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論英格蘭作家對諾曼第貴族遭遇船難時的態度

2020-12-11 歷史繡春刀

引言

英格蘭作家在講述這起船難時,對船上遭遇不幸的諾曼第貴族沒有任何憐憫之心。在他們看來,此次船難發生時,天氣晴朗,海面平靜,這不是上天的旨意又是什麼呢?他們堅信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在懲惡揚善。一位作家這樣說道:「這位傲慢的威廉王子此前覬覦英格蘭的統治權,但是上帝說道,你乃褻瀆宗教之人,你乃大逆不道之人,由你來統治英格蘭,這絕不可能!於是,他不僅沒有帶上象徵著王位的皇冠,而且葬身大海。」

英國作家們表示,威廉王子生前把諾曼人的卑鄙無恥發揮到極致,他的下場是罪有應得!在一封私人信件中,我們看到這樣一段文字:「你看,羅貝爾·德·貝萊姆將謀殺當成家常便飯;你看,華威公爵亨利和他的兒子羅傑有著同樣卑鄙的靈魂;你看國王亨利一世,他屠殺那麼多人,無數次打破自己的誓言,甚至還將自己的親兄弟關押起來或許你會覺得疑惑,既然亨利一世犯下如此罪行,在我的作品中,為何我又大肆讚揚他呢?因為在諸多英格蘭國王中,他最謹慎、最英勇、最富有;過去我們曾效忠諸多君主,他們的光芒不遜色於天空中的星星,他們所經過之處,男女老少無不駐足敬仰,他們為鞏固自己的統治,也和亨利一世一樣,曾經犯下滔天罪行,那麼為何我唯 獨讚揚國王亨利一世呢?

因為他是唯一承認『王權必然帶來罪行』的國王。」根據記載,自從白船失事後,亨利一世的臉上再也沒有浮現任何笑容。他的妻子瑪蒂爾達後來也去世了,葬於溫徹斯特。後來,亨利一世又娶了一位非英格蘭籍的妻子, 但是對其十分冷淡,因為這位女子於他的政治生涯並無益處。亨利一世二婚無子,因此他 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的私生子羅貝爾身上,因為這是他唯一的骨肉。羅貝爾王子到達適婚年紀時,亨利一世為他物色年輕的女子。此時,一位住在格羅斯特的富人埃蒙之子——羅貝爾去世,將其豐厚的家業留給其唯一的女兒艾梅布爾, 親近的人都叫她「梅布爾」。亨利一世與該女子的親眷商量聯姻之事,親眷紛紛表示同意,但卻遭到了梅布爾的強烈反對。

她拒絕此門婚事,卻不說明緣由,在人們的追問下,才道出事實的真相,她拒絕嫁給羅貝爾王子的原因是,他不是「兩姓之人」。「兩姓之人」往往來自大家族,意味著除卻本名外,還擁有一個頭銜,也就是擁有一片領地或是某個重要職位,這也是諾曼人區別於英格蘭人的標誌性特徵。諾曼人徵戰英格蘭之後在此定居,如若只保留自己的本名,那麼在後來的歲月中,他的後代可能會被視作英格蘭人。這位艾梅布爾十分自負,她絕不允許自己未來丈夫的身體裡流淌著英格蘭人的血液。

在她和國王亨利一世的交談中,她坦誠地將自己的疑慮告知國王,後來,他們之間的交談也被詩人們撰寫成詩。諾曼第少女說道:「陛下,我深知您注意到我,恩賜與我,並非我多麼賢良淑德,而 是我繼承家父龐大的遺產。我擁有巨額的財富,我的夫君卻不是一位『兩姓之人』,這實在 不合乎情理。家父生前名叫『埃蒙之子,羅貝爾先生』,我所嫁之人的姓名必須和我父 親一樣,能清楚交代他的出身。」 亨利一世如此回覆:「你說得很對。『埃蒙之子,羅貝爾先生』是您父親的名字,那麼 您丈夫的名字則是『國王之子,羅貝爾先生』。」「這一點我沒有異議,那麼您的兒子此生都將擁有尊貴的頭銜,然而將來他的兒子們 呢?他的孫子們呢?」

