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皇帝歷史、漢服、漢禮、漢代飲食……這是一本博物館寫給孩子們的書

2021-02-13 文博中國

     漢景帝陽陵博物院位於西安市北郊的渭河之畔,始建於1999年,是依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漢帝陵陽陵而建立的一座遺址博物館,主要展覽區域為考古陳列館、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南闕門遺址保護展示廳、宗廟遺址等4處。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家AAAA級景區。

      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建立之初就十分重視博物館教育工作,早在2002年就推出模擬考古體驗活動,這在當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創新性。「十三五」期間,博物院提出「教育引領、謀劃長遠、整合資源、創新發展」的總體發展思路,將社會教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經過連續數年的不懈努力,已建成模擬考古基地、陶藝坊、陝西全省首個「網際網路+文物」線下體驗中心等7處主題教育場所,打造了漢代體育遊戲、穿漢服學漢禮、生態陽陵等品牌教育項目,設計開發出「漢代歷史文化」「考古和考古遺址公園」「文物背後的故事」等3個系列25個不同版本的課程供大、中、小學選擇。2014年起,博物院不斷深化館校之間合作,確定10所臨近地區的中小學校,開展小小講解員培訓,組建漢服社、考古社,設計漢代成人禮形式的畢業典禮,開發實踐課程等多方面工作,發揮社區博物館作用,助力校園及區域文化建設。其中,博物院與西安涇渭學校合作內容最為廣泛,尤其是每周四舉行的綜合實踐課程和每月兩次的漢代體育遊戲課程,已經列入學校的教學計劃,成為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一年的實踐,雙方均認為有必要編寫配套教材,從而促進系列綜合實踐課程更加規範、嚴謹,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016年,雙方成立由博物院教育工作者和學校歷史教師組成的教材編寫組,教材命名充分體現地域文化特色,暫定名為《涇渭教材》。在教材的內容設計方面,編寫組努力尋求博物院館藏文物和資源特點與學校相關課程的最佳結合點,充分考慮博物院較為成熟且深受學生喜愛的課程,編寫內容初步確定為圍繞學校的語文、歷史、美術、政治、體育教學計劃,包括漢代人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涇渭教材》初稿於2018年初完成。為檢驗教材的實用性與學生接受度,前期印刷5000冊,在西安涇渭學校、西安經開一中、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秦漢學校等幾所周邊中學推廣,並以此為藍本對原有課程進行提檔升級,設計開發出《漢代人的衣食住行》系列課程,不定期走進學校舉辦活動,同時設計了《漢陽陵校本教程問卷調查表》,在學生和教師中廣泛徵詢意見和建議。一年的試行期結束後,編寫小組根據收集到的意見建議在系統分析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修改完善,並最終將教材名稱確定為《漢陽陵校本教程》(以下簡稱《教程》),於2019年11月經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教程》包括西漢皇帝歷史故事、漢服、漢禮、漢代飲食、漢代交通、漢字、漢代文學、漢代人的文化娛樂、漢代的文體活動、漢代的節日與風俗、造紙術、漢代建築和漢代飼養十三章內容。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一章中,都有歷史文獻和當代研究成果等內容,更突顯考古發掘特色和出土實物細節,並聯繫現實生活加以闡述。為了引導學生思考,同時設置了一些有針對性的題目,力圖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思考,加深印象,最終有所收穫。期盼《教程》可以帶領學生走進漢代人的衣食住行,成為學校教育積極有益的補充。

     《教程》是陝西省第一本由博物館主導編寫並正式出版發行的校本教程,是配合初中生語文、歷史、美術、思想道德與法制教育的較好輔助讀物,對於豐富學生的文學和歷史知識儲備,加強學生對家鄉歷史文化的理解和熱愛具有積極意義。目前《教程》已在西安市經開第三中學、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秦漢學校、西安經開一中初一年級廣泛推廣。同時,與上述學校達成協議,配合各年級課程開展漢代歷史文化專題課,如在初中一年級美術課學到「大家動手接龍」,即「漢並天下」瓦當時,舉辦一場以瓦當為主題的漢代建築課;在初中一年級歷史課學到「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時,配和完成漢代飲食、交通、文化娛樂的配套教學,讓同學們對文景之治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在八年級語文課本學到「周亞夫軍細柳」時,配合《教程》組織漢代歷史故事和漢代文學的學習,加深學生對漢文帝、周亞夫在內的漢代歷史人物,以及漢代文學的理解;在八年級道德與法制學到「國家意識」章節時,通過漢禮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豐富體育課的趣味性,不定期走進學校,在組織漢代文化娛樂遊戲理論學習的同時,將漢陽陵開發的投壺、木射、蹴鞠等體育遊戲帶進校園,讓學生了解古代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的同時,激發起傳承這些的民族優秀傳統體育項目的興趣和熱忱。

      近期,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已與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秦漢學校達成協議,成立包括學校歷史、地理、語文教研組的成員和博物院的業務工作者在內的編寫組,著手編寫《漢陽陵綜合實踐課程》(高中版)。圖書中政治、經濟、地理、文化四大部分和各章節框架已基本確定,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與廣大高中生見面。

