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和「勇」,雖一字之差,地位卻天壤之別

2021-01-12 大國將令視頻

在2010年左右,我國以滿清為歷史背景的宮廷劇火遍了大江南北。其中《甄嬛傳》、《宮》等電視劇甚至火到了海外,尤其是《甄嬛傳》,甚至被美國網飛公司改成了網劇,為中國完成了一波文化輸出。清宮劇在熒幕上大行其道,自然是讓很多人對於滿清這個特殊的時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此很多人很快就將目光從滿清時期的宮鬥轉移到了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上。

很多注意力敏銳的人,就發現了滿清的士兵有著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他們衣服上的字有著「兵」和「勇」的區別。而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與「勇」,一字之差,地位卻是天壤之別!

在滿清入主中原之前,其最核心的軍隊體系——八旗軍就已經成型了。當時的滿清領袖叫做黃臺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皇太極。皇太極通過整編八旗軍,建造了一支強大的騎兵。

在滿清崛起之後,皇太極便建立了封建王朝「清」。之後滿清消滅了明朝在關外的勢力,然後趁著李自成推翻明朝進入關內,自此改朝換代。在滿清王朝建立的時候,滿清的軍隊體系就已經確定了,而這些士兵就被統稱為兵。

滿清的疆域就算是在世界歷史上都是比較靠前的,因此這樣大的地方自然是不可能全讓軍隊駐防。於是滿清統治者當時就通過各種政策,鼓勵地方政府組建鄉勇來進行鎮壓叛亂、民變和救災等活動。這些鄉勇就是「勇」。

一句話概括,就是「兵」是有著國家編制的正規軍,而「勇」是臨時工。基於這種身份的不同,二者的地位當然也是天差地別。畢竟就算是在今天的國家體制中,正式的公務員待遇也要遠遠高於臨時工。

不過隨著滿清的逐漸衰弱和統治力下降,以湘軍為代表的「勇」逐漸走上了歷史舞臺,成為了滿清軍隊的主力。而那些以往的「兵」在長久的安逸中早已被消磨了大部分的戰鬥力和鬥志,因此在滿清後期,那些「兵」基本都是空殼子,一打就散。

在滿清被推翻之後,我國的軍閥四起,很多滿清時代的「勇」就成為了很多軍閥割據一方的本錢。可以說我國民國初期的軍閥混戰完全就是滿清權力鬥爭的延續。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對於如何對待軍隊一直是慎之又慎的。畢竟軍隊是一個國家安身立命的本錢,要是軍隊弱了就很容易被別國侵略。要是軍隊強了又缺乏引導,就很容易讓國家成為軍政府。

