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塞上古寨 --蘆子關

2021-02-12 微安塞

宋代著名歷史學家司馬光寫有詩句「周水猶傳檄,蘆關未撤峰」,詩句中的「蘆關」,指的就是安塞著名古寨---盧子關。

遊安塞,到安塞,不能不遊盧子關。據《安塞縣誌》蘆子關距今縣城北75公裡。此地山高坡陡,狹谷狀如葫蘆。古代各封建王朝都派兵把守,視為鎖鑰咽喉。商周屬翟地,秦漢屬上郡高奴縣,唐代屬延州金明縣,宋代屬綏德軍安塞堡,明清屬安塞縣。唐長慶四年(824),李彝為朔方節度使,在蘆關建造城防,以護寨外。後唐長興四年(933)藥彥稠諸將討伐盤踞夏州的李彝超時,首先屯兵蘆關,以壯軍威。宋淳化五年(994),金明鎮使李繼周看到蘆關周圍崖高勢險,便選擇扼要地形修築寨城,以固邊防。唐代杜甫遊覽後,寫下了《塞蘆子》一詩傳世。宋代司馬光遊覽後題留了「延水猶傳檄,蘆關未撤烽」的詩句。民間流傳道「蘆子關、蘆子關,風蕭蕭兮延水寒,安得壯士控北番」的感嘆。這裡的山嶺之巔,防禦密布,別名鐵門寨。至宋元豐四年(1081)復為戍守之所。又有杜甫註:「蘆關扼兩冠,有土門兩崖峙立如門,入門地形寬闊,狀如葫蘆」,故名。至今蘆關雄姿猶存。

據說,唐安史之亂後,杜甫來到今延安(原名延州)後,又累又恩,本想停下來休息,當看到眼前這座龐大的關城時,頓覺渾身有力,登上了最高峰,提筆寫下《塞蘆子》一詩,詩中的千古絕句「延州秦北戶,關防猶可倚,焉的一萬人,疾驅塞蘆子」成了安塞世代的驕傲。

名山勝水留給人們的是不同情愫和感慨,或讓人振奮,或使人傷感,或促人煥發,或令人深思。盧子關已它豪邁的氣勢和雄險的英姿激勵著一代一代安塞人,安塞人也已蘆子關為盾,發出「盧子關,盧子關,風蕭蕭兮延水寒,安得壯士兮控北番」的感嘆。

盧子關不愧為民關寶地。群山中一山突現,周圍的上高峻雄奇,唯此山的山腰形成一個平臺,那就是兩座小城的所在。從蘆關的烽火臺上向下望,兩城相鄰,前後連環。

遠遠望去,兩山對峙,山下懸崖峭壁,猶如兩扇大門,真是一座天然雄關。延河在這裡跌巖生姿,隨著歲月的推移,把兩邊的石崖切割得奇形怪狀,還留下一大塊大石坪,遊人三三兩兩的坐在石坪上,可以欣賞大自然帶給他們的雕塑展。離此處不到2裡處,有東西兩座古城堡。西城較小,只剩大體輪廓;東城較大,也成葫蘆行,城牆從山頂逶迤而下。

盧子關不僅形勢險要,而且風光壯麗,以雪景最為聞名。塞外廣漠的雪野,一望無垠,映襯的盧子關旖旎雄壯,有詩讚曰:「蘆關居要塞,北連沙漠邊夕陽下的盧子關更是別有一番風味。登高瞭遠,暮靄似乎是從溝底升起,千溝萬壑像是披上一層縹縹緲緲的輕紗。陽光斜斜地照過來,山更有了稜角,如臥獅、如睡象、如伏羊..

好一座盧子關!

