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發展新趨勢:家庭化轉移比重提高

2020-12-16 新華網客戶端

海南瓊海椰樹掩映中的鄉村和村中崛起的高樓。(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典型國家城市化發展的經驗借鑑

城鎮化發展是一個社會歷史過程,相關國家的發展經驗可以為我們做出判斷提供經驗借鑑。我們使用世界銀行資料庫相關數據,選擇經歷快速城市化發展進程的法國、日本與韓國進行比較研究,使用案例國家在城市化進入60%以後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

在上世紀60年代,法國和日本城市化剛剛超過60%,韓國在1982年城市化率超過60%,都處於快速城市化發展階段。從1961年起15年間,日本城市化年增長速度保持在0.74-0.94個百分點,高峰與低谷僅相差0.2個百分點;法國和韓國可以分為兩個明顯階段,在兩個階段城市化增長速度有明顯差異,第二階段的增長速度要明顯低於第一階段,但每個階段城市化的增長速度都可以保持在相對穩定狀態。

城市化增長與當年的經濟增速之間相關性不強,城市化表現出獨立於短期經濟增長的態勢。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年經濟增速最高為12.9%,最低為-1%,出現了較大波動,但城鎮化率每年增長穩定在0.78-0.94個百分點。法國經濟增速的波動幅度超過50%,而城市化年增長速度波動並不大。上世紀80年代,韓國年經濟增速最高為13.2%,最低為7%,而城鎮化每年增長穩定在1.63-1.88個百分點。由此可見,相對於經濟增長速度,城鎮化可以維持相對穩定的增長趨勢。

另外,在案例國家城市化快速發展進程臨近結束,即將步入城市化成熟階段時,城市化增速會迅速下滑,與之前的增速形成鮮明對比。綜合來看,城市化不僅是經濟現象,更是社會現象,城鄉經濟和社會的差異是推動城市化發展的重要動力;在城市化快速增長階段,經濟增速短期波動對城市化影響並不大,城市化表現為一種社會現象,可以保持相對穩定的增速;隨著城市化的逐漸成熟,城市化增長速度也在逐漸降低,但仍然可以保持相對較高的增長速度直至步入成熟階段,在城市化步入成熟階段後,城市化增速將會快速下滑。

從長期來看,經濟因素對城市化發展質量有顯著影響。缺乏經濟增長支撐的城市化將帶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比如拉美國家的過度城市化和城市病問題,而在城市化達到成熟時,城鄉勞動力生產效率也達到相對均衡的狀態。

我國城鎮化具備保持較快增長速度的基礎條件

典型國家城市化發展的經驗表明,我國城鎮化保持較快增長的趨勢仍在,城鎮化快速增長的基礎條件仍在。

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間偏離較大,結構轉變動能仍在。人口從農村進入城鎮,從農業進入非農產業,由此帶來的結構調整是經濟增長的巨大動能。當前我國非農產業與農業之間生產效率差距仍然較大,2018年我國非農產業勞動生產率為農業部門的4.6倍,而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在2.2-2.5倍,由此意味著勞動力從農業向非農產業、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動力非常強勁。2019年我國一產就業比重為25.1%,2010年以來就業比重年均下降約1.4個百分點;而一產的產值比重僅有7.1%,2010年以來產值比重年均下降約0.26個百分點。按照目前的速度轉變,達到均衡還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相比較於城鄉人口和產業結構的快速轉變,就業結構轉變相對滯後,這也為未來我國經濟增長和城鎮化發展提供了充足動力,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動能仍然強勁。但是,也要看到就業結構轉變是一個長期過程,就業結構轉變的難度在不斷加大, 未來城鎮化發展需要更包容的政策體系。

