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香料的料性

2021-02-27 肉製品聯盟

點擊「藍字」關注↑↑

中國:

八角、大、小茴香、花椒、姜、胡椒、薄荷、丁香、茉莉、桂花、玫瑰、肉豆蔻、桂皮、甘草、陳皮、香葉、羅漢果、紫蔻、砂仁、肉蔻、肉桂、木香、白芷、三奈、山渣

十三香簡介

「十三香」就是指13種各具特色香味的中草藥物,包括紫蔻、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三奈、良姜、乾薑等。屬調味料,廚房用品,佐料。

「十三香」的配比,一般應為:花椒、大料各5份,肉桂、三奈、陳皮、良姜、白芷各2份,其餘各1份,然後把它們合在一起,就是「十三香」。分開使用也可,如茴香氣味濃烈,用於製作素菜及豆製品最好;做牛、羊肉用白芷,可去除羶氣增加鮮味,使肉質細嫩;燻肉、煮腸用肉桂,可使肉、腸香味濃鬱,久食不膩;氽湯用陳皮和木香,可使氣味淡雅而清香;做魚用三奈和生薑,即能解除魚腥,又可使魚酥嫩相宜,香氣橫溢;燻制雞、鴨、鵝肉,用肉蔻和丁香,可使燻味獨特,嚼時鮮香盈口,滿室芬芳。

製作「十三香」時原料必須充分曬乾或烘乾,粉碎過篩,而且越細越好。每種原料應該單獨粉碎,分別存放,最好將其裝在無毒無異味的食用塑膠袋內,以防香料「回潮」或走味兒。使用時並非用量越多越好,一定要適量,因為桂皮、丁香、茴香、生薑以及胡椒等料,它們雖然屬於天然調味品,但如果用量過度,同樣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乃至毒性和誘變性,所以使用時應以「寧少勿多」為宜。

十三香調料各種成份的性味及營養價值

1、八角:性辛溫、理氣止痛,溫中散寒,是菜餚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

2、丁香:辛溫、香氣濃烈,溫腎助陽,溫中止吐。

3、山奈:辛、苦溫,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少用。

4、山渣:性酸,消食化積、散瘀行滯,對高血壓高血脂有明顯的降低作用,一般以溫煮為好,當茶飲也有良好的收效。

5、小茴:辛溫、理氣和胃、祛寒止痛,是燒魚的常用調料。

6、木香:有廣木香、雲木香兩種,行氣止痛,氣味濃香,但配料時少用。

7、甘松:辛、甘、溫,近似香草藥理,食欲不振,氣鬱胸悶,常用作滷鹽水鵝。

8、甘草:甘、平、補中益氣,瀉火解毒,潤肺祛痰,緩解藥性,必備之藥。

9、乾薑:分南姜和北姜,辛、溫、發汗解表,溫中止嘔,化痰溫腎散寒,是家庭傷風感冒、胃子不好的必備之品。

10、白芷:發汗解表,祛風止痛,有抗菌作用,是龍蝦調料必用之品。

11、豆蔻:氣味辛、溫、濃烈,化溫和胃,產在印尼、馬來西亞,是燒、滷、醃製菜餚的上好材料,龍蝦調料必用之品。

12、當歸:甘辛溫,補血活氣,止痛,一般與母雞同煮,可起到滋補的作用。

13、肉桂:平常所說的桂皮,三年生,產於廣西,溫腎助陽,溫通經脈。

14、肉蔻:辛溫氣濃香,澀腸止瀉、溫中行氣,產於東南亞,是香料中的調味佳品。

15、花椒:四川產青椒為最佳,陝西產紅花椒次之,山東與內地產再次之,溫中散寒,止瀉溫脾,是家庭菜餚中的必用之品。

16、孜然:原產於新疆,現大部分都是甘肅孜然,是新疆烤羊肉串常用調料,清香型。

17、香葉:國內香葉質量差,進口香葉,香氣濃鬱,有較強的防腐作用。

18、辛庚:辛溫、通鼻竅,我國各地都有。它的別名,木籠花、望春花、通春花,是滷菜烤肉的好材料。

19、胡椒:辛溫、熱、溫中散寒,增進食慾,助消化。我國海南島產白胡椒,廣東、廣西部分地方產黑胡椒,大量的黑胡椒從越南進口,是家庭必備的調味品。

20、草果:辛溫、胸脘脹悶,食少治症,是燒滷雞的主料,主產於廣東。現價格昂貴。

21、草蔻:辛溫,溫中開胃。

22、陽春砂:辛溫,是醃製滷菜的佳品,價格昂貴。

十三香調料的類型及使用

⑴辛溫型:

八角、肉桂、小茴、花椒、丁香稱五香,一般適合家庭小吃、瓜子、制醬等用,適用範圍廣泛,適合大眾口味。一般市場上流通的五香粉都是以小茴、碎桂皮為主,八角、丁香很少,所以沒有味道,真正製作起來,應該以八角、丁香為主,其它的為輔才行。

⑵麻辣型:

在五香的基礎上加青川椒、蓽菠、胡椒、豆蔻、乾薑、草果、良姜等,在燒制當中,要投入適當的辣椒,以達到有辣、麻的口感。用法各異,在椒子和花椒可用熱油炒,達到香的感覺,也有磨成粉狀,也有全部投進鍋中煮水用,那就是說每個廚師他有他本人的看法和愛好,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⑶濃香型:

在一般材料的基礎上加香砂、肉蔻、豆蔻、辛庚,進口香葉,製成特有的香味,如香腸、燒雞、滷雞和高檔次的燒烤。

⑷怪味型:

