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景帝陽陵出土的印章與封泥

2021-02-12 收藏雜誌

漢陽陵是西漢第四代皇帝劉啟和王皇后的同塋異穴合葬陵園,位於西安北方渭河北麓二級臺地之上,是目前考古工作做得最多的一個西漢帝王陵園,全國首批12家考古遺址公園之一。漢陽陵陵園經過十幾年的考古發掘,出土了數以萬計的精美文物,其中以距帝陵封土最近的東側外藏坑、象徵西漢軍隊的南區從藏坑和陽陵邑中出土的印章和印章封泥最為難得。

陽陵出土的印章均為漢代典型形制,印鈕多樣、內涵豐富。雖屬從葬之「冥印」,與實際官印的尺寸和體量都有差異,但質地和印鈕形制都按標準製作。印面一改秦印行用的田字格和日字格,均無界格,無邊欄。印文皆為陰文,有的是鑄造,有的是鏨刻而成。封泥是官印實際使用的遺蛻,因此封泥上的印文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印章藝術的實際面貌。漢陽陵出土的封泥,根據軟泥入槽多少不一,以及槽的形狀不同,有的泥塊幹後呈方形,多因滿而溢出方槽形成,也有泥幹後呈不規則的長橢圓形。這些封泥背面都有數道繩子的橫向勒痕,印文整體給人以古拙質樸,自然率真的美感。漢代由於隸書的出現和通行,文字書寫已大為簡便省事,入印字體介於篆隸之間,形體平方勻整,饒有隸意。橫畫省去波磔,轉圓為方,盤曲化直,筆勢圓勻簡潔,古樸深厚。

▌漢陽陵出土的印章

▌「宗正之印」

漢陽陵出土的印章「宗正之印」。帝陵12號外藏坑出土,銀質,龜鈕。印面邊長0.8釐米。宗正官至九卿。漢代規定,宗正秩中二千石,掌管皇族宗親事務。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銀印青綬,它是漢陽陵出土級別最高的一枚印章之一。

▌「宦者丞印」

「宦者丞印」。帝陵17號外藏坑出土,銅質,鼻鈕。印面邊長0.8釐米。宦者又名「宦官」,據說此名是出自拱衛在天帝星旁一個叫「宦者」的星座。顏師古註:「宦者,閹人。」後來,宦官亦通稱為太監。唐甄在《潛書》中這樣描繪宦官:「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聽之不似人聲,察之不近人情。」聲雌頷禿,髭鬚不生,宛然女子。

▌「長樂宮車」

「長樂宮車」。鼻鈕銅印,出土於陶俑身上。長樂宮為漢代最初在長安城修建的宮殿之一,《漢書·郡國志》載:「漢高祖定都關中,築宮城,擇嘉名,可長安於子孫,故曰長安城;可長樂於宮室,曰長樂宮。」同時,還有未央宮。秦漢時太僕之屬設車府、路軨專管乘輿諸車。「長樂宮車」之名為首次發現,很有可能是「長樂宮車駕」的省稱。「車駕」即馬駕的車。《漢書·景帝紀》:「夫吏者,民之師也,車駕衣服宜稱。」又因皇帝外出時所乘,故用為皇帝的代稱。《漢書·高帝紀下》有:「是日車駕西都長安。」顏師古註:凡言車駕者,為天子乘車而行,不敢指斥也。

▌「永巷丞印」

「永巷丞印」。帝陵18號外藏坑出土,銅質,鼻鈕。邊長0.8釐米,寬0.77釐米。永巷為少府屬官,有令和丞各一人,由宦者擔任。永巷主要作用有兩種:一、幽禁妃嬪、宮女的地方,這是他的主要作用。《史記·呂太后本紀》:「呂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趙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列女傳》記載周宣姜後脫簪珥,待罪永巷。二、西漢時有時也是妃嬪的暫住地,《史記·佞幸傳》中記載漢武帝時,李延年和妹妹能歌善舞,被武帝寵幸,其妹妹被武帝接入宮中,住在永巷。

▌「東織令印」

「東織令印」。帝陵21號外藏坑出土,銅質,鼻鈕。印面長1釐米,寬0.9釐米。《三輔黃圖·未央宮》中記載:「織室,在未央宮,又有東西織室,織作文繡郊廟之服。」織室屬少府,宮中的絲織作坊,為宮中織作繒帛和文繡郊廟之服。主管官吏有令、丞,屬吏有令史等。織工多為官奴婢或貴族女性犯罪。《史記·外戚世家》有記載:漢使曹參等擊虜魏王豹,以其國為郡,而薄姬輸織室。是為織室見於記載之始。