來源於:《延安全景-安塞縣》有改動。

相關焦點

  • 邊城古塞——蘆子關
    我國解放後編輯出版的《中國名勝大詞典》,也將安塞的蘆子關收入其中,足見蘆子關在古代邊關要塞中佔有的重要位置。 蘆子關,位於安塞縣北部與靖邊接壤處的一個叫土門的山谷裡,形成極為險要。東西兩邊有沙石懸崖,對峙如門戶,山頂上有一座宋代古烽火臺。站在古烽火臺上向下俯視,蘆子關谷底的舊城如葫蘆籽形狀,故曰蘆子關。在舊城不遠的山坡上,至今還有舊城的殘垣斷壁。
  • 塞北名關—蘆子關 馮生剛
    民間流傳道「蘆子關、蘆子關,風蕭蕭兮延水寒,安得壯士控北番」的感嘆。這裡的山嶺之巔,防禦密布,別名鐵門砦。至宋元豐四年(1081)復為戍守之所。在嚴峻形勢下,身為左拾遺的杜甫不顧封鎖,再次北出蘆子關投奔靈州。來到今蘆子關後,又累又餓,本想停下來休息,當看到眼前這座險要的關城時,頓覺渾身有力,登上了最高峰蘆子關的烽火臺,提筆寫下《塞蘆子》一詩,建議朝廷派兵塞斷蘆子關。
  • 孫喜玲:陝北印象—蘆子關
    這首詩歌是杜甫當年因「安史之亂」背井離鄉,路過蘆子關時寫下的。蘆子關也稱蘆關和蘆關嶺,位于靖邊縣天賜灣鄉池河村與安塞縣接壤之處,蘆子關北控河套,南制延州,東扼綏州,西抵靈武。蘆子關主峰大墩山、小墩山海拔均約一千七百米以上,其四周崖高險阻,東西兩邊崖立如門,深迎開闊,形似葫蘆,故稱蘆子關。秦漢以後一直是兵家必爭的邊塞重地。
  • 【品讀安塞】塞北名關——蘆子關
    民間流傳道「蘆子關、蘆子關,風蕭蕭兮延水寒,安得壯士控北番」的感嘆。這裡的山嶺之巔,防禦密布,別名鐵門砦。至宋元豐四年(1081)復為戍守之所。在嚴峻形勢下,身為左拾遺的杜甫不顧封鎖,再次北出蘆子關投奔靈州。來到今蘆子關後,又累又餓,本想停下來休息,當看到眼前這座險要的關城時,頓覺渾身有力,登上了最高峰蘆子關的烽火臺,提筆寫下《塞蘆子》一詩,建議朝廷派兵塞斷蘆子關。       寫到這裡,我們不妨看看杜甫全詩《塞蘆子》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邊兵盡東徵,城內空荊杞。
  • 【印象閱讀】蘆子關--宇 鵬
    我的思緒隨著寧靜的場景,走進了歷史的時空······蘆子關,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關塞。在唐代,在宋代,抑或在另一個朝代,這裡都是邊關要塞,軍事重鎮。在古代,安塞被譽為「上郡咽喉,北門鎖鑰」,可見其歷史地理位置的重要,而蘆子關則是這要塞中的要塞。安塞民謠說道:「蘆子關,蘆子關,風蕭蕭兮延水寒,安得猛士控北蕃。」
  • 一條旅遊環線 打通藏寨致富路
    「鋪床單時要將床單展開、縱向甩至床頭,然後雙手用力抖單,藉助空氣浮力將床單鋪平,再將前端塞入床墊下,右手將床角處床單向內翻轉45度掖入床墊下,形成側面直角包角……」不遠處,旅遊接待培訓班正在舉行。「受疫情影響,遊客量有所減少,但這也給了我們一個修煉『內功』的機會。」桂花說,今年,甲居藏寨舉辦了多場旅遊接待培訓班,幫助從業人員提升服務水平。
  • 甘孜州理塘縣勒通古鎮·千戶藏寨景區成功創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仁康古街  國際在線四川消息:3月25日,四川省旅遊資源規劃開發質量評定委員會發布公告,甘孜州理塘縣勒通古鎮·千戶藏寨景區等21家景區達到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標準要求,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理塘縣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是康南地區重要交通要道,重要的物資中轉站和商品集散地,同時也是「金沙江流域大香格裡拉國際精品旅遊區」和「環亞丁兩小時經濟旅遊圈」區域內的一級支撐點及交通樞紐,是藏區旅遊的黃金十字路口,素有「康藏之窗·聖地理塘、雪域聖地、天空之城、草原明珠」之稱。
  • 寨卜昌鄉村旅遊文化節在焦作示範區蘇家作鄉寨卜昌古村拉開幕
    寨卜昌鄉村旅遊文化節今天上午在焦作示範區蘇家作鄉寨卜昌古村拉開幕。開幕式上舉行了焦作市詩詞學會、焦作市攝影家協會、焦作市朗誦與語言藝術學術寨卜昌創作基地掛牌儀式。寨卜昌村為武王伐紂時佔卜得「昌」之地,是一座具有軍事防禦體系、功能齊全、布局完整的村寨,四周立寨牆、寨河,村落由西北向東南呈龜背形。寨卜昌村古建築群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古民居建築130座400餘間,大部分為清代中後期所建,該建築群在造型上將北京四合院和南方樓閣式建築融為一體,具有明顯的豫西北地方特色。
  • 城口亢家寨5A級景區、亢谷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最新建設情況!
    陶海峰 攝 旅遊發展攻堅戰是我縣「五大攻堅戰」之一,亢家寨5A級景區、亢谷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建設是我縣落實全市和全縣旅遊發展大會,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建設全市特色旅遊基地、自駕旅遊目的地、全國知名山地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堅決打好旅遊發展攻堅戰的重中之重。