草果、草蔻、肉蔻、木香、山奈、青川椒、千年健、五加皮、杜仲另加五香以煮水,這種口味給人以清新的感覺。

⑸滋補型:

如天麻、羅漢果、當參、當歸蔓長、肉桂作為輔料,佐以甲魚、母雞、狗肉之類,系大補,可壯陽補腎、益氣補中,增強人體的免疫力。

接著是熟悉各常用香料:

香料作用

香藥類

(1)八角,又名大茴香、木茴香、大料,屬木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甘、香。單用或與它藥(香藥)合用均美。主要用於燒、滷、燉、煨等動物性原料。有時也用於素菜。如燉蘿蔔、滷豆乾等。八角是五香粉中的主要調料。也是滷水中的最主要的香料。

屬性:性溫。功用:治腹痛,平嘔吐,理胃宜中,療疝瘕,祛寒溼,疏肝暖胃。

(2)茴香(即茴香子),又名小茴香,草茴香。屬香草類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甘、香,單用或與它藥合用均可。茴香的嫩葉可做餃子餡,但很少用於調味。茴香子主要用於滷、煮的禽畜菜餚或豆類、花生、豆製品等。

味道、屬性、功用與八角基本相同。

(3)桂皮,又名肉桂,即桂樹之皮。屬香木類木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甘、香,一般都是與它藥合用,很少單用。主要用於滷、燒、煮、煨的禽畜野獸等菜餚。是滷水中的主要調料。

屬性:性大熱,燥火。功用:益肝,通經,行血,祛寒,除溼。

(4)桂枝,即桂樹之細枝,味道、用途、屬性、功用與桂皮相同,只不過不及桂皮味濃。

(5)香葉,即桂樹之葉。味道、用途、屬性、功用與桂皮相同,但味道較淡。

(6)砂姜,又名山奈、山辣。屬香草類草本植物。本食香料。味道辛、香。生吃熟食均可。單用或與它藥合用均佳。主要用燒、滷、煨、烤等動物性菜餚。常加工成粉末用之,在粵菜中使用較多。

屬性:性溫。功用:入脾胃,開鬱結,闢惡氣,治胃寒疼痛等症。

(7)當歸,屬香草類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甘、苦、香。主要用於燉、煮家畜或野獸類菜餚。因其味極濃,故用量甚微,否則,反敗菜餚。

屬性:性溫。功用:補血活血,調氣解表,治婦女月經不調、白帶、痛經、貧血等症。為婦科良藥。

(8)荊芥:屬香草類草本植物,本食香料。味道辛、香,用途不廣,有時用於燒、煮肉類,主要作菜用。

屬性:性溫。功用:入肺肝,疏風邪,清頭目。

(9)紫蘇,屬香草類草本植物,本味兩用。味道辛、香。用途不廣。但用於炒田螺,味道極妙,有時用於煮牛羊肉等。

屬性:性溫。功用:解表散寒,理氣和中,消痰定喘,行經活絡。可治風寒感冒,發熱惡寒,咳嗽氣喘,噁心嘔吐,食魚蟹中毒等症,梗能順氣安胎。

(10)薄荷,屬香草類草本植物。味本兩用。味道辛、香。用途不大,主要用於調製飲料和糖水,有時也用於甜餚。

屬性:性溫。功用:清頭目,宣風寒,利咽喉,潤心肺,闢口臭。

(11)黃梔子,又名山梔子,屬木本植物,味食香料,也是天然色素,色橙紅或橙黃。味道微苦、淡香。用途不大,有時用於禽類或米製品的調味,一般以調色為主。

屬性:性寒。功用:清熱瀉火,可清心肺之熱,主治熱病心煩,目赤、黃疸、吐血、衄血、熱毒、瘡瘍等症。

(12)白芷,屬香草類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一般都是與它藥合用。主要用於滷、燒、煨的禽畜野味菜餚。

屬性:性溫。功用:祛寒除溼,消腫排膿,清頭目。

(13)白豆蔻,屬香草類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與它藥合用。常用於燒、滷、煨等禽畜菜餚。

屬性:性熱、燥火。功用:入肺,宣邪破滯,和胃止嘔。

(14)草豆蔻,屬香草類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微甘。與它藥合用,主要用於滷、煮、燒、燜、煨的禽畜野味等菜餚。

屬性:性熱。功用:味性較白豆蔻猛,暖胃溫中,療心腹寒痛,宣胸利膈,治嘔吐,燥溼強脾,能解鬱痰內毒。

(15)肉豆蔻,屬香草類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苦。與它藥合之,用於滷煮禽畜菜餚。

屬性:性溫。功用:溫中散逆,入胃除邪,下氣行痰,厚腸止瀉。

(16)草果,屬香草類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與它藥合用,用於燒、滷、煮、煨等葷菜。

屬性:性熱燥火。功用:破瘴癘之氣,發脾胃之寒,截瘧除痰。

(17)薑黃,屬香草類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苦。它是色味兩用的香料,既是香料,又是天然色素。一般以調色為主,與它藥合用,用於牛羊類菜餚,有時也用於雞鴨魚蝦類菜餚。它還是咖喱粉、沙嗲醬中的主要用料。

屬性:性溫。功用:破氣行瘀,祛風除寒,消腫止痛。

(18)砂仁,屬香草類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與它藥合用,主要用於燒、滷、煨、煮等葷菜或豆製品。

屬性:性溫。功用:逐寒快氣,止嘔吐,治胃痛,消滯化痰。

(19)良姜,屬香草類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與它藥合之,用於燒、滷、煨等菜餚。

