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阿里巴巴在網上發布一則「兇宅試住主播」招聘的消息,引來了無數網友們的圍觀。
根據這條招聘信息顯示,阿里拍賣將上線一套精裝修「兇宅」,現緊急招募一名「兇宅試住主播」,通過淘寶直播24小時展示房屋房型及居住體驗。對於應聘者的要求是「膽大心細,相信科學」,「不怕在深夜聽鬼故事」,福利待遇按分鐘計,每分鐘一元。
每分鐘一元,24小時不間斷直播,那就是一天1440元!
於是有一些網友們紛紛按捺不住表示:
「就只要睡一天嗎?睡一個月可以嗎?」
「你敢招我就敢去,打工人不在乎這些」
「我能睡到你倒閉!」
「就算有鬼我也不怕,畢竟我就是個窮鬼,大家都是兄弟」。
對此,阿里拍賣工作人員回應稱,目前已收到上百封應聘的郵件,有物理老師、媒體記者,應聘者所處的行業很豐富,並不是單純的「吃瓜群眾」。
而工作人員也強調,這次的「兇宅試住」直播活動並不是獵奇,而是希望社會大眾能夠用科學正確的心態去看待兇宅。
在萬事追求大吉大利的東方社會,「兇」的確不是個好字眼。
而當「兇」與老百姓安身立命的房子掛起鉤來,那更是令無數人頭皮發麻。
那麼兇宅真的「兇」嗎?這樣的迷信是否能破解?
其實我們所說的「兇宅」,僅僅是民間的說法。房屋內發生過靈異事件,或者是非正常死亡事件,如自殺、兇殺等,甚至是風水格局很不好的,都可以被列入「兇宅」的範圍,這與社會上大部分人的認知相符。但與此同時,我國的法律對此並沒有作出明確的界定。
多數人對於兇宅的忌諱是出於人們對死亡的敬畏,並非只是單純的迷信。
實際上在多數國人的意識中,我們用於居住的房子不僅僅是一個空間的概念,它還是一個家,承載著諸多人們情感方面的東西。一個發生過死亡事件的房子,尤其是那種比較慘烈的死法,確實會讓大多數人心裡感到不舒服,瘮得慌,但這不一定就是出於對鬼魂的恐懼。
所以這樣的房子即使不影響物理上的使用,也會對人的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導致房子的不安全因素也在陡增。從客觀結果方面來看,也會造成房子實際出售困難或者價值貶損。
近百年來,關於兇宅的爭論一直存在。存在論者和不存在論者都拿不出能夠讓人完全信服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然而,現實中最令人感到費解和害怕的,是儘管絕大多數兇宅並沒有幽靈的傳說,可是一旦有人住進了這樣的屋子裡,就會攤上一些不尋常的倒黴事。
早在多年前,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的地質生物學家對世界各地20多座兇宅進行實地勘探,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兇宅」現象與電磁汙染、重金屬和放射性元素有關。
在不少城市中的工業區內,整個地面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地電流穿過,局部性的磁力擾動,遍及面甚至更廣。如果在這種地電流與磁力擾動交叉的地方建造住宅,便會導致對人體損害極大的電磁波,輻射到住宅內,造成住在這裡的人們產生驚慌恐怖、煩躁不安、頭疼腦昏以及失眠等症狀。
還有些「兇宅」現象是由於宅基有重金屬礦脈隱藏,或附近有排放有毒重金屬加工廠的存在所致。也有一些是因為地下有一種無色無味的放射性氣體「氡」,不時向地面放射,同時通過人的呼吸道進入並沉澱在肺組織中,破壞人的肺細胞,從而引起肺癌以及其他呼吸道方面的癌症。
