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家,建國初期,90%的人口在農村,改革開放後我國的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1992年初,小城鎮發展理念的提出,揭開了中國城鎮化進入政策領域的序幕。
2012年,城鎮人口達到7.1億。黨的十八大以來,戶籍制定改革全面落地,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速。2012-2018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由35.33%提高到43.37%,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差距由17.24個百分點縮小到16.21個百分點。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發展正由速度型向質量型轉變的過程之中。
4月9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的重要文件。文件提出:要完善和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增強經濟發展優勢區域承載能力,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空間格局,形成高質量發展動力系統。
重點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縣城、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等,都是動力系統不同層級的功能節點,讓每個節點都能按照其比較優勢發揮最大功效,是動力系統的內在要求。
今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之年,同時又是百年不遇新冠疫情全球發生之年。我國的城鎮化建設面臨嚴峻挑戰和艱巨任務。截止到2019年底,中國城市常住人口8.48億,城市化率突破60%,達到了60.6%,綜合考慮中國國情和生活方式,中國城鎮化率的頂點預計在75%左右,因此當前中國的城鎮化進入尾聲,也可以說進入第二階段。
當前我國已經完成了城鎮化的第一階段任務。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以來,大批農村人口湧向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大城市,形成一波城鎮化的浪潮。在目前的城鎮化的第二階段,城市人口分布將會在國家的引導下調整布局,最終定型。
過去,我國推進城鎮化進程的指導思想是:限制大城市人口擴張、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實現區域均衡發展。此指導思想的目的是避免我國在城鎮化的進程中走上一些發達國家所走過的彎路。其中較典型的就是以英國倫敦為代表的「大城市病」問題以及拉美地區國家為代表的「貧民窟」的產生。
但城鎮化的實際運行效果卻並不盡如人意,發展質量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出現了不同城市發展的嚴重不平衡現象。出現問題的原因在於:該計劃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人口流動與城市發展的基本規律,僅靠行政幹預的手段難以遏制人口流動的內生趨勢。
從發達國家的例子看,絕大多數國家的人口都在向城市群、都市圈聚集,一般不會出現人口回流到小城市的現象,想要追求各城市之間的均衡發展是很難實現的。在大城市諸多優勢資源的吸引下,人們會持續湧入,大城市的人口擴張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限制大城市人口擴張,重點發展中小城市」的策略不利於經濟效率的提升。該策略相當於限制了人口、土地、技術、金融等要素的自然流動,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場化的資源配置。從目前城鎮化的發展現狀看,三、四線城市的「人地不匹配」現象就是該計劃所導致的資源錯配的實例,是前期城鎮化進程中應該吸取的失敗教訓。
發展「都市圈」目前已經成為世界城鎮化發展進程中的普遍現象。目前,美國、歐洲國家、日本基本上都已形成入感以核心大城市為中心的都市圈。美國紐約都市圈、日本東京都市圈、英國倫敦都市圈、法國巴黎都市圈等都容納了國內大量人口,創造了巨大的產值,在世界形成了廣泛的影響力。
都市圈的房子幫助這些國家緩解了「大城市病」問題,進一步深入挖掘了城鎮化的潛力,為大城市的繼續發展注入了活力,促進了經濟效率的提升。當前我國城鎮化第二階段的任務,就是要逐步建設下列城市群,包括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長江中遊城市群、哈長、北部灣、中原、關中平原、蘭州-西寧、呼包鄂榆以及天山北坡、填中兩個邊疆城市群。
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率為60%,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預計隨著新型城鎮化推進人口流動的變化,2020年-2035年我國城鎮化率的平均增長率約為1%,到2035年我國城鎮化率水平可能達到75%。
從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角度看,經濟增長主要由三個因素決定,即技術水平(全要素生產率),要素投入(勞動力、資本、資源)以及組織方式。新型城鎮化也重在改善生產要素,以提升經濟潛在增速水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揮特大城市的集約優勢,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通過促進產學研一體化,發揮高校科研密集型城市優勢,進而幫助促進科技周期和科技革命,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我國當前除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外,西安、武漢、成都的科教優勢也十分明顯。下一步要大力推進企業與科研院所和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使得創新技術能夠快速地、大規模應用於生產和生活中。
二、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利用好人口質量紅利,促進人口流動
隨著我國逐步進入老齡社會,人口數量的紅利已於2010年達到峰值後,開始逐漸衰減。當前國家政策應該著重挖掘我國的人口質量紅利,因此,促使人口流動和勞動力市場的優化配置是一項重要舉措。新型城鎮化方案明確提出放寬大城市積分落戶政策,鼓勵地方政府人才戰略,有助於促進高素質勞動力流動,賦予高素質勞動力其特有的價值。
目前,各大城市都紛紛出臺人才落戶的優惠政策,各個城市間的「搶人大戰」,充分說明了高素質人才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在新型城鎮化的城市擴張中,通過擴大土地收益,促進城鎮化的發展
土地是影響經濟潛在增速的重要資源要素。處於新型城鎮化的大背景下,在城市的擴張過程中,可以推動土地增值,提高土地對於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可以通過發展城市群,培育更多的中心城市,減輕土地價值失衡,有利於提高土地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
四、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資本市場優勢,促使科研成果向商業應用轉化
科研成果和新技術只有大規模商用,才能帶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我國金融資源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深」,其他地區的金融發展不夠充分,所以要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資本市場優勢,建立區域金融中心,優化資源配置。另一方面,要加強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促進科技成果商業化。
總之,發展城市群、都市圈將是我國目前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必由之路。是未來中國城鎮化發展最終將形成的城市格局,它應該是以一個或多個特大城市為中心,所形成的一個個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城市群。而這些城市群的最終建成之時,也就是中國的新型城鎮化完成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