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晨讀15·17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2021-02-19 論語彙
【晨讀內容】

15·17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導讀老師:

劉樂恆:武漢大學國 學院副教授

張國明:瀋陽大學人文 學院副教授

鮑鵬山:上海開放大學 教授

張煥君:山西師範大學 歷史學院教授

 

主持人:

【論語彙】-主群 劉蕊方

【論語彙】-孔學論壇 任殷

【論語彙】-北京 崔聖

【論語彙】-浙江 徐素榮

【吟誦】

李華偉 龔海江

子曰^  群居終日^  言*不^及^義*  好*行小*慧  難*矣~哉~

註:^入聲字短讀;*關鍵字重讀;~強調或語氣長讀。

【論語譯註】

15.17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譯文]孔子説:「同大家整天在一塊,不説一句有道理 的話,只喜歡賣弄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

 

【論語集註】

好,去聲。小慧,私智也。言不及義,則放闢邪侈之心滋。好行小慧,則行險僥倖之機熟。難矣哉者,言其無以入德,而將有患害也。

 

【論語註疏】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鄭曰:「小慧,謂小小之才知。難矣哉,言終無成。」)

疏「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表情]正義曰:此章貴義。小慧,謂小小才知。言人群朋共居,終竟一日,所言不及義事,但好行小小才知,以陵誇於人,難有所成矣哉!言終無成也。

 

【論語全譯】

15·17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譯文] 

孔子說:「整天聚在一塊,說的都達不到義的標準,專好賣弄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 

【晨讀筆記】

劉蕊方:

孔曆 二千五百六十七年 夏曆 丙申年二月二十二 2016年3月30日星期三

今日晨讀內容:

15.17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劉樂恆:

各位師友早上好!張老師早!崔老師、劉老師好。今天我們一起讀的這一章,在今天都很有指引的意義。我們先解釋一下這章的意思。這一章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孔子說:整天聚在一起,無話不說,但沒有一句話是和道義相關的,專門喜歡賣弄小聰明,誇耀小才智,這種人是很難成就德性、養成人格的。

明易:

本章由四句而成。群居終日的背景下,言如何,行如何,由此可知此人也!

劉樂恆:

允許在下解釋一下詞句:「群居」指的是三人以上湊在一起。三人成群。「義」,指道理、理想。在孔子這裡,義是與利相對的。他說:「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當義與利衝突的時候,君子為了義可以捨棄利,小人則為了利可以捨棄義。「小慧」,指的是小才小智。「好行」兩字點出了賣弄小聰明小才智的人的自誇的神態。「難矣哉」,這是孔子感嘆這種人是很難有所成就。孔子曾經也說過:「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這句話與這一章的文句脈絡相近,都是說很難有所成。孔子說話和緩溫厚,其實「難矣哉」的意思是說「決不能」,如果一個人是這樣的話,那麼他就決不能有所成就的。這裡說的成就是指成就德性。成就德性就是成人、成仁。因為人而無仁、人而無德,不可以為人。

明易:

正所謂聽其言觀其行,人可知也

李嘉:

知行合一

執行

劉樂恆:

張老師標出言、行二義!言行之中,為君子為小人之判也。

明易: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劉蕊方:

行勝於言也

明易:

本章是孔子對某些人通過日常言行而作出的判斷,結論是:難矣哉!

上一章,孔子表示不知如之何也,這章表示難矣哉!

劉樂恆:

誠然!《周易》裡也說:「言行者,君子之樞機也。其可不慎哉!」孔子主張言顧行,行顧行,言行相顧,言行一致,方得為君子,而避免為小人。

明易:

難矣哉,有幾種理解,我還是傾向從教育角度理解,即這樣的人很難教育!