國王明白艾梅布爾所求,立刻說道:「請放寬心,你的丈夫將會擁有一個對他自己、 對他的後代都讓人無法指摘的姓名,那便是『格羅斯特公爵羅貝爾』,因為我的意願是無論是他還是他的後代,都將擁有此項頭銜。」 以上便是諾曼人的軼事,接下來我們將目光轉向英格蘭百姓。1124年,大法官拉烏爾 ·巴塞特以及其他幾位諾曼第男爵懷疑50名英格蘭人試圖繼續組織反抗運動,於是在萊斯特召開會議,以搶劫和掠奪的罪行控告這些英格蘭人。在大法官拉烏爾和各位陪審員的審判下,44名英格蘭人因為武裝偷竊被判處死刑,另外六人則被挖去雙眼。

當時的編年史如此記載:「大部分英格蘭人是被冤枉的,他們白白丟失了性命。英格蘭民眾因為統治者的不公正而備受煎熬,這一年尤甚,他們首先被剝奪家產,後來甚至性命不保。尚有些家產的英格蘭人被有權勢之人剝奪財產,而本來就一貧如洗的英格蘭人只能活活餓死。」 此前不久發生的一件事情也許能讓大家對諾曼第統治者如何剝奪英格蘭人的家產有一 些概念。在亨利一世統治的第16年,一位住在亨廷登郡的名叫布裡特斯坦的 人打算將自己全部的財產贈予聖埃塞爾雷德修道院。然而,當地修會 會長羅貝爾·馬拉爾泰心裡想著,英格蘭人無緣無故向修道院示好, 必定是犯下什麼罪行,此舉必是為了逃脫罪責。

於是羅貝爾·馬拉爾泰控告布裡特斯坦發現一處寶藏後將其佔為己有,根據當時的法律,任何地下寶藏都屬於國王所有,布裡特斯坦此舉顯然冒犯了國王、觸犯了法律。馬拉爾泰在國王的首肯下,勒令聖埃塞爾雷德修道院不得接待布裡特斯坦,隨後命人逮捕布裡特斯坦以及他的妻子,將他們遣送到拉烏爾大法官面前接受審判。布裡特斯坦拒不認罪,諾曼人對他譏諷謾罵,嘲笑他又矮又胖,並將其名下財產全部判給國王。審判之後,他們還勒令布裡特斯坦交待他的所有動產和不動產,以及他所有債務人的姓名。布裡特斯坦照做之後,法官們對於得到的數目並不滿意,辱罵布裡特斯坦是無恥的撒謊者。

布裡特斯坦辯解道:「先生們,上帝知道我所說的均屬事實。」他慢慢地說完這句話,便不再言語。諾曼人勒令其妻子交出身上的15蘇錢幣和兩個戒指,並讓她發誓已經將值錢的物件全部留下。隨後,他們給布裡 特斯坦戴上手銬和腳鐐,押往倫敦,將其關押在陰暗潮溼的監獄。布裡特斯坦的審判過程是在司法議會中進行的,諾曼人稱此 項機構為亨廷登的「郡屬法院」。和布裡特斯坦案類似的案件幾乎都在此機構審理,但如果被告之人是高級男爵,那麼案件則交由當地治安官主持的「王室會議」進行審理。這位主事的人,英格蘭人稱之「郡長」,諾曼人則 稱之為「流動法官」。「王室會議」的諸位法官都是自 由地主出身,諾曼人稱之為「法郎持有者」,他們還制定統一標準 來確定有資格成為「王室會議」法官的人。

「王室會議」定期舉行,如果列位法官未能按時出席,那麼他們必須繳納一定數額的罰金,表明自己對同僚的審判並無異議。佩帶象徵諾曼人自由精神的佩劍和肩帶、會講純正的法語是出席「王室會議」的先決條件,不滿足其中任何一項都不得入內。出席「王室會議」的人持有佩劍是為了震懾所有英格蘭人,也就是那些所謂的「低等人」。如果證人不通曉法語,暴露自己英格蘭人的出身,那麼他的證詞則無效。60年後發生的事件再次驗證了上面的論述。1191年,克羅爾蘭德修道院院長成為被告,四位證人控告他,分別是瑟爾比的戈德弗洛、漢姆內比的高緹耶·勒魯、阿爾弗雷德的兒 子紀堯姆和本寧頓的吉爾伯特。

