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爭議分析)

2020-12-14 論語的主流與非主流觀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何晏註:由,用也。可使用而不可使知者,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

邢疏:此章言聖人之道深遠,人不易知也。

程子曰:「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然不能使之知,但能使之由之爾。若曰聖人不使民知,則是後世朝四暮三之術也,豈聖人之心乎?」

劉氏正義:上章是夫子教弟子之法,此民亦指弟子。孔子世家言:「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身通六藝,則能興能立能成者也。其能興能立能成,是由夫子教之,故大戴禮言其事云:「說之以義而視諸體也。」此則可使知之者也。自七十二人之外,凡未能通六藝者,夫子亦以詩書禮樂教之,則此所謂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民也。謂之民者,荀子王制篇:「雖王公士大夫之子孫,不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庶人。」庶人即民也。《論語集釋》:此說以民指弟子,終覺未安。愚謂孟子盡心篇:「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眾謂庸凡之眾,即此所謂民也,可謂此章確詁。紛紛異說,俱可不必。

「由」,古注為用,或為從。但亦可作行字講。

「之」。李炳南先生《論語講要》:由之知之的「之」字,所指的當是政治與教育。古時明君,皆以禮樂施政,亦以禮樂施教。因此,中國自古稱為禮樂之邦。季氏篇:「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徵伐自天子出。」禮記中庸篇引孔子曰:「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由此可知,必有天子之位,又有聖人之德,始能制禮作樂。禮樂雖是六藝中的兩種藝術,但與道德仁息息相通。施於政治,可致國泰民安。施於教育,可使受教之人學為君子賢人,以至為聖人。這樣的禮樂,一般民眾皆可以學而行之,但教他們了解禮樂如何可通大道的義理,別說他們聽不懂,即使聖人也不能用言語給他們說明。大道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不能以言語說使人知,但可使人先行而後知。雖知,亦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仍無法對他人說。所以,孔子說,可使民眾行之,不可使其知之。行而後知,是孔子教學方法中的特別法。

論語稽提出一個新見解,在斷句上也很有味道。論語稽:對於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而所不可者亦使知之。或曰:輿論所可者,則使共由之。其不可者,亦使共知之。均可備一說。

「不可使知之」,不是不讓民知,而是因民的悟性和吸收知識的局限性造成無法讓民知之。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雖欲使其知而不易知、不能知。是民之力不能也。民之力不能者,舉一隅不以三隅反,是不可教而不可使知之。「不可使」在現在人語法感覺中是不願、不可以讓民知道的意思,很多人由此說是愚民思想。但大家應知道,古人的表述方式和今人有所不同,我們理解是主觀不願意,而夫子所說是客觀上不能。犁牛之子尚且可用有知,民何以不可知?士也非是天生的,也是從民中進步而來,也是「使知之」而為士。夫子弟子中也多有貧困者,多為民。民可使知之,只是難,或非常難,因而終歸一句為「不可使知之」。是說詩禮樂之難,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所以士不可以不弘毅。這是修身之難。

