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精品)

2020-12-14 論語的主流與非主流觀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樊遲學稼圃所為者何?

四書賸言:樊遲請學稼。朱鹿田曰「莫是如后稷教民稼穡,思以稼穡治民否?」及觀包鹹舊注,則直曰遲將用稼以教民,則世亦原有見及者。遲以為世好文治,民不信從,不如以本治治之,此亦時近戰國,几几有後此神農之言之意,特非並耕耳,然而小人之用矣。古凡習稼事者皆稱小人。尚書無逸篇:「知稼穡艱難,則知小人之依。」又祖甲逃民間,曰:「舊為小人。」高宗與農人習處,曰:「爰暨小人。」孟子曰:「並耕者,小人之事。」此從來稱名如是,故子曰用稼非不善,然而身已為小人而不自知矣。因以君民相感三大端教之,蓋好禮義信則用大,學稼則用小也。古「學」字即「教」字,為教而學,故教亦名學。周禮:「大宰九職:一曰三農,生九穀。二曰園圃,毓草木。」註:「圃,即載師所云場圃,可樹菜蔬果蓏。」亦治民之事。

樊遲學稼圃所為者何?樊遲以為:夫子事業不順,走上層路線行不通,則走底層路線。如果得到民眾擁護,也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夫子自己也說,「『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夫子說在家也可為政,如果在家都是為政,再進一步,走出去在鄉裡教民稼圃也是為政啊。能稼圃者,與民相近,能受民敬服,能取信於民,能聚四方之民。所以樊遲借學稼圃之由向夫子勸說,夫子,你應該教民稼圃,如舜如后稷那般,可以得民聚眾,何愁道不可行?教民道,不如先教民稼,更為實用。這是諷諫於夫子。李炳南先生《論語講要》中說:「在孔子時,政治不好,禮樂行不通,樊遲請學稼圃,意思是在諷勸孔子教民稼穡,這樣對於民生也有益處。」樊遲諷勸,此語甚妙。弟子均不愚,或在點化孔子乎?稼圃之事,曲中求直,各人有各人的救國之道。而孔子一生不順,多少與不願曲中求直有關係。其實,曲中求直又有什麼不好?

為什麼自古以來從來就有政見不同者,從樊遲與夫子的見解就可看出兩派政治。樊遲走技術路線,通過技術救民,為民服務。

夫子之道,重在德化,如風偃草。稼圃之事,付之有司可也。是為「先有司」。為政不在親事而在禮義信。這正是宓子賤不下堂之治。

「小人」。論語補疏:樊遲請學稼,則孔子目為小人。小人,不求祿位者也。

「小人」,未達之人,小視野的人,小境界的人,小志向的人,格局不大,未達故而言其小。夫子就學稼圃之事而說其小人,而非其人品為小人。這裡的小人,指樊遲未達為政之大境界,不是指為了當官不折手段的小人。

「焉用稼」。劉氏正義:古者四民各有恆業,非可見異而遷。若士之為學,則由成己以及成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但當志於大人之事,而行義達道,以禮義信自治其身,而民亦向化而至,安用此學稼圃之事,徒潔身而廢義哉!論語講要:孔子勉勵弟子們要研究修己安人的大學問,要致力於治國平天下的大事業,不要分心去種穀種菜,因為種穀種菜的事情自有農業專家如老農老圃去作。而且農業是否振興,要看政治是否改善,如果政治不好,則農業以及工商等業都興不起來。所以改善政治實為發展農業的先決條件。由此可知,「焉用稼」一語並非忽視農人與農業。

