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分析亨利一世上位以後遭到的對抗

2020-12-11 淮蕊觀史

引言

安塞爾姆大主教表示對這項決議沒有異議,不久之後,在他的主持下,亨利一世和瑪蒂爾達的婚禮隆重舉行。婚禮前,為了消除人們對這場婚事的疑慮,安塞爾姆還在教堂前的神壇上,向人們具體解釋了會議經過和最終決策。以上的故事都來自一位當時的目擊者,一位坎特伯雷大教堂的英格蘭籍教士,名叫埃德默。 按照埃德默的描述,儘管大主教安塞爾姆如此小心謹慎,仍然難以提防惡意之人的揣測。

在很多諾曼人看來,這是一樁「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他們常常拿這對新人開 玩笑,用撒克遜姓名「戈德裡克和戈黛芙」來譏諷他們。一位編年史作者說道:「事實上,亨利一世對這一切瞭然於心,不過每每聽到這樣的稱謂,他都假裝大笑出聲,以掩飾自己的憤怒。」當羅貝爾公爵最終回到諾曼第,那些反對亨利一世的人又開始蠢蠢欲動。

一些居住在英格蘭的諾曼第貴族向羅貝爾公爵發去書信,甚至親自跨過英吉利海峽來到諾曼第,表示願意支持他奪回英格蘭王位。他們懇請羅貝爾不再耽擱,立即前往英格蘭,爭取自己的合法權利。羅貝爾到達英格蘭時,不少諾曼第男爵和騎士都加入了他的軍隊;與此同時,各位神職人員、普通士兵以及英格蘭百姓則支持亨利一世。

英格蘭百姓因為亡國讎恨,內心期望諾曼人的內戰可以持續,亨利一世和羅貝爾公爵最終兩敗俱傷。然而,羅貝爾公爵在漢普郡海岸登陸,但是亨利一世卻在薩塞克斯海岸邊等候,英格蘭百姓所期待的大戰並未發生。兩支軍隊需要再過幾日才能對峙,在 此間隙,兩邊態度相對溫和的諾曼人舉行洽談,最終壓下這次內戰。

洽談結果如下: 亨利一世每年給羅貝爾公爵兩千英鎊,以此為條件,羅貝爾再次放棄爭奪英格蘭王位。此外,支持雙方中任何一方的諾曼第貴族此前被充公的土地全部無條件歸還原主。 英格蘭人此前妄想諾曼人內訌,因為這對於他們來說,「不費一兵一卒,即可報家仇國恨」,可是諾曼人所舉行的洽談讓他們的希望化為泡影。

然而不久之後,他們又有了新的機會。在諾曼第和英格蘭權傾一方的公爵羅貝爾·德·貝萊姆面臨著45項指控,國王在王宮中召開會議,要求他出席辯解。羅貝爾·德·貝萊姆到了法庭,不過按照慣例,他要求徵詢親朋好友的意見,以更好地為自己辯護。但是,羅貝爾·德·貝萊姆一出王宮,便騎上馬飛奔而去,來到自己守衛森嚴的堡壘。國王和各位出席會議的貴族,久久未能得到他的回覆,因此宣布,如果羅貝爾·德·貝萊姆不出席下一次召開的會議,那麼他將被視為全民公敵。羅貝爾·德·貝萊姆此時已經在為戰爭做準備, 他在自己手下的阿倫德爾堡壘和蒂克希爾堡壘以及自己駐守的 什魯斯伯裡堡壘準備好武器和軍糧。

此外,他還在威爾斯邊境的布裡奇諾斯築造防禦工事,而此時,國王的軍隊正向他一步步逼近。亨利一世攻打布裡奇諾斯三個星期之後,諾曼第的貴族召開會議,試圖讓雙方停戰, 讓亨利一世和羅貝爾·德·貝萊姆握手言和。一位歷史學家這樣解釋:「他們知道如果亨利 一世戰勝羅貝爾,那麼他日後就有足夠的理由讓所有諾曼第貴族按照他的意願行事。」

他們一起來到亨利一世面前,請求他在王室部隊駐紮地附近的平原召開「和平會 議」。此時,附近的山丘駐紮著三千名英格蘭將士,他們深知會議的目的,也能猜測到會議的結果。英格蘭士兵們情緒激動,大叫道:「尊敬的國王,不要相信他們,他們這是在為您設下陷阱!