城鎮化發展具有較大慣性, 維持較快增長的趨勢仍在。相比經濟增長,人口轉移和城鎮化的慣性更大。經過近二十年的城鎮化高速發展,我國城鄉間人口交流日益頻繁,一部分人口已經進入城鎮,但並未完全納入城鎮人口統計口徑,未來融入城市是大勢所趨,這是城鎮化發展的慣性所在。比如,2018年城鎮地區小學生數量佔全國小學生數量的74.2%,初中生為86.1%。未來現有中小學生步入勞動年齡,進入勞動力市場,絕大多數將繼續留在城鎮,對城鎮化增長形成較強支撐。從發達國家城市化發展歷程來看,在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人口從鄉村向城鎮轉移存在較大慣性。當前我國農村人口進城也是為了追求更優的公共服務水平,為了享受城市更多的發展機會,社會因素對城鎮化起到重要影響, 由此城鎮化發展存在較大慣性。

經濟增長動能發生轉變,對城鎮化發展支撐作用加強。隨著外部條件的改變和發展階段的轉化, 我國經濟增速下滑已不可避免。城鎮化健康發展離不開經濟增長的支撐,這種支撐主要體現在為進城人口提供非農就業機會。當前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發生了根本改變,已經由第二產業轉為第三產業,2019年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53.9%,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60%。經濟增長結構和動力的變化,使得城鎮新增就業對經濟增長的依賴下降。總體來看, 「十一五」時期我國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城鎮新增就業在100萬人左右。到2019年,我國GDP增長1個百分點,城鎮新增就業超過200萬人。城鎮新增就業和經濟增長之間的彈性變大,雖然經濟增長速度在下滑,但對城鎮新增就業的影響不大,城鎮新增就業也能夠對城鎮化健康發展形成支撐。

城鎮化發展的新特徵

「十四五」時期我國城鎮化仍將保持相對較快的增長速度,必須充分考慮城市化快速發展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同時也要看到城鎮化發展將呈現出一些新特徵,需要在制定城鎮化政策時充分考慮,並做出相應調整。

城鎮間人口流動比重不斷提高。國家統計局農民工監測數據顯示, 2019年農民工總量僅增長0.8%,增速已連續兩年低於1%,而在外出農民工中,年末在城鎮居住的農民工人數沒有增長, 鄉城間人口轉移總量已經穩定甚至出現下降。國家衛健委的流動人口監測結果顯示,省內縣際流動人口和省際流動人口比重有所上升, 城鎮間流動人口比重上升。我們使用手機信令的監測數據結果顯示,2017年在新增跨市域流動人口中,以縣城和市區作為流出地的比重為36.1%,2018年上升為39.2%,2019年則達到45.1%,呈快速上升趨勢,未來在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的同時,需要更加關注城鎮間流動人口問題。隨著城鎮間流動人口的增多,在城鎮化發展模式上,需要從人口進城向滿足城鄉人口的美好生活轉變,城鎮化應從以農村人口落戶城鎮為目標轉為追求公共服務和發展機會全面均等化供給。

大城市承載人口比重上升, 城市出現分化。我國城鎮實行等級化管理體制,優質公共服務資源集中在高等級大城市中。隨著收入水平提升,人口對美好生活需求更為強烈,優質公共服務是美好生活的最主要內容,過去受戶籍制度的限制,行政等級高的大城市進入門檻更高,隨著城鎮化改革的深化, 各類城市的進入門檻在降低,越來越多的人口流向公共服務水平更高的大城市,也是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體現。2019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提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城市間出現極化現象,在城鎮間流動人口不斷增多, 大城市吸納人口比重上升,城市出現分化成為必然。我們的研究表明,省會城市吸納人口的比重在不斷提高,在一些人口流出地,本地城市吸納人口的比重在下降。

人口老齡化對城鎮化影響加劇,家庭化轉移比重提高。據測算,「十四五」期間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增加4870萬人,是「十三五」期間的1.35倍,勞動年齡人口減少速度將加快,而轉折時期將從2022年開始,2022年進入60歲的人口將超過2000萬,而2021年僅1100萬左右。國家統計局農民工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農民工平均年齡為40.2歲,比上年提高0.5歲, 本地農民工平均年齡已達44.9歲。國家衛健委2018年流動人口發展報告數據顯示,老年流動人口規模在2000年以後增長較快,從2000年的503萬人增加至2015年的1304萬人, 年均增長6.6%。隨著人口結構的轉變,城鎮戶籍制度改革不斷深入, 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人口轉移將會從以黃金年齡勞動力為主,邁向以核心家庭為主的階段。

