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位於吉林省中部,南接長白山餘脈,北鄰松遼平原,境內山巒疊嶂,土地肥沃,氣候適宜,資源豐富。六七千年前,我們先人已在這塊肥美的土地上勞動生息,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遺產。
伊通,古稱一禿、伊敦,均系滿語音譯,源於伊通河名,意為洪大、洶湧之河。
先秦,伊通為古肅慎國之一部。
西漢,伊通地當衛氏朝鮮西境,屬遼東郡;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滅衛氏朝鮮,於其地設樂浪、真潘、玄菟、鄰屯四郡。玄菟郡屬縣有高句麗、上殷、西蓋馬三縣,伊通屬於西蓋馬縣。晉時,伊通屬挹婁。南北朝時,屬勿吉白山部。隋時,屬高句麗。唐滅高句麗,設渤海國,分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伊通屬中京顯德府榮州。五代時,遼滅渤海建東丹國,義宗稱人皇王,伊通屬人皇王輝發部。宋時,金太祖滅遼,分五京十九路,伊通屬東京鹹平路。元時,金國設十一行省,遼陽行省下設一府七路,伊通屬鹹平府開原路。明初,廢元朝行省制,於東北設奴爾幹都司,伊通分別屬于勒克山衛、雅哈河衛、穆蘇河衛、呼魯河衛、塔山衛、呼蘭山衛、烏爾堅山衛、伊敦河衛等;明末海西女真南遷,形成葉赫、哈達、輝發、烏拉四部,伊通屬葉赫部轄;1616年(天命元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金(史稱後金),天命四年正月滅葉赫,伊通為建州女真屬地。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自北京皇華驛經盛京到吉林烏拉的驛道和自威遠堡至亮甲山新設柳條邊告竣,於伊通境內設蓮花街、葉赫、赫爾蘇、大孤山、伊巴丹五處驛站,又設赫爾蘇門,半拉山門、伊通河門三個邊門。由於驛路的開通,關內流民沿路先後來此定居,加速了伊通的開發。雍正六年(1728年)設二旗公署,又稱「佐領衙門」。置鑲黃、正黃二旗佐領兩員,掌管旗籍、民政。此外,衙門內設防禦兩員、驍騎校(正六品武官)四員,掌管軍政、管理民人事務。嘉慶十九年(1814年),設伊通河分防巡檢,隸屬吉林廳。置巡檢(從九品)一員,掌管漢人的民治財賦。
光緒八年正月二十八日(1882年3月17日)設州治,隸屬吉林府。置知州(從五品),總理全州事務,並領磨磐山巡檢。州衙內設吏、戶、禮、兵、刑、工六房。全州設3社、30甲,即誠信社(4甲),由義社(10甲),尚禮社(16甲)。光緒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1887年10月7日),撤磨磐山巡檢,改設分州,隸屬伊通州。隨著圍荒不斷放墾,人口劇增,到光緒十八年(1892年)增設溫恭、馭寬、崇信、智敏、仁慧等五社。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營城子由吉林府劃歸伊通州,稱勤儉社。光緒十九年(1893年),全州已有27825戶,123285人。
光緒二十八年九月十六日(1902年10月17日),磨磐山分州劃出(共劃出4社12甲),設磐石縣治,隸屬吉林府。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設赫爾蘇分州,隸屬伊通州,置州同。宣統元年閏二月十九日(1909年4月9日),伊通州升為直隸州,下轄赫爾蘇分州。直隸州下設8鄉,307個村。
民國元年(1912年9月),撤赫爾蘇分州。民國2年(1913年),伊通直隸州改稱伊通縣,隸屬長春道,州衙門改稱縣公署,知州改稱縣知事。署內設內務、財政、教育、實業四科、科下設股。實行保甲制,全縣設八區,區下設保甲。全縣有46916戶,367248人。