我們會做您堅實的後盾,我們願意為您捨命而戰,您萬萬不可以和他們講和啊!」這一次,諾曼第貴族未能成功阻止內戰,亨利一世率領軍隊繼續圍攻布裡奇諾斯,並最終攻下堡壘,隨後又攻下什魯斯伯裡堡壘。羅貝爾不得不繳械投降, 他最終被剝奪爵位並被驅逐出境。加入王室軍隊的英格蘭士兵成功打敗起義反抗的諾曼人,他們的虛榮心得到很大的滿足,然而英格蘭百姓的生活並未因此得到改善。或許,此次戰役讓英格蘭人報復了部分諾曼人,但是最終受益的同樣是諾曼人。儘管亨利一世娶了一位英格蘭女子為妻,儘管諾曼第貴族為他取了綽號來嘲笑他,但是歸根結底,亨利一世的身體裡留著諾曼人的血液。

他最信任的默朗公爵,比其他任何一位諾曼第貴族,都更加仇視英格蘭百姓。民間傳說,瑪蒂爾達建議國王善待英格蘭子民,她被稱為「善良的王后」,但是她的建議似乎並未奏效。在彼得伯勒修道院,有這樣一部英國編年史, 記載著亨利一世和瑪蒂爾達婚後發生在英格蘭的各項歷史事件,前傳中有這樣幾段話:「這一年,苛捐雜稅,英格蘭百姓所面臨的苦難,實在難以言述」「國王所到之處,其隨從任意欺侮當地百姓,殺人放火、無所不為」 在這部編年史中,每一年 都用同樣的詞語描述當時英格蘭「民不聊生」的慘況,而單調的語言又為故事本身蒙上了一 層陰影「1105年,英格蘭百姓苦不堪言,莊稼收成不好,可是政府仍在增加賦稅的力度。

1110年,英格蘭百姓苦不堪言,因為氣候的原因,莊稼收成慘澹,然而國王為準備公主的嫁妝,而增加賦稅的力度」 這位公主,和她的母親同名,也叫瑪蒂爾達,時年五歲,已經被許配給德國皇帝亨利五世。編年史中如此記載,「而這一切,都由英格蘭百姓來承擔。」公主的婚事、亨利一世攻打諾曼第的費用通通壓在英格蘭百姓身上。羅貝爾放棄英格蘭王位之爭後,亨利一世也努力經營兄弟間的和睦關係。此前,羅貝爾前來拜訪亨利一 世,受到熱情款待。羅貝爾是家族中最慷慨大方、最沒有政治抱負的人,亨利一世對 此早有體會。

早前,亨利一世沒有領地,對自己的遺產很不滿,打算攻佔諾曼第的聖米歇爾山時,羅貝爾和威廉二世前去圍攻,最終亨利一世的隊伍缺水被困。亨利一世懇求道:「水是世間所有人共享的,請哥哥們不要剝奪這項權利。」羅貝爾深 受觸動,命令手下為亨利一世的隊伍供水。威廉二世聽聞此事,惱羞成怒,說道:「兄長,雖然您在作戰方面頗有天賦,可您現在卻因為顧念兄弟情義,要給敵人供水,莫非以後還要給他們提供食物嗎?」羅貝爾則反駁道:「難道你讓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弟弟渴死嗎?他可是我們唯一的弟弟,如果他死了,我們可就沒有其他兄弟了。」 遺憾的是,亨利一世成為英格蘭國王之後,似乎忘記了羅貝爾對他的兄弟情分。

羅貝爾公爵生性單純簡單、缺乏警惕,因此並不擅長料理政事。在諾曼第,濫用職權、秩序混亂的情況屢見不鮮;很多人對羅貝爾的執政表示不滿,然而羅貝爾對此幾乎全無察覺,而在知情之後,性情溫和的他也並未懲處那些公然忤逆之人。此時,他的弟弟亨利一世利用諾曼第內部的混亂,以「調停和斡旋」為名,摻和進來。一開始,他佯裝成「講和者」, 試圖在諾曼第公爵和他的子民之間建立起橋梁;但是,當諾曼第內亂再次發生時,他撕掉了自己偽裝的面具,宣布自己願意為諾曼第子民去對抗諾曼第公爵羅貝爾。

