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對越南自衛反擊戰從1979年的2月17日開始,到當年的3月16日結束,事實上中國部隊從3月5日開始便動員撤軍了。這場為期28天的自衛反擊戰,明明都已經要打到越南首都了,為何會做出撤軍的決定呢,這其中有什麼考慮嗎?
一,對越反擊戰爆發的原因
1978年的8月25日,越南的武裝人員在浦念嶺架設軍事工事佔領了它。後來在11月1日,越發囂張的越南竟派遣武裝人員深入到了廣西庭毫山,並對境內的我方平民和民兵發動了突然襲擊,造成了人員傷亡。
到了次年的一月,越南進入緊急戰備狀態,氣焰囂張叫囂著要發動大規模戰爭。當時的越南總書記黎筍不去平息民眾情緒,反而鼓動越南人的主戰情緒,面對越南如此囂張的態度,我國一直保持著克制,只發出了嚴正警告。
然而他們敬酒不吃吃罰酒,無可奈何下只能用武力教訓他們。1979年2月17日,我國的軍隊從雲南,廣西兩省向越南集結準備戰鬥。當時出兵反擊越南,是需要有很大政治魄力的,因為當時出兵等同於對北方蘇聯對抗。
二,北方的威脅
為何如此說呢?因為越南與蘇聯籤訂了友好合作條約,他們成了事實上的軍事同盟。這同盟關係就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我們對越南動刀子,就需要考慮蘇聯可能的橫加幹涉。
然而發兵進行自衛反擊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當時能考慮的就是怎麼避免蘇聯可能的大舉進攻,而要消除這種可能性,就只能嚴格限制這場對越反擊戰的時間。當時的蘇聯主要兵力都部署在歐洲方面,要將部隊從歐洲運送到亞洲,這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
而只要我們把反擊戰的時間,嚴格控制在蘇聯轉運士兵所需時間的水平線之下,我們便能避免蘇聯的進攻。蘇聯方面的威脅,決定了我們的這場對越反擊戰,必然是一場時間有限的戰爭,所以在達到懲戒越南的目的後,便及時撤軍了。
三,戰場環境因素限制
我軍對越的主要戰場,是越南北部的邊境六省。這裡的自然環境,地勢等因素影響了我軍的作戰。當時越南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沒起步,道路情況非常不好。寬敞平穩的公路很少,多是地面起伏較大,碎石遍布,路面很窄的險要地帶。
如此惡劣的道路條件,實在難以讓部隊運送機械化的重裝備。這樣的地勢也決定此處不適合大兵團作戰,因此做出撤軍的決定,是極其明智的。要不然再深入到腹地,容易陷於對方陷阱中。如此下去就會被對方佔盡地利人和,大勢在握如果還造成損失就得不償失了。
戰場的不利環境,也是做出撤軍決定的一個考慮因素。
四,國內發展需要勞動力
對越反擊戰之前,國內已經開了那場影響中國未來三十年走向的會議,也就是十一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之前已經進行了思想上的撥亂反正,這次會議是定下全黨的工作重心。會議指出要及時糾正錯誤重新走到正確的發展軌道上,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鄧公指出要全面實現四個現代化,而現代化的建設,必然要對同生產力發展不適的各種上層建築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改變守舊的管理思想方式,積極學習國際上先進的經驗納為己用。
已經確定重心在經濟建設上,那麼國內的生產發展是需要許多勞動力的。那麼對越反擊戰既然已經實現了既定的目標勝利,那麼也是得撤回軍隊支援國內經濟建設了。
一場戰爭的結束與開始,都是政治家們嚴謹思考,對諸多因素進行驗證後得出的決定。而撤軍的決定,也是諸多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
弄明白撤軍決定的可能影響因素後,就知道民間盛傳的撤軍決定,是因為傷亡太大或者後勤保障存在問題的說法是個傳言了。撤軍的決定,能夠感受到老一輩政治軍事家們,對於戰事走向以及國際形勢的把握,可謂是洞若觀火了。
五,達到既定目標
我國的這場對越自衛反擊戰,德國的軍事專家曾給出六字定義——中國抗擊越南。抗擊兩字明確指出了這場戰爭的性質,越南是主動侵略,中國是被迫無奈拿起武器進行自衛反擊。
其實在中國決定開展全面反擊之前,就對越南的諸多挑釁行為作出了嚴正警告,然而越南錯估了形勢,以為背靠蘇聯這棵大樹就好乘涼,結果還不是自討苦吃,可謂是自作自受。
直到最後戰爭的結束,蘇聯也沒有做出像樣子的支援性行動,足見越南的政治家沒有認清國際形勢,沒看清陣營間的利害關係。
對越反擊戰的初衷,就是為了給越南一個教訓,讓他們明白惹錯人需要付出代價。越南不肯聽中國的警告發動戰爭,是典型的敬酒不吃吃罰酒,既然好言相勸你不聽,那就只能用武力來讓你聽聽我們的道理了。
這場反擊戰是不能把越南徹底打敗,因為如果繼續打下去勢必引起越南的猛撲,到時候把整個國家陷進去,那就得不償失了。當時國家高層剛做出將重心轉移經濟建設上來的決定,如果繼續打下去是不利於我國的穩定發展的,所以點到即止就好了。
總結:
最終,對越反擊戰沒有打進越南首都,做出撤軍決定,也是彰顯了我們大國的氣度。這次撤軍的決定,表面上是我國給予越南的善意,實則是對國際形勢走向,國內發展需要,以及對戰事後續發展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後,才做出的決定。這場對越反擊戰的勝利,震懾了那些對於我國有企圖之心的宵小之輩,也展示了我國的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