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昌「90後」黨員王凡返鄉發展杭椒種植和蛋雞、生豬養殖產業

2020-12-26 中國新聞網海南站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屯昌「90後」黨員王凡返鄉發展杭椒種植和蛋雞、生豬養殖產業

  記者 賈磊 通訊員 林小丹

  近日,屯昌縣南呂鎮佳塘村的一處養豬基地裡,佳塘村黨員、致富帶頭人王凡正忙著飼餵一頭頭母豬和幼仔。返鄉創業後,憑著養殖蛋雞、種植瓜菜致富的他,又帶動貧困戶養豬脫貧,闖出了一番天地。

  提起創業的歷程,王凡頗有感觸。畢業後,他一邊工作,一邊對農產品市場深入考察,並看準商機,回鄉謀發展、搞農業。2013年,王凡開始在自家60畝的檳榔園裡發展林下蛋雞養殖產業,通過對雞群進行放養和飼餵稻穀,他養出來的蛋雞,所產生態綠色雞蛋蛋黃大、蛋清白嫩、味道鮮美,很快就打開了銷路,供不應求。

  王凡也意識到,不能「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於是他於2014年開始種植杭椒。每年一月,杭椒上市,市場行情好時可賣至八九元一斤。在此期間,王凡種植的杭椒需要大量的人工進行採摘,於是每年採摘季節,王凡都會召集村裡或附近村的村民、貧困戶來務工,助對方增收。

  2017年和2018年,種植杭椒都讓王凡嘗到了甜頭。他計劃著,2020年將杭椒種植面積擴大到100多畝,帶動更多群眾就近務工。

  去年,閒不住的王凡又張羅著養起了豬。海南日報記者看到,王凡的養豬基地目前有3個黑豬養殖小區,存欄量500頭。規模最小的小區只有50頭,都是自繁自育的母豬,最大的一個小區可容納400頭肉豬。跟著他忙前忙後的脫貧村民、養豬基地管理員陳仕智,從2014年起便開始跟王凡種辣椒、養蛋雞,算上如今的養豬產業,已有6個年頭。

  「我們從去年11月開始養豬,我的工作就是餵豬和做衛生、消毒。王凡出資,我出人工,除了成本和投入,剩下的利潤我們平分。」陳仕智說。

  長期合作的不僅有脫貧戶,還有和王凡一起長大的摯友。問起為何能與王凡合作如此之久,他們均表示,這源於對王凡能力的認可和其黨員身份的信任。

  在王凡的帶動下,如今佳塘村辣椒種植規模達到100畝,母雞年存欄量4000隻,肉雞年存欄量1萬多隻。從2013年至今,王凡積極發揮「領頭雁」的帶動作用,帶動5戶貧困戶脫貧、3戶一般戶增收,受到周邊群眾讚譽。

  (海南日報屯城9月7日電)