然而兇宅發展到如今,似乎也沒有那麼可怕了。據業內大型房產資料庫統計,北京、香港等大城市的兇宅數量已超過3000套,廣州和上海分別也有數千套這樣的兇宅,價格往往比較低廉。
隨著房價的一路飆高,人們的購房觀念相較以前也有所改變。特別是在寸土寸金的一二線大城市,面對「人無立錐之地」的窘迫遠遠勝過了對不吉利和撞鬼的恐懼。
畢竟成人年的生活裡從來沒有「容易」二字,房價猛於鬼,再加上自己也是窮鬼,還怕什麼鬼呢~
相信科學,對兇宅不再忌諱的人越來越多(其實是窮),讓兇宅開始變得搶手。
廣州越秀區最優位置曾經有一套66平方米的兇宅出低價甩賣,樓價約3萬/㎡,而周邊樓價約4-6萬/㎡,當天放盤200萬就被秒沒了。
南京也有一座原價1200萬的兇宅別墅,經過「激烈角逐」,最終被神秘買家「加時賽」以786萬拍得——位於南京江寧區的翠屏山腳下,瑞景文華小區內。
還有一些例如醫生、護士、警察、法醫這類看慣生死的人群,也是兇宅的潛在購買用戶。
在這一系列房源緊縮和買房焦慮的的現象背後,網上甚至還出現了不少「求購兇宅」的帖子。窮鬼想要住進兇宅和其他鬼爭當房主,簡直是難上加難啊!
面對日漸升溫的兇宅市場,國內有的房產中介公司還專門建立了一個「兇宅資料庫」。
在全球房價最高的香港,兇宅更是炙手可熱,並且建立了更齊全的兇宅資料庫,詳細羅列了包括時間、地點、事故成因在內的數千個兇宅項目。
畢竟在二、三十萬每平方米的市中心房,和不到5平米的棺材房之間,一向令人避之不及的兇宅成為了許多人最後一絲喘氣的縫隙。
哪怕再重視風水命理,依然覺得「窮」比「鬼」更可怕。
當兇宅有了市場後,自然也會吸引一批獨具慧眼的投資人。常規操作就是,先是低價收購→出租幾年→等市場淡忘此事→漲價賣出。在香港,最著名的兇宅投資人當屬伍冠流。
也業內,伍冠流號稱「鬼王」,專注做兇宅買賣已超過20年,吃死人紅利,利用兇宅賺取差價,或者租給在港的內地學生和外國人,因為這類人相對不那麼信邪。
經過多年摸爬滾打所累積的經驗,伍冠流還整出了一套獨特的「兇宅經濟學」:
在看上一個兇宅單位之後,可以先查冊看過去的交易記錄,再查市場價格,證明真的有利可圖才下手。
他心目中有一個價格底線,一般跳樓或燒炭自殺等「自願身亡」的兇宅,價格是市場價的7折才屬於合理;而他殺及含怨等非自然死亡的兇宅,因為「兇」猛程度不可同日而語,價格要打到4折至5折才合理。投資時一定要嚴守底線,一旦價格過高便放棄。
除了內地和香港之外,在臺灣同樣也出現因房價太高導致兇宅變搶手的現象。
臺灣地產業人員表示,在臺灣通常有三種人會買兇宅,第一種是「口袋比較淺、窮到不怕鬼」的人,因礙於預算,認為兇宅價格很便宜而入手;二是投資客,低價買進後,再重新裝潢出租或出售,通常地段越好越有人想買;最後一種是宗教團體,往往會把兇宅改為宮廟、道場或教會等,認為此舉可以化解兇宅的煞氣。
辣麼問題來了,住兇宅究竟礙不礙事?
在現實的壓力面前,心理上的恐懼也許微不足道。特別是對於無神論者來說,這種到手立省幾百萬的撿漏機會是千載難逢的,有時候甚至還會發生一些預料之外的好事。
但如果自身心理暗示較重,心思過於敏感的話,那麼兇宅的屬性則可能會變成一種無形的折磨。
歸根到底,兇宅交易的背後,依舊還是無數人對現實萬般無奈的妥協。
學冷知識,就在《胖編小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