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點50分,66歲的盧達紅和往常一樣,在生物鐘的作用下準時醒來,開始一天忙碌的工作。簡單洗漱後,他走進倉庫,用推車搬運了五袋飼料,隨即來到圈舍內,一頭頭即將出欄的生豬正在等待餵食。盧達紅嫻熟的把一包包飼料倒進豬槽內,「每天餵食需要10分鐘左右,本來就是農村人,常年幹這個,幹起活來不累人。」
盧達紅是印江自治縣天堂鎮沙壩村杜家坪組人,屬建檔立卡貧困戶,於2017年脫貧。多年來,由於生活貧困,他不得不外出務工謀生活。如今年紀大了,在外很難找到工作。去年,得知此情況後,該鎮沙壩村農牧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光權把他找來到自己合作社發展的生豬養殖場上班,每月付2000元的工資,包吃住。
「這份家門口找到的工作讓我每月有了穩定的收入,夠我和老伴兒每月的生活,還能存下不少嘞。」現在,盧達紅對日子更加有了期盼。
2017年,黃光權成立沙壩村農牧專業合作社,並修建佔地15畝的養殖場。3月4日,記者來到該養殖場時,幾位工人正在進行消毒和打掃衛生。
「疫情期間,我們每周消一次毒。」黃光權對衛生十分重視。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他投入50萬元修建長70米、寬10米、高1.7米的生物發酵床等糞汙處理設施,對糞汙進行乾濕分離,經過分離後,幹糞直接用於加工有機肥或種植業生產,尿液等稠入發酵床進行發酵處理。
「雖然沒讀多少書,但環保我是很重視的。」指著眼前正在運作的發酵床,黃光權陷入沉思,這已是他第3次創業了。
1995年,24歲的黃光權結婚。婚後,養家的責任全壓在他一人身上。1996年,黃光權開始在當地開拖拉機,跑運輸車、客車等。「只要能掙錢,我不怕苦和累。」黃光權始終相信勤勞致富的信念,經過多年積累,他在老家修建了新房,讓家人逐漸過上了好生活。
2011年,有了一定積蓄後,他決定自己創業。隨後,他在鄰近的刀壩鎮流轉百餘畝土地種植茶葉,由於缺乏經驗和管理不當,首次創業宣告失敗。
看著兩個正在讀書的孩子需要用錢,看著妻子鼓勵的眼神,黃光權告訴自己不能氣餒。2013年,他重振旗鼓,開始承包工程,但工程投資大、回款慢,這條路似乎行不通。
2017年,黃光權發現生豬養殖的機遇,決定再次創業。「沒有失敗哪來的成功,我不怕失敗,只要最後一次成功就好。」這一次,他做到了。
在天堂鎮黨委政府幫助下,通過扶貧資金入股200萬元,合作社自籌資金180萬元,同年10月,該養殖場正式動工建設;次年3月全面完工。
按照「扶貧資金+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該鎮中堯、沙壩、雀鳴等8個村參與入股分紅,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401戶1218人。
如今,通過從生豬企業溫氏代養,該養殖場已實現年出欄6000餘頭。「企業負責提供豬苗、藥品、技術,並進行統一收購。」黃光權說,與企業合作不用承擔風險,只需要按照企業要求進行養殖,出欄後按照合同收取代養費。
去年,黃光權實現年產值100萬元左右。「下一步,我還要擴大規模,正在籌建的新養殖場在馬井村,預計4月初投入使用,該養殖場年出欄可達8000頭左右。」黃光權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沙壩村農牧專業合作社只是天堂鎮畜牧養殖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該鎮通過創新「龍頭企業+合作社」的模式發展生豬養殖,全鎮共有3家生豬代養專業合作社,目前已實現年出欄11000頭。
該鎮黨委書記田姣說:「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帶動、群眾參與,天堂鎮生豬養殖產業成為全鎮的重點產業。下一步,我鎮將緊緊圍繞全縣2+N產業發展布局,重點打造我鎮『兩帶一區多元』產業發展模式,結合全鎮實際,以畜牧養殖業為主線,計劃今年出欄生豬代養12000頭,牛600餘頭,林下養雞30000羽,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帶動老百姓增收致富」。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蔡茜
通訊員 王東 張玉蓮
編輯 楊聰
編審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