      《漢陽陵綜合實踐課程》,漢景帝陽陵博物院編,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定價28元

(作者單位:漢景帝陽陵博物院)

相關焦點

  • 禮學前沿 | 白坤:從「周禮」到「漢制」:漢代親蠶禮的製作與實行
    漢代實行的親蠶禮,是漢儒結合陰陽、時令等觀念的再創造,體現了帝國對儒家「天子之制」的追求。經文主張的「北郊說」,因與「漢家月令」不符,終未付諸實施。西漢的東郊行禮,是《呂紀》《月令》等「東向」行禮的變體,可以更直觀地體現春令與東方的對應關係,但因悖於「陰陽對應」,最終讓位於東漢的西郊行禮。西郊行禮入注,既改變了親蠶禮的經文闡釋格局,也為漢代以後親蠶禮的製作提供了新典型。
  • 【漢 · 服】最完整的漢服介紹大全,沒有之二!了解下華夏漢服風採吧!
    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3] 《新唐書》:「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餘尚同漢服。」[13] 《遼史》:「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14]  「漢服,黃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會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乾亨以後,在禮雖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漢服;重熙以後,大禮並漢服矣。」
  • 這才是國寶級漢代高古玉:擁有一件就逆襲!
    ,西漢王朝眾多的文武百官和皇親國戚死後,也陪葬在帝陵陵園及其附近,雖然西漢帝陵迄今尚未發掘,但近60年來,在漢長安城遺址、漢帝陵禮制建築遺址(主要是陵廟遺址),部分皇親國戚等高級貴族墓葬中,相繼出土了許多國寶級的漢代玉器,使我們有幸目睹西漢帝王皇室用玉的風貌。
  • 【活動報導】第五屆漢服漢禮公祭軒轅黃帝大典報導
    黃帝紀元四千七百一十七年,歲在庚子,節屆重陽,第五屆漢服漢禮公祭軒轅黃帝大典在陝西省延安市橋山黃帝陵舉行,活動分為幾個部分:一,軒轅論壇;二,巡陵謁祖;三,參與當地政府重陽公祭;四,「風雅華夏」漢服文藝匯演;五,第五屆漢服漢禮公祭軒轅黃帝大典。
  • 第五屆漢服漢禮公祭軒轅黃帝大典在中華始祖堂舉行
    第五屆漢服漢禮公祭軒轅黃帝大典在中華始祖堂舉行黃帝紀元四千七百一十七年,歲在庚子,節屆重陽,第五屆漢服漢禮公祭軒轅黃帝大典在陝西省延安市橋山黃帝陵舉行,活動分為幾個部分:一,軒轅論壇;二,巡陵謁祖;三,參與當地政府重陽公祭;四,「風雅華夏」漢服文藝匯演;五,第五屆漢服漢禮公祭軒轅黃帝大典。
  • 《尋找夜郎》走進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漢使唐蒙在向漢武帝上書中也稱「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餘萬」。說明夜郎國不僅在歷史上曾經存在,還一度是西南夷諸國中最強大的,並具有一定軍事實力。本次展覽將通過「夜郎哪兒來?」、「夜郎怎麼樣?」、「夜郎去哪兒?」三個單元進行敘述,引領大家一同追尋神秘的夜郎足跡,揭開神秘的夜郎文化。
  • 西漢最後一位皇帝——漢平帝
    西漢雖然延續了兩百多年,但回顧其歷史卻讓人唏噓不已,這個朝代生的最多混亂是宦官和外戚,平了一波又出一波。
  • 第五屆漢服漢禮公祭——軒轅黃帝大典
    月23-25日(重陽節)活動地點陝西黃帝陵讓黃帝作為華夏共主的形象深入人心,讓黃帝陵成為所有華夏兒女一生必須最少朝拜一次的文明聖地,解決我國自春秋戰國後兩千多年的諸子百家之爭及軍閥無義之爭,合百家而歸軒轅,合眾術而歸王道,合華夏文明圈而立天道秩序,為未來我們國家徹底雄起後,跳出歷史周期律
  • 王方:漢服成為中華文化符號的觀察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漢服的形成——東周秦漢服飾的考古學研究」負責人、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漢服」一語,是21世紀以來由傳統文化愛好者提出的社會學概念,由此引發的社會熱潮反映出當下社會對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強烈訴求。
  • 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的新篇章:從「漢服」到「漢禮」
    在疫情防控的時期,倡議大家以傳統的拱手禮或作揖禮代替握手,可以減少病毒因接觸或近距離相處傳播的可能性。拱手禮不會出現一方伸手另一方拒絕回應的尷尬,在人員眾多的場合,也可以節省時間,大家統一作揖就省去了每個人握手的時間。「拱手禮」也叫「抱拳禮」,是頗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見面問候禮儀。「拱手禮」歷史悠久,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