崔聖:

看來有些不可教之子,夫子也沒有辦法。

明易:

也是從反面給這樣的人以警醒

劉樂恆:

張老師以「很難教育」解釋「難矣哉」,確實也有道理。難以成德,是從主動、積極性上說;難以教育,則從被動、消極性上說。主動與被動應可溝通起來,有互通的可能。

明易:

從深細而研之,這裡涉及:大義與小慧,先言與後行,群居與獨處,當下與未來等幾個方面

難以成德,是從主動、積極性上說;難以教育,則從被動、消極性上說。主動與被動應可溝通起來,有互通的可能。[強][強]@劉樂恆 [抱拳][抱拳]

崔茂新:

整天在人堆兒裡混,淨說那些沒有意義沒有質量沒有內涵而海侃神聊的話,熱衷於在人前賣弄小聰明小技能,這樣的人是難有什麼出息了。

鮑鵬山:

言不及義,言不及大道;好行小惠,行不在大道。此則言君子之學,乃大學,君子之學問,乃大人之學問。大學者,學大也,成就大人之學也。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為人學問,當知道輕重緩急本末終始。萬不可入於瑣屑之道。

劉樂恆:

@崔聖之  @張國明 @劉蕊方 是!這裡面有大可琢磨之處,在下的拙見,這一章中孔子主要說的是朋友之道。

孔子這句話其實說的是朋友之道。對於朋友之道,《周易》中的兌卦最可玩味。朋友相聚在一起,一般是比較快樂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兌卦的卦象是兩個兌卦相附在一起,兌的象是沼澤,二澤相附在一起,是會相互滋潤、相互浸透的,相互滋潤浸透是很暢快悅樂之事。

明易:

@劉樂恆 ,朋友之道,也非常在理![抱拳]

鮑鵬山:

前日我們在上海搞了一個語文教育共識,痛批今日語文教材瑣屑叢脞,不成統系,不及根本,也是這個意思

劉樂恆:

因此,《周易》說君子觀兌之象,而以「朋友講習」。朋友講習就是相互滋潤、相互助益,因此是快樂的事。但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小人也可以朋比在一起,這也是兌之象,也是相互滋潤、相互暢快的事。但小人不知德,而只知有利,兼為習氣所左右,所以相互聚在一起的時候,就專喜歡賣弄吹噓,貢高我慢,揚己損人,無所不用其極。這就是孔子所形容的這情形。而君子相聚在一起,相互滋潤助益而成兌的麗澤之象,這當然是很快樂、暢快的事。但君子的快樂與小人不同,君子喻以義,以增進德性、道義、理想為務。這時候君子與君子之間就構成共勉於善的情境。這種快樂才是真快樂,這種暢快才是真暢快,這種朋友才是真朋友。所以宋代的程子就說:「朋友講習,更莫如相觀而善工夫多。」程子點出「相觀而善」,意味深厚。由此可見,孔子這句話其實是讓我們反躬自問,我們朋友聚在一起,是君子之聚還是小人之聚;如果是小人之聚,那麼就有終不能成德、成人。

明易:

義者宜也,子曰君子義為質,義為質為本。

劉樂恆:

這一章的這個義確實可堪玩味。義者宜也,尊賢為大。因此這個義應為德義。尊賢,就是認個道理,尊重道理和道義。

明易:

言不及義,言論偏離了根本正道,甚至根本沒涉及道德為人

義與利對,那可能言利了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單從言判,難矣

言如此,行何如?行小慧且好之!

崔茂新:

夫子所惜的是,這種人沒有向學向道的意識和追求,沒有下學而上達的自我超越理想,耽於混天聊日而無仁德道義追求,沒有生命和心靈的成長,實際上是生命時間的無端耗費,是對生命存在價值的賊害。

明易:

小慧與大智相對

劉樂恆:

崔老師說得深切,難以通至真實的生命、真實的存在,生活和人生便一直在浮遊的狀態中。

明易:

小慧之內涵如何?知近不知遠,知利不知害,知樂不知憂者也

劉樂恆:

小慧與大智相對。大知者莫如知德,德大故知亦大。

明易:

觀小人之日常之行,莫不如此也!

