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古裝劇一直都是大熱門,不論是清宮宮鬥劇還是金庸先生筆下的江湖,皆是非常令人熱衷於翻拍的,當然了,除了這些還有諸多歷史人物也讓人愛不釋手,像前幾年大火的由孫儷主演的《羋月傳》,還有2018年大IP《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其中就是講述宋仁宗的故事。
不過今年卻是個例外,在爛劇橫生的2020年,先有唐嫣的《燕雲臺》本來是講述大遼蕭太后,硬生生拍成了古裝瑪麗蘇,後有新版《鹿鼎記》張一山的韋小寶簡直是個猴子。
好在總算有一部高水平的歷史劇上映了,《大秦賦》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終極篇,保持著前面三部的高還原度的同時,各種細節和場面也十分用心。
相較於前三部,《大秦賦》在服化道及大場面上明顯升級:置景方面,該劇場景設置達1000餘處,內外置景及改造面積達113000平米,遠赴新疆在雪域高山、戈壁草灘等地實地取景拍攝;
道具方面,劇組為不同身份的角色,製作了多達11000餘套服裝和4000餘套盔甲,戰車、軺車、攻城車等大型道具製作了80輛,劍盾戈矛等軍事道具數量過萬。
《大秦賦》剛開始的幾集便以磅礴的大片氣象吸引了觀眾。就拿剛開始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的攻城戰,不論是從排兵布陣還是從戰車步兵等層層推進,都向我們還原了戰國時期攻城時的原貌,這一點非常難得。
不過最近這部劇的口碑呈斷崖式下降,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真實的大秦帝國,遠遠不是《大秦賦》可以演繹的
《大秦賦》的歷史背景戰國晚期,諸侯群起,紛亂500餘年的華夏大地戰火不熄、生靈塗炭。
而秦國作為西北邊陲之地,經歷商鞅變法之後日漸強大,經歷幾代君王的不懈努力,經過連年徵戰,最終憑藉一己之力橫掃六國,同意天下,結束了分裂割據的局面,也是歷史上首次實現大一統。
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最終章,此劇講述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最高光時刻,不過這次張魯一飾演的秦始皇,卻絲毫沒有作為天下霸主的氣魄,反倒像一個中二少年。
不僅嬴政如此,歷史上的很多鮮明人物都沒有突出其特點,反倒把一些無關緊要的人描寫的非常深刻,這實在有悖歷史,那麼真正的嬴政是什麼樣子的?而歷史上的秦國又是如何崛起的呢?
大秦帝國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四年。但是這在短促的時間裡,大秦帝國卻決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走向,除了有秦始皇的實現大一統的霸氣之外,還有制度,那麼這個制度也就是在歷史書中經常出現的「中央集權制度」
,也就是在公元之前,大秦已經擁有二十世紀諸多世界霸權大國的政策,這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壯舉。
當然了大秦之所以崛起的另一個原因還跟周朝的衰敗有關係。
周朝立國之後,天子號稱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是當時的中國實在太大了,試想一下,在閉塞的時代,也不想現在有網絡等傳遞信息的通訊工具,天子是不可能直接控制全部國土的。
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只能建立「分封制」將王土分配給諸侯,讓他們管制,而在諸侯國內部,諸侯也可以建立相應的制度,還可以繼續把領土分配下去,如此層層封下去,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形的「封建制度」。
說通俗點就是諸侯在自己地盤上就是最大,只要每年周天子進貢就夠了。而且金字塔內的卿大夫等是可以不用效忠於天子的,只需要效忠自己的諸侯就夠了。
分封制前期是好,但是時間一長就出現了弊端,過了幾代之後,諸侯國與周王室之間的感情紐帶漸漸鬆弛,開始各自在自己的地盤上做真正的王,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就開始爭相吞併周的王土。
「齊桓公並國三十五」,「晉獻公並國十七,降國三十八」,「楚莊王並國二十六」,「秦穆公滅國二十」等等。這些吞併了小國的大國勢力漸漸增大,誰還把名存實亡的周天子放在眼裡呢?