相關焦點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句表示孔子真想愚民而治?錯怪夫子了
    疫情期間宅家讀書,品讀《論語》頗有所悟,觀《論語·泰伯第八》「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句,世人悟其意而多有岐義,現將本人認識分享於此,與有興趣的朋友共品之:【現原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李保佳講論語85」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李保佳講論語85」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翻譯:孔子說:可以指使民眾去做事,而不可以讓民眾知道原因。有很多人說《論語》不適用於當今社會,這一句就經常會拿出來被批評。所以我們學習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時候,要把這句話帶入到學習環境中:老師叫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自己不要有想法。華杉老師說:「不做判斷,跟著走!」,也是一種智慧,一種性格,是一種能力。
  • 「循循然善誘人」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存在矛盾嗎
    我們再看《泰伯篇第八·九》章,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孔子說:「對待百姓,可以使他們走在人生正途上,卻沒有辦法使他們了解其中的道理。」把二章放在一起看,「循循然善誘人」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不是相矛盾?當然不是,因為前提不一樣。
  • 《論語》晨讀,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石立善:我個人理解,孔子的意思是:為政者治理民眾,只有刑政而無德禮,不可;只有德禮而無刑政,也不可。刑政與德禮,兩者相輔相成,不可缺一。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禮,謂制度品節也。格,至也。言躬行以率之,則民固有所觀感而興起矣,而其淺深厚薄之不一者,又有禮以一之,則民恥於不善,而又有以至於善也。一說,格,正也。書曰:「格其非心。」愚謂政者,為治之具。刑者,輔治之法。德禮則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禮之本也。此其相為終始,雖不可以偏廢,然政刑能使民遠罪而已,德禮之效,則有以使民日遷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當深探其本也。
  • 《論語》晨讀,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論語正義】子曰:「甯武子,馬曰:「衛大夫甯俞。武,諡也。」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曰:「佯愚似實,故曰不可及也。」  o正義曰:有道無道,不知在何時。朱子《集注》以有道屬文公,無道屬成公。全氏祖望《經史問答》云:「武子之事文公,其於左氏無所見。則或謂有道,亦祇就成公之世無事之時。」
  • 什麼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論語·憲問》再如,朱熹在《論語精義》中評價:「夫可不可在天,而為不為在己。聖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聽之天,未嘗遺天下。聖人亦不敢忘天下。雖知其不可,得不為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一句既悲且壯的話,可以說是孔子一生的真實寫照。
  •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精品收藏)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何晏註: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世亂,先王之道廢,民鮮能行此道久矣,非適今。邢疏:此章言世亂,人不能行中庸之德也。中,謂中和。庸,常也。言中和可常行之德也,其至極矣乎!以世亂,先王之道廢,故民罕能行此道久多時矣,非適而今也。朱子集註: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至,極也。鮮,少也。言民少此德,今已久矣。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自世教衰,民不興於行,少有此德久矣。」劉氏正義:說文「庸,用也。」
  • 治民之道:知道、修仁、莊臨、禮動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本章言治民之道。知及之、仁守之兩之字,指治民之道言。本章四節,逐步切實,始末次第,秩然明備。
  • 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精品)
    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樊遲學稼圃所為者何?四書賸言:樊遲請學稼。
  • 國學經典之《論語》全文
    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子謂子貢曰:「汝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宰予旦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 什麼是「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古代有個人很擅長畫竹,並且已經很出名了。可他的老師看了他的作品後,卻對他道:「你尚未入門,你只是知道了畫竹的技巧而已。」
  • 每日國學: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基本注釋由:孔子的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汝:另一種說法是「女」,翻譯為「你」譯文孔子說:「仲由,我教給你的知識學會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智慧啊!」我有個朋友,自詡為「百曉生」。
  •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①中,謂之無過無不及。庸,平常,處事不偏不倚,不走極端。②最新解釋,中庸不是走中間道路,和稀泥,而是不怕走極端,又不是一走極端就非永遠走極端不可,能撤回來,還能翻轉到另一個極端,在極端之間自由往還。譯文孔子說:「中庸之道作為道德標準,該是最高的了!人們缺乏這種道德已經很久了。」
  •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皇甫績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個人難以維持家裡的生活,就帶著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見皇甫績聰明伶俐,又沒了父親,怪可憐的,因此格外疼愛他。
  • 什麼是「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楚昭王逃離楚國,屠羊說也跟著昭王逃走。在流浪途中,昭王的許多問題,乃至生活上衣食住行,都是他幫忙解決,功勞很大。
  • 《論語》晨讀, 子曰:「道千乘之國, 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 使民以時.」
    節制,是修身的第一義黃裕生:因此能使民信之是的,奢靡必聚財於上而侵民宋立林:上節用,才能施惠於民。所謂愛人是也。黃裕生:國家節儉資用,則公室常盈;公室不虧,則賦可輕,稅不加,以落實愛民人之德。壟斷中國所有權力的政權,一旦出現,就開始一點一點的、但是不可遏止的腐敗進程,直到崩潰,出現另一個大暴力事件。這種治亂循環,就是儒家傳統定位的後果。
  •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知(zhì):同「智」,聰明,智慧。務:從事、致力於。敬神明而遠之就是大智;求仁得仁,先付出後收穫就是大仁。名家註解張居正:「按夫子此言,雖是分言仁智,其實只是一理,蓋媚神之念,即是望效之心。先難之功,即是務民之義,人能用力於人道之所難,而禍福得失,皆置之於不計,則仁智之道,兼體而不遺矣。此又學者之所當知。」
  • 《論語》晨讀,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在論語中,我們見到孔子表達自己志向的地方有:第一是志於學: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第二是志於仁。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就是「仁」的具體化。
  •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楊伯峻:孔子說:「生來就知道的是上等,學習然後知道的是次一等;實踐後遇見困難,再去學它,又是再次一等;遇見困難而不學,老百姓就是這種最下等的了。」
  • 《論語》晨讀,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如何才能嚴謹地實施和執行呢?這就需要認真地調查,廣泛的徵求意見,細密的籌劃,清晰準確的號令,鐵面無私的檢查,這都是禮。至於孔子如何慎,謹,敬,論語中也有例子: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