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著名歷史學家司馬光寫有詩句「周水猶傳檄,蘆關未撤峰」,詩句中的「蘆關」,指的就是安塞著名古寨---盧子關。
遊安塞,到安塞,不能不遊盧子關。據《安塞縣誌》蘆子關距今縣城北75公裡。此地山高坡陡,狹谷狀如葫蘆。古代各封建王朝都派兵把守,視為鎖鑰咽喉。商周屬翟地,秦漢屬上郡高奴縣,唐代屬延州金明縣,宋代屬綏德軍安塞堡,明清屬安塞縣。唐長慶四年(824),李彝為朔方節度使,在蘆關建造城防,以護寨外。後唐長興四年(933)藥彥稠諸將討伐盤踞夏州的李彝超時,首先屯兵蘆關,以壯軍威。宋淳化五年(994),金明鎮使李繼周看到蘆關周圍崖高勢險,便選擇扼要地形修築寨城,以固邊防。唐代杜甫遊覽後,寫下了《塞蘆子》一詩傳世。宋代司馬光遊覽後題留了「延水猶傳檄,蘆關未撤烽」的詩句。民間流傳道「蘆子關、蘆子關,風蕭蕭兮延水寒,安得壯士控北番」的感嘆。這裡的山嶺之巔,防禦密布,別名鐵門寨。至宋元豐四年(1081)復為戍守之所。又有杜甫註:「蘆關扼兩冠,有土門兩崖峙立如門,入門地形寬闊,狀如葫蘆」,故名。至今蘆關雄姿猶存。
據說,唐安史之亂後,杜甫來到今延安(原名延州)後,又累又恩,本想停下來休息,當看到眼前這座龐大的關城時,頓覺渾身有力,登上了最高峰,提筆寫下《塞蘆子》一詩,詩中的千古絕句「延州秦北戶,關防猶可倚,焉的一萬人,疾驅塞蘆子」成了安塞世代的驕傲。
名山勝水留給人們的是不同情愫和感慨,或讓人振奮,或使人傷感,或促人煥發,或令人深思。盧子關已它豪邁的氣勢和雄險的英姿激勵著一代一代安塞人,安塞人也已蘆子關為盾,發出「盧子關,盧子關,風蕭蕭兮延水寒,安得壯士兮控北番」的感嘆。
盧子關不愧為民關寶地。群山中一山突現,周圍的上高峻雄奇,唯此山的山腰形成一個平臺,那就是兩座小城的所在。從蘆關的烽火臺上向下望,兩城相鄰,前後連環。
遠遠望去,兩山對峙,山下懸崖峭壁,猶如兩扇大門,真是一座天然雄關。延河在這裡跌巖生姿,隨著歲月的推移,把兩邊的石崖切割得奇形怪狀,還留下一大塊大石坪,遊人三三兩兩的坐在石坪上,可以欣賞大自然帶給他們的雕塑展。離此處不到2裡處,有東西兩座古城堡。西城較小,只剩大體輪廓;東城較大,也成葫蘆行,城牆從山頂逶迤而下。
盧子關不僅形勢險要,而且風光壯麗,以雪景最為聞名。塞外廣漠的雪野,一望無垠,映襯的盧子關旖旎雄壯,有詩讚曰:「蘆關居要塞,北連沙漠邊夕陽下的盧子關更是別有一番風味。登高瞭遠,暮靄似乎是從溝底升起,千溝萬壑像是披上一層縹縹緲緲的輕紗。陽光斜斜地照過來,山更有了稜角,如臥獅、如睡象、如伏羊..
好一座盧子關!
來源於:《延安全景-安塞縣》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