  • 雲中村落英太寨
    庚子年冬月十一,冬至後一個煦暖晴和的冬日,有幸與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宣講團一起到陶河教育系統宣講,承蒙東道主盛情美意,得以一睹傳聞已久的英太寨英姿,感受聲名遠播的英太寨魅力。據方史記載,「英太寨」當以地理位置得名,乃英山、太湖兩縣中間之山寨。曾同屬安徽地界,一寨連兩縣,地理位置特殊而重要。時序更替,滄海桑田。
  • 飄雪大鴻寨 滑動大中原!2020許昌冰雪旅遊季暨大鴻寨親子嬉雪節盛...
    12月19日,以「飄雪大鴻寨 滑動大中原」為主題的2020許昌冰雪旅遊季暨大鴻寨親子嬉雪節在河南省禹州市大鴻寨景區盛裝開幕。  大鴻寨滑雪場位於國家4A級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大鴻寨景區內,總佔地面積約6萬平方米,滑道全長760餘米,最大寬度達80米,場內配有專業的滑雪教練,並設有魔毯、拖牽等輸送設備。
  • 瓦崗寨景區的變遷
    2002年,滑縣人民政府成立了滑縣瓦崗寨、明福寺塔旅遊開發工作領導小組。瓦崗寨鄉黨委王京順書記提出了全域旅遊的規劃,親臨一線,首先抓古城建設,為瓦崗寨旅遊開發奠定基礎,修通道路。2002年,由縣旅遊局牽頭,聘請北京筑波建築工程設計研究所,北京達沃斯顛峰旅遊景觀設計中心的18位專家,對瓦崗寨景區進行了高起點、高標準、嚴要求的規劃設計。2003年,由安陽市旅遊局主持的《河南省滑縣瓦崗寨旅遊區總體規則》評審會議在滑具華良賓館召開。
  • 磁洞溝寨包梁村,一道山梁的守候!
    這裡旅遊資源豐富。磁洞溝河水清見底、白鷺翔飛;鹿鳴埡、齊嶽山、都亭山左顧右盼,白廟子、王家灣、石家灣森林茂密、林海蒼茫,群峰映入眼中,嫵媚妖嬈;陳家灣、老屋等民居古樸、民風清純,穿越其間,仿佛到了世外桃園;漫步寨包梁河邊,水天一色,美景盡收眼底。
  • 涪陵大順天寶大寨,48道寨門守護,現存10道寨門
    現在多數寨門人跡罕至48座寨門修在三面懸崖峭壁處,共同保衛天寶大寨,據老人們講,寨門間由石垣牆勾連,當時48道寨門互通信息,共同應對來犯之敵,匪患猖獗之勢頭得到控制,山上百姓安居樂業,寨門間石板路是很結實耐用的,那些年,每年都有平整和修繕。
  • 唐賽兒寨
    唐賽兒寨,位於青州市南部的崇山峻岭中,距市區中心約30公裡,在廟子鎮泰和山天緣谷內,南望局子峪村,西鄰上莊,海拔786米,面積1.5平方公裡,為石灰巖結構。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修山寨碑》上記載說:「唐三寨由來已久矣,自大明永樂十八年,蒲臺民林三之妻唐賽兒創修此寨,而山因以名焉。」就是說,自從唐賽兒在這裡起義,髻髻寨才改稱唐賽兒寨的。唐賽兒寨有個神奇的現象,即使是無風無雨、天氣晴朗,山上的碎石塊,有時候也會自行滾動,或聚或散,或卸向山下。因此,人們又管它叫做卸石棚寨,或稱卸石山。
  • 【影動四川】中路藏寨 隱匿山間的天生麗質
    中國西藏網訊 中路藏寨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距離縣城約12公裡。在藏語中,中路意為「嚮往美好的地方」。 遠眺中路藏寨 攝影:楊月雲 這片美麗的碉寨靜靜地藏匿在高山峽谷中,依起伏的山勢迤邐連綿。
  • 馬頭寨
    中湖村地處贛粵邊界地帶,其境內的馬頭寨因其獨特的造型及險峻的地貌,吸引著人們前往登攀,一睹雄姿。馬頭寨因馬頭山上的山寨而得名,馬頭山群峰聳立,形態各異,據考證,山體形成於二億年前的地殼頻繁運動,地層逐漸上升從而形成礫巖群峰。馬頭寨也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其間不乏嶙峋怪石、秀麗風光,還有神奇的神話傳說。
  • 村寨特輯(四):甘堡藏寨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在奔流不息的雜谷腦河對岸山坡上,有一座雄偉、浩大的石頭城堡般的寨子,聳立在大雪山的腳下,那就是有著2000多年悠久歷史,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甘堡藏寨。
  • 甘堡藏寨
    參觀了甘堡藏寨後,對藏人的理解更深一層,畢竟這是一個腰佩彎刀的民族,在祖先的基因傳承中,有其彪悍的一面。      甘堡,歷史上稱之為甘堡屯,以屯建制,是一個準軍事單位。      進村,首先見到的是寬闊的練兵場,正中建有點將臺。
  • 平遠八尺筀竹 · 寨陽寨
    寨陽寨的寨門內側寨陽寨建築在項山甑向西沿伸山脈中的眾多山峰上。寨陽寨海拔310米,山峰因寨而名,如圓柱體聳然而立,古寨依勢築於山頂,除寨門與山頂村民供奉的七仙爺神壇外,其餘荊棘叢生,難窺全貌。古寨黑褐色石牆留下了歲月滄桑的印記,粗礪古拙,厚實的花崗石作寨門。村民告訴我,那是祖先躲避「長毛」留下的古寨。直覺告訴我,寨陽寨所呈現的「古色」,比起有族譜記載建造於明末的高堂寨,建造歷史或許久遠一些。當然,我無法推測是村民自保而建、還是「嘯聚」林間好漢所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