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年在臺灣街頭路邊,常聽到有人抱怨說 「經濟不景氣要省點用」,要麼就是「甚麼都漲,只有薪水沒有漲」。
這兩句話用來描述當今臺灣的經濟情況可謂再恰當不過,特別是臺灣受薪階層的實質薪資,20多年來幾乎毫無增長。
2001年時臺灣實質經常性薪資月薪為新臺幣38,320元,而近兩年平均都僅在新臺幣40,000元上下浮動,扣除物價增長指數,甚至呈現倒退的情況。
即使臺當局通過基本薪資連四漲來調高勞工的待遇,但臺灣民眾的錢袋子變薄了卻無法掩蓋,臺灣受薪階層因高房價在大都會區買不起房子也成為一種事實。
但值得關注的是,過去20多年間,除了陳水扁和馬英九時期GDP有過小額負增長外,臺灣的平均每人實質國內生產毛額(Real GDP pe capita)一直呈現穩定增長。
也就是說,臺灣民眾的實質工資沒有因為GDP增長而增加。這意味著絕大部分的受薪階層實際上都沒有享受到臺灣經濟穩定小額增長的成果,反而是與高收入的資本階層所得差距越來越大,M型社會的出現讓受薪的中產階層生活壓力越來越大。
為掩蓋臺灣地區長期低薪的問題,蔡英文自2016年首次當選以來,就將基本薪資(法定每月最低薪資)和法定時薪連調升四次,基本工資月薪由新臺幣20,008元調漲至23,800元;時薪由新臺幣120元調漲至158元。
這也是蔡英文當局「執政」四年多以來引以為傲的政績,因為自其上臺以來基本工資和時薪看似年年都在調漲。但這真的有用嗎?
事實證明,調高工資實際上對於整體薪資的提升毫無幫助,缺乏實際效用。因為若法定最低工資低於市場價格,表示有足夠的企業主願意以比基本工資高的價格僱用非技術性勞工,此時把最低工資調高並無實質上的功效;若法定最低工資高於市場價格,雖吸引更多非技術勞工來應徵,但企業主可能因工資成本侵蝕利潤而遣散部分低生產力的員工,進而造成更多失業。
此時民進黨當局又把基本工資調高,並非雪中送炭,反而是讓更多非技術勞工失業。
與此同時,兩岸經貿交往並沒有因為民進黨二次「執政」而疏離,反而每年都在不斷加深,兩岸貿易總數額達到了臺灣整體貿易量的40%。
所以說,在民進黨當局大搞兩岸對立的現實層面上,兩岸經貿就是打臉民進黨當局的一個最好事證。
事實上,只要依照ECFA協議,透過兩岸經貿的整合,完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和兩岸貨物貿易協議,受益的將是更多的臺灣中小企業主,與之而來的就是臺灣絕大部分受薪階層薪資的提升。
而民進黨當局卻在2014年主導「反服貿」之亂,讓ECFA後續協商所籤協議之一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無疾而終,損害臺灣中小企業主的受薪階層薪資的的利益。
臺灣地區薪資的增長離不開兩岸經貿交流和產業的升級。但蔡英文「執政」四年多了,臺灣有個完整的產業計劃和產業升級戰略規劃嗎?貌似一個影都沒有。
臺灣經濟持續低迷是一個鐵的事實,臺灣想要重返所謂「亞洲四小龍」的榮景,唯一的機會就是依託祖國大陸,融入兩岸經貿產業鏈與大陸互利共贏,打造出一個屬於兩岸同胞的共同市場,否則未來臺灣的經濟將只能用慘上加慘來形容。
(海峽之聲廣播電臺版權作品,未經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編輯:夏蕾 編審:朱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