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於中國軍事博物館的七星刀原件
湄潭縣委宣傳部為了紀念遵義會議89周年,與貴州人民廣播電臺合作,將我縣「一把七星刀」故事改編成兒童廣播劇,繼而推向省市、中央廣播頻道。
「一把七星刀」節目預告:12月中旬,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將在全國「五個一」工程獲獎節目展播中播出。貴州人民廣播電臺將在11月20日、11月21日下午14:00至14:30播出,頻率FM91.6,請各位聽眾通過有線電視機頂盒、手機蜻蜓等有關軟體進行收聽,重溫那段盪氣迴腸的故事。
連環畫《一把七星刀》封面
「一把七星刀」故事梗概:故事中的七星刀原件現在保存於中國軍事博物館,它是紅軍強渡烏江時送給沿江渡少年船工石揚光的紀念品。為了保護好這把刀,石揚光在紅軍戰略轉移之後,把它藏在廚房的後院裡。敵人前來迫問搜查,把石揚光和他的母親捆吊在樹上狠狠抽打。但無論敵人怎樣威逼利誘,英勇的母子倆強忍住疼痛始終設說出刀的藏處。解放後,這把刀被中央軍事博物館收藏。
這是一件十分珍貴的文物,因為它是紅軍長徵播下革命火種的歷史見證物,表現了勞苦大眾對紅軍深厚的無產階級感情和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
現今,石揚光老人還健在,住在湄潭縣石蓮鎮街上。
連環畫《一把七星刀》扉頁
上世紀80年代,貴州人民出版社曾將「一把七星刀」改編成連環畫在全國發行,引起了較大反響,許多人通過畫冊了解了這個故事,石揚光就像貴州的「潘冬子」。如今,距離連環畫的發行中斷已經三十餘年,連環畫已成為一代人的記憶,收藏、拍賣連環畫成為現代人熱衷的商業文化行為。也許你手中,恰好就保存有一冊《一把七星刀》的連環畫呢!
連環畫《一把七星刀》封底
湄潭縣文聯多年前赴湄潭南部鄉鎮石蓮、茅坪採風時,曾專訪過石揚光老人,小編恰好也在其中。現將當年舊文貼於後,供大家閱讀、參考。
煙 雨 蒼 茫 石 蓮 行
——訪石揚光老人
正是中秋佳節,細雨在飄灑。天公執著一把飽蘸甘露的梳子,柔情萬端地為萬物抹去塵垢,賦予它們清爽俊秀的身形。看不見黃葉凋零,聽不見秋風悲吟,沿途所見儘是濃綠如染,要不是間或掠過那片片燦然如錦的稻田,誰能察覺時令竟已步入中秋?
天公雖不作美,卻絲毫不減我們採風一行的興致。車外雲遮霧繞,車輛穿行在千山萬壑間。突兀聳峙的山巖,飄逸靈動的霧嵐,清麗婉曲的溪流,橫跨天塹的大橋……看不夠雄奇瑰麗的湄潭南部風光。
車到石蓮,熱情好客的當地政府負責人引領大家參觀了正在興建的移民大街,久負盛名的雙閣,修繕一新的石蓮中學。其間提到了當年引渡紅軍的石揚光老人,聽說還健在,且就居於石蓮街上,我怦然心動,萌生了前去拜謁的念頭。於是,在幾位老師給石蓮中學的師生們開文學講座的間隙,我就「不安分」起來,隨同二位同伴溜出現場,走向那個早已移植在記憶中的所在。
石蓮中學的曾老師在前引路,一邊不厭其煩地給我們介紹老人的傳奇經歷。細雨霏霏,把深情的吻布滿大街小巷,讓行道樹抖索起幸福的戰慄。人們常說春雨才能潤物,沒想到一向讓人愁煩的秋雨,竟也能營造出如此深婉綿長的景致。
石揚光與老伴
行不過幾分鐘,我們就來到一座三層小樓前。院落裡寂靜無聲,雨滴從高高的屋簷墜落,在地面開出一朵朵晶亮銀白的小花。懷著虔敬的心情,我們的腳步輕輕的,儘量和這裡靜謐安詳的氣氛合拍,生怕驚擾了老人一向閒適幽居的生活。
石揚光老人就住在二樓,老人和老伴站在門口迎接。簡單地說明來意後,在主人一再的客套中我們坐了下來。
老人今年已經是八十七歲的高齡,歲月毫不留情地在他臉上留下了縱橫交錯的印記。說起往事,老人漸漸激動起來,追思的眼光中,他又回到了那風雨如磐的歲月。他翕動著嘴唇開始講述那令人盪氣迴腸的往事。
沿江古渡,一個已經載入紅軍革命史的地方。你造就了一段輝煌的歷史,把軍民的魚水情深永久地串接,演繹得如此搖曳多姿。老人的嗓音顫顫的,門外沙沙的雨聲溫情地為老人伴奏。畢竟年老了,有些記不清,老人去內室翻出一個小本本,就著模糊的字跡和記憶,繼續娓娓地訴說。
