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到底有多大分別?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2020-12-18 有知社

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中可以看到有時候官家作為皇帝,但總是會被大臣們約束著,一旦有什麼大臣們認為不對的事情,便會上奏摺來規勸皇帝。事實上,宋朝的言官對於明朝來說還真不算什麼,言官的權力在明朝達到了頂峰。

在明代,沒有一個首輔沒有受到過言官的彈劾和抨擊。有時候言官懟起人來,連皇帝都無可奈何,因為他們罵起人來不要命。而明代的言官主要是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組成,其中的都察院御史主要是分成了左、右都御史。別看左、右都御史只是左右的區別,但其實這裡面的門道可深著呢。

在一些明清的影視劇中能發現一點,每當有什麼重大的案件,十分難以處理的,就會進行三司會審。這其中的三司指的就是刑部、大理寺以及都察院,它的權力可一點也不小。而都察院主要是存在於明清時期,是由前代的御史臺發展來的,名義上主要是監察、彈劾以及建議。然而他們不僅可以對審判機關進行監督,還擁有著大事奏裁、小事立斷的權力,屬於最高監察機關。

同時,它還是天子耳目風紀的部門,只要是有大臣奸邪、小人結黨、作威作福亂政的他們都會進行彈劾,還有百官品行不好的也同樣不會被放過。明清兩代之間的都察院有一些小區別,但大致上是一樣的,同樣負責監督百官。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立之處,便有了左右都御史,下邊後還有副都御史、僉都御史。又依十三道,分設了監察御史。

左右都御史便是都察院的最高長官,在明代,它是正二品的官職。後來的清代變化了幾次後,成為了從一品。這兩者等級沒有什麼區別,不過既然設立了左右,那肯定是有不同的用處的。像左都御史,主要負責對官員的監督、核查,不必外出。而右都御史有時候還得去地方負責軍政要務,這地方可能是全國的任意一個地方,不過他們從一開始就有加銜。

比如說像是什麼總督、提督、巡撫一類,有時候尚書這一類任總督軍務的官員都會兼任都御史。為的是方便,因為都御史的權力較大。而且,都御史在外出巡的時候,可以直接向皇帝上書,不必再通過他人,這點極其方便。

看起來似乎右都御史會比左都御史大,但其實並不是,古代向來以左為尊。左都御史負責的是全國範圍的,而右都御史僅僅是負責一小片區域,就有些類似皇帝跟藩王的區別。加上以左為尊的思想,所以左都御史會比右都御史的地位要高,當然,名義上他們是一樣的。這僅僅是一個字的區別,卻有了很不一樣的地位。

左右兩個御史在前期都是不可缺的,畢竟負責的內容不一樣。同時,在各自的地盤他們都是較大的,只是放在一起就左都御史大一些。而到了後期,清朝的官員制度越來越完善,右都御史便逐漸成為了加銜的虛職,或者乾脆就是有個職位的名頭。這個職位還沒有取消,是為了加在外派的大員身上顯示尊榮,就像前面說過方便外出大員行動。