相關焦點

  •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與「勇」,一字之差,地位已是天壤之別
    有細心的朋友發現,在這些清宮劇中,清朝士兵的服裝也分為「兵」和「勇」兩種,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待遇和地位卻是天壤之別!清軍,自然就是維護清朝統治的武裝力量了,穿著「兵」和「勇」的軍服的士兵,都是為清朝服務的軍隊。相較於「勇」字軍,「兵」字軍的地位要稍稍高一些。
  • 清朝士兵服裝上的「兵」和「勇」,只一字之差,地位是天壤之別
    但沒人知道在清朝初期的時候,滿清就憑藉著手裡上百萬的大軍穩住了大清前中期的太平盛世,說是全世界最強的軍隊都沒問題。而且在滿清統治下的中國,也是有史以來國土面積最大的朝代,只不過後面敗給了自己的驕傲自大。我們通過一些清朝宮廷劇會發現,雖然從整體上來看,清軍衣服都差不多,但其實他們衣服上的字並不一樣。
  • 清朝的「兵」和「勇」,只是一字之差,地位卻大不同
    我們都知道在晚清時期,官員腐敗的現象十分普遍,軍隊的管理也變得日漸鬆散,這導致士兵都將心思用在了收刮民脂民膏這方面。雖然晚清時期的清兵不堪一擊,但是在清朝前中期,清兵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厲害的一支軍隊。
  • 清朝的「兵」和「勇」,一字之差,待遇相差甚遠
    我們都知道在晚清時期,官員腐敗的現象十分普遍,軍隊的管理也變得日漸鬆散,這導致士兵都將心思用在了收刮民脂民膏這方面。雖然晚清時期的清兵不堪一擊,但是在清朝前中期,清兵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厲害的一支軍隊。不知道大家在史料記載中有沒有發現清朝士兵的衣服並不是完全一樣的,有些士兵穿著寫有「兵」字的衣服,而有些士兵則穿著寫有「勇」字的衣服。
  • 清朝士兵的「兵」和「勇」有啥區別?偉人自創的成語說得很清楚
    而在清朝時期的軍隊士兵,我們經常通過電視劇中能夠看到,其中最為醒目的便是他們服飾上一個大大的漢字,而且這個些字還不相同,常見的就是「兵」和「勇」,還有其他的一些字,這些不同的字代表什麼意思?是否就是不同的軍種呢?
  •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字:兵和勇,一字之差,概念卻完全不同
    這幾年,清宮劇大熱,在看劇之餘,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裡面的士兵們的服裝。軍服上面,有的是「兵」字,有的是「勇」字。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字呢?不同的字代表著什麼不同的意思呢?我們今天就來探究一下。
  • 清朝士兵的制服上的「兵」和「勇」字是什麼意思呢?其中大有深意
    在和清朝有關的影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清朝士兵身上穿著的制服身上寫著字。每間士兵制服上的字也不相同,除了「勇」字,便是「兵」字。這兩個字對於士兵來說意味著什麼呢?難道只是士兵制服上的修飾嗎?還是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呢?其實這兩個字——「兵」、「勇」對於士兵來說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 「整切」和「原切」雖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看懂區別不浪費錢
    「整切」和「原切」雖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看懂區別不浪費錢!現在人們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了,那麼我們足不出戶就能夠知道很多的美食。就連國外的一些美食,在中國也是能夠吃得到的,牛排這種食物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
  • 為什麼清軍胸前有的是「兵」字,有的卻是「勇」字?
    「養此數十萬無用之兵,耗此數十萬有用之餉」,面對清末腐朽崩爛的軍隊,當時的官員曾這樣痛心疾首地評價道。 說起清朝的士兵,很多人的第一印象肯定是墮落無能,紀律渙散。但事實上,這種印象並不準確,事實上,清朝的軍隊分為很多類別,而不同建制的士兵的戰鬥力量都是不一樣的。
  • 古代士兵胸前「兵和勇」字,到底有何不同?說出來你別不信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人注意過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古代士兵衣服上印的字是不一樣的,衣服上有的是「兵」字,有的則是「勇」字,那麼為何同為士兵的他們,衣服上會印有兩個不同的字呢?「兵和勇」到底有什麼區別呢?說出來你別不信,下面我就來帶大家認識一下。其實,這兩個字的差別還是挺大的。