▌「大澤津印」

「大澤津印」。帝陵12號外藏坑出土,銅質,鼻鈕。邊長0.86釐米。我國古代陸路交通關卡叫「關」,水陸交通的關卡叫「津」,關津都駐軍隊把守,若要通過關津,須向守關出示公文,加蓋印章。「大澤」史料沒有明確記載,可能為地名。

▌「倉印」

「倉印」。帝陵15號外藏坑出土,銅質,鼻鈕,半通印。《漢官儀》曰:「孝武皇帝元狩二年令通官印方寸大,小官印五分。」通常是正方形印章的一半。邊長0.81釐米,寬0.61釐米。印文為鑄造,整齊端莊,筆畫方正中含圓轉之意,鑿制。顏師古註:「倉,粟所積也。」揚雄《法言·至孝篇》曰:「半通之銅,皆有秩嗇夫之印綬,印綬之微者也。」「倉印」便是官署中具體主倉谷的倉令。

▌「左府之印」

「左府之印」。帝陵16號外藏坑出土,銅質,鼻鈕。邊長0.81釐米。

▌「右府」

「右府」。帝陵16號外藏坑出土,銅質,半通印,鼻鈕。長0.74釐米,寬0.52釐米。

▌「府印」

「府印」。帝陵18號外藏坑出土,銅質,半通印,鼻鈕。邊長0.75釐米,寬0.64釐米。印文豎讀。

▌「西府」

「西府」。帝陵18號外藏坑出土,銅質,半通印,鼻鈕。邊長0.71釐米,寬0.55釐米。印文豎讀。

▌「山府」

「山府」。帝陵21號外藏坑出土,銅質,半通印,三角形鼻鈕。邊長0.75釐米,寬0.49釐米。

「府」指國家貯藏財物、兵甲的處所。以上如此眾多的無具體官名的府庫倉儲半通印,屬少府下的職能部門,其主管官員均屬小吏,有的可能省去了具體官名,亦不能排除它們是代表府、庫倉儲與輸出物品時所用的「公章」。「府」有時指官府機構和官署,有時指府庫。府庫含義近同,都有製造及儲存器物、食物的功能。在陽陵,出土印章的地方的確發現了大量的罐、盆、灶、倉等飲食器具和糧食作物等。

▌「別臧官印」

「別臧官印」。帝陵15號外藏坑出土,銅質,鼻鈕。長1.1釐米,寬0.98釐米。

▌「車騎將軍」

「車騎將軍」。帝陵南區從葬坑出土,金印,這是漢陽陵目前出土的唯一一枚金印。龜鈕,方形,邊長0.7釐米,重4.18克。印面陰刻四字,筆畫起筆和收筆都有刻擠的凸點,沒有經過打磨。字體相對比較潦草,不如實用官印字體規整。極有可能是採用鏨鑿的方法。東漢衛尉蔡質撰《漢儀》謂:「漢興,置大將軍、驃騎,位次丞相;車騎、衛將軍、左、右、前、後,皆金紫,位次上卿。」金印紫綬,指印的質地為金;紫綬是僅次於諸

侯王「青黃綠赤圭」的印綬,與三公相當,可見車騎將軍地位之高。西漢最早有車騎將軍記載是漢文帝前元元年(179年),封薄昭為車騎將軍。景帝前期只封周亞夫為車騎將軍,時間很短。景帝以後車騎將軍封號很多。

▌「軍武庫器」

「軍武庫器」。帝陵南區16號從葬坑出土,銅質,鼻鈕。邊長0.8釐米。印文略顯潦草。《說文》:「庫,兵車藏也。」《禮記·樂記》鄭註:「庫謂車馬兵甲之處也。」武庫令始置於秦漢,秦中尉所屬有武庫令、丞。漢代沿置,武庫令秩六百石。在漢代,中央和地方都有儲存軍事裝備的武庫。陽陵出土的這枚印章便是軍隊自己的武庫之印。

▌漢陽陵出土的封泥

▌「大官令印」

「大官令印」。封泥帝陵陵園封土東側14號外藏坑出土。長2.4釐米,寬2.7釐米。泥質土灰色,質地堅硬。「大」字稍殘。「大官」即「太官」。太官,少府屬官,主管膳食。太官令為太官的最高官員。帝陵陵園封土東側16號外藏坑出土有「大官之印」明器銅印1方。《古封泥集成》有「太官之印」封泥。