參考資料:《明史》、《清史稿》

相關焦點

  • 清朝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級別不相上下,誰才是最終的拍板者
    清朝立國後,在確立監察體系時沿襲了明代制度。實際上,清朝在尚未入關時就設立了都察院專門負責監察百官,順治以後設置了左、右都御史,選滿漢官員各一人充任。清代的左、右都御史具體職責分工不同,因此權力也有不同。清代的都察院較明代更加完備,監察力度也更大,更能適應專制皇權的政治需要。
  •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與「勇」,一字之差,地位已是天壤之別
    中華上下五千年,我國歷史源遠流長,其中有兩千多年都處在高度集權的封建專制統治下。秦朝是我國歷史上首個大一統王朝,清朝則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所以清朝一直都有很大的研究價值。有細心的朋友發現,在這些清宮劇中,清朝士兵的服裝也分為「兵」和「勇」兩種,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待遇和地位卻是天壤之別!清軍,自然就是維護清朝統治的武裝力量了,穿著「兵」和「勇」的軍服的士兵,都是為清朝服務的軍隊。相較於「勇」字軍,「兵」字軍的地位要稍稍高一些。
  • 清朝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待遇相差甚遠
    回顧我國的近代史,中國之所以會遭受西方列強的欺辱,與清王朝的昏庸無能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在說到這個王朝時,大家往往都會生出不少感慨。我們都知道在晚清時期,官員腐敗的現象十分普遍,軍隊的管理也變得日漸鬆散,這導致士兵都將心思用在了收刮民脂民膏這方面。
  • 清朝士兵服裝上的「兵」和「勇」,只一字之差,地位是天壤之別
    但沒人知道在清朝初期的時候,滿清就憑藉著手裡上百萬的大軍穩住了大清前中期的太平盛世,說是全世界最強的軍隊都沒問題。而且在滿清統治下的中國,也是有史以來國土面積最大的朝代,只不過後面敗給了自己的驕傲自大。我們通過一些清朝宮廷劇會發現,雖然從整體上來看,清軍衣服都差不多,但其實他們衣服上的字並不一樣。
  • 清朝的「兵」和「勇」,只是一字之差,地位卻大不同
    雖然晚清時期的清兵不堪一擊,但是在清朝前中期,清兵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厲害的一支軍隊。 不知道大家在史料記載中有沒有發現清朝士兵的衣服並不是完全一樣的,有些士兵穿著寫有「兵」字的衣服,而有些士兵則穿著寫有「勇」字的衣服。
  • 清朝的提督是多大的官職,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呢?
    在我們看清朝的古裝劇的時候,經常會聽到某某提督什麼的,統領一方軍隊,牛逼哄哄的,更是被稱為「軍門」。那麼,歷史上清朝的提督到底是多大的官職,還有它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呢?今天,我們就一起穿越歷史來探究清朝提督的那些鮮為人知的歷史小知識。
  • 一字之差!輕傷和輕微傷的區別到底有多大?坐牢或者不坐牢?
    在疫情防控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各地醫療隊接連宣告凱旋的當下,我國人民的生活逐漸回到正軌,重新開始為生活奔波的人們,並沒有忘記在前線與病毒鬥爭了兩個月的一線醫護人員,大家關注她們有沒有拿到應有的補貼,希望她們能得到足夠的假期休息,同時人們也心繫著仍在海關及醫院等防疫一線的工作者。
  • 樂器百科:長笛與竹笛,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長笛與竹笛,雖然只一字之差,相差卻是天壤之別。根本來說,本身是兩種不同文化的產物,雖然同樣是樂器和演奏音樂,同屬管體振動樂器,但不同的地方太多,我僅成有限的幾個方面描述一下這兩樣樂器的區別。首先,從樂器發聲原理來說,竹笛是笛膜發聲,通過管體發出聲音,通過指按音孔來改變振動管體長度,從而改變音高,形成音樂。
  • 「退役」和「退伍」一樣嗎?一字之差意思卻天壤之別,不要搞混了
    不仔細看的話,根本不會覺得這兩者有什麼不同,如果真要稍微解釋一下,那無非就是某個人從某個崗位上退了下來。但真的如此簡單嗎?當然不是,「退役」和「退伍」雖然僅一字之差,但其意思卻有天壤之別,千萬別搞混了!首先我們先來說一下「退役」。
  •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和「勇」,雖一字之差,地位卻天壤之別
    那就是他們衣服上的字有著「兵」和「勇」的區別。而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與「勇」,一字之差,地位卻是天壤之別!在滿清入主中原之前,其最核心的軍隊體系——八旗軍就已經成型了。當時的滿清領袖叫做黃臺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皇太極。皇太極通過整編八旗軍,建造了一支強大的騎兵。在滿清崛起之後,皇太極便建立了封建王朝「清」。
  • 清朝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尚書、總督、巡撫都是什麼官?