小慧與大智相對。大知者莫如知德,德大故知亦大。[強]@劉樂恆 

劉蕊方:

大知者莫如知德,德大故知亦大。[強][強][強]

劉樂恆:

「小慧之內涵如何?知近不知遠,知利不知害,知樂不知憂者也。」這一句甚能將小慧之所以小顯出。

明易:

其實行小慧本亦平常,加上好之,就喜歡這口兒,則難矣哉!為什麼?子曰:知之者莫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

如此,好行小慧,難矣哉!

劉樂恆:

誠然!君子之好,與小人之好,相差懸遠。因為所好各異,所以君子難以背德,小人難以入德。

從剛才的朋友的角度看此章,總結地說,可以說君子的朋友講習,是相觀以善,相互滋潤,彼此充實;小人的朋比之麗,是同而不和,比而不周,雖謂為樂,轉則成惱。孔子點出小人朋比之情狀,是讓我們當下自省,自己是君子還是小人。君子與小人之判,是德與不德之判,仁與不仁之判。十分簡易而直接。孔子這一章,就是通過言行念慮之間,啟發我生起愧恥之心,從而自覺入德、求仁。

崔茂新:

好,樂此不疲,十分熱衷。

明易:

好行小慧,難矣。加上背景更顯艱難。何背景?群居也終日也。群居與獨處相對,獨處時不利之言行模式一旦得到群居者的認同,則如魚得水,再難回頭耳!

劉樂恆:

@劉蕊方 個人總結,張老師等更有明見高見。[微笑]

明易:

終日與一時相對,說的是時間維度,若一時言行有過,則常,若終日如此,則難矣!

劉樂恆:

@張國明 這就是相互浸潤之效。點出「群居」與「獨處」之別,甚為諦當!

崔聖:

二位老師導讀精彩!且配合以「兌而麗澤之象」。

明易:

就說這些吧!

崔茂新:

重要的並不是要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陳什麼義薄雲天的高論,而是在日常生活的小事瑣事和常言細語當中蘊含著對性與天道的理解、體認,遵循著一條下學而上達的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自我成長之路,這就是一條成仁成聖之路,就是最有價值的生命存在方式,就是深度生命學習之路。

崔聖:

謝謝@張國明 、@劉樂恆 、@鮑鵬山 上海 、@崔茂新老師的精彩導讀!謝謝學友們積極參與!

劉蕊方:

@崔聖之 老師 點評恰如其份啊[玫瑰][玫瑰][玫瑰]

劉樂恆:

崔老師點出生命的價值。張老師對比小慧與大智、群居與獨處、一時與終日。都是精到之論。謝謝崔老師、劉蕊方老師的主持。謝謝各位志願者老師的精彩吟唱![抱拳][玫瑰][太陽]

張弛弘弢:

15.17章章眼——義(義)

鄒俊老師言,陰陽扶心而上謂之意」義」。

心之正能量升,則道義現;心之負能量長,則邪僻生。終日群聚不散,而言皆不及道義之境,邪僻心必生,邪僻心生則必唯利是圖。

不及道義之利乃」小惠」,」小惠」」小慧」,結果定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小慧,小聰明或假聰明。)

南師有言,此章所講,乃亂世之通象。(上網一整天,在」群」罵人24小時,關鍵是還不敢留名,此之謂也。)

難矣哉,此等人是很難教以化之的呀!(不是不能哦 )

緊密章節舉例: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

劉蕊方:

今天導師們的導讀句句珠璣,又是一頓豐盛的精神早餐!感恩各位導讀和輔導老師[表情][表情][表情]

劉樂恆:

@張國明 張老師解說演繹很精微。

明易:

@劉樂恆 [抱拳],您說的朋友之道也許更近真義[強]

慎獨,對,本章啟示:亦應:慎群!