相關焦點

  • 生豬養殖行業專題報告:生豬產業規模化紅利與相對效率曲線效應
    我們認為應該從養殖整體體系的視角和產業歷史發展的視角去看待生豬產業的規模經濟效 應。(1)在農業領域,由於農戶有固定資產折舊攤銷和勞動力成本核算優勢,就養殖和種植 的單個環節(例如生豬育肥)而言,同樣生產效率情況下,估計很多工廠化規模企業的成本都拼不過農戶。
  • 屯昌:因地制宜謀發展 特色產業促增收
    自2015年起,在當地扶貧部門的幫扶下,李立豐開始發展五黑雞養殖產業,到了2018年,養殖規模達到了上千隻,今年更是增至2000隻。    相比之下,同樣大力發展養雞產業的屯昌縣南呂鎮落根村,則依託附近山多、地廣、水草豐富等優勢資源和依靠「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扶貧模式,大力發展養殖閹雞產業,且把「落根閹雞」打造為屯昌頗有名氣的品牌。
  • 印江天堂鎮:生豬養殖正當時 產業發展正紅火
    清晨7點50分,66歲的盧達紅和往常一樣,在生物鐘的作用下準時醒來,開始一天忙碌的工作。簡單洗漱後,他走進倉庫,用推車搬運了五袋飼料,隨即來到圈舍內,一頭頭即將出欄的生豬正在等待餵食。去年,得知此情況後,該鎮沙壩村農牧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光權把他找來到自己合作社發展的生豬養殖場上班,每月付2000元的工資,包吃住。「這份家門口找到的工作讓我每月有了穩定的收入,夠我和老伴兒每月的生活,還能存下不少嘞。」現在,盧達紅對日子更加有了期盼。2017年,黃光權成立沙壩村農牧專業合作社,並修建佔地15畝的養殖場。
  • 【扶貧故事】仁元村覃永靈:發展蛋雞產業增收脫貧
    【扶貧故事】仁元村覃永靈:發展蛋雞產業增收脫貧 2020-05-21 16: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理雲龍縣:長新鄉大巖場生豬養殖合作社的產業扶貧樣本
    2006年2月,楊娟花聯合6戶養殖戶組建成立「長新鄉生豬養殖產業協會」,帶動周邊養殖戶共同從事生豬養殖及銷售服務;2012年10月,養殖協會籌資110萬元建設示範養殖基地,啟動培植生豬養殖示範實體;2013年6月,掛牌成立「雲龍縣長新鄉大巖場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規範發展實體經濟。
  • 屯昌高朗村村民劉宏幹深耕山柚產業 綠色種植換來金日子
    在山柚林裡,劉宏幹除了細心栽培外還不斷拓寬致富路,利用自己的養殖經驗發展了林下養雞產業,並以雞糞這種有機肥種植山柚樹,實現生態循環養殖種植。如此一來,他種植的山柚林不施化肥、不噴農藥,產出的是綠色無公害山柚果,榨取出的山柚油醇香濃鬱,供不應求。
  • 蛋雞養殖新能人
    然而,宿松縣河塌鄉安元村義門畜牧養殖有限公司自動控制溫溼度的雞棚內,卻溫暖如春。「80後」青年陳黃龍、陳黃虎兄弟倆正和工人們撿拾架子上新鮮的雞蛋,打包裝箱,忙得不亦樂乎。弟弟陳黃虎介紹說:「這些雞蛋將發往廣州等南方沿海城市,因為我們的雞蛋品質好,市場上供不應求呢。」
  • 《愛國情 奮鬥者》90後小夥的返鄉致富創業路
    2012年,中專畢業年僅18歲的他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和自己僅有的中專學歷,他沉下心來,細細盤點了個人資源和自身優勢,毅然決定返鄉創業。今天的《愛國情奮鬥者》,請聽本臺記者王玉珏、張耿源採制的新聞專題《90後小夥的返鄉致富創業路》。     走進會寧縣韓家集鎮雲臺山村,目之所及,高山黃土,雖然經過幾年的治理,也難掩這片土地曾經的荒蕪。
  • 「我的脫貧故事」南皋鄉太平村致富帶頭人莫小富:大學返鄉創業...
    莫小富蛋雞養殖基地一角我叫莫小富,是南皋鄉太平村的一個返鄉創業大學生。2009年大學畢業後,因家庭貧困我選擇了外出打工。在打工過程中,了解到了蛋雞養殖的廣闊市場前景,於是便辭職返鄉開辦起自己的蛋雞養殖場。回到農村,是夢想的追尋,也是創業嘗試。
  • ——萬州百萬頭生豬生態養殖項目探索「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
    4月2日,萬州區負責人介紹,百萬頭生豬一年產生的糞便可以加工成25萬噸有機肥,供應全區百萬畝經果林,避免了養殖汙染、節約了養殖成本。如何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範作用?萬州區直面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探索有機農業產業化、三峽庫區綠色發展新路徑。
  • 2020年農業農村部畜禽養殖標準化示範場名單公示
    趙縣昌晟源蛋雞養殖專業合作社 10
  • 凱裡大風洞鎮產業發展勁頭足