屬性:性溫。功用:除寒,止心腹之疼,散逆治清涎嘔吐。

(20)丁香,又名雞舌香,屬香木類木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香、苦。單用或與它藥合用均可。常用於扣蒸、燒、煨、煮、滷等菜餚。如丁香雞、丁香牛肉、丁香豆腐皮等。因其味極其濃鬱,故不可多用,不然,則適得其反。

屬性:性溫。功用:宣中暖胃,益腎壯陽,治嘔吐。

(21)花椒,又叫川椒,其實並非四川獨有,也並非四川產的好。我國華北、西北、華中、華東等地區均有生產。花椒屬木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麻、香。凡動物原料皆可用之。單用或與它藥合用均宜,但多用於炸、煮、滷、燒、炒、烤、煎等菜餚。葷素皆宜,在川菜中,對花椒的使用,較廣較多。

(22)孜然,味食香料,味辛、香。通常是單用,主要用於烤、煎、炸的羊肉、牛肉、雞、魚等菜餚。是西北地區常用而喜歡的一種香料。孜然的味道極其濃烈而且特殊。南方人較難接受此味,故在南方菜中極少有孜然的菜餚。

屬性:性熱。功用:宣風祛寒,暖胃除溼。

(23)胡椒,屬藤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濃辛、香。一切動物原料皆可用之。湯、菜均宜。因其味道極其濃烈,故用量甚微。常研成粉用之。胡椒在粵菜中用得較廣。

屬性:性熱。功用:散寒,下氣,寬中,消風,除痰。

註:胡椒能發瘡助火,傷陰,胃熱火旺者忌吃。

(24)甘草,又名甜草,屬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甘。主要用於醃臘製品及滷菜。

屬性:性平。功用:和中,解百毒,補氣潤肺,止咳,瀉火,止一切痛,可治氣虛乏力,食少便溏,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瘡瘍中毒,脘腹及四肢痙攣作痛等症。 圖片

註:多食令人嘔吐。

(25)羅漢果,屬藤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甘。主要用於滷菜。

屬性:性涼。功用:清熱,解毒,益氣,潤肺,化痰,止咳,解暑,生津,清肝,明目,潤腸,舒胃,可治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的多種疾病,尤其對支氣管炎、急慢性咽喉炎、哮喘、高血壓、糖尿病等症均有顯著療效。

(26)香茅,屬香草類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香,微甘。通常是研成粉用之。主要用於燒烤類菜餚。也用於調製複合醬料。

屬性:性寒。功用:降火,利水,清肺。

(27)陳皮,即幹桔子皮。屬木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苦、香。單用或與它藥合用均宜。主要用於燒、滷、扣蒸、煨等葷菜。也用於調製複合醬料。

屬性:性溫。功用,驅寒除溼,理氣散逆,止咳痰。

(28)橙葉,屬木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用途、屬性、功用與陳皮相同。

(29)烏梅,屬木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酸、香,其用途不大,只用於調製酸甜汁,或加入醋中泡之,使醋味更美。

幾種常見的調料

1、紹酒

紹酒是浙江紹興生產的著名黃酒,相傳在2300年前的戰國時代就開始釀造。其主要原料是上等糯米、黍米,以麥曲和藥酒進行糖化和酒精發酵,成酒後又用罈子密封貯藏,儲存的時間越長,酒味越醇香。紹酒的酒精濃度低,一般在14.5度左右,香氣濃鬱,口味甘醇,顏色淡黃,其品種有加飯酒、元紅酒、善釀酒、花雕酒等。紹酒是去腥、增香的調料。潮菜許多菜餚都是用紹酒作調料,故也稱料酒。

2、川椒

川椒是四川產的花椒。花椒是花椒樹的果實,立秋前後成熟,果實呈紅色或淡紅色。除四川外,河南、河北、江蘇、浙江及山東、陝西均有產,但以四川的質量最佳。花椒含較多的鈣、磷,香味濃鬱,並有辛辣味,能去腥增香。潮州菜有「炸川椒肫球」,另製作「果肉」及「美味薰香雞」、「炸芙蓉肉」等眾多菜餚和烹調滷味,都以川椒為調料。使用時,一般是先用慢火把川椒略炒一下(以不燒黑為原則),然後研成細末。

3、桂皮

桂皮是桂樹的皮,曬乾後呈圓筒形或半圓筒形,紅棕色,產於兩廣、兩湖及雲南、四川等地,含有揮髮油約1%,油中有水芥烯、丁香油酚等成分,氣清香,味微甜辛,適用於腥臊味原料的調味。桂皮分桶桂、厚肉桂、薄肉桂三種,桶桂為嫩桂樹的皮,質細、潔淨、甜香、味正,呈土黃色,質量最好。厚肉桂外表粗糙,味厚,皮色紫紅,燉肉最佳。薄肉桂外皮較細,肉紋細,表皮灰色,裡皮紅黃色,只有薄香。潮菜烹製滷味品常用桂皮作調料。

4、丁香

丁香是丁香樹的花蕾,呈紫紅色,採摘幹曬成暗棕色或棕黑色,芳香而含辛味,性溫。產於亞熱帶國家,我國海南島也有產,多與其他植物香料合用。

5、八角

八角又名大料、大茴香,屬亞熱帶植物,我國雲貴、兩廣和福建有產。顏色紫褐,似八角星狀,有甜味和強烈芳香味。八角含芳香油4.8%,因而產生香氣,稍帶辣味,是潮菜滷製品不可缺少的調料。

6、甘草

甘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莖有毛,花紫色,莢果褐色。幹甘草是甘草樹根,切片後為中藥材,俗諺有「甘草和百藥」之說。甘草性溫,味甘甜,常與其他香料配合,如「美味薰香雞」,使用甘草與八角、桂皮、川椒等作為配料。