城市更新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內容。經過四十年的城市快速發展,1981年以來,我國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了7.3倍,同時出現巨量的城市老舊建築,舊城更新改造的需求日益明顯。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在城市化接近成熟時,城市更新成為城市化的重要內容,美國在1949年通過的《住房法》中開始推進城市更新改造,1950年美國城市化率為64%,日本在1969年頒布實施了《都市再開發法》,當年日本城市化率為71%,我國正在接近這個水平,有些地區已經達到這個水平。城市更新不僅是增加對舊城的投入,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還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城市居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內在需求,同時也意味著巨大的投資機會,將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作者:範毅;來源:北京日報)

相關焦點

  • 城鎮化進程中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比較研究
    不僅如此,一個被統計數據忽略的差距正在對我國未來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產生重要影響,那就是城鎮化進程中城鄉居民房產價值的差異及其相關制度安排。上述差距說明,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城鄉財富及其分配不合理遠比收入及其分配不合理更為嚴重。如果不引起重視並採取相應措施,農民市民化的成本將越來越高,隱性的城鄉收入差距將越拉越大,不僅將影響到全面小康社會的質量,甚至有可能形成新的城鄉二元結構。
  • 「十四五」中國城鎮化怎麼建?專家學者建言獻策
    對於我國城鎮化面臨的新形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認為,主要包括:城鎮化增速將有所放緩,內陸地區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市群和大都市圈位勢上升,創新活動空間集聚度提高,城市治理的數位化轉型進程加快。  「要正確把握『十四五』時期城市化將會出現的新趨勢。」
  •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效顯著。戶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地,各級各類城市全面放開放寬落戶限制,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2019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6%。居住證制度全面實行,義務教育、醫療衛生、技能培訓、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加快覆蓋城鎮常住人口。「人地錢掛鈎」配套政策持續完善。以城市群為主體的城鎮化空間格局總體形成。
  • 「十四五」時期中國城鎮化戰略與政策
    為此,應堅持以人為核心,以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為引領,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走出一條推進速度適度合理、市民化質量有效提高、城鎮化格局均衡有序、城鄉發展深度融合、綠色健康可持續的中國特色高質量城鎮化之路。各地通過實踐探索,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城鎮化投融資、城鄉融合發展、都市圈協同發展和行政管理體制創新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改革經驗,為全國性制度安排和政策設計提供了突破口。
  • 【地評線】太陽鳥時評:新型城鎮化建設給美好生活添動力
    「十三五」期間,以促進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提高質量為導向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推進,推動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點人群落戶限制……各地逐步放寬落戶限制,目前,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的目標提前完成。新型城鎮化建設,加速了人員的流動,幫助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也進一步刺激了內需,引領經濟的發展。
  • 我國城鎮化目前的發展趨勢及對經濟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家,建國初期,90%的人口在農村,改革開放後我國的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1992年初,小城鎮發展理念的提出,揭開了中國城鎮化進入政策領域的序幕。2012年,城鎮人口達到7.1億。黨的十八大以來,戶籍制定改革全面落地,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速。
  • 【思享家】堅定不移地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堅持以人為本,以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為重點,體現「惠及全民」的城鎮化理念  目前,《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提出的「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的目標已提前實現。雖然數量已達標,但城鎮落戶質量不容樂觀。
  • 城鎮化率超60% 1億人落戶任務提前完成丨見證十三五·決勝小康
    根據2019年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城鎮人口佔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60.60%,比上年末提高1.02個百分點。這也是我國城鎮化率首次突破60%大關。這也意味著2019年比規劃提前一年實現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的目標。根據新華社7日報導,「十三五」期間,我國戶籍制度改革進展順利、成效顯著。
  • 河南等十省份城鎮化潛力最大 房地產開發商已在深挖布局
    原標題:這十個省份城鎮化潛力最大!房地產開發商已在深挖布局作者:林小昭 馬晨晨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2019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0.60%,比上年末提高1.02個百分點。這也是我國城鎮化率首次突破60%大關。
