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姚必高:從工作對象到生活牽掛|羅...

2020-12-15 湘湘帶你看社會

從工作對象到生活牽掛

貞豐縣沙坪鎮尾俄村駐村幹部 姚必高

下了班,拎上雞蛋、米糧、還有幾件衣服,驅車前往那個坐落在山坳裡的尾俄村,這是駐村扶貧幾年來我工作的日常。

2018年剛到貞豐縣沙坪鎮參加工作,我被鎮裡選派到尾俄村任駐村幹部,同時包保幫扶5戶貧困戶。尾俄村距離縣城66公裡,是貞豐縣29個深度貧困村之一,貧困發生率最高時達85.3%。駐村兩年下來,尾俄村民從最初的工作對象,漸漸變成朋友親人,包保的那幾個人成了我長久的牽絆。

最讓我放心不下的是韋乜望家。第一次來就得知這韋大娘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先後失去了丈夫和兒子。之後兒媳改嫁,丟下3個年幼的孫子與她相依為命。第一次走訪,她家3個年幼的孫子那怯生生的眼神就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因此,我決定盡我所能,燃起他們對生活的渴望。首先是幫助一家四口人申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之後鼓勵韋乜望種植砂仁、李子等經濟作物,幫助兌現退耕還林等補貼,幫助申請資金用於養殖,積極協調、幫助解決醫療、住房和教育保障等問題。

物質上得到了保障,而我更想撫慰他們的心靈。駐村期間,我還積極與貴州錦豐公司對接,為他們三兄妹爭取了資助,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社會的關愛。不僅如此,每次走訪,也總要留一些時間與三兄妹聊天,輔導他們功課。都說潤物細無聲,在大家長期關愛下,那3個孩子的臉上漸漸有了笑容。

「姚主任,你看,在你鼓勵下,王奮嘟和王錄又拿獎狀了。」韋大娘指著那貼滿獎狀的牆面自豪地說。

「姚主任,你怎麼又給他們買衣服了?他們還有穿的。」韋大娘時常這樣「埋怨」我。

吳老太和韋老太是村裡兩位80多歲的留守老人,兩家兒女常年外出務工。因此,每回走訪,總少不了要去看看。

有一天,我剛好來到吳老太家,喊了半天無人回應——原來老人生病了,身上長滿疹子,腿疼難行。我立馬聯繫醫院,為老人辦理手續接受治療。幾天後,我再次去走訪,老人拉著我的手哭訴著說:「孩子,你救了我的命啊!要不是你,我可能都活不到他們回來了。」這一刻,我突然發現我們的工作不只是完成任務,更是一種溫情付出。

一次,村裡組織了一次「連心飯」,邀請全村在家的男女老少都來參加。端上飯碗,突然想起腿腳不便的韋老太沒能參加。我趕緊找來大碗,裝了肉和一些軟糯的飯菜,叫上同事往韋老太家趕。進了家門,只聽見韋老太口中念著「是不是我兒回來了!」我強忍著淚水給她穿上鞋子,餵她吃飯。吃著吃著,老人哽咽了……沉默一會拉著我的手一個勁兒地說:「謝謝你們,謝謝你們還想著我,還是政府好啊!」(黔西南日報融媒體記者 龍波 整理)

兒時夢想終實現

冊亨縣高洛街道龍界社區新市民 羅開澤

1988年,我出生在偏遠的冊亨縣羊場村,這裡交通不便,去縣城要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每次爬上我們村子前的那個山坡,看到縣城的樓房,就特別羨慕生活在城裡的人,很想成為他們中的一個,但我心裡清楚,那是一個夢,遙遠的夢。

小時候家裡窮,我們七兄妹全靠父母種莊稼和撿桐子來維持生計。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剛上初一的我選擇退學,跟著同鄉到深圳打工。當第一個月領到800多元的工資時,我高興得不得了,因為這比我們全家一年的收入還要多。

之後的幾年,我輾轉廣東、廣西、浙江的多個城市,工資也由最初的800多元漲到1800多元。眼看著生活慢慢好起來,我回到老家結婚生子,可由於沒有穩定收入,妻子不願再跟著我過苦日子而離開,留下年幼的孩子。無奈之下,我不得不再次外出打工,將孩子交由年邁的父母照管。

羅開澤正在黔西南州盤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內打包農特產品

2018年,正在深圳打工的我,接到扶貧幹部的電話,說有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問我願不願意搬到城裡,我特別激動,馬上辭職回家,成為我們村第一個籤字搬遷的人。

小區、樓房,住進高洛街道龍界社區的新家,我實現了兒時的夢想,成了真正的城裡人。這裡交通便利,在居住區門口花兩塊錢乘坐公交車,就能去到很多想去的地方。孩子讀書、老人就醫也非常方便。