7、五香粉

五香粉是由多種香料研末混合而成,赤褐色,濃香。五香粉各地均有生產,但選料和用料比例不大一致。常用的配料是桂皮、八角、花椒、甘草、丁香、香芒等。烹製滷品或香味較濃的菜餚,五香粉是其調味品。

8、花生醬、芝麻醬

花生醬是本地花生經精細挑選烘烤碾磨後用植物油熬煮加工而成。花生醬呈棕黃色,香味濃鬱,營養豐富,是調味佳品。

芝麻醬純粹用芝麻製作而成,其製作方法與花生醬相似,但製品溢發芝麻濃香,比花生醬更烈,頗受群眾喜歡。

9、南姜白貢腐

南姜白貢腐為潮州市及澄海等地所生產。事先選用優質黃豆,先製成含水量較少的豆腐,然後切成長2釐米、高1.5釐米的貢腐胚,曬乾後加熱蒸炊,再晾乾,加醬醅(即綠麴黴,起發酵作用)、鹽水、白酒、南薑末、芝麻油等配料醃醅,分裝於白陶瓷瓶中發酵,3個月後即可上市食用。成品呈乳黃色,質地細膩,有獨特的腐乳香和南姜氣味,鮮美爽口,既可作小菜,又是調味佳料。

潮州菜的醬碟、佐料使用較多,它在菜餚中起著輔助調味,增加美味,適口解膩,增進食慾的重要作用。

以上僅是中國的香料,如果是做義大利等菜餚則需要看其他的知識

鹹味調料:

鹹味自古就被列為五味之一。烹飪應用中鹹味是主味是絕大多數複合味 的基礎味,有「百味之主」之說,不僅一般菜品離不開鹹味,就是糖醋 味、酸辣味等也要加入適量的鹹味,才能使其滋味濃鬱、適口。人類認 識並利用鹹味的歷史以相分泌當悠久,文獻記載中國最早利用食鹽約在 5千年前的黃帝時期

鹹味調料包括:醬油、食鹽、醬甜味調料

甜味古稱甘,為五味之一:

甜味在烹飪中可單獨用於調製甜味食品;也 可以參與調劑多種複合味型,使食品甘美可口,還可用於矯味,去苦、 去腥等,並有一定的解膩作用。在中國烹飪中,南方應用甜味較多,以 江蘇的無錫菜用甜味最重,素有「甜出頭,鹹收口,濃油赤醬」之說。 自然界存在蜂蜜等天然甜味物,早已為人類所食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中已有「蜜」字。至東漢已有用甘蔗蔗汁製成的糖。

甜味調料包括:蜂蜜、食糖、飴糖

酸味調料:

酸味為五味之一,在烹飪中應用十分廣泛,但一般不宜單獨使用。酸有 收斂,固澀的效用,可助腸胃消化;還能去魚腥,、解油膩,提味增 鮮,生香發色,開胃爽口,增強食慾,尤宜春季食用。

酸味調料包括:醋、番茄醬

辣味調料:

辣味實際上是觸覺痛感而非味覺。不過由於習慣,也把它當作一「味 」。

辣味調料包括:花椒、辣椒、姜、蔥、蒜

鮮味調料:

鮮味是人們飲食中努力追求的一種美味,它能使人產生一種舒服愉快的感覺。鮮味主要來自胺基酸、核苷酸和琥珀酸,大多存在於肉畜、魚 鮮、禽蛋等主料中。味精、蝦籽、魚露、蠔油、鮮筍、等食物也可以提 鮮。鮮味不能單獨存在,只有同其他味配用,方可烘雲託月交相生輝, 故有「無鹹不鮮」,「無甜不鮮」的說法。

鮮味調料包括:魚露、味精

法國:

百裡香、迷迭香、月桂(香葉)、歐芹、龍蒿、肉豆蔻、藏紅花、丁香花蕾、胡椒、葡萄酒、奶酪(多達450種)、橄欖油、

迷迭香

葉帶有茶香,味辛辣、微苦。少量乾葉或新鮮葉片用於食物調料,特別用於羔羊、鴨、雞、香腸、海味、填餡、燉菜、湯、馬鈴薯、番茄、蘿蔔、其他蔬菜及飲料,在西餐中迷迭香和百草香都是經常使用的香料,在牛排、土豆等料理中、以及烤製品種特別經常的使用。因味甚濃,在食前取出。古代認為迷迭香能增強記憶,在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中,它是紀念和忠誠的象徵。迷迭香稍帶刺激性,在傳統醫學中是補藥和搽劑中常用的芳香成分。現在,其芳香油是苦艾酒酒和多種化妝品的配料。

別名海洋之露。常綠灌木,株直立,葉灰綠、狹細尖狀,葉片發散松樹香味,自古即被視為可增強記憶的藥草。春夏開淡藍色小花。迷迭香原產於地中海沿岸,屬於常綠的灌木,夏天會開出藍色的小花,看起來好像小水滴般,所以rosmarinus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海中之露」的意思。而迷迭香也有象徵忠誠的意思,因此在歐洲的婚禮中也常見新娘子以迷迭香作為配飾,向世人昭告她對愛情的此情不渝。

迷迭香主莖高約1公尺(3呎,有時達2公尺〔7呎〕);葉線形,長約1公分(0.4吋),形似彎曲的松針,深綠色,上面光亮,下面白色,葉緣向葉背捲曲;花藍色,成小簇生於葉腋,特別招惹蜜蜂。香精油含量0.3?2%,以蒸餾法獲取,主要成分為2-茨醇(C10H18O)。