  • 7歲成博物館網紅講解員?帶娃學歷史這4個階段很重要~
    我帶了《圖說中國》漢代歷史部分,孩子們做功課的時候我自己翻看,覺得有意思的我讀出來,孩子有時候會過來和我一起看,大部分的漢代歷史事件,她比我清楚。 3.博物館之行——親歷回到北京之後,我們去新華書店,孩子自己選的一本書,居然是漫畫版的《東周列國志》,唉喲,簡直要刮目相看。
  • 漢代官印經典賞析
    而秦印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橋梁,之所以能完成由古璽到漢印不同風格轉型的歷史使命,是因為秦印以戰國時期秦國的印風統一了東方六國的印風。在這一過程中,秦代所做的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書同文」,並確定「摹印篆」為璽印專用文字。摹印文字的規定性促成了秦代官印的規範與統一,這種以平正方整為主的基本形態為漢代官印所繼承,並成為漢印最基本的風格特徵。
  • 25件漢代古玉精品! 陝西關中的冰山一角 !
    璽印:《漢官舊儀》稱漢代「皇帝六璽,皆白玉螭虎鈕」,「皇后玉璽文與帝同」,帝、後璽均是漢代最高權力的憑證,皇帝玉璽迄今未發現。漢代玉印分官印和私印兩種,官印為執政者的憑信,私印為個人身份的憑證。1991年西安市北郊範南村西漢中期墓M170出土。白色水晶,純淨無瑕。覆鬥形鈕,印面陰文篆書「陳請士」三字,字體規整大方,通體拋磨光亮,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漢代唯一的水晶印。陳請士其人,文獻未載,但從其墓葬規模較大,陪葬品豐富分析,他應是一個地位較高的貴族。  玉牒:玉牒是漢代新出現的祭玉名稱,使用始於漢武帝,東漢時漢光武帝也曾去泰山用玉牒行封禪之禮。
  • 南陽漢文化產業園大漢小鎮項目和歷史文化簡介
    因此,在南陽打造漢文化產業園具有著深厚淵源、得天獨厚的條件。南陽漢文化產業園所在的區域漢文化元素繁多並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獨特性。(一)南陽漢文化特質位居全國之首南陽在西漢、東漢、蜀漢時期,一直是政治地位重要、經濟發達、文化繁盛、人才輩出。
  • 漢風古韻——漢代古玉
    西漢初年的玉器繼承了戰國時代的傳統,但開始有了變化。西漢中期以後變化更大。根據器形和用途的不同,漢代玉器可分為4大類:①儀禮上使用的玉器;②葬玉;③玉裝飾品;④玉制美術品。但到漢代只有璧和圭仍然作為禮儀上使用的玉器。玉璧在漢墓中出土很多,玉圭則從西漢中期以後逐漸消失。漢代玉璧的花紋,除了傳統的蒲紋和谷紋外,還流行著在蒲紋或谷紋的外面加飾一周獸紋或鳥紋。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玉璧,在谷紋的內外各有一周線刻獸紋帶,直徑達33.4釐米,在漢代玉璧中是罕見的。
  • 漢代服飾基本形式的考古學觀察
    上述地區與先秦楚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關係,其中徐州一帶又是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統治集團的故鄉,對漢代服飾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奠定了漢代服裝形式的基礎。 新莽時期是漢文化由西漢向東漢的轉折期,其服飾考古材料在這一時期前後,無論是材料本身的形式還是所反映的服裝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是西漢至東漢包括服裝在內的物質與精神文明變化的重要過渡時期。
  • 古彭千秋,大漢氣象,走進徐州博物館
    徐州也是歷史上華夏九州之一,是著名的帝王之鄉,有「彭祖故國、劉邦故裡、項羽故都」之稱。雲龍山徐州博物館始建於1959年,坐落在雲龍山北麓,在清乾隆南巡行宮舊址上建立起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歷經三次改擴建,現由陳列主樓、土山東漢彭城王墓、漢代採石場遺址、乾隆行宮及碑園四個展區組成。
  • 「漢代茶文化傳承與發展研討會」在漢陽陵博物苑舉辦
    南陽市麒麟崗漢墓中的兩幅飲茶漢畫像,表明飲茶習俗東漢中期已經開始在南陽地區上層貴族地主出現,茶文化已經開始啟蒙。據此可推測,至少從西漢開始,飲茶已經開始有了固定的器具,客來敬茶的習俗亦從此時開始出現了。漢代,茶的商品色彩很濃厚,「武陽買茶」的「買」字告訴我們茶是買來的。在商品經濟並不發達的漢代社會,能夠享用的茶的不會是普通的勞動者。和茶最早結緣的人是文人、雅士、貴族、隱士。
  • 漢代玉器冠絕天下的秘密是什麼?漢代玉文化簡說
    如玉璧以前主要是在禮制活動中用到,到了漢代,玉璧不僅繼續充當著「禮玉」的角色,而且還成為皇宮貴族殿堂建築的重要裝飾品。上圖海昏侯墓出土的玉器,形制多樣,帝王風採,漢代玉的奢侈可見一斑!為什麼說漢代是中國玉器發展的巔峰時期呢?
  • 東漢宗廟為何不能供奉西漢皇帝的牌位?
    東漢和西漢雖然都是劉邦之後,卻是從漢武帝那一輩開始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