根據記載,四位證人提供的口供被登記在冊,而被告所言被通通忽略,但人們仍然覺得最終審判將有利於被告,因為這四位證人既沒有騎士的封地,也沒有佩劍,其中一人甚至不會法語。 國王亨利一世所剩的子女中,除了王子羅貝爾之外,還有嫁給德國皇帝亨利五世的瑪蒂爾達。1126年,亨利五世去世,瑪蒂爾達成為寡婦並回到了其父親身邊。

聖誕節期間,亨利一世在城堡隆重召開宴會,宴請所有朝臣。應邀前往的所有諾曼人都表示忠誠於英格蘭以及諾曼第公國,像效忠亨利一世一樣地效忠瑪蒂爾達。第一個發誓的人是史蒂芬,他是布洛瓦伯爵和「徵服者」威廉的女兒阿德拉的兒子。 同年,安茹伯爵富爾克順應當時的潮流,成為「耶穌的戰士」,在自己的鎧甲 上繫上十字架,前往耶路撒冷。他不確定自己能否安全返回,因此將公爵之位傳給自己的 兒子若弗魯瓦,綽號為「金雀花公爵」,因為他從不在帽子上插羽毛,而是插 上金雀花。

相關焦點

  • 世界史:分析亨利一世上位以後遭到的對抗
    當羅貝爾公爵最終回到諾曼第,那些反對亨利一世的人又開始蠢蠢欲動。一些居住在英格蘭的諾曼第貴族向羅貝爾公爵發去書信,甚至親自跨過英吉利海峽來到諾曼第,表示願意支持他奪回英格蘭王位。他們懇請羅貝爾不再耽擱,立即前往英格蘭,爭取自己的合法權利。羅貝爾到達英格蘭時,不少諾曼第男爵和騎士都加入了他的軍隊;與此同時,各位神職人員、普通士兵以及英格蘭百姓則支持亨利一世。
  • 威廉一世如何徵服英格蘭
    諾曼第從此成為了北歐人向歐陸遷徙擴散的第一中心。由於地理位置的臨近,丹麥海盜與諾曼人一樣,十分覬覦英格蘭這塊「隔海相望的肥肉」。為了抗擊來勢洶洶的丹麥人,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的國王埃塞爾雷德,在11世紀初同諾曼第公爵理查二世結為攻守同盟,兩國通過聯姻的方式修好,以期擠壓丹麥人在島國的入侵勢力。
  • 西方史:分析亨利一世出徵諾曼第公園
    引言亨利一世出徵諾曼第公國,在離莫爾坦三法裡的坦什布賴堡壘一舉獲得勝利,羅貝爾公爵及其親信則淪為俘虜。值得一提的是,被俘虜的 羅貝爾公爵的親信中,竟然有英格蘭前任國王埃德加。埃德加此前放棄英格蘭王位, 放棄自己的前途,定居在諾曼第,並和羅貝爾公爵成為至交,甚至陪同其前往聖地。
  • 為什麼說威廉一世對英格蘭的改革,與漢景帝的改革方案如出一轍?
    首先,他摸清了英格蘭貴族的數量和具體實力,並通過分封給這些貴族的土地的方式,使其成為擁護自身統治地位的支持者。隨後,威廉一世又對追隨自己的將士大行封賞。在分封結束之後,英格蘭的土地上頓時出現了將近二百個採邑和諸侯。要知道,威廉一世遠徵英格蘭時,其軍隊規模也僅有幾千人而已。
  • 被諾曼徵服的英格蘭,私有土地遭到打擊,威廉一世對英格蘭的影響
    諾曼徵服後,盎格魯-撒克遜貴族有許多人戰死,許多人逃亡海外,留在英國的貴族也大多被威廉一世剝奪了財產。而這些財產和土地,都被威廉分封給追隨其徵戰的諾曼第貴族。到了威廉一世晚年時期,根據王室記載,英格蘭的土地只有8%掌握在盎格魯-撒克遜貴族手中。
  • 西方史:論阿爾弗雷德一行人來到英格蘭後的遭遇