▌「䆃官令印」封泥

「䆃官令印」封泥。帝陵陵園封土東側15號外藏坑出土。長2.4釐米,寬2.55釐米。泥質,黑褐色。「」字上部稍殘,背部有三道繩紋。官,少府屬官,主管擇米,有令丞。《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一莖六穂於庖。」索隱引鄭玄云:「,擇也。」官令為官中的最高官員。這枚封泥的時代為景帝時期。

▌「東織令印」封泥

「東織令印」封泥。帝陵陵園封土東側21號外藏坑出土。長2.5釐米,寬3.6釐米。泥質,灰褐色。「東」「令」稍缺,背部有繩紋,中有穿孔。西漢早中期,少府屬官有東織、西織二織室,「織作文繡郊廟之服」,各有令丞。東織令為東織中的最高官員。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省東織,更名西織為織室。此封泥的時代為景帝時期。該外藏坑還出土有「東織令印」「東織寢官」明器銅印各1方。

▌「陽陵令印」封泥

「陽陵令印」封泥。均出土於陽陵邑。其一殘長2.92釐米,寬2.69釐米。側面有明顯的指紋印。背面較平,有四道繩紋勒痕。西漢陵邑相對於首都長安城,如今人所稱之「衛星城」,它的居民數均在萬戶以上,故而直接設「令」,據《漢書·景帝紀》云:「五年春正月,作陽陵邑。夏,募民徙陽陵,賜錢二十萬。」注引張晏曰:「景帝作壽陵,起邑。」由此可見陽陵邑的設置比較早,在景帝在位時即已存在,我們認為陽陵邑發現的「陽陵令印」封泥,就是陽陵邑令用印的珍貴遺存,陽陵令是直接負責管理陵邑的管理者。這件封泥是西漢早期陽陵地區與外界交流的證物。