亨利一世勒令羅貝爾接受一定數額的錢財,並放棄諾曼第的統治權。在給羅貝爾的書信中,他這樣寫道:「如今,你雖然擁有諾曼第公爵的頭銜,但是事實上你根本不配統治諾曼第,因為你手下的人通通瞧不起你。」羅貝爾讀了亨利一世的信後,非常憤怒,不肯做出任何妥協。於是,亨利一世準備武裝討伐自己的哥哥羅貝爾。 亨利一世出發去諾曼第前,在英格蘭收繳了大筆稅收作為遠徵的費用。收繳稅收的官員無所不用其極,殘忍地壓榨英格蘭貴族和農民。他們將那些已經一無所有的英格蘭民眾趕出房舍,拆卸房屋的門窗,奪走僅剩的家具;對於那些相對寬裕的英格蘭百姓,他們則冠以莫須有的罪名,英格蘭人出於恐懼,不敢出庭為自己辯護,諾曼人則趁機沒收他 們的財物。

當時的一位史學家說道:「英格蘭人對於諾曼第的惡行早已司空見慣,因為在『徵服者』威廉以及威廉二世執政時,他們也是橫徵暴斂,殘忍地壓迫英格蘭子民。如今,英格蘭子民對諾曼人執政更加不滿、更加憤怒,是因為如今的他們早已一無所有,而 執政者卻仍然不放過他們。」當時的另外一位作家說道:「一些耕種的英格蘭農民出於絕望,來到王宮附近或者是國王出行的地方,把犁扔在國王的面前,以示反抗。」

