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陽陵博物院位於西安市北郊的渭河之畔,始建於1999年,是依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漢帝陵陽陵而建立的一座遺址博物館,主要展覽區域為考古陳列館、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南闕門遺址保護展示廳、宗廟遺址等4處。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家AAAA級景區。
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建立之初就十分重視博物館教育工作,早在2002年就推出模擬考古體驗活動,這在當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創新性。「十三五」期間,博物院提出「教育引領、謀劃長遠、整合資源、創新發展」的總體發展思路,將社會教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經過連續數年的不懈努力,已建成模擬考古基地、陶藝坊、陝西全省首個「網際網路+文物」線下體驗中心等7處主題教育場所,打造了漢代體育遊戲、穿漢服學漢禮、生態陽陵等品牌教育項目,設計開發出「漢代歷史文化」「考古和考古遺址公園」「文物背後的故事」等3個系列25個不同版本的課程供大、中、小學選擇。2014年起,博物院不斷深化館校之間合作,確定10所臨近地區的中小學校,開展小小講解員培訓,組建漢服社、考古社,設計漢代成人禮形式的畢業典禮,開發實踐課程等多方面工作,發揮社區博物館作用,助力校園及區域文化建設。其中,博物院與西安涇渭學校合作內容最為廣泛,尤其是每周四舉行的綜合實踐課程和每月兩次的漢代體育遊戲課程,已經列入學校的教學計劃,成為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一年的實踐,雙方均認為有必要編寫配套教材,從而促進系列綜合實踐課程更加規範、嚴謹,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016年,雙方成立由博物院教育工作者和學校歷史教師組成的教材編寫組,教材命名充分體現地域文化特色,暫定名為《涇渭教材》。在教材的內容設計方面,編寫組努力尋求博物院館藏文物和資源特點與學校相關課程的最佳結合點,充分考慮博物院較為成熟且深受學生喜愛的課程,編寫內容初步確定為圍繞學校的語文、歷史、美術、政治、體育教學計劃,包括漢代人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涇渭教材》初稿於2018年初完成。為檢驗教材的實用性與學生接受度,前期印刷5000冊,在西安涇渭學校、西安經開一中、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秦漢學校等幾所周邊中學推廣,並以此為藍本對原有課程進行提檔升級,設計開發出《漢代人的衣食住行》系列課程,不定期走進學校舉辦活動,同時設計了《漢陽陵校本教程問卷調查表》,在學生和教師中廣泛徵詢意見和建議。一年的試行期結束後,編寫小組根據收集到的意見建議在系統分析的基礎上,做了進一步修改完善,並最終將教材名稱確定為《漢陽陵校本教程》(以下簡稱《教程》),於2019年11月經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教程》包括西漢皇帝歷史故事、漢服、漢禮、漢代飲食、漢代交通、漢字、漢代文學、漢代人的文化娛樂、漢代的文體活動、漢代的節日與風俗、造紙術、漢代建築和漢代飼養十三章內容。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一章中,都有歷史文獻和當代研究成果等內容,更突顯考古發掘特色和出土實物細節,並聯繫現實生活加以闡述。為了引導學生思考,同時設置了一些有針對性的題目,力圖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思考,加深印象,最終有所收穫。期盼《教程》可以帶領學生走進漢代人的衣食住行,成為學校教育積極有益的補充。
《教程》是陝西省第一本由博物館主導編寫並正式出版發行的校本教程,是配合初中生語文、歷史、美術、思想道德與法制教育的較好輔助讀物,對於豐富學生的文學和歷史知識儲備,加強學生對家鄉歷史文化的理解和熱愛具有積極意義。目前《教程》已在西安市經開第三中學、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秦漢學校、西安經開一中初一年級廣泛推廣。同時,與上述學校達成協議,配合各年級課程開展漢代歷史文化專題課,如在初中一年級美術課學到「大家動手接龍」,即「漢並天下」瓦當時,舉辦一場以瓦當為主題的漢代建築課;在初中一年級歷史課學到「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時,配和完成漢代飲食、交通、文化娛樂的配套教學,讓同學們對文景之治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在八年級語文課本學到「周亞夫軍細柳」時,配合《教程》組織漢代歷史故事和漢代文學的學習,加深學生對漢文帝、周亞夫在內的漢代歷史人物,以及漢代文學的理解;在八年級道德與法制學到「國家意識」章節時,通過漢禮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豐富體育課的趣味性,不定期走進學校,在組織漢代文化娛樂遊戲理論學習的同時,將漢陽陵開發的投壺、木射、蹴鞠等體育遊戲帶進校園,讓學生了解古代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的同時,激發起傳承這些的民族優秀傳統體育項目的興趣和熱忱。
近期,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已與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秦漢學校達成協議,成立包括學校歷史、地理、語文教研組的成員和博物院的業務工作者在內的編寫組,著手編寫《漢陽陵綜合實踐課程》(高中版)。圖書中政治、經濟、地理、文化四大部分和各章節框架已基本確定,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與廣大高中生見面。
《漢陽陵綜合實踐課程》,漢景帝陽陵博物院編,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定價28元
(作者單位:漢景帝陽陵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