功用

消除胃氣脹、增強記憶力、提神醒惱、減輕頭痛症狀、改善脫髮的現像(孕婦不宜飲用)。

迷迭香茶擁有能令人頭腦清醒的香味,能增強腦部的功能,可改善頭痛,增運記憶力,對需要大量記憶的學生不妨多飲用迷迭香茶。

此外對傷風、腹脹、肥胖等亦很有功效。

改善語言、視覺、聽力方面的障礙,增強注意力,治療風溼痛,強化肝臟功能,降低血糖,有助於動脈硬化的治療,助麻痺的四肢恢復活力。

具有較強的收斂作用,調理油膩不潔的肌膚,促進血液循環,刺激毛髮再生。

印度:

咖喱、丁香、八角、小茴、豆蔻、辣椒粉、黃姜粉、格拉瑪什拉粉、胡椒、辛香粉、

咖喱

(也寫作咖哩)是由多種香料調配而成的醬料,常見於印度菜、泰國菜和日本菜等,一般伴隨肉類和飯一起吃。咖哩是一種多樣變作及特殊地調過味的菜餚,最有名的是印度和泰國烹調法,然而咖哩已經在亞太地區成為主流的菜餚之一。除了茶以外,咖哩是少數的真正泛亞的菜餚或飲料,但要指出的是,它的來源是來自於印度。印度口味是以混合各方的風格而做出含有異國風情菜餚而聞名的。

咖喱的種類很多,以國家來分,其源地就有印度、斯裡蘭卡、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以顏色來分,有紅、青、黃、白之別,根據配料細節上的不同來區分種類口味的咖喱大約有十多種之多,這些迥異不同的香料的匯集在一起,就能夠構成各種咖喱的各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濃鬱香味。

咖喱是香料的結晶品,據說香料組成咖喱,是源於印度最初肉食以羶味極濃的羊肉 為主,單一種香料不能去其羶味,因此就用多種香料粉末組合而成的濃汁來烹調。這就是咖喱的來源。後來香料、咖喱傳入了以肉食為主的歐洲各國,為了方便儲存和運輸,香料便以乾貨形式輸出,粉末香料盛行至今。

最早出產香料的國家包括有印度、印尼、中國等,而當中的佼佼表者就是印度。困境中每每走出一條新血路,為什麼印度能在香料中的成就如斯偉大,相信是因為他們終年悶熱潮溼的天氣所致。天氣炎熱,除了令人食慾大減之外,也令食物容易變壞及滋生細菌。將食物配入香料,能增加食物色香味之外,也能促進胃液分泌,令人胃口大增,同時更能令食物保存更久,正適合印度的天氣。香料組成咖喱,是源於印度最初肉食以羶味極濃的羊肉為主,單一種香料並未能僻去其羶味,故便以多種幹香料粉末組合而成的濃汁來烹調,沒想到效果出奇地好。這便是坦米爾「卡利」(Curry)咖喱的來源。「卡利」的意思是「以不同香辛料製成的醬汁」—就是現在我們中國人翻譯過來的「咖喱」了。

後來香料、咖喱等傳入了以肉食為主的歐洲國家,貴族們都視如珍品,甚至有說為了方便輸入更多香料所以大量造船,促進了航運的發展,幹狀的咖喱原料-不同的香料就是在那時期變得更加流行。因為船運需時,免令香料變壞便以乾貨形式輸出,時至今日,香料粉末仍大行其道。隨著時代進步,煮咖喱變得越來越方便,以往要曬乾磨粉再混配、調味,現在固體的咖喱塊甚至加熱即可進食的包裝咖喱已隨處可見,咖喱已是一種方便不已的經濟快捷又健康的食品,咖喱的起源是泰國,但是泰國的口味不好,想吃純正的還是到印度尼西亞吧。

咖喱的種類很多,有紅、青、黃、白之別;食用咖喱的國家很多,包括印度、斯裡蘭卡、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越南等。卻不知道不同國家、不同咖喱到底有何不同。直到集合了被採訪廚師的各種介紹,才理清個中端倪。

咖喱首先在南亞和東南亞等地傳播,到17世紀,歐洲殖民者來到亞洲時把這些香料帶到歐洲,繼而傳播到世界各處。咖哩在世界各地結合不同飲食文化而演變出各種不同風格和吃法。

咖喱(curry)的專有名詞是從「kari」演化而來的,在泰米爾語(Tamil word)是指一種醬,是在南印度的多種菜餚的總合,用蔬菜或肉類做成且經常與米飯一起食用。咖哩這個詞已經被廣泛的使用,特別是在西半球,幾乎任何加有香料的,加有醬料的菜餚或帶有南亞和東南亞洲風格的菜餚都叫做咖哩。這個不嚴密的傘形結構的詞,是英國統治主要所留下來的東西。這是一般的誤解,認為所有用咖哩粉末或是用各種肉類、蔬菜做成的菜餚都是咖哩。在印度,咖哩這個詞事實上是很少用。大部份菜餚包含了豆類(lentils)的菜叫「dahl」,意指這是一種用做備用的香料。肉類或是蔬菜做成的菜餚同樣地給予特定的名字,用以區別烹調的方法或是特殊的香料使用。然而北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的菜餚的名字的確叫做咖哩(curry or khadi)——這包含了酸奶酪(yoghurt)、酥油(ghee)、印度酥油。

印度咖喱

印度可說是咖喱的鼻祖,地道的印度咖喱會以丁香、小茴香子、胡荽子、芥末子、黃姜粉和辣椒等香料調配而成,由於用料重,加上少以椰漿來減輕辣味,所以正宗的印度咖喱辣度強烈兼濃鬱。