相關焦點

  • 亨利一世:拉丁帝國的中興武士
    公元1205年4月14日,一場慘烈的大戰在亞得裡亞堡城下展開,拉丁帝國的眾多騎士們在保加利亞沙皇卡洛揚部隊的猛烈攻擊下遭慘敗,開國皇帝兼弗蘭德爾伯爵的鮑德溫一世遭到對方俘虜
  • 西方史:分析亨利一世出徵諾曼第公園
    幾位史學家稱,亨利一世後來命人挖去了羅貝爾的雙眼。羅貝爾淪為俘虜時,他還有一名幼子,名叫威廉。亨利試圖抓住年幼的威廉,但是羅 貝爾的一位摯友將其救下,並將其帶往法國。法國國王路易六世收留了年幼的威廉,將其養在自己的王宮,賜予他馬匹和馬具。路易六世裝作對小威廉的遭遇非常同情,事實上他在利用小威廉來牽制亨利一世日益壯大的勢力。
  • 世界史:伊莉莎白一世登基,都鐸王朝達到鼎盛,英國成為西歐強國
    世界史:伊莉莎白一世登基,都鐸王朝達到鼎盛,英國成為西歐強國大家好,小編今天就帶來世界歷史的故事,歡迎大家的閱讀。1547年,英國都鐸王朝的第二任國王亨利八世去世。他在繼承人問題上倒是有些遠見,為了防止王位問題引起內亂,他生前就做好了安排。
  • 西方史:分析新上任的安茹伯爵與亨利一世之間的關係
    引言新上任的安茹伯爵氣色紅潤、談吐優雅且盛名在外,亨利一世對於這位新的「鄰居」很喜愛。他主動接受若弗魯瓦成為騎士的一員,並在魯昂舉行盛大慶典慶祝此事。第一日,傳令官隆重著裝,穿越魯昂的所有街道和廣場,每每到達十字路口,便喊道:「亨利一世國王下令,所有居民,無論是英格蘭人還是諾曼人,無論富貴貧窮、地位高低,都必須和國王同樂,慶祝婚禮、祝福新人。凡是有違此項要求之人,則犯下忤逆國王的大罪。」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和安茹伯爵若弗魯瓦婚後,在1133年,產下一子,名為「亨利」。
  • 兄弟鬩牆:帶孝子羅貝爾、威廉二世與亨利一世
    (關於宗教性質的東西以後會另開一篇,總之當時的宗教是個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平民除了向領主繳稅之外,還必須繳納宗教稅。) 在知曉消息後,羅貝爾急忙返程以進攻英格蘭,然而可恥的是,他被亨利一世反入侵了諾曼第。最後,他在廷切布雷戰役(the Battle of Tinchebrai)(1106年9月28日)中被俘,作為一名囚犯度過了餘生,死於卡迪夫城堡。(幹得漂亮。)
  • 亨利三世與愛德華一世:男爵戰爭
    失地王約翰的死使得英格蘭的貴族看到了和平的曙光,他們迅速加冕約翰的兒子亨利為國王,這就是亨利三世。被推上王位的亨利三世  同時這些貴族可以作為年幼的亨利三世的執政人,以確保大憲章不被廢除。亨利三世在位時間長達50多年,但是他在政治上幾乎沒有建樹,所以他成為英格蘭歷史上最無名的國王之一。
  • 「殺妻狂魔」亨利八世,當他的王后太難了......
    事實上,《綠袖子》直到亨利八世去世後才傳入英國,但亨利八世對安妮·博林的確是情真意切,甚至不惜為了她而廢掉第一任王后阿拉貢的凱薩琳。凱薩琳是西班牙的公主,她原本嫁給了亨利八世的哥哥亞瑟,但亞瑟結婚沒多久就去世了。亨利娶這位寡嫂,不僅是為了維繫英格蘭與西班牙的聯盟,也是出於愛情。起初他們的婚姻非常美好,凱薩琳為亨利生了六個孩子,但除了瑪麗外,其他孩子全部夭折。
  • 華文全球史060《四君主:查理五世、弗朗索瓦一世、亨利八世與蘇萊曼一世》
    《四君主:查理五世、弗朗索瓦一世、亨利八世與蘇萊曼一世》《四君主:查理五世、弗朗索瓦一世、亨利八世與蘇萊曼一世》是歐洲學界普遍認可的權威著作,講述了16世紀歐洲上半期複雜多變的歷史,以哈布斯堡和瓦盧瓦兩個王室爭奪義大利、角逐歐洲霸權為主線,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
  • 亨利一世時期的英格蘭——金雀花王朝的前夜
    統治之初,亨利一世三面受敵:貴族中的伯爵、男爵們不接受這位國王;教會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安瑟倫對他充滿敵意;盎格魯—撒克遜人也不認可他。為了平衡各方利益,亨利一世即位不久就籤訂了 《亨利一世權利憲章》(the Charter of Liberties)。在威廉二世的苛政之後,《亨利一世權利憲章》重新承認懺悔者愛德華的法律,保證了教會和貴族的權力,對王權進行了限制。
  • 劉小四‖統一英格蘭的亨利一世去世後,為何一種美食,被後人爭相追捧
    因此在歷史上,他又有「賢明者亨利」的美譽。不過他在統一英格蘭後,並沒有活多久就去世了。他去世後,一種食物被後人爭相追捧,這是怎麼回事呢?(亨利一世)說起來,亨利一世其實沒有機會繼承王位。他是諾曼第王朝首位國王威廉一世的第四子,由於次子理察英年早逝,實際上他就排到了第三,而他的前面是長子羅伯特和次子威廉。
  • 瑪蒂爾達,亨利一世的女兒:國王世界的女王