當下即是

張弛弘弢:

眾師晨起群聚 言皆及義[微笑] 受益良多 [表情] 

孫福萬:

@張弛弘弢  "亂世之通象"[強]

崔聖:

@張國明 老師,聽到精彩之處,忘卻「時位」矣!

劉蕊方:

恨不晩生數十年啊!這樣跟老師們學得會更痛快!

張弛弘弢:

@孫福萬 孫師 嗯 此亂非戰亂 非戰亂 更可懼

@劉蕊方 [呲牙] 同感 可惜 這也不能退貨呀[調皮]

劉蕊方:

正在想盡各種辦法恢復慚行慚失的腦力,以跟上老師們奔跑的腳步[偷笑]

孫福萬:

"群居一小時,言皆及義,大慧如珠玉,妙矣哉!"

劉蕊方:

@孫福萬 老師 妙矣哉[抱拳][玫瑰][玫瑰][玫瑰]

鄒峻:

@張弛弘弢  

我以為還是講

義為心扶陰陽而上

較好一些[微笑]

崔聖:

@孫福萬 老師總結言簡而意切主題甚矣!

鄒峻:

@孫福萬 

有不慎行之俠,也會招致貪圖小惠之譏[呲牙]

張弛弘弢:

依鄒師 心扶陰陽合《心之力》

鄒峻:

誠敬之心,義之所守[微笑]

是非之心,義之所執[微笑]

張弛弘弢:

一切皆由心造 —— 此句似可通儒佛

劉蕊方:

@鄒峻 老師[強][強][強]誠敬之心,義之所守;是非之心,義之所執

鄒峻:

以直趨義,近大道矣[微笑]

@孫福萬

子路宿於石門乎?常有招人非議之禍[微笑]

劉蕊方:

直方大,不行無不利,則不以其所行也?

鄒峻:

@張弛弘弢  

學之不純,義近於迨,不可不謹言慎行也[微笑]

張弛弘弢:

嗯 對 一心一太極 我原來的理解恐仍在文字間 未達根 未達本 

@鄒峻 又進一層 拜謝鄒師 鮮花送上 [表情] 

劉蕊方:

@鄒峻 @張弛弘弢  老師[抱拳][抱拳][抱拳]

鄒峻:

@劉蕊方

仁與義,誰為母子別?

劉蕊方:

請@鄒峻 老師指教[抱拳]

張弛弘弢:

@鄒峻 當初我就提出來了,您沒理我,今日一」理」,腦洞又開一竅。再送鄒師一朵春天的 [表情] 

鄒峻:

道生一,仁當為一之後也@劉蕊方 @劉蕊方 [微笑]

仁人即君子,一生二之尊者[微笑]

劉蕊方:

@鄒峻(北京) 老師 「義」同「一」? 

鄒峻:

知石君子學成矣,願與同仁者共享之[呲牙]

冒道之言,易也@孫福萬

孫福萬:

@鄒峻(北京) "冒天下之道":

鄒峻:

孔子乃易聖也,儒道本為一體[微笑]@孫福萬

聖學已死,義學當立[微笑]@孫福萬 

孫福萬:

@鄒峻 為什麼割裂"聖學"和"義學"?

鄒峻:

論語本義,非聖之學也@孫福萬 [微笑]

陽山之子:

黃帝《陰符經》曰: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鄒峻:

君子當自覺,義之以與比也[微笑]

孫福萬:

@鄒峻 這個無法同意!聖學是一體的,四書五經是一體的!

