政策,從而齊國救出了趙國,後來,有很多大將採用這種方法,只不過把其中的圍困變為了後方攔截,贏得了很多戰爭的勝利。
  • 孫臏以「駟馬之法,圍魏救趙」,作戰方法流傳運用千年
    毛主席讀了馮夢龍在《智囊》中對孫臏「駟馬之法,圍魏救趙」之策,對以弱當強,以強當弱,聲東擊西方法結合自己的軍事實踐做了科學的闡釋,指出此作戰方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家中以李世民、朱元璋兩位馬上皇帝運用的最好。此法有普遍意義和永久的生命力,它的精髓還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給人不少啟發,比如兩軍交戰、體育競賽、商戰等等。都要求制定巧妙對策來戰勝對方,謀求發展。
  • 為什麼魏國經歷了桂陵之戰的慘敗,卻依舊能夠維持霸業十餘年呢?
    我們今天的每日一問就是關於魏國霸業凋零的問題——在桂陵之戰後,戰國又發生了些什麼事情,為何魏國沒有就此跌落神壇,霸業凋零呢?換個問法:為什麼魏國經歷了桂陵之戰的慘敗,卻依舊能夠維持霸業十餘年呢?在說這個答案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
  • 失去雙腿的孫臏,不單單只有圍魏救趙的戰績
    《史記》中記載了孫臏離開魏國,到了齊國之後的主要的三件事,田忌賽馬,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田忌賽馬的故事即孫臏給田忌出主意,讓他在和齊王的賽馬比賽上使用策略,用自己下等馬對戰齊王的上等馬,用自己的中等馬對戰齊王的下等馬,用自己的上等馬對戰齊王的中等馬,最終三局兩勝,天機獲得了勝利。
  • 三十六計——圍魏救趙
    【計名探源】事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是講戰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服,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之機將中山強佔了。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既解舊恨又一舉雙得。
  • 圍魏救趙:兩國交戰怎麼就讓齊威王撈到這麼多好處呢
    一、大戰之前當然要先搞外交,提前給國際地緣政治玩家和周邊大國打個招呼。就像我大中國打越南之前要先和美國人談。不然大炮一響,老美在背後搞一搞就夠咱喝上一壺的。惠王也是這麼搞的,在攻打趙國的前兩年先和齊威望開了個會,緊接著又和秦孝公開了個會。我老魏家要打老趙家了,各位鄰居放心,請不要插手,咱們三家要繼續睦鄰友好。惠王這就算是打好招呼了。
  • 普及日常知識:「圍魏救趙」的成語出於此處
    咱今天就普及常識說說「圍魏救趙」的出處。我們都知道中國歷史出現春秋和戰國這兩個動蕩不安的時期。春秋咱先不說,先說戰國。戰國時期出現戰國七雄,分別是:秦、韓、趙、魏(當時俗稱三晉)燕、齊、楚,七個強大的諸侯國。他們進行著兼併戰爭,一點點地兼併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