社區還聘用我為護水員,每個月有800元的工資,加上平時做點零工,每個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這讓我重拾了生活的信心。我積極參與社區建設,今年10月被聘用為社區副組長。

居住環境好了,眼界寬了,思維也更開闊,熱愛運動的我,還在這裡認識了很多人。今年6月,我與蘇登亮等多位朋友一起創辦了黔西南州盤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主要通過我們跑步圈的電商平臺銷售糯米蕉、正山茶油、糯米飯等本地農特產品,將家鄉的東西帶到更多人面前。

11月初,我又與鄰居合夥在居住區開了一家烤魚店。白天在社區或公司上班,晚上賣烤魚,生活充實而又踏實。

我相信,在政府的幫扶下,通過自己的努力,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黔西南日報融媒體記者 陳茜茜 整理)

【來源:中國黔西南】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姚必高:從工作對象到生活牽掛||羅...
    從工作對象到生活牽掛貞豐縣沙坪鎮尾俄村駐村幹部 姚必高下了班,拎上雞蛋、米糧、還有幾件衣服,驅車前往那個坐落在山坳裡的尾俄村,這是駐村扶貧幾年來我工作的日常。2018年剛到貞豐縣沙坪鎮參加工作,我被鎮裡選派到尾俄村任駐村幹部,同時包保幫扶5戶貧困戶。尾俄村距離縣城66公裡,是貞豐縣29個深度貧困村之一,貧困發生率最高時達85.3%。駐村兩年下來,尾俄村民從最初的工作對象,漸漸變成朋友親人,包保的那幾個人成了我長久的牽絆。最讓我放心不下的是韋乜望家。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石凱:參與扶貧 榮幸之至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石凱:參與扶貧 榮幸之至 2020-11-18 17: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故事丨畢節市金沙縣後山鎮教管中心駱...
    幫助其做好脫貧產業培育,因地制宜進行規劃定位,鼓勵其兒子外出務工,引導楊進夫妻在家種植有機高粱、養豬等。  在扶貧工作剛開展的時候,楊進一家對幫扶責任人的態度是不友好的,認為我們只是來走形式、做樣子的,曾幾次把我們一行拒之門外。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之「手」 託起生活的希望
    息烽縣鹿窩鎮馬屯村駐村第一書記鄒佩言:在脫貧攻堅戰場上揮灑青春和汗水我叫鄒佩言,是市委統戰部一處的工作人員。2019年1月,我被選派到息烽縣鹿窩鎮馬屯村駐村,6月份調整為駐村第一書記。於是,我帶著村幹部四處聯繫加工廠、蔬菜配送公司等,在單位主要領導協調下,最終促成了合力超市和馬屯村達成收購意向。2019年10月底,我在前往鎮政府對接工作的路上不慎摔傷,經醫院檢查為肘關節粉碎性骨折,並進行了手術。手術後在家養傷的3個月裡,即使左手吊著繃帶,我的心思也時刻牽掛著村裡,隨時和村裡保持著聯繫。
  • 「我的扶貧故事」視工作如生命 待群眾如親人丨長順縣朱場村脫貧...
    我叫唐福興,是長順縣水務局工作人員。2018年春,我積極響應脫貧攻堅的號召,到長順縣代化鎮朱場村「安營紮寨」,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在近三年來的扶貧工作中,我經歷了各種辛酸苦辣的考驗,也收穫了無數的點讚和喜悅,在每一個醒來的清晨,走在朱場村的土地上,攥一把芬芳的泥土,思考、書寫著我人生中最濃墨重彩的一段時光。   在朱場村,我主要負責黃土組網格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徵文啟事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徵文啟事在中央和省委的堅強領導下,黔南州始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凝心聚力、盡銳出戰,全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脫貧攻堅戰碩果纍纍,戰績斐然,在全省三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中率先實現貧困縣全部「摘帽」,即將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龐幫雲:讓村民生活甜起來||李美珍...
    我又瞄準了這個發展機遇,主動帶頭學習糯米蕉種植技術,入戶宣傳發動群眾種植,自己帶頭種植糯米蕉280畝。當年,全村共種植糯米蕉3000畝。看著越來越多的貧困戶通過種植甘蔗和糯米蕉脫貧增收,生活甜蜜起來,我心裡舒坦多了。這些脫貧的老鄉裡,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村民黃錦電、岑南玉兩家人。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建達:「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2020-12-18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徵稿選登⒀——脫貧貼心人 心中有大愛
    《我的扶貧故事》徵稿選登⒀——脫貧貼心人 心中有大愛 2020-12-22 15: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與幸福同行丨天柱縣石洞鎮大坪村脫貧...