搭配咖哩的主食,隨著地方所盛產農作物的不同而改變。如西印度多配以玉蜀黍、慄等所造成的麵包;北方盛產麥子則多食麵包;南方或東南方則以米食為主。印度咖哩成功的秘訣在於香料的組合與烹煮次序,而不在於炫麗複雜的烹調技巧。直到近代,並沒有任何專門的咖哩食譜,因為咖哩的本質強調的是個人風格與創造性。沒有固定食譜,反而令許多印度料理得以擠身世界級美食之列。正因為沒有食譜,令咖哩即使在同一區域內,味道、外觀都有著顯著的不同。

對於咖哩的普遍印象,很多場合都會把焦點集中在印度咖哩(印度早期並沒有所謂的咖哩)。之所以有這種情況,是基於印度咖哩其實就是所有咖哩的延伸,假如會製作印度咖哩,其它種類的咖哩就只是再加工或轉換材料而已。在印度提到咖哩,大多指以肉汁或醬汁搭配米飯或麵包的一種主食。

在印度,幾乎每一個家庭的廚房都有許多香料,但卻很少人使用咖哩粉,因為咖哩粉大都是要使用時才特意研磨的。另外有一種使用率極為頻繁的調味料「garam masala」,其中「garam」意為辣,「masala」則為香料之意。

泰國咖喱

泰國咖哩分青咖喱、黃咖喱、紅咖喱等多個種類。其中紅咖哩最辣,不習慣的人進食時容易流眼淚。

泰國咖喱當中加入了椰醬來減低辣味和增強香味,而額外所加入的香茅、魚露、月桂葉等香料,也令泰國咖喱獨具一格。紅咖喱是泰國人愛用的咖喱,由於加入了紅咖喱醬,顏色帶紅,味道也較辣。泰式青咖喱大蝦,由於用了芫茜和青檸皮等材料,所以咖喱呈青綠色,也是泰國馳名的咖喱,同樣鮮美。

馬來西亞咖喱

馬來亞咖喱一般會加入芭蕉葉、椰絲及椰漿等當地特產,味道偏辣。當地華人、馬來西亞人及印度人對咖哩的煮法都各盡不同,印度人的咖喱通常都不放椰漿,配料多是蔬菜、魚類等,這與印度人平常吃素有莫大的關係。當地華人的咖哩料理叻沙面和咖喱麵包,前者是把面放入咖喱湯內,配上黃豆芽、蚶、雞肉、長豆、羊角豆等,由於馬來咖哩面為「laksa」,因此稱為「叻沙」。而咖哩麵包就是把咖哩雞裝入麵包裡的簡易料理。

新加坡咖喱

新加坡鄰近馬來西亞,所以其咖喱口味與馬來西亞咖喱十分雷同,特別是味道較淡和清香。此外,新加坡咖喱用的椰汁和辣味就更少,味道頗為大眾化。

斯裡蘭卡咖喱

斯裡蘭卡咖喱與印度咖喱同樣有悠久的歷史,由於斯裡蘭卡出產的香料質量較佳,做出來的咖喱就似乎更勝一籌。斯裡蘭卡咖喱肥牛粒煲,運用到的香料很豐富,難怪香濃非常,但辣味就較印度咖喱淡,而吸收了咖喱精華的肥牛粒,每一口都能令你充分體驗咖喱的獨特香味。

日本咖喱

除了印度及與其鄰近的各國外,日本也是酷愛咖喱的國度,看看現在擺在超市貨架上出售的各種咖喱粉、塊咖喱,絕大多數的外包裝上都打著日本風味的印記,差點要讓人誤以為日本才是咖喱的發祥地。其實,日本與印度雖然同處於亞洲,但日本人吃的咖喱卻是到了明治維新時期才由歐洲傳入的。似乎無論什麼東西,一經傳到日本,便轉型為更加精緻、細膩、溫和的事物,與其本土文化巧妙地融為一體。咖喱傳到日本後,也得到了新的發展。

日本咖喱一般不太辣,因為加入了濃縮果泥,所以甜味較重。雖然日式咖哩又稱歐風咖哩,事實上還是由日本人所發明的。之所以稱歐風咖喱,是因為其所用的稠化物為法式料理常用的奶油炒麵糊(roux),多用來製作濃湯,而且香料取材也多傾向南印度風格。歐風咖哩雖然較為濃醇,但與印度相似料理比較起來,香料味還是明顯不及。咖哩除了可以伴飯吃外,還可以作為拉麵和烏龍麵等湯麵類食物的湯底,這方面和其他地方的咖哩有較大分別。北海道札幌地區有一種湯咖哩。

咖喱到了日本人手中,出現了可以大規模生產的咖喱粉與咖喱塊。雖然不再像印度家庭自製的咖喱那樣味道千變萬化、自在隨心,但勝在夠方便,節省時間。不必上餐館,不必費力氣學廚藝、買材料,只要稍微加熱,淋在米飯上即可食用。咖喱也因此成為了一種普通人可以隨時享用的美味。

英國咖喱

英國曾經殖民統治過印度這片土地,當年結束殖民統治撤退之後,也一併把印度的料理烹調習慣一併帶回大不列顛的土地上。有人打趣的說:全世界除印度這塊次大陸以外,就屬大不列顛這塊土地的印度料理最為地道了。由此可知印度料理在英國的地位。

臺灣咖喱

臺灣咖喱承襲早期日本殖民臺灣所遺留下來的風味,這是日本人當年前往英國學習科技等技術時,在船上看見印度籍船員,烹調時所見聞到的,從而帶回日本,其特徵為使用大量的薑黃所以色澤大多為鮮豔黃色,與淡淡的小茴香(cumin)氣味,在臺灣也有人使用咖喱粉直接添加於白米飯中作為炒飯食用。