  •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專家談縣城城鎮化補短板...
    140005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84843萬人,佔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0.60%。如果將鎮區常住人口10萬以上的非縣級政府駐地特大鎮(數量約為158個、鎮區常住人口約為0.3億人)也納入統計,這個比重還會有所增加。因此,在以特大城市為核心的都市圈和城市群發展成為城鎮化主動力的時代背景下,縣城及縣域經濟作為其有機組成的一部分或外圍腹地的必要支撐,理應得到應有的重視,讓縣城發展成為推進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生力軍。
  • 「思享家」堅定不移地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堅持以人為本,以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為重點,體現「惠及全民」的城鎮化理念目前,《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提出的「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的目標已提前實現。雖然數量已達標,但城鎮落戶質量不容樂觀。
  • 2019年河南GDP54259億 總人口10952萬 城鎮化率53.21%
    截至2019年年末全省總人口10952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129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3.21%,比上年末提高1.50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為8.5∶43.5∶48.0,第三產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56388元,增長6.4%。2019年,河南GDP增速變化趨勢如何?
  • 市住建局:打造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的「濟南樣板」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鄉村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2016年,濟南成功入選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市;2019年12月,市中區、歷城區(含南部山區)、長清區、章丘區與濟南高新區入列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2020年8月,濟陽區、商河縣、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聯合成片以黃河北片區入選首批省級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濟南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再啟華章。
  • 城鎮化、老齡化交織,城市規劃的適老化價值
    這種城鎮化一般是由中青年勞動力人口牽引,最終帶動低齡子女和高齡老人隨遷,形成全齡人口城鎮化,主流是人口從農村遷徙到城市。二是農村就地城鎮化。隨著農村現代化程度的提高,農村轉為城市;或由於城市發展擴張,將周邊農村區域納入城市。無論哪種路徑的人口城鎮化,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是實現經濟和城市高質量協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也是中國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
  • 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預計到2025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65.5%,農業...
    預計到2025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5.5%,保守估計新增農村轉移人口8000萬人以上;農業就業人員比重將下降到20%左右;鄉村60歲以上人口比例將達到25.3%,約為1.24億人。報告預計,上海、江蘇、浙江、北京、天津5省市將在2025年前後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值,引領全國農村發展。
  • 劉尚希:推進城鎮化要學會「打飛靶」
    推進城鎮化要學會「打飛靶」劉尚希(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十四五」時期,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趨勢仍會繼續。各項公共政策要進一步「瞄準」流動變化的人口分布來動態匹配基本公共服務,在建設項目規劃、資金投入方向、轉移支付坐標、公共消費供給等方面做出相應調整。
  • NBA HOOP PARK頂級國際IP社區化的新趨勢
    NBA HOOP PARK頂級國際IP社區化的新趨勢 體育資訊來源:央視網 2019年05月01日 17:26 A-A+         央視網消息:北京時間4月30日下午,《社群的力量—— NBA HOOP PARK頂級國際IP社區化的新趨勢》。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斯邁夫國際體育消費展覽會隆重開幕。
  • 雲健身、家庭體育、場景化健身,這些健身新趨勢能否成常態
    新冠肺炎疫情下,全民健身呈現出一些新特點,如雲健身的火爆,以親子健身為代表的家庭體育的興起,以及場景化健身受熱捧等。隨著疫情防控形勢不斷向好,這些健身新趨勢能否繼續火下去?如何因勢利導,推動全民健身進一步深入?2020年4月17日,一些群眾在石家莊市長安公園的健身步道上健步走。
  • 【省裡下文了】推進凱裡都勻一體化發展、黔南2縣城區要拓展
    《措施》原文如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貴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堅持改革創新,堅持城鄉融合,深入實施三大戰略行動,加快三大試驗區建設,大力推進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為基礎
  • 農民從進城到進縣城:「缺錢」問題待解,縣城城鎮化難在哪?
    另一位普寧居民陳靜(化名)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普寧個體戶規模小,都是家庭成員打理,即使要僱人也是臨時性的。她家裡親戚的幾個店鋪都是自家打理,沒有請人。數據顯示,2019年普寧的第二產業增加值236.39億元,增長0.1%,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8.0%。2019年,普寧城鎮人口比重47.9%,比上年末僅提高0.04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