王承先:

@孫福萬 @鄒峻 討論熱烈[鼓掌][鼓掌][鼓掌][咖啡][咖啡][咖啡]

鄒峻:

吾父聖也,吾身義也@孫福萬 @王承先 [呲牙][呲牙][呲牙]

死生一也,吾從周[微笑]

此君子學源也[微笑]

王承先: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鄒峻:

@王承先

君子泯於小人,所謂人力資源所生,悲乎,孒路不在,夫子海外孤獨[微笑]

陽山之子:

我認為凡所有學源,應自易經出。

君子得知固窮,小人得知輕命。

劉蕊方:

今天的討論到這時候真乃漸入佳境,各位大咖老師紛紛現身說「道」論「義」,妙矣哉![偷笑][呲牙]

王承先:

可見黃帝《陰符經》中,早已提出「君子」了。

鄒峻:

君子,承道悼聖尚義惠民之一世[微笑]

義士之表率也[強]

通書謂誠神幾曰聖人,最惱人處無神論者。君子以恕別之,實知石本悟有別於眾人矣[微笑]@劉蕊方 

劉蕊方:

謝謝@鄒峻老師的精彩輔導!受益匪淺[抱拳][抱拳][抱拳]

馬震宇:

即要大道理 也要小聰明 如何兼顧 如何恰到好處。[偷笑]

鄒峻:

@馬震宇 @張弛弘弢 @劉蕊方

顧涇陽有論:

孟子曰天之生物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又論:

釋氏能還人於無極,故特顯無極相爾[玫瑰]