    緊扣產業園經營範圍和發展方向,在全鎮建立18個公司,17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著力抓好「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產業發展,成功打造出林下養雞、生豬養殖、平良貢米、葡萄立體種養、林藥套種等一批周期短、見效快、效益好的產業,切實為全鎮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動力,為群眾發展長效穩定的增收產業指明了方向。  黨員帶動,注入發展動力  示範是最好的引領。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滄桑巨變 · 飲水思源】毛小偉:生豬養殖...
    毛小偉:生豬養殖叩開「致富門」 一名「80後」大學生,畢業後沒有選擇繁華的大城市,而是一頭扎進農村當起了「豬倌」,經過幾年努力打拼,建辦了生豬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50崇信臺記者 孫悅: 我們可以看到場內生豬養殖分欄比較規範、環境比較整潔,該場負責人毛小偉是大學畢業之後返鄉創業的,經過多方探索與實踐,開闢了一條生豬養殖的致富路子,也成為了該村產業致富帶頭人。
  • 抓住「雞」遇 逐夢小康——織金縣牛場鎮發展蛋雞養殖帶富群眾
    或許是驚人的巧合,丁寶楨逝世130多年後,在大山深處,在他的家鄉,群眾抓住了「雞」遇,依託蛋雞產業,實現了致富夢想。「蛋雞存欄130萬羽,2019年產值超過2億元,5000羽以上養殖戶達110戶,200羽到5000羽之間養殖戶400餘戶。」牛場鎮鎮長馬永傳脫口而出的數據,讓牛場鎮群眾逐夢小康的步伐更穩、更快。
  • 湖南綏寧:強強聯手打造綏寧區域生豬養殖全鏈條
    至此,綏寧春海生態養殖公司和佳康農牧公司將按照標準化、規模化、智能化、生態化的「四化」高標準建設、高水平運營,服務『菜藍子』工程,強強聯合、攜手合作譜寫綏寧區域性生豬養殖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打造綏寧區域生豬養殖全鏈條。
  • 內黃縣蛋雞養殖的保護傘——益生敗毒散
    具有畜禽養殖的天然優勢,內黃縣是河南省生豬調出大縣,全省現代畜牧業十年發展規劃肉雞肉羊發展集聚區,最具發展潛力的還是內黃縣的蛋雞養殖業。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市場對肉蛋奶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為適應市場行情,內黃縣原有的小規模散養蛋雞養殖戶逐漸升級成規模場,搞集約化飼養,建成現代化雞舍,使用更先進的飼養設備,截止2018年底,我縣蛋雞存欄量已經超過300萬隻,成為豫北有名的蛋雞之鄉。
  • 綏寧:兩公司強強聯手打造區域生豬養殖全鏈條
    至此,兩家公司將按照標準化、規模化、智能化、生態化的「四化」高標準建設、高水平運營,服務『菜藍子』工程,強強聯合、攜手譜寫綏寧區域性生豬養殖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打造綏寧區域生豬養殖全鏈條。為促進綏寧縣生豬養殖高質量發展,綏寧春海生態養殖有限公司自2019年9月份開始在寨市鄉十里舖村籌建高標準生豬生態養殖基地,該基地總投資規模達2200萬元,佔地180畝,其中欄舍面積13500平方米,員工宿舍面積1000平方米。是一個集「自動料線、自動控溫、自動刮糞」於一體的現代生態農牧生豬養殖產業基地。
  • 推行五大產業發展模式 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貴港市產業扶貧...
    推行政府主導引領發展模式,促進產業集群集約發展。通過政府對產業扶貧的規劃和統籌,做好頂層設計,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風險可控」的原則,通過土地流轉,實行統一流轉,統一實施,統一管理,統一銷售,不斷創新、完善「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和聯結機制。
  • 【共和國追夢人】「新農人」的美麗青春 ——記90後返鄉創業青年吳...
    從大學生到「新農人」,再到三明市三元區壹號家庭農場主,吳閣墩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農村這片寶地就是他返鄉創業的「舞臺」。  回鄉創業,90後小夥成「新農人」  90後的吳閣墩畢業於三明學院,實習時,吳閣墩因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強,從實習生中脫穎而出,成為了中餐主管。
  • 容縣生豬養殖實現恢復性發展
    存欄量大增,容縣的生豬養殖已實現恢復性發展玉林新聞網-玉林晚報訊(記者 黎保寧 通訊員 秦崇廣)一手抓非洲豬瘟疫情防控,一手抓生豬復產,一手抓扶貧,今年容縣三管齊下,使生豬養殖實現了恢復性發展。據統計,該縣一季度生豬養殖量達到25.15萬頭,出欄肉豬達12.29萬頭,佔去年同期的67.01%。在容縣羅江鎮大石村,楊昌海生豬養殖場規模不小,這裡的豬舍為不鏽鋼框架式結構,採用全機械化和自動化餵料飲水,實行封閉式免疫管理。如今,上下兩層分別達到1000平方米的豬舍裡,飼養著1000多頭肉豬。「這些肉豬再養3個月就可出欄,總收入預計達6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