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觀新聞報導 「我們帶來的不僅是一家醫院,光靠名氣可做不長。」
「我們不叫『回家』,因為,我們一直在家裡。」
今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南院正式整建制併入仁濟醫院,院內金字招牌未變,再添新內涵。8年前,作為市政府「5+3+1」重點實事工程項目,這家位於閔行區浦江鎮的醫院將「百年仁濟」帶到郊區,在一棒又一棒醫護人員的接力中站穩腳跟,讓「大浦江」的「大健康」理念再上一層樓。
「白手起家,我們在百姓期盼中誕生、發展。」正如仁濟南院常務副院長李勁所說,8年之後,在創新中不斷探索醫改之道的新仁濟醫院南院區,又將為百姓帶來怎樣的就醫新體驗?
雷打不動的公益門診讓退號率快速下降
2012年12月12日,仁濟南院正式開業,終結了閔行區沒有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的歷史。仁濟南院護理部執行主任欒偉至今還記得,第一天,7輛救護車疾駛而來,幾乎都是需要爭分奪秒搶救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家屬告訴我們,有個大病都得往市中心送,當時只有一條浦星公路,特別不方便。」
從市區來的「大仁濟」,能給浦江帶來什麼?第一個月,醫護人員驚訝地發現,門診退號率超過五成。原來,長期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的患者只知道內科,胸口悶痛也搞不清要掛呼吸內科還是心內科的號。
就這樣,護理健康教育門診開了起來——什麼病症看什麼科、哪些專家擅長哪些領域、時令居家健康護理要注意什麼……近8年,由各科室護理骨幹每月風雨無阻免費公益開設的門診持續人頭攢動,深受歡迎,而僅僅兩三個月後,退號率便下降至10%。
醫護人員嚴重不足、工作強度大,曾是仁濟南院開業伊始遇到的首要困難。仁濟南院風溼科執行主任葉霜說,從科室最初3人的「拓荒小分隊」到如今14名骨幹、門急診量年均逾4萬人次,南院甚至開出了包括病房、急診、高壓氧艙等在內齊全的風溼科醫療資源,讓不少四處求醫的患者願意來浦江。而基於科室積累的醫療成果,去年7月,葉霜團隊還在《新英格蘭醫學》在線發表了關於無肌病型皮肌炎—間質性肺病的新治療方案,引起業界廣泛關注。
母體醫院重點學科和重點專科全部落戶南院——在這一同質化管理模式的指導下,仁濟南院在閔行郊區帶著使命進行了諸多嘗試。2019年,兒科每月門急診人次近9500人次,產科每月分娩140人次,急診月均就診逾2萬人次,血液透析中心每月血透患者達2135人次。這些已居高位且仍持續增長的數字,充分凸顯著「公益辦醫」的努力與決心。
跨學科、醫聯體,錯位競爭盤活浦江醫療資源
要同質化,也要錯位競爭。在仁濟南院,科室體量較母體醫院更顯「小而美」。為此,醫院將目光鎖定了累及多器官、老百姓就診需求迫切的疾病——打破患者不得不往返於多個科室間的就診方式,建立符合診療規範的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MDT)。在這裡,以疾病為紐帶,成立了自身免疫疾病、腦卒中、腦腫瘤、盆底疾病等多個MDT診療中心,更帶動一個個富有特色的交叉學科、國際培訓中心先後落戶仁濟南院。
盆底疾病,是不少女性的難言之痛,同時也是泌尿科、婦產科、普外科的「三不管」區域。2014年8月,仁濟南院泌尿科與婦產科共同成立尿失禁及盆底重建診療中心。盆底中心主任、泌尿科主任醫師呂堅偉說,盆底疼痛和間質性膀胱炎是泌尿科疑難疾病之一,其病因不明,無特效治療手段,易復發,發作時疼痛難忍,給患者造成了巨大痛苦。盆底中心採用獨創的「雞尾酒」膀胱灌注療法,目前已有超過萬名患者受益。作為全國首家「國際尿失禁及盆底手術培訓中心」,團隊也為全國培養了百餘名合格的盆底專病醫師,更吸引了眾多外國專家前來參觀學習。
除了MDT,仁濟南院始終認為,「因地制宜」才是符合自身定位的發展根本。浦江鎮幾乎沒有二級醫院,作為首批試點上海市社區衛生綜合服務改革的市級醫院,仁濟醫院另闢蹊徑:在閔行區東部地區成功構建了國內首創的「1+X」多種模式區域醫療聯合體。