相關焦點

  • 《悟學.第217篇》群居終日,言不及義
    《悟學.第217篇》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新解讀(十三)悟學.十八子 202004251517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譯文】孔子說:「整天聚在一塊,言談不涉及正理,喜歡耍小聰明,這就難以造就了。」
  • 拙讀《論語》第四百零七篇: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原文: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主流譯文:孔子說:「和大家整天在一起,說話從不涉及義理,只喜歡耍小聰明,這種人真難教導!」拙的譯文:略。
  • 大忌:「言不及義,好行小慧」
    子曰:」群君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孔子說:」整天和大家混在一起,喜歡賣弄小聰明而且沒有一句正經話,這種人很難有所成就。「在工作中有的人喜歡投機取巧,耍小聰明偷懶,明明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完善卻不去做,總認為差不多就行了;明明是自己的責任,卻推卸給別人或設法掩蓋。
  • 《論語》晨讀,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夫子屢曾自言『好古敏以求之』,『不如丘之好學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吾無隱乎爾』,若此類者,皆以學與誨為己任,未嘗謙而不居也。況又有《若聖與仁》章『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之一段,足為明證。彼以學誨為己之所有,此以學誨為己之所無,聖人之言,必不自相乖戾以至於此。於,猶如也。蓋謂能此三事,何有如我者哉。此與『不如丘之好學也』意最相類,皆所以勉人進學也。
  • 《論語》晨讀,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在論語中,我們見到孔子表達自己志向的地方有:第一是志於學: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第二是志於仁。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就是「仁」的具體化。
  • 《論語》晨讀,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因為知人之難和知人的必要性,我們每個人都在總結如何認識人。在論語的另一個地方,孔子看到宰予大白天睡覺,就說: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這是孔子識人技術的不斷發展。綜合來看,我們看到孔子通過兩個維度:結構和過程,綜合地把握人。
  • 《論語》晨讀,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晨讀筆記】倪素香:各位早上好!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這一章。關於這段話,有人解釋為孔子說:「狂妄而不正直,無知而不謹慎,貌似誠懇而無信用,我真沒有想到還會有這樣的人。」
  • 《論語》晨讀,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27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詩與人的追求的關係,論語中還有一個鮮活的例子:子曰:「衣敝韞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祈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子夏也是懂得「詩」能塑造人的情感和志向這一點的: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論語》晨讀,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論語中有兩章討論君子應該有的「質」的: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
  • 《論語》晨讀,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晨讀筆記】杜英:【論語晨讀】第826天孔曆二千五百六十八年 夏曆丁酉年四月二十一 2017年5月16日星期二崔聖:今天這一章是關於君子與小人之論,一定會很精彩!書「以蕩陵德」,《論語》「其蔽也蕩」「今之狂也蕩」及詩「蕩蕩上帝」,此【忄象】字也。法度廢壞,正放義矣。書「洪水蕩蕩」,孔傳訓滌除,此蕩字也。論語「君子坦蕩蕩」及「堯之蕩蕩」當作潒潒,訓水潒流近廣逺義矣。書「王道蕩蕩」孔訓開闢,則亦廣逺義,當作潒也。漢世去古未逺,所見經本較真,又師授有自,古訓釋得其當。後儒徒據俗本,妄肆紛更,及譏先儒為誤,豈非經學之一阨哉?
  • 《論語》晨讀,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晨讀筆記】柳慧:【論語晨讀】第805天 孔曆二千五百六十八年 夏曆丁酉年三月二十一 2017年4月17日星期一劉祥柏:今天咱們要學習的這一章,相對來說文字部分比較簡單。
  • 《論語》晨讀,孟武伯問孝.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憂.」
    【晨讀筆記】丁躍偉:【論語晨讀】第636天孔曆二千五百六十七年 夏曆 丙申年八月十三  2016年9月13日星期二傅新營:大家好,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孟武伯問孝這一章。哀公二十七年,「夏,哀公患三桓,將欲因諸侯以劫之,三桓亦患公作難,故君臣多間。公遊於陵阪,遇孟武伯於街,曰:請問餘及死乎?對曰:不知也。」面對國君傲慢如此。事實上,他不但蠻橫,而且常常不守信用,「食言而肥」就是哀公對他的評價。(左傳哀二十五) 這樣的年輕人,孔子會喜歡嗎?在《論語*公冶長》篇中,他跟孔子還有一次對話。孟武伯問:「子路仁乎?」
  • 《論語》晨讀,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偷笑]王心竹:在《論語》中,不止此一處論言行,且強調言必須符合行,以是否可行作為言之當否的標準。如本篇之二十四章「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如「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等等。都從不同方面強調行的重要性。鄭靜:古人原始腦健全靈驗。
  • 《論語》晨讀,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晨讀筆記】崔聖:【論語晨讀】第866天孔曆二千五百六十八年夏曆丁酉年六月十九2017年7月12日星期三劉國慶:謝謝各位師友耐心等待,[玫瑰][玫瑰]我說幾句個人看法,敬請各位師友指正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畫」就是畫地為牢,即自己限制了自己。冉求認為是堅持不下去,而孔子卻認為他是壓根就沒有開始。孔子認為「行必果」是最基礎的道德,可以認為是「士」的最入門功夫。這可以見孔子和子貢討論士的基本修養要求的時候: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悌焉。」曰:「敢問其次。」
  • 讀懂這些成語,就理解了《論語》
    出處:《論語·八佾》:「《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2.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解釋:終日:整天。 整天吃飽飯,什麼事也不關心。 出處:《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 《論語》晨讀,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故子路喜,而為好勇之過,謂其急於行道,而不憂其難行也。」第二重含義是說行道於天下的難處,甚至要乘桴浮於海,都因為沒有可以做筏子的材料而作罷,以至於空有凌雲之志。而無尺寸之柄。《子罕》章也有與此相關的一章。「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趙佑《溫故錄》:「皇皇獨有一我,誰與相從?其惟由之忠信果決能之乎?
  • 《論語》中暗藏的115個成語典故,都是中華文化精髓!|論語·先進|...
    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  【出自】:《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2、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解釋】:終日,整天。整天吃飽飯,什麼事也不關心。  【出自】:《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 記住這110個成語,就讀懂了《論語》
    出處:《論語·八佾》:「《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2.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解釋:終日:整天。 整天吃飽飯,什麼事也不關心。 出處:《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 記住這110個成語,就讀懂了《論語》!
    出處:《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3.北辰星拱 解釋:北辰:北極星;拱:環繞。 北極星高懸不動,群星四面環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