「焉用稼」,是樊遲問學以稼圃之事而使民敬服,所以夫子反駁焉用稼。

樊遲向夫子請學稼圃。樊遲說,夫子您自小吃了很多苦,什麼都會,為什麼不象舜、后稷那樣用稼圃之術教民呢?農民得此實惠,豈不感恩戴德?這樣民眾敬服,是可以贏得民眾的。有民望還愁事業不成嗎?如果您願改教稼圃,我第一個請學。夫子說,就我那點小本領,還不如老農老圃,教不好的。夫子沒有點破樊遲之心,是其並無噁心,所以只是平淡說自己教不了,是讓他回去先想想道理。樊遲退出後,夫子就和其他弟子說,樊遲未達仁德之境啊。我哪會不懂贏取民心啊!只是君子無欲無求而已,民心豈是隨便予取之物?此欲則莫大也已。若為上者計,為上者好禮義信,則民眾必然敬服而動之以情,動情者必出自真心實意,而感恩戴德,四方之民銜子來歸,這是仁德之法,怎麼會用到稼圃之法呢?

相關焦點

  • 「小人哉,樊須也!」,孔子為什麼「看扁」樊遲?原因有四點
    但是有這麼一個人,被孔子認為是「小人」,不受孔子待見,這個人便是樊遲。為什麼樊遲被孔子「看扁」呢?我認為有以下四個原因。 民間有句俗話,叫做:「哪壺不開提哪壺」,用以形容那些不識相不知趣的人,而樊遲在孔子面前,就是那種不識相的人。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 樊遲請學稼圃,為何孔子說他是小人?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 什麼是「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 樊遲的進階之路
    樊遲正值青年氣盛,容易受外界刺激引誘而意氣用事,孔子的規訓是「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季氏》篇)。一個有修養的人,應該能用意志管理好馴服好自己的氣血之動,也就是孟子所說的「持其志,無暴其氣」。如果讓氣血之末的情緒引領掌控為學者的心志,那無疑是令人迷惑的事情。修行的一大目標就是以志攝氣,以精神統御肉體,而非相反。
  • 被孔子評價為「小人」的學生,卻繼承孔子衣缽興辦私學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 《論語詞解》第16篇:樊遲、樊須、反、反坫、犯、飯、泛、方、防
    ·22) ●●從遊於舞雩之下(見論語12·21) ●●問仁(見論語12·22;13·19) ●●未達(見論語12·22) ●●退(見論語12·22) ●●請學稼(見論語13·4) ●●出(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五四:小人請學樊須稼
    子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可謂之君子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樊須字子遲,比孔子小三十六歲。樊遲請學稼,孔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 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樊遲
    因此說,樊遲是起源於子姓,為殷商遺民。二、生平樊遲,即樊須,名須,字子遲。春秋末魯國人(《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一說齊國人(《史記裴駰集解》:「鄭玄注曰齊人」)。從上面的記載看,樊遲祖先早先為衛國人,後又遷到魯國,拜孔子為師。
  • 子在川上曰「沒有文化涵養的支持 微博熱搜被下架」
    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2.5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2.6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 樊遲問「知」「仁」
    12·22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  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 《論語》晨讀15·17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論語譯註】15.17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譯文]孔子説:「同大家整天在一塊,不説一句有道理 的話,只喜歡賣弄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 【論語集註】好,去聲。小慧,私智也。言不及義,則放闢邪侈之心滋。好行小慧,則行險僥倖之機熟。難矣哉者,言其無以入德,而將有患害也。
  • 上田武,李寅生丨陶淵明的《勸農》詩與農家思想
    《任地》《辯土》《審時》三篇在內容上是統一的,《任地》的後半部分及《辯土》《審時》,對后稷所提出的問題一一作了解答。這些有關農業技術方面的記述,充分表達了「后稷派」農學思想的主張表現出來的特徵。 而《上農》則記載了這一派關於農政問題的理論要點: 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於農……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
  • 《論語》晨讀,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而嚴謹的實施就有一套辦法,這種辦法就是謹敬之禮。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如何才能嚴謹地實施和執行呢?這就需要認真地調查,廣泛的徵求意見,細密的籌劃,清晰準確的號令,鐵面無私的檢查,這都是禮。至於孔子如何慎,謹,敬,論語中也有例子:子張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