到了東周末年,天子的國土佔有率已經降到最低點,為了挽回這個局面,周王朝也不是沒想過變法,這時候孔子站了出來,率先提出「以禮治國」。禮規定各諸侯國都有自己相應的權力待遇,不可隨便更改。比如吃穿用度都應該遵循王朝內部的統一規定。
制度雖好,但也需要諸侯們積極配合才能將制度完善,不過當時的周王朝權力已經被削弱很多,而且很多諸侯也不自願遵守,因此改革以失敗告終。
不過「禮法」出爐之後,也是給很多諸侯一個警醒,大家都知道,要想快速擴張,佔據上風,就必須建立一套全新制度。於是,各個諸侯國都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這其中比較成功的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趙國的趙武靈王變法、燕國的樂毅變法等等。
然而,這些變法由於種種原因,都沒有堅持下去,沒能讓這些國家內部實現真正的穩定,只有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成功。
秦國地處西陲,在政治、軍事、文化各領域都很落後。因此當時的秦國在當時的齊國眼中分文不值。
不過歷代秦國的君主都很發奮圖強,公元前361年,秦孝公招募商鞅,讓他制定改革政策。
商鞅的變法主要內容主要有四點:一是廢除世卿世祿制度,鼓勵軍功,使升官和軍功結合起來。二是編定戶籍,實行縣制;三是獎勵耕織,重本抑末,發展經濟;四是「燔詩書而明法令」,也就是加強思想控制來穩定新法。
通過變法,讓整個大秦國,不論是官員還是百姓都點燃了熱情,開始了一統大業的第一步。
終於到了公元前236年,大秦嬴政開始了吞春秋諸國的戰爭,只用了十五年時間,到公元前221年,他就完成了橫掃六合,統一天下的霸業。
中國歷史,真正進入了帝國時代。也就是秦始皇的時代。
當時的秦國,實現這麼大規模的統一,就算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直到今天,歐洲要在歐盟之下統一起來,仍然困難重重。
很顯然這是第一個奇蹟。
而秦國第二個奇蹟是創立了「郡縣制」,真正實現了非血緣關係的官僚統治,「分封制」被徹底廢除,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嚴格的架構體系。
儘管郡縣制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萌芽,但是只有大秦帝國有能力把郡縣制確定下來,並推行到全國各地。郡是地方上最高的行政機構,長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襲,郡下設若干縣,縣令、縣長由皇帝任免。
帝國的開創者嬴政很清楚,郡縣制是為了服務中央集權,為了實現郡縣制,他更有了一個大膽的舉動,為了方便全國範圍內軍隊調動,情報傳送,大興修路。
嬴政以首都鹹陽為中心,擴建九條線,譬如鹹陽至廣東線、鹹陽至雲南線、鹹陽至四川線、鹹陽至甘肅線、鹹陽至內蒙線、鹹陽至河北線、鹹陽至山東線等,奠定秦國主要交通幹道路網。
還有,實現全國統一,更要推廣統一文字,也就是小篆,於是,帝國要推廣統一的文字,相較於周天子的時代,不同諸侯國說不通語言,大秦帝國實在非常先進。
不僅如此,還有統一度量衡,統一的社會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統一的法律制度等等。
正因為有了嬴政的這些政策,跟當時日不落帝國英國非常相似,大秦就是要將不同文化傳統的人,都變成秦人。連我們現在被稱為中國人(Chinese),都是秦(Chin)的人的意思。
帝國建立的郡縣制度,讓嬴政可以最大限度地動員全國的所有資源,完成自己理想中的各種宏圖偉業。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這是軍事行動;「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及分作阿房宮,或作麗山」,再加上修長城、修馳道、修皇陵,這都是大型的硬體工程。
大秦帝國的覆滅實則與秦始皇關係不大
想像一下,這樣統一的帝國為何還會覆滅呢?正是因為太統一的緣故,這讓嬴政一個人的思維足以改變整個國家的命運,但並不能說明嬴政所有決策都符合民心。
比如,嬴政為了戰事順利,便徵兵修建一條人工運河, 但是對當時的老百姓來說,修這些工程的的確確是痛苦不堪的。拿不到工錢倒還是小事,活活累死在工地上都是普遍現象。
嬴政自以為這套制度可以無限奴役人民,卻不知已經引起了百姓不滿,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像大修驪山墓與阿房宮,動輒至少七十萬多人。老百姓敢怒不敢言。不僅如此,嬴政的嚴刑峻法也非常的過分,老百姓動輒就是死罪。
就在此時,兩個人站了出來,他們便是陳勝和吳廣。當時的陳勝和吳廣還有900名百姓被兩名秦吏押送趕往漁陽,怎奈途中遭遇大雨,依照大秦法律要是不能按時到達是要被殺頭的。
二人心想反正都要一死不如決一死戰,贏了就可以成就一番事業。
說幹就幹,兩人一番裝神弄鬼之後,這才有了後來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之後陳勝、吳廣帶領人民群眾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合而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大秦幾代君主辛辛苦苦造就的偉業,就這樣這麼結束了。
大秦帝國迅速崩潰的原因,歷朝歷代,眾說紛紜。傳統的主流說法是,秦國統治者暴虐無度,峻法嚴刑,不施仁政,最終導致民心盡失。
嬴政為政不仁,自然是大秦帝國灰飛煙滅的原因之一,但是否是主導原因?很多歷史學家眾說紛紜,不過究其根本還是由於過早的建立現代國家的雛形,但當時的人民並沒有現代人的思維罷了。
大秦帝國更不是《大秦賦》能概括全的,不論怎麼說,大秦這段歷史還是相當精彩,就比如「秦始皇陵」中究竟有什麼秘密,到現在人們也不得而知,還需要更高的技術才能破解,期待未來能夠看見一個真正的大秦帝國。
而《大秦賦》開始也並不叫這個名字,大秦也沒有什麼「賦」,或許是編輯跟原作者產生了分歧,臨時改的名字罷了。
#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