咖喱的好處   

咖喱在東南亞及南亞諸多國家的食譜中是不可或缺的作料。最近美國研究人員又發現咖喱的新用途——可以防癌。

據印度亞洲通訊社近日報導,美國芝加哥洛約拉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咖喱中含有一種薑黃色素的化學物質,可以阻止癌細胞增殖,對預防癌症、特別是白血病效果明顯。另外,薑黃色素還可以消除吸菸和加工食品對身體產生的有害作用。研究還發現,咖喱中含的其他成分孜然芹和胡荽等物質對心臟有益。

穆罕默德·納齊爾是伯明罕一家酒店的主廚,他說:「多年來,我們一直對顧客說吃咖喱有益於身體健康,現在終於有科學根據了。」

據杜克大學的動物試驗顯示咖喱中的薑黃素可以使實驗鼠大腦中的澱粉樣蛋白分解,還能預防這種蛋白的生成。而大腦中大量澱粉樣蛋白的沉積正是老年痴呆的主因,則每星期吃1-3次咖喱可預防老年痴呆。

如有不當,還請指正,投稿或文章推薦請發郵件到971529361@qq.com

如果您有任何疑問,或者有技術需求,如新產品開發、食品防腐、工藝破解...可聯繫小編尋找支持,小編微信13361383590或QQ 971529361

加小編微信或者QQ有機會入 肉製品技術交流群

若您擁有一技之長或成熟技術,可聯繫小編加入肉製品技術顧問團

相關焦點

  • 一滷香天下【香料料性】
    5、小茴:辛溫、理氣和胃、祛寒止痛,是燒魚的常用調料。6、木香:有廣木香、雲木香兩種,行氣止痛,氣味濃香,但配料時少用。7、甘松:辛、甘、溫,近似香草藥理,食欲不振,氣鬱胸悶,常用作滷鹽水鵝。8、甘草:甘、平、補中益氣,瀉火解毒,潤肺祛痰,緩解藥性,必備之藥。
  • 香果,它的模樣與肉蔻一般,料性上卻區別很大,巧用可為麻辣増香
    香果這種香料,對於不少朋友而言,它是似曾相識,卻有些陌生,今天我們便來聊聊這種香料。提到香果,我們就不得不提肉蔻,肉蔻在很多朋友腦海之中是以下模樣的這種狀態是肉蔻去除了外殼和表皮之後的模樣,而在還沒有去除之前,其實肉蔻是長這種模樣的。
  • 肉桂與香料桂皮的區別真的蠻大,味道氣味都不同
    ,其實這兩者之間的區別還是蠻大的,所以接下來小編會向大家介紹一下肉桂與香料桂皮的區別。1.肉桂和桂皮的種類和料性是不同的,兩者的原材料是完全不同的,肉桂其實就是木桂樹的乾燥樹皮,桂皮其實就是香桂樹的樹皮,桂花樹的皮,我們一般稱為丹桂。我們通常在使用的桂枝,其實就是木桂樹的幼枝,將木桂樹樹枝去皮之後的部分稱為桂心。
  • 火鍋常用各種香料的名稱性能大全
    接著是熟悉各常用香料:香料作用香藥類(1)八角,又名大茴香、木茴香、大料,屬木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甘、香。單用或與它藥(香藥)合用均美。主要用於燒、滷、燉、煨等動物性原料。有時也用於素菜。如燉蘿蔔、滷豆乾等。八角是五香粉中的主要調料。也是滷水中的最主要的香料。屬性:性溫。
  • 【香料秘籍】烹飪常用香料的用途及簡介(上)
    是八角樹的果實,學名叫八角茴香,為常用調料。八角能除肉中臭氣,使之重新添香,故又名茴香。八角是我國的特產,盛產於廣東、廣西等地。顏色紫褐,呈八角,形狀似星,有甜味和強烈的芳香氣味,香氣來自其中的揮發性的茴香醛。八角果實與種子可作調料,還可入藥。具強烈香味,有驅蟲、溫中理氣、健胃止嘔、祛寒、興奮神經等功效。
  • 揭秘34種常用香料的名稱與用途
    揭秘34種常用香料的名稱與用途提及到香料相信有很多人都對這個感到陌生,今天小編就將所學香料知識分享給大家。首先我們淺談香料之間的相互關係。香料在應用中分君、臣、佐使三者關係搭配。君料即主料,主料的選擇是針對烹飪的食材最為合適的,是去腥、去異、賦味效果最佳的,主料在香料配伍中用量也是最大的。臣料即輔料,是用來輔助君料進一步的去腥增香,彌補君料不足的香氣和味道。佐使料是連接君料與臣料的橋梁,將二者味道進行融合,平衡君料與臣料的辛熱,涼寒,抵消或削弱香料的藥味。
  • 這13種常用香料的用途,看看你都知道嗎?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飲食,在烹飪的過程中大都需要用到各種各樣的香料。像是泰國菜常用的「香茅」,西餐中常用的「迷迭香」以及中餐中的「八角」「香葉」「桂皮」等等。這些香料不僅可以去除某些食材的異味,賦予食物獨特的香味,有的還具有殺菌和增進食慾的功效。
  • 18種常用香料的的用法用量!
    由於它具有強烈的芳香氣,味辛麻而持久,生花椒味麻旦辣,炒熟後香味溢出,是諸香料之首,也是很好的調味料,可掩蓋魚肉不良氣味,增加鹹品香味的作用。花椒在醫藥中有除風去邪、驅寒溼的功能,有堅齒發,明目補五臟,止痛等作用。調味常用量(每50KG肉用量,下同):0.1%至0.15%