  • 古代「知縣」和「縣令」的區別是啥?雖只差一字,卻是天壤之別
    實際上,縣令和知縣之間的區別是有挺大區別的。雖然他們之間只有一字只差,他們的行政職能也是相似的,但他們之間仍然有很大的區別。戰國之初,魏文侯下令法家李悝針對當時魏的不利形勢進行改革,李悝出身自法家,知識淵博可謂是博學多才。針對當時魏的一些弊端,他進行了破舊立新的改革,史稱「李悝變法」。
  • 陝西這個景區「厲害」了,與華山「一字之差」,知名度卻天壤之別
    翠華山、本名太乙山、景區由碧山湖景區、天池景區和山崩石海景區三部分組成, 據說太乙真人在這裡修行,因此起了這個名字。翠華山以前是皇家園林,秦王嬰政曾經在這裡狩獵休閒, 漢武帝曾經在這裡設立祭天道場,唐王李世民曾經在這裡避暑。
  • 清朝軍隊有哪幾部分組成?
    入關以後,清廷雖仍沿用以旗統兵的制度,但八旗兵已成為完全不事生產的軍事和政治組織,分為京營八旗和駐防八旗兩種,直屬於國家而不再歸旗主私有,牛錄、甲喇、固山各領兵官也都依次使用佐領、參領、都統等漢語稱謂。京營八旗亦稱禁旅八旗,分為郎衛和兵衛。郎衛是從正黃、正白、鑲黃等所謂上三旗的滿、蒙族人中挑選組成的親軍營,負責侍衛皇帝和宮廷,歸領侍衛內大臣統轄。
  • 幫清朝打下江山的漢人軍團有多慘?又是如何防範和限制漢人兵的
    但漢人將領和漢人兵團的下場如何呢?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慘。·清朝皇帝是如何防範和限制漢人兵團的早在皇太極時期,為了政治需要,清朝的最高統治者就大力提拔漢人,並提出了滿漢平等的口號。在打江山的路上,漢人也確實為清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著名的漢人文臣有洪承疇、范文程、孔有德(山東孔家)、孔可望(渴望榮華富貴)等。正是這些人,為在文化和制度上十分落後的清軍制定了長達百年的治國方針。
  • 同為封號,「一字王」與「兩字王」有何之差?解讀古代王爵等級和榮譽
    例如地位最尊貴的王爵,在爵位加封的時候,字眼上也會有著一些細微的差別——有的封號是一個字的,有的是二字的,別看字數差得不多,實際的地位和權力差距卻很大。 一字王與二字王,這兩者都是王爵,它們的差異從何而來?王爵的加封又遵循著什麼樣的標準呢?
  • 葉赫那拉氏在清朝歷史上究竟有著怎樣的地位?
    滿族共有六百五十餘個姓氏,但每個氏族的居住地和人口數量都存在著很大差異,在清朝社會中的地位也各不相同。在眾多氏族中,以八大氏族地位最高,且最為尊貴,故而被稱之為滿洲八大姓。然而納林布祿的野心雖大,但他的個人能力卻不足以匹配,很快就陷入了劣勢局面之中,最終慘敗於建州的土地之上。雖然戰後雙方恢復了同盟關係,但納林布祿還是常常背棄盟約襲擾努爾哈赤的領地。公元1604年,忍無可忍的努爾哈赤發動了對葉赫部的全面進攻。對此,《清史稿·列傳》中曾有相關記載:"二十九年,納林布祿以兵侵之,太祖遂以吳爾古代歸。三十一年秋九月,高皇后疾篤,思見母,太祖使迎焉。
  • 堪比八旗的綠營兵,曾幫清朝平定各種叛亂,為何到晚清銷聲匿跡了
    清朝前期的綠營兵:作戰勇猛,天下無敵 所謂綠營兵,是清朝統治者在建國之初對所收編的漢族士兵整合之後的統一稱謂,由於這支軍隊以綠色旗幟作為軍隊的標誌
  • 「知縣」和「縣令」有何區別?只有一字之差,地位卻天差地別
    古時制度是中央集權式,君王想要完全控制國家命脈,但都比較困難,官員的一面之詞可以掩蓋所有罪行,所後來有了監察御史等官職,督促官員的日常辦公行為。皇上安排去縣的官員一般都被稱為縣令,然而古代還有一種官職稱為知縣,這兩種官職僅僅相差一字,卻有天壤之別,究竟是什麼區別?
  • 清朝「福將」徵戰沙場59年,為何能零負傷?專家:看士兵做了啥
    表達了戰場上的生死不定。對於每一個徵戰沙場的人來說,負傷、殘疾乃至捐軀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正所謂「將軍百戰死」,也因此有很多人將戰場上得來的傷疤視為勳章。然而清朝早期有一個將軍卻頗為神奇,他徵戰沙場多年,戰功赫赫卻從未負傷,這個奇蹟是如何締造的呢?01說起清朝的戰爭,人們印象深刻的大多是清朝晚期的侵略戰爭,畢竟那些戰爭給中國人民留下了太過痛苦的記憶。
  • 可惜沒有如果,清朝如果善待「綠營」,還有後來的掘墓人嗎
    清朝末年,形成了軍閥割據,和唐朝末年節度使權傾一方非常相似。形成清朝末年亂局的因素非常多,有人口增長,西方文化的衝擊,還有軍制上留下的隱患。綠營兵,曾經作為清廷的主力部隊,在清朝的前中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是隨著綠營的衰落,卻讓地方督撫逐漸崛起,成為清朝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