    而阿爾弗雷德的母親愛瑪卻沒有採取任何措施,沒有做出一絲努力去拯救自己的兒子,最終阿爾弗雷德慘死於英格蘭。有歷史學家說,這本來就是愛瑪和新國王 一起設計的一場陰謀,她寫信給自己的兒子將他騙到英格蘭來,就是為了取其性命。
  • 簡析英格蘭神職對諾曼人的反抗
    維爾斯的主教讓·德·拉·維萊特,此前在圖爾是一名醫生,他命人摧毀議事司鐸的房屋,並在原地為自己建造宮殿;林肯主教雷諾夫·弗朗巴赫過去是諾曼第貴族的僕人,如今在所管轄的教區為非作歹,當地百姓寧願一死也不願受到他的管制。
  • 西方史:論諾曼人軍隊勝利後與英格蘭人民之間的意志差別
    此時,英格蘭人民意志消沉,不可能發起新的愛國運動,按照諾曼人的說法,英格蘭境內總算有了難得的「安寧」。但是,威廉未能高枕無憂,因為,勒芒人起義反對他的政權,他不得不立刻返回諾曼第以平定叛亂。勒芒在地理位置上位於諾曼第和安茹之間,因為各種原因輪流成為兩個公國的附屬。
  • 瑪蒂爾達:既是英格蘭公主,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后,還曾成為英格蘭女王
    亨利一世 1126年亨利一世要求英格蘭貴族向瑪蒂爾達宣誓效忠,承認她的王位繼承權,但引起了部分貴族的強烈不滿,為以後的英格蘭王位爭奪戰埋下了隱患。瑪蒂爾達與若弗魯瓦五世則忙於奪取諾曼第公國,無暇前往英國。聽聞史蒂芬即位,瑪蒂爾達拒絕承認史蒂芬為英王,認為她才是王位的唯一合法繼承人。
  • 明明是侵略者,卻被英國人尊為開國元勳,威廉一世如何徵服英格蘭
    丹麥王斯溫去世後,他的兒子克努特娶了諾曼第公主愛瑪。而這個愛瑪公主此前還為埃塞爾雷德誕下兒子。通過與愛瑪公主的聯姻,三個不同的民族聚攏在了一起,國事也逐漸衍生出「家事」的味道。血緣關係使英格蘭、丹麥、諾曼貴族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密,同樣也為三者間的政治混同提供了助力。 克努特去世後,他的兩任子嗣分別繼承了英格蘭和丹麥的王。
  • 英格蘭和法蘭西的恩怨之始,看「諾曼徵服」對英國歷史的影響
    克努特大帝擔憂諾曼第公爵以後將埃塞爾雷德和他的兒子愛德華一家送回英格蘭繼承王位,於是和諾曼第公爵的妹妹埃瑪王后(徵服者威廉父親的姑姑)達成政治聯姻,承諾是以後他們的後代將會繼承英格蘭的王位。諾曼第公國和英格蘭王國地圖這一承諾以及諾曼第公爵和英格蘭王室的微弱血統成為日後威廉徵服英格蘭的理由。
  • 徵服者威廉:諾曼雄主與遠徵英格蘭
    徵服者威廉徵服者威廉本是法國諾曼第公爵。他的表親英王懺悔者愛德華死後無嗣,大貴族哈羅德被擁立。威廉藉口愛德華生前曾許以王位,於是渡海侵入英格蘭;哈斯丁一戰擊斃哈羅德,自立為英王威廉一世(號稱「徵服者威廉」)。
  • 《1066》:英格蘭史上的多事之秋,王冠背後的三王權力爭奪戰
    這兩句話無疑成為接下來這一年的最好註腳:圍繞著英格蘭王位,戈德溫家族的哈羅德、諾曼第公爵威廉、挪威國王哈拉爾三世或彼此結盟,或徵伐混戰,掀起了一場權力鬥爭的血雨腥風。英國資深作家、記者埃德·韋斯特的《1066:諾曼徵服前後的英格蘭》,選取了「1066」這個特殊的年份,解讀在威廉一世實現諾曼徵服前後,英格蘭、法蘭克、丹麥、挪威土地上發生的大小事件,盎格魯-撒克遜人、維京人與諾曼人之間的恩怨糾葛,生動地展示出改變英格蘭歷史走向的「諾曼徵服」全景圖。