  • 頂級常用香料大全!(附配方)
    香辛料也可稱作辛香料,烹飪行業俗稱香料。是對可廣泛用於食品調味物質的統稱。他們或具有強烈的香氣,或具有刺激性的味道,可增加食物風味,提高食慾,利於消化等作用。現在通常所指的香辛料多數是香料植物的乾燥物,他們可能是該植物的果實(如白豆蔻、八角)、皮(如桂皮)、葉(如月桂葉、藿香葉)、花蕾(如公丁香)、根(如廣木香、高良姜),他們能夠賦予食物特殊的風味、味感等。
  • 泰國菜中常用的6大香料,竟然還有養生功效?
    然而大部分人只是知道味道,卻不知道具體用了哪些香料。今天,光哥就帶大家扒一扒泰國菜常見的香料!香茅草香茅草也被稱為檸檬草,是亞熱帶常見的一種茅草香料。它其實和檸檬沒上面關係,但是因為味道有檸檬香氣,所以才起這個名字。在泰國,冬陰功湯裡常用香茅草。這個香料去腥作用極強,就連中國古代醫書裡也有相應的記載。
  • 跟著專業廚師總結了常用香料的使用知識,幫助你更好地製作出美味
    賦香調料的主體香料可佔香料總量的40%~50%十二、常用香料的主要功能歸類:1、常用出香味的(16種):香葉 香果 香籽 茴香 玉果 草果 丁香 八角 煙桂 陳皮 甘菘 桂枝 五加皮 千裡香香砂仁 香茅草2、常用去血腥異臭的(6種):白芷 草蔻 枳殼 木香 三奈 良姜3、常用去土腥的(4種):紅蔻 白蔻 山楂 毛桃4、常用代替白糖的(1種):甘草5、常用出回味的(2種):
  • 一文總結:燉肉常用香料的基本原理,掌握了,燉肉輕鬆增香除腥羶
    下面小鹿用一文總結:燉肉常用香料的基本原理,掌握了,燉肉輕鬆增香除腥羶,這些香料都是家裡常備料,烹飪菜餚時,嘗試著「香料與調味料」搭配,多嘗試多製作,相信你所燒的飯菜會更好吃,香濃味美。【桂皮】:常用到的是肉桂皮,而且確實就是樹皮,肉桂皮中含有肉桂醛,效果與樟腦丸類似,有防腐保鮮及抑制黴菌生長的妙用,還具有解膩去腥的調配效果,口味甜香微辛,所以在製作滷味時,都要添加點桂皮,讓滷湯能多存放2~3天,同時把肉桂皮研磨成粉,用於烘培那可是「天然增香劑『,肉桂麵包誰吃誰愛。
  • 香料丨86期丨小管家分享17種川菜常用的特殊香料,你不一定見過
    蓽菝果穗有特異的香氣,味道辛辣,是一種川菜中常用的調料,也是川滷中的香料之一,有矯味增香的作用,以肥大、飽滿、堅實、色黑褐、氣味濃者為佳。甘鬆氣味辛香,近似強烈的松節油氣味,在麻辣火鍋湯料或滷水中加入此香料,其香味濃鬱。不過要注意量的把握,一次用量不宜超過5克,否則香氣「膩人」。
  • 18種常用香料的的用法用量,你了解嗎?
    由於它具有強烈的芳香氣,味辛麻而持久,生花椒味麻旦辣,炒熟後香味溢出,是諸香料之首,也是很好的調味料,可掩蓋魚肉不良氣味,增加鹹品香味的作用。花椒在醫藥中有除風去邪、驅寒溼的功能,有堅齒發,明目補五臟,止痛等作用。調味常用量(每50KG肉用量,下同):0.1%至0.15%二、八角產地廣東、廣西、雲南、陝西、以陝西較多八角又稱大料、大茴香。
  • 香料的分類
    自然界中現已發現的香料植物有3600餘種,得到有效利用的約400餘種。植物的根、幹、莖、枝、皮、葉、花、果實或樹脂等皆可成香,例如,茉莉、燻衣草取自植物的花;豆蔻、小茴香、雞舌香取自果實部;甘松、木香取自根部,檀香、降真香取自木材;龍腦、乳香取自樹脂。    動物香料多為動物體內的的分泌物或排洩物。約有十幾種,常用的有麝香、靈貓香、海狸香和龍涎香4種。
  • 怎樣讓滷水前香、中香、回口香都能體現,關鍵在於這款香料!
    要解決這些問題無疑關鍵技術在於香料的配方和搭配。對於有多年滷水經驗的師傅,熟知各類香料的特性,在經過不斷的調試,很容易就會得到一款不錯的滷水配方,但是對於新手,就顯得非常吃力,無從下手。 桂皮在滷水香料組方中常被作為君料來使用,它究竟有何魅力? 桂皮分為油桂、煙桂、桂心。想要知道滷肉的前香、中香、後香先要了解這幾種桂皮的做用。
  • 常用香料大全——桂皮(肉桂、官桂、香桂)
    桂皮,又稱肉桂、官桂或香桂,是最早被人類使用的香料之一。在公元前2800年的史料記載中就曾提到桂皮;在西方的《聖經》和古埃及文獻中也曾提及肉桂的名稱。秦代以前,桂皮在我國就已作為肉類的調味品與生薑齊名。
  • 美食也要好香料!廚房裡有這30多種香料才是完美的!
    廚房常用香料 世界上有無數種香料,它們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特徵、風味和香氣。以下就是羅列出來的廚房常用的香料,你可以根據香料的信息來選擇自己需要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