漢陽陵出土的這些印章和印章封泥不但為研究漢代前期的官印、官職提供了實物資料,可證史補遺,也為藏家鑑真去偽提供實物了參考。

本文根據西安/張琳 石寧《西漢景帝陽陵出土的印章與封泥》一文編輯整理,原文刊載於《收藏》2015年08月刊

本期《收藏》微信責編 皮瑩

微信運營合作請發消息至公眾號

sczz029

❶ 點擊歷史信息,查看更多內容
❷ 《收藏》微博ID  @收藏雜誌

❸ 長按識別右側二維碼,關注《收藏》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非衣與巴基斯坦摩亨佐·達羅古城出土印章共同講述《山海經》中伏羲女媧之子三身國故事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非衣與巴基斯坦摩亨佐·達羅古城出土印章共同講述《山海經》中伏羲女媧之子三身國故事
  • 西漢景帝到武帝時期,非常講究的貴族生活
    它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地為世人展現了西漢貴族生活畫卷。 墓主人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景帝第九子、武帝庶兄、劉備逢人必提的先祖,一位妥妥的西漢近支諸侯王。劉勝的王妃是竇太后娘家女孩,西漢太后母家都是深度參與朝政的,竇太后是文帝皇后、景帝之母、武帝祖母,她比兒子還長壽,在武帝年間才去世,可想竇家在這幾朝的影響。
  • 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山洞裡的宮殿(下)
    鑲玉鎏金銅鋪首  西漢通長12.4、鋪首寬9.4釐米現藏於河北省博物館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獸面銜環,通體鎏金。獸面呈長方形,兩側有二龍攀附。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
  • 西漢皇帝歷史、漢服、漢禮、漢代飲食……這是一本博物館寫給孩子們的書
    漢景帝陽陵博物院位於西安市北郊的渭河之畔,始建於1999年,是依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漢帝陵陽陵而建立的一座遺址博物館,主要展覽區域為考古陳列館、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南闕門遺址保護展示廳、宗廟遺址等4處。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家AAAA級景區。
  • 吐蕃印章初探
    印文為陽文,右側兩枚只有藏文而無圖像,左側兩枚由圖像和藏文組成(封三∶2-5)。這4枚印痕中兩枚屬於安保德,兩枚屬於曲悉的雞。P.t.1098號卷子為李玉勒僱悉董薩部落吳埃傑送交歲賦契。卷末有10枚朱色印痕,直徑在1.4~2.2釐米之間。印文均為陽文,由圖像和藏文組成。
  • 淺介印章種類
    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先秦及秦漢的印章多用作封發對象、簡牘之用,把印蓋於封泥之上,以防私拆,並作信驗。而官印又象徵權力。後筒簡牘易為紙帛,封泥之用漸廢。印章用朱色鈐蓋,除日常應用外,又多用於書畫題識,遂成為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之一。古代多用銅、銀、金、玉、琉璃等為印材,後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後盛行石章。
  • 淺談印章種類
    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先秦及秦漢的印章多用作封發對象、簡牘之用,把印蓋於封泥之上,以防私拆,並作信驗。而官印又象徵權力。後筒簡牘易為紙帛,封泥之用漸廢。印章用朱色鈐蓋,除日常應用外,又多用於書畫題識,遂成為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之一。古代多用銅、銀、金、玉、琉璃等為印材,後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後盛行石章。
  • 天下「第一怪墓」,出土眾多國寶,很多現代科技都無法複製
    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始皇帝陵,讓人聞風喪膽,即便到了如今,世人也不知道秦始皇陵的真正模樣。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陵墓,也是盜墓賊無法觸及的。正如長沙馬王堆,作為天下「第一怪墓」,可謂是充滿傳奇,特別是它所出土的國寶,也是現代科技都無法攻克的難題。說來也奇怪,馬王堆到底有什麼?足以讓世人震驚,就連科學技術都無法複製。其實,這一切還要從馬王堆被發現開始說起。
  • 廣州西漢南越王墓——真實而神秘的漢墓筆記(上)
    象山崗削平17米後,在山腰處推出一塊平地時,部分墓頂蓋石露出墓葬中出土金銀器、銅器、鐵器、陶器、玉器、琉璃器、漆木器、竹器等文物達10434件,其中有一方「文帝行璽」金銀及一方「趙眜」玉印,證明陵墓主人為西漢初年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眜
  • 漢景帝西漢皇朝帝王
    點天下劉氏一家親關注漢景帝劉啟是西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之孫,文帝劉恆之子。
  • 陝82帝王陵星羅棋布 珍貴遺產展輝煌文化
    漢景帝劉啟及皇后王氏同塋異穴合葬陵--陽陵。      考古專家介紹,除了前期的規劃,帝王陵的選址亦特別講究風水。漢高祖長陵封土高大,漢文帝霸陵以山為陵,而漢景帝陽陵除了巨大的封土,周圍還有眾多的陪葬坑和陪葬墓,儼然是想把生前漢長安城的各個部門都搬到了地下,以達到繼續統治天下的目的。
  • 觀點| 解讀西漢長安城地區鑄錢遺址與上林鑄錢三官
    在此發現大量五銖錢範,還有許多西漢磚瓦,包括「上林」瓦當,黃堆村還曾出土過「上林農官」瓦當。發現的錢模有穿下半星、穿上一橫及無記號三種。錢範上有4、6列錢模,範模上有「元鳳」年號銘文。鑄錢時間應為漢武帝至西漢末年。遺址在上林苑範圍內,應為上林三官的一處鑄錢工場,但具體屬於哪一官,尚需進一步的考古資料證實。
  • 白鹿原西漢大墓為更始帝劉玄墓所隱墓志銘可鑑
    —傳媒於7月20日夜報導西安「白鹿原發現西漢早期大型陪葬墓」,以及出土2200餘玉衣片與其連綴銀縷線,出土的陪葬品雖然不太貴重但是卻是數量不少,觀察墓主身份不低於列侯但對其具體身份目前有關方面尚無法判斷(興許是謙遜為本知而不言)……實際上根據在西安市灞橋區狄寨街道慄家村西大墓發掘出土的陪葬器銅鋗銘文已經是雖有隱喻卻已道白
  • 南越建國初期,表面向西漢稱臣,實則是貌合神離
    晚於南越國一年,建立的西漢政權,也面臨相同的問題。劉邦將趙佗建立的南越國,視作「秦國餘孽」,想將其併入西漢版圖。但秦末連年徵戰,社會凋敝不堪,百廢待興。同時,內有手握重兵的異姓諸侯王,外有虎視眈眈的草原匈奴人。於是,趙佗接受了劉邦所賜的南越王印,表面上臣服西漢。
  • 西漢兄弟王 珍貴寶物匯聚南京
    長信宮燈因底座的銘文「長信尚浴,溶一升少半升……」而得名,這件文物出土於劉勝之妻、中山王后竇綰之墓,而「長信宮」是長安皇宮中太后的居所,由此認定,竇綰是劉勝的祖母、當時的太皇太后竇氏的親屬。金杯用來盛裝化妝品展覽中另一件國寶文物是滿城漢墓出土的朱雀銜環杯。造型上看,朱雀銜環矗立於兩高足杯之間的獸背上,通體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