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舊《縣誌》(清·乾隆本)曾將「蘆關踏雪」列為安塞「十景」之一。我國解放後編輯出版的《中國名勝大詞典》,也將安塞的蘆子關收入其中,足見蘆子關在古代邊關要塞中佔有的重要位置。
蘆子關,位於安塞縣北部與靖邊接壤處的一個叫土門的山谷裡,形成極為險要。東西兩邊有沙石懸崖,對峙如門戶,山頂上有一座宋代古烽火臺。站在古烽火臺上向下俯視,蘆子關谷底的舊城如葫蘆籽形狀,故曰蘆子關。在舊城不遠的山坡上,至今還有舊城的殘垣斷壁。延河從北邊的周山發源流經蘆子關,在沙石間穿開石斛,留下水潭,其水極其富有情致。在東西兩邊還有舊城遺址。傳說秦漢以至後來一直為延州的北部要塞,故安塞有「上郡咽喉,北門鎖鑰」之稱。其地北控河套,西番靈武,是兵家必爭之地。
西漢以來,有不少名將鎮守蘆子關。漢初,名將李廣做上郡太守時,曾馳騁蘆子關內外,驅逐匈奴,威名遠播。唐長慶四年(公元825年),李佑為朔方節度使時,在蘆子關一帶造五城,成為抵禦外敵的重鎮。宋淳化五年(公元995年),金明鎮史李繼修築砦城,使蘆子關進一步聞名天下。最特殊的一筆是北宋名將範仲淹在延州(今延安)時,曾在這裡大破西夏入侵者,踐行了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
蘆子關不僅形勢險要,而且風光壯麗。蘆子關的風光,最以雪景而聞名。冬雪覆蓋下的蘆子關,塞外廣袤的群山雪野起伏連綿,似原馳臘象,山舞銀蛇。遙遠的陰山山脈橫亙其背,映襯得古塞雄壯旖旎。曾有詩讚曰:「蘆關居要塞,北連沙漠邊。陰山橫其背,積雪岡巒巔。騎驢尋梅者,推敲訪名賢。鴻爪留印跡,坐寒月夜氈」。
詩中「騎驢尋梅者」指的是唐代詩人杜甫。「安史之亂」暴發於公元七五五年。公元七五六年五月,杜甫挈妻將雛,顛沛流離,避兵亂逃難北上鄜州(今富縣)的羌村。杜甫在這裡寫了《羌村三首》等詩篇。在羌村,杜甫得知唐玄宗逃出長安奔往西蜀,太子李享七月即位於靈武后,強烈的愛國情使他決定北上靈武。途中,他來到了蘆子關,並寫下了《塞蘆子》一詩。
今天,在延安七里舖杜公祠的石扁兩側仍刻有這樣兩幅對聯:「清輝近接鄜州月,壯策長雄蘆子關。」是清人陳炳琳撰書的。而宋代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也有「周水猶傳檄,蘆關未撤烽」的詩句。其「周水」為延河,「延河」與「蘆關」皆入詩畫之中。
「蘆子關,蘆子關,風蕭蕭兮延水寒,安得壯士控北番……」安塞民謠裡這樣唱道。
「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徹涼州花自開」。遙想古代,著名的安塞腰鼓興許就是在這雄壯的古塞蘆子關上打起的吧。今天,隨著時代的變遷,沉寂多年的古塞雄關被現代的氣息徹底打破,高速公路從蘆子關穿過,使古塞更加雄壯且充滿時代色彩。這是歷史的回聲,也是時代的史詩。
殷 宇 鵬
長按二維碼掃描微信
監製/李曉東
出品/延安日報新媒體部
法律顧問/陝西益能達律師事務所 王棟
版權/歸延安日報所有。歡迎個人微信轉發,公眾微信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有99.9999999%的機會,收到我們的律師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