    我叫唐先淋,曾經是一名基層村主任,一名烤菸致富能手,2018年6月,我從村主任考入公務員,現任石洞鎮大坪村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任所長工作期間,我深知工作任務重,責任重大。由於自己業務知識不夠熟練,很多政策性文件都比較陌生、工作壓力大,在駐村期間,我邊工作邊學習。為了能讓貧困戶脫貧致富,我經常到群眾家中了解情況,通過與群眾傾心交談,疏通群眾思想上的頑疾。唐先淋走訪群眾曾記得,我第一次走進貧困戶周彰海家時,他那破舊的老屋,潮溼的地面,窘迫的生活,讓我的心猛地一顫。
  • 「我的扶貧故事」工作落實到群眾的「心坎」上丨岑鞏縣天星鄉山崗...
    脫貧攻堅正決勝,扶貧致富不落人。」我在自己的駐村日記裡寫道。我叫楊敦遠,中共黨員,2019年7月,在黔東南州民族高級中學的學校領導陪送下,經過3個多小時的顛簸,我來到岑鞏縣天星鄉山崗村開展脫貧攻堅駐村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範賢芬:攜家帶口扎基層 連心鋪設...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範賢芬:攜家帶口扎基層 連心鋪設小康路 2020-12-02 17: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脫貧故事」清鎮市扶貧開發服務中心副主任陳恩銘:錘鍊...
    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識別、退出、數據採集錄入、動態管理,扶貧項目的申報、實施等工作繁重、任務艱巨。我和單位領導同事們一起理清工作思路,找準工作方法,圓滿完成了新店鎮 2 個國家級貧困村摘帽出列及其他各項工作目標。2017 年 4 月,因工作需要,我調動到清鎮市扶貧開發扶貧中心工作。我主要負責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項目的使用管理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敢闖敢幹,致富不忘鄉裡鄉親
    發揚「挑夫」精神 投身脫貧攻堅——清鎮市扶貧開發服務中心主任李柏松李柏松加入扶貧隊伍、投身脫貧攻堅工作,是從2016年開始的。當時,作為清鎮市就業局辦公室負責人,李柏松負責全市脫貧攻堅的就業扶貧工作,從此便與扶貧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最讓我難忘的是2017年初到清鎮市王莊鄉掛職分管王莊鄉林業、水利、電商和小坡村集團幫扶工作,特別是負責小坡村的脫貧攻堅工作。」李柏松說,小坡村是一個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村,當時全村有512戶1511人,共有貧困戶41戶149人,屬於國家貧困一類村。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吳家俊:在脫貧攻堅一線奉獻青春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吳家俊:在脫貧攻堅一線奉獻青春 2020-11-25 20: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能加入這場脫貧攻堅戰,我很榮幸丨長順縣田哨村...
    收拾行囊,告別家人,我隨著脫貧攻堅的步伐,奔赴到「戰鬥」的第一線,到貧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修路、建房、搬遷、引水、謀產業發展……  2018年3月初,我是在鼓揚鎮交麻村脫貧攻堅隊。自報導之日起,便開始轉變和適應新的工作角色和環境,並全身心的投入到扶貧工作中去,積極主動的完成攻堅隊交由的各項工作任務。
  • 「我的扶貧故事」人間自有真情在|觀山湖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
    自2013年到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區工作以來,我先後在區直部門、區屬國有企業任職,並響應黨委和政府的號召,開展結對幫扶工作。在這段工作經歷中,我深刻地明白了一個道理:扶貧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幫扶,投入真情,用溫暖感動人心同樣不可缺少。
  • 「我的扶貧故事」盛嶽輝:我心中的歌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是我在扶貧一線工作的故事。我是一個音樂學專業畢業的、學音樂教育的女孩。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能跟扶貧工作搭上邊,但是現在:普定、補郎、農村、扶貧就是我生命中的關鍵詞。還記得第一次作為駐村幹部來到補郎村時,我的心情緊張而又激動。
  • 「我的扶貧故事」這裡有我最牽掛的人丨德江縣潮砥鎮小溪村駐村...
    我是德江縣潮砥鎮小溪村駐村幹部張著奎,今年60歲。雖然9月份已經退休,但我依然堅持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發揮餘熱,因為這裡有我最牽掛的人,我想繼續和大家並肩作戰。我主動請纓奔赴扶貧一線,單位領導當即回絕了我。他說「您年齡大了,去駐村怕你身體吃不消。」我堅決地說到「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現在組織需要我,我就要義無反顧地站出來。你們不要小看我,年輕人能做的,我也一定能做。」群眾的事就是我的事。駐村以來,他們的每一件事我都得記在心上。
  • 腳上有泥巴 心中有牽掛 從法院到扶貧村,他們的故事我講給你聽!
    腳上有泥巴 心中有牽掛 從法院到扶貧村,他們的故事我講給你聽!在這場脫貧攻堅戰役中,匡琦同志時刻牢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全力以赴、無私奉獻,彰顯了法院人講政治、講奉獻和吃苦耐勞的孺子牛精神。」05聯繫村的扶貧故事——寶興縣法院 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