    清史劇和清宮劇近年來頻頻出現在熒幕上。拍攝歷史題材的影視劇時,清史也最樂意被參考的,畢竟離今天比較近。在觀看影視劇的時候,不免會聽到一些清朝的官職的名稱,例如常常聽到的大學士、軍機大臣、巡撫、尚書等等。「尚書」放在今天相當於什麼?和珅、紀曉嵐到底是多大的官?明晰一些清朝的官職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劇情。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一些常見的清朝的官職。
  • 工夫與功夫,雖只是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 ——《心學育人·天才搖籃》公開課0003
    (「學育」創建人、總導師、資深心學體驗師:李從國博士)工夫與功夫,雖只是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在傳統文化觀念裡,工夫和功夫是可以通用的:工夫,一般指幹一件事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功夫,則指花費時間和精力幹一件事後所獲得的某方面的造詣本領。
  • 清朝都察院職能是什麼?和各朝監察機構有何區別
    遼闊的疆域和眾多的人口,對這個新生的政權提出了巨大了考驗。除了沿襲前朝的行政機構和運行機制之外,監察制度也作為一個重點方面來建設。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清代都察院的那些事兒,以及他們與前代的不同之處。一、清代都察院的設立發展與職能範圍。
  • 大清重臣劉統勳到底有多牛?
    劉統勳到底有多牛呢? 三個字,特別牛。 首先,劉統勳投胎投的牛。 正是因為他從小就有個大進士坐在家裡天天培養他,所以他真正成了個學霸級人物。唐朝時流傳一句話,說是五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但放到清朝這話也不算落伍,進士確實非常非常難考。想想小說裡的範進,五六十歲了才中了個舉人,把他樂得都發了瘋。但我們的學霸劉統勳對於科舉考試這事兒,那就是隨便搞搞就趕上你苦讀到老。人家17歲就中了舉人,24歲就考中了進士。
  • 清朝時期的「布政使」,到底是個多大的官?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
    而在清朝時期,有一個地方官職名字叫做布政使,和其他的官職名稱比起來,好像布政司這個名字顯得非常陌生。那麼這個官職到底有什麼內容,能做什麼主呢?公元1376年之後,也就是明朝就慢慢開始設置布政使,這個概念是從明朝時期開始建立,在清朝時期達到了一個頂峰的狀態。 在清朝時期布政使的官職是從二品,也就算是一個比較高一點的官職了,手中的權力最起碼不低。後來從從二品,又慢慢降為了正三品。公元1646年,清朝順治皇帝時期布政使發揮了最大職能屬性。
  • 清朝制臺、軍門這些封疆大吏的級別有多高?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我們在看關於清朝時期的書籍或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裡面一些級別很高的官員會被稱呼為制臺、軍門。那麼這些人都是什麼官呢?制臺這個稱呼很多人可能會感到陌生,但它的正式稱呼想必大多數人都聽說過,那就是總督。總督是清朝時期級別最高的封疆大吏,官階為正二品。
  • 「知縣」和「縣令」有何區別?只有一字之差,地位卻天差地別
    古時制度是中央集權式,君王想要完全控制國家命脈,但都比較困難,官員的一面之詞可以掩蓋所有罪行,所後來有了監察御史等官職,督促官員的日常辦公行為。皇上安排去縣的官員一般都被稱為縣令,然而古代還有一種官職稱為知縣,這兩種官職僅僅相差一字,卻有天壤之別,究竟是什麼區別?
  •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字:兵和勇,一字之差,概念卻完全不同
    這幾年,清宮劇大熱,在看劇之餘,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裡面的士兵們的服裝。軍服上面,有的是「兵」字,有的是「勇」字。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字呢?不同的字代表著什麼不同的意思呢?我們今天就來探究一下。
  • 「截止」和「截至」到底有什麼分別?你用錯了嗎?
    「截止」和「截至」到底有什麼分別?你用錯了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漢字更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從倉頡造字開始,漢字已經使用了幾千年,書寫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如今漢字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世界上很多國家(目前為止有154個國家和地區)都開設了孔子學院,首先學習的就是漢語。外國人都在努力地學習漢語,那麼作為地地道道的中國人,你漢語學得怎麼樣?有人該懟我了:「你說這話什麼意思?我還能不會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