    徵服者本人曾是私生子,他的第二個兒子威廉·魯弗斯接替他作為國王,接著是他最年輕的亨利一世,即使他們的大哥羅伯特·柯瑟斯還活著。似乎英格蘭的諾曼君主將通過特定王朝血統成員中的指定和現實政治的某種組合來選擇,如果競爭失控,這可能會成為一場大屠殺。但是,亨利一世在1135年去世時,過去50年的臨時,根深蒂固的先例引發了危機。
  • 泰國公主和伊莉莎白一世很是相似,但不知她將來如何?
    泰國公主思蕊凡納瓦瑞是當今泰國國王拉瑪十世的二公主,她的經歷和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非常相似,連性格也相似,不信咱們可以一條一條看。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的生母是小三安妮博林,安妮博林第三者插足,取代了亨利八世的原配妻凱薩琳王后的地位。
  • 女兒也能夠繼承王位,亨利八世為何與教皇鬧翻,也要再娶生兒子?
    亨利八世是伊莉莎白一世以及血腥瑪麗的父親,迎娶前三任妻子,就是為了生一個兒子。可能有些人會奇怪,為何一定要生兒子,在英國女兒不是也要繼承王位嗎?如果是女兒繼承王位,女兒嫁人以後,英格蘭就有可能落入別人之手。所以,亨利八世才不惜與羅馬教皇反目,也要休掉妻子另娶,就是為了生一個兒子。不過,人算不如天算,亨利八世的兒子愛德華六世英年早逝,王位還是落到了女兒伊莉莎白一世身上。
  • 亨利二世是成功的國王,但他的王后更成功
    諾曼王朝的幾任君王威廉一世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大兒子羅伯特、二兒子魯佛斯、小兒子亨利、小女兒阿黛拉。威廉一世死後,王位由二兒子繼承,即威廉二世。接替威廉二世的是威廉一世的小兒子、威廉二世的弟弟亨利,史稱「亨利一世」。亨利一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是一個知書達理的國王,不過據說人品並不好。但在他當政時期,英格蘭收復了諾曼第和蘇格蘭。他有二個兒子和二個女兒,活下來的只有小女兒瑪蒂爾達。他對這個小女兒非常疼愛,打算把王位傳給她。1086年,亨利一世因為食物中毒而死,但是王位繼承出現了問題。
  • 世界史:論英格蘭作家對諾曼第貴族遭遇船難時的態度
    在一封私人信件中,我們看到這樣一段文字:「你看,羅貝爾·德·貝萊姆將謀殺當成家常便飯;你看,華威公爵亨利和他的兒子羅傑有著同樣卑鄙的靈魂;你看國王亨利一世,他屠殺那麼多人,無數次打破自己的誓言,甚至還將自己的親兄弟關押起來或許你會覺得疑惑,既然亨利一世犯下如此罪行,在我的作品中,為何我又大肆讚揚他呢?
  • 伊莎貝拉一世是卡斯蒂利亞的女王
    伊莎貝拉一世(西班牙語:Isabel I la Católica,1451年4月22日-1504年11月26日)是卡斯蒂利亞的女王。她及其丈夫費迪南二世(1452年3月10日-1516年1月23日)完成了收復失地運動,為日後他們的外孫查理五世統一西班牙奠定了基礎。伊莎貝拉一世是一位是個精力充沛、才幹非凡的君主。
  • 被諾曼徵服的英格蘭,私有土地遭到打擊,威廉一世對英格蘭的影響
    入主英格蘭後,威廉一世在徵服的基礎上,開始著手加強國王的權力。在封建社會,土地是財富的象徵,誰掌握了大量土地,誰就擁有了大量的財富。於是威廉一世的改革就率先從土地入手。因此威廉一世決定利用自己的軍事強權,將全國土地全部劃歸自己所有。1086年,威廉一世在索爾茲伯雷召集英格蘭大部分大貴族和中小貴族,要求這些封建主全部向自己宣誓效忠,否則就要剝奪他們的貴族身份。貴族們迫於威懾,只好向威廉一世宣誓效忠。這次大會也被史學家稱為"索爾茲伯雷盟誓"。
  • 蒙古帝國是如何「發明」世界史的?
    而本書《世界史的誕生:蒙古帝國的文明意義》可以算是這波風潮下的首部成果。廣大的中國讀者群也得以一窺這位日本史家對於世界史的另類思考與觀點。  本書的日文原名為「世界史の誕生─モンゴルの発展と伝統」。日文初版於1992年發行,1999年再版。
  • 徵服者:《愛德華一世》讀後感(上)
    大英圖書館藏13世紀抄本愛德華一世與主教及領主的會談出自大英圖書館官網Marc Morris的《愛德華一世:偉大而令人戰慄的國王和他鍛造的不列顛》終於讀完,最深刻的感想是:意猶未盡。談及讀後有啥感想,還得從作者Marc Morris說起。
  • 亨利二世是現代法律之父?
    亨利二世的外公亨利一世(別急,以後叫亨利的國王還多著呢)在1135年去世後,身為長女的瑪蒂爾達很想繼承王位,但被她的堂哥史蒂芬搶先一步登上寶座。亨利一世中意的繼承人曾經是史蒂芬,也為此給他安排了政治聯姻;但亨利五世(神聖羅馬帝國的那個)死後,他將目光轉向了自己強勢的大女兒,並在離世前讓身邊忠誠的貴族們宣誓,擁護瑪蒂爾達為女王。沒能先趕到英格蘭,瑪蒂爾達與若弗魯瓦從法國開始一點點著手。亨利一世在做英格蘭國王的同時,也是法國的諾曼第公爵,在諾曼第擁有大量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