2018年,「仁濟南院—上海同康醫院醫聯體」成為滬上首家三級醫院與社會辦醫機構建立的醫聯體。內科醫生王敬寶多年前從公立醫院跳槽,日常打交道的幾乎都是耄耋老人,以腦卒中、認知功能障礙、冠心病等慢病為主。去年3月起,他每周前往仁濟南院老年科「報到」,不僅參與病例討論,還要跟著出門診。「以前遇到棘手患者,我們都直接建議家屬轉院;現在,一般的危重病情我們也有了自行處理的能力和信心。」
「我們帶來的不僅是一家醫院,光靠名氣可做不長。」李勁說得坦誠,「如今有急需向下轉診的患者,我們通過與社區之間的綠色通道,床位馬上就能開放,這不僅是雙向轉診機制在發生作用,更是8年來建立的感情和共鳴。」
仁濟醫院四大院區在「雲」上實現統一
站在8年的積澱上,仁濟南院翻開了整合式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從此,仁濟醫院的東、南、西、北四個院區將整合成為沒有圍牆的現代化智慧醫院,讓單體多院區模式真正落地。」仁濟醫院副院長王育介紹。
早在2012年開業伊始,全自動發藥機、氣動物流系統等智能設備就已在仁濟南院藥房啟用。2018年6月,滬上首臺全自動片劑分包機在仁濟南院開機啟用,該院藥房成為全市首家可由機器智能核對藥劑分包的現代化藥房。
目前,醫院進一步通過大數據平臺、「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網際網路醫院、智慧病房等創新舉措,升級打造患者滿意醫院。王育透露,目前在心臟內科、泌尿外科等,關於單病種的影像學AI標準化模塊評估、術前診斷等已進入產學研合作軌道,「我們希望在各院區間實現真正共享的大資料庫,在『雲』上高度統一。」
仁濟醫院副院長戴慧莉介紹,整合後的仁濟大家庭,也將在轉化醫學研究上進一步打破院區限制。今年1月,消化科房靜遠團隊在《柳葉刀·胃腸病和肝病學》在線發表研究成果,證實了我國傳統中藥黃連素的提取物小檗鹼具有一定預防結直腸癌腺瘤患者復發的作用,相關實驗數據來自東、南、西院區;心內科卜軍教授目前牽頭進行的10萬人慢病對照隊列研究,數據來源也與南院和社區的多年合作密不可分,未來還將進一步帶動國際標準的智慧醫療隨訪資料庫和樣本庫建設。
新起點,新徵程——仁濟醫院院長李衛平說,「新仁濟南院區正式回歸到百年仁濟的大家庭,也意味著仁濟醫院邁入了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新階段。」今天,又傳來了新的好消息:閔行區政府將繼續劃撥61畝土地給新仁濟南院區(目前76畝),仁濟醫院還分別與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微創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籤署全方位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建立「原始創新—臨床轉化—價值實現」的全方位合作模式;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平安國際智慧城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騰訊醫療健康(深圳)有限公司籤署多院區一體化智慧醫院建設協議,建設「無圍牆」的單體多院區現代化智慧醫院。
此外,上海交通大學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仁濟中心也正式成立,為仁濟醫院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再注活力。正如仁濟醫院黨委書記夏強所說,「此次整建制合併,絕不僅是院區間的合併,而是達到1+1>2的多院區集團化效應,助力上海建設亞洲一流醫學中心城市,打造百姓信賴的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