民國18年(1929年)2月5日,縣公署改稱縣政府,縣知事改稱縣長。民國20年(1931年)全縣設8保,117甲,3455牌。
1931年東北淪陷,1932年於伊通縣設偽縣公署,署內設總務科、警務科、財政局、教育局,科(局)下設股。全縣設8保75甲,5010牌。1937年7月,偽縣公署實行街村制,將全縣8保75甲劃為1街22村。1941年1月1日,偽國務院令將伊通縣與雙陽縣合併,稱通陽縣,縣公署設在伊通街,署內設8個科20個股。全縣設2街31村。同時,將原伊通縣的石嶺、葉赫、山門、哈福、四臺子村劃歸梨樹,同時將蓮花、泉頭劃歸遼寧開原和昌圖兩縣,共劃出7個村。1823.05平方公裡。
1945年「八一五」光復後,東北人民自治軍獨立二團於10月收復伊通,解散偽治安維持會,建立通陽縣民主聯合政府,下設總務科、財糧科、行政科、教育科、實業科、地政科、公安科。1946年3月15日,中共遼北分省委決定撤銷通陽縣,伊通、雙陽兩縣分設。設伊通縣政府,全縣轄14個區。1946年5月23日,縣政府撤離伊通鎮,轉移到輝南。自1946年6月至1947年9月,伊通縣被國民黨佔領,設立縣政府,隸屬吉林省,內設總務、財糧、教育、行政、建設、實業等科及稅務、警察局、土地登記處。實行鄉、保、甲制。全縣設14個鄉,108保,3050甲。
1947年10月1日,伊通解放,縣委、縣政府遷回伊通鎮,於同年11月,先後設立秘書室、財糧、民政、農業、武裝、稅務、專賣、貿易、公安、法院等辦事機構。全縣設14個區,174個行政村。
1949年11月,縣政府改稱縣人民政府。1954年3月2日,縣人民政府改稱人民委員會。1956年11月伊通縣隸公主嶺專署所轄,1958年隸四平專署所轄。1968年6月26日,成立伊通縣革命委員會。1980年10月再次改稱縣人民政府。1983年8月為四平市所轄,1985年2月,為公主嶺市所轄,同年12月又歸四平市所轄。
新中國建立後,伊通的區域、區劃變動頻繁。1949年建國初期為14個區,175個行政村。到1956年3月,撤區劃鄉,將伊丹、餘慶、景臺、榆樹、大南、太平、頭道、尖山子、大孤山等九個區撤銷,保留營城子、小孤山、靠山、樂山作為縣的派出機構,城關區改為伊通鎮。全縣175個行政村,劃為59個鄉,2個鄉級鎮,1個區級鎮。同月,長春市轄的新立村、人民村劃歸伊通縣新立城鄉。1958年2月10日,二十家子、餘慶號、放馬溝、李家燒鍋四個鄉劃歸懷德縣,共劃出17個村131個屯,214.6平方公裡。同年4月4日,將東豐縣長泡子、大鹼場、西葦三個鄉,10個村,128.77平方公裡,劃歸伊通,改稱西葦鄉,全縣共有25個鄉(鎮)。1958年10月1日,全縣成立9個人民公社即幸福(伊通鎮)、紅旗(西葦)、火箭(靠山)、鋼鐵(景臺)、紅光(大孤山)、東升(伊丹)、衛星(馬鞍山)、上遊(營城子)、東風(國營農場和靠山紅塔社)。1959年將東風公社撤銷併入火箭公社,衛星(馬鞍)改稱東風,並將全縣8個公社劃為14個公社。1961年3月劃為17個公社。1962年劃為21個公社,到1964年全縣為22個公社,265個生產大隊,1451個生產小隊。1968年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為革命委員會。
1983年10月12日,撤銷政社合一體制的人民公社,實行鄉村制,全縣設2鎮21個鄉。1984年11月15日,將伊丹、大孤山、小孤山、靠山等鄉改為鎮,1985年又將馬鞍山鄉、景臺鄉改為鎮,全縣計8個鎮,14個鄉,225個村,1521個生產合作社。
1988年8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伊通縣,設立伊通滿族自治縣,隸屬四平市。2005年來,全縣設12個鎮3個鄉,即伊通鎮、營城子鎮、大孤山鎮、伊丹鎮、馬鞍鎮、靠山鎮、小孤山鎮、景臺鎮、河源鎮、西葦鎮、二道鎮、黃嶺子鎮和三道鄉、新興鄉、莫裡青鄉。有189個行政村,1541個生產合作社,1249個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