  • 1066:一頂王冠背後的三王權力爭奪戰,英格蘭的轉折之年
    這兩句話無疑成為接下來這一年的最好註腳:圍繞著英格蘭王位,戈德溫家族的哈羅德、諾曼第公爵威廉、挪威國王哈拉爾三世或彼此結盟,或徵伐混戰,掀起了一場權力鬥爭的血雨腥風。 英國資深作家、記者埃德·韋斯特的《1066:諾曼徵服前後的英格蘭》,選取了「1066」這個特殊的年份,解讀在威廉一世實現諾曼徵服前後,英格蘭、法蘭克、丹麥、挪威土地上發生的大小事件,盎格魯-撒克遜人、維京人與諾曼人之間的恩怨糾葛,生動地展示出改變英格蘭歷史走向的「諾曼徵服」全景圖。
  • 這位綽號「倉促王」的廢物國王,讓英格蘭人民操碎了心
    一個國王的「自我修養」中,最重要的就是怎麼制衡蠢蠢欲動的王公貴族。放到埃塞爾雷德二世身上,他需要小心翼翼的平衡王室、貴族和教會之間的關係,只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可以安穩的享受生活了。 然而,埃塞爾雷德二世沒這個本事,一是因為他年齡太小,二是因為他靠陰謀繼位。總之,已經和平穩定多年的英格蘭,又開始矛盾重重了。
  • 世界歷史:從威廉去世到英格蘭人最後一次大規模反抗諾曼人統治
    菲利普一世認為威廉健康堪憂,不足畏懼,因此在協商中,避重就輕,態度曖昧,試圖拖延時間。一日,他竟譏諷道:「英格蘭國王臥床不起,該不是要分娩吧,看來教堂裡的安產感謝禮是免不了啦!」法國國王如此出言不遜,威廉惱羞成怒,發誓一定如法國國王所願,前往巴黎聖母院拜祭,只不過他帶上的不是祈禱所用的蠟燭,而是成千上萬的武裝軍隊。
  • 西方史:分析諾曼第軍隊對伊利島的圍堵
    諾曼第軍隊的圍堵導致伊利島和外界徹底斷絕聯繫,糧食的供給也被切斷,成 為名副其實的「孤島」。伊利島上有一座修道院,裡面的修道士們飢餓難忍、痛苦不堪,向威廉的軍營發去消息,聲稱如果他們可以拿回屬於自己的財物,那麼他們會設法為諾曼第軍隊開路。諾曼人接受了修道士們的提議,吉爾伯特·德·克雷爾和紀堯姆·德·加雷納接受此項任務。
  • 諾曼人的徵服,結束貴族民主制,成為英國封建主義興起的推手
    並且,英國封建主義的興起,並不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自然引起的社會變革,而是在諾曼人入侵後,進行的一個封建嫁接,從而結束英國原本的帶有民主性質的貴族統治,推動封建主義在英國的發展。
  • 「徵服者」威廉一世:從私生子到英格蘭國王,葬禮現場卻極為荒誕
    就像在書中看到的那樣,孩童時期的威廉,就遭遇過多次的刺殺,不過可能是幸運女神眷顧,威廉都躲過去了。但這就使年幼的威廉心智成熟了不少,更使得威廉心中對這些貴族產生恨意。羅貝爾公爵死後,眾人不敢違抗他的遺言,威廉也順利的成為了公爵,整個諾曼第都在他的統治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