十三歲的石水生(石揚光老人幼名),沿江村的農村孩子,對這一群有些奇怪的軍隊投射著驚疑的眼光。他們可和盤踞在對岸,企圖倚仗天險與紅軍「殊死一搏」的國民黨將領侯之擔的「雙槍兵」(步槍與煙槍)大不相同:服裝不統一,部分甚至是農民的著裝。有的戴著繳獲的鋼盔,有的戴著紅軍帽,有的則光著頭。武器也不一,有的挎著步槍,有的扛著馬刀,有的還兩手空空。
水生悄悄地觀望好久,沒發覺他們「見人就殺」{國民黨謠傳},不但如此,他們路過莊稼地時小心翼翼,生怕踩壞一棵。見到驚惶的老鄉親切地打招呼,叫他們不要害怕。紅軍用他們太陽般燦爛的笑容,用他們平實憨厚的話語,贏得了老鄉們的信任。水生怯生生的走近他們,走向這一支承載著中國命運的隊伍。他調皮地搶過一位戰士的乾糧袋,豪氣地斜跨在肩上,自告奮勇地要為紅軍帶路。撫摸著他亂蓬蓬的頭髮,戰士笑了,戰友們也笑了,笑聲塗滿了山鄉的每個角落。他們用長滿老繭的雙腳,踢踏得野草一陣紛亂。
大部隊來了,好長的隊伍啊。如一條遊龍,龍頭在山野間自如地探路,龐大的龍身時而爬上山梁,時而俯衝入谷底,龍尾隱沒在莽莽山林中,不知還有好長好遠。
敵軍用炮彈,在烏江裡綻開出一柱柱惱怒驚顫的噴泉。紅軍用怒吼,掀起一陣陣響徹雲天的春雷,擊打著敵人脆弱無骨的胸膛。敵軍跑了,留下了仍然堅固的堡壘,它們恥辱地垂下頭,任紅軍檢視。
走了,紅軍走了,長長的隊伍綿延著,把鄉親們的祝福越走越長越走越遠。水生紅著眼眶,抱著王排長送給他那把七星刀,望著最後一個戰士消失在路口。
石揚光老人長子接受採訪
說到這裡,老人微眯上眼,沉浸在無盡的懷念中。我們也輕撫著記事本,和老人一起,仔細聆聽著從那遙遠時空傳來的音響。
後來發生的事,是老人的兒子——一個五十來歲的漢子補充的。紅軍走了後,國民黨殘餘部隊惱羞成怒地反撲,遷怒於鄉親,把和紅軍有接觸的鄉民們揪出來,辱罵恐嚇。不知怎麼知道了紅軍曾經送給老人一把刀,老人和他的母親慘遭毒打。可是,他寧死也不說出刀的下落。他或轉移到親友處,或掘地掩埋,把刀保存到解放。直到一九五六年,老人才將這把依舊熠熠閃光的革命文物莊重地獻出來。至今,此刀仍存放在北京軍事博物館裡,見證著老人,更見證著紅軍那一段傳奇。
怕老人累著,我們告別了。臨走,我握了握老人粗糙溫暖的手,一種感佩之情油然而生。不想也不宜說一些俗套的話,我緊了緊老人的手作別。
石揚光老人
細雨仍然在漫無邊際的下著。走上街道,遠山纏著一條乳白的腰帶,似在晃動招搖它綽約的身姿。石蓮,這一個樸素卻又美麗的名字,這一顆湄潭南端的明珠,什麼也不能阻滯你前進的步調,什麼也不能遮掩你蓄意煥發的嬌顏。你土肥物豐,你礦富景幽,你商機無限。更重要的是,有那麼一群人在為你梳妝打扮,在為你苦心孤詣,你還有什麼理由不一展雄姿,聚焦人們渴盼的目光?
車沿著紅軍當年紅軍走過的路前行,我回頭留下了一縷眷戀。老人帶著顫音的話語仍然在耳邊迴蕩,沿江古渡當年的滔天巨浪還在心頭鳴響,七星刀的灼灼光華中,我看見一種激進昂揚,能刺破一切霧障的精神在潛滋暗長。
下一站是茅坪。據說那裡,山也清幽,水也迂曲,人也暢達。
小夥伴們,看了連環畫的故事,小編腦海中浮現出小時候在湄潭街頭書攤上如饑似渴地找小花書的情景,你們是否有同感?80、90後的小夥伴們,如果沒有看過這本連環畫,就趕緊收聽廣播吧!
「美麗湄潭 無微不至」——親,歡迎訂閱由湄潭縣委宣傳部主辦,外宣中心、電視臺、文聯、政府網聯合承辦的湄潭新聞傳播機構權威微信公眾號「微美湄潭」。同飲湄江水,共品翠芽茶,我們致力於打造服務茶城人民,傳播美麗家鄉的新媒體平臺!投稿郵箱:370305681@qq.com 小編湄湄的QQ:370305681。問題諮詢請直接發消息至公眾號。
微信頁面
通訊錄→訂閱號→右上角「+」→搜索「weimeimeitan」或「微美湄潭」
文章頁面
點擊右上角→查看公共帳號→添加關注或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
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朋友
點擊右上角→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