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城鎮化目前的發展趨勢及對經濟的影響

2020-12-16 熱點我見

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家,建國初期,90%的人口在農村,改革開放後我國的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1992年初,小城鎮發展理念的提出,揭開了中國城鎮化進入政策領域的序幕。

2012年,城鎮人口達到7.1億。黨的十八大以來,戶籍制定改革全面落地,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速。2012-2018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由35.33%提高到43.37%,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差距由17.24個百分點縮小到16.21個百分點。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發展正由速度型向質量型轉變的過程之中。

4月9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的重要文件。文件提出:要完善和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增強經濟發展優勢區域承載能力,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空間格局,形成高質量發展動力系統。

重點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縣城、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等,都是動力系統不同層級的功能節點,讓每個節點都能按照其比較優勢發揮最大功效,是動力系統的內在要求。

今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之年,同時又是百年不遇新冠疫情全球發生之年。我國的城鎮化建設面臨嚴峻挑戰和艱巨任務。截止到2019年底,中國城市常住人口8.48億,城市化率突破60%,達到了60.6%,綜合考慮中國國情和生活方式,中國城鎮化率的頂點預計在75%左右,因此當前中國的城鎮化進入尾聲,也可以說進入第二階段。

當前我國已經完成了城鎮化的第一階段任務。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以來,大批農村人口湧向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大城市,形成一波城鎮化的浪潮。在目前的城鎮化的第二階段,城市人口分布將會在國家的引導下調整布局,最終定型。

過去,我國推進城鎮化進程的指導思想是:限制大城市人口擴張、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實現區域均衡發展。此指導思想的目的是避免我國在城鎮化的進程中走上一些發達國家所走過的彎路。其中較典型的就是以英國倫敦為代表的「大城市病」問題以及拉美地區國家為代表的「貧民窟」的產生。

但城鎮化的實際運行效果卻並不盡如人意,發展質量未能達到預期目的,出現了不同城市發展的嚴重不平衡現象。出現問題的原因在於:該計劃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人口流動與城市發展的基本規律,僅靠行政幹預的手段難以遏制人口流動的內生趨勢。

從發達國家的例子看,絕大多數國家的人口都在向城市群、都市圈聚集,一般不會出現人口回流到小城市的現象,想要追求各城市之間的均衡發展是很難實現的。在大城市諸多優勢資源的吸引下,人們會持續湧入,大城市的人口擴張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限制大城市人口擴張,重點發展中小城市」的策略不利於經濟效率的提升。該策略相當於限制了人口、土地、技術、金融等要素的自然流動,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市場化的資源配置。從目前城鎮化的發展現狀看,三、四線城市的「人地不匹配」現象就是該計劃所導致的資源錯配的實例,是前期城鎮化進程中應該吸取的失敗教訓。

發展「都市圈」目前已經成為世界城鎮化發展進程中的普遍現象。目前,美國、歐洲國家、日本基本上都已形成入感以核心大城市為中心的都市圈。美國紐約都市圈、日本東京都市圈、英國倫敦都市圈、法國巴黎都市圈等都容納了國內大量人口,創造了巨大的產值,在世界形成了廣泛的影響力。

都市圈的房子幫助這些國家緩解了「大城市病」問題,進一步深入挖掘了城鎮化的潛力,為大城市的繼續發展注入了活力,促進了經濟效率的提升。當前我國城鎮化第二階段的任務,就是要逐步建設下列城市群,包括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長江中遊城市群、哈長、北部灣、中原、關中平原、蘭州-西寧、呼包鄂榆以及天山北坡、填中兩個邊疆城市群。

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率為60%,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預計隨著新型城鎮化推進人口流動的變化,2020年-2035年我國城鎮化率的平均增長率約為1%,到2035年我國城鎮化率水平可能達到75%。

從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角度看,經濟增長主要由三個因素決定,即技術水平(全要素生產率),要素投入(勞動力、資本、資源)以及組織方式。新型城鎮化也重在改善生產要素,以提升經濟潛在增速水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揮特大城市的集約優勢,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通過促進產學研一體化,發揮高校科研密集型城市優勢,進而幫助促進科技周期和科技革命,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我國當前除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外,西安、武漢、成都的科教優勢也十分明顯。下一步要大力推進企業與科研院所和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使得創新技術能夠快速地、大規模應用於生產和生活中。

二、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利用好人口質量紅利,促進人口流動

隨著我國逐步進入老齡社會,人口數量的紅利已於2010年達到峰值後,開始逐漸衰減。當前國家政策應該著重挖掘我國的人口質量紅利,因此,促使人口流動和勞動力市場的優化配置是一項重要舉措。新型城鎮化方案明確提出放寬大城市積分落戶政策,鼓勵地方政府人才戰略,有助於促進高素質勞動力流動,賦予高素質勞動力其特有的價值。

目前,各大城市都紛紛出臺人才落戶的優惠政策,各個城市間的「搶人大戰」,充分說明了高素質人才在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在新型城鎮化的城市擴張中,通過擴大土地收益,促進城鎮化的發展

土地是影響經濟潛在增速的重要資源要素。處於新型城鎮化的大背景下,在城市的擴張過程中,可以推動土地增值,提高土地對於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可以通過發展城市群,培育更多的中心城市,減輕土地價值失衡,有利於提高土地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

四、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資本市場優勢,促使科研成果向商業應用轉化

科研成果和新技術只有大規模商用,才能帶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我國金融資源主要集中在「北上廣深」,其他地區的金融發展不夠充分,所以要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資本市場優勢,建立區域金融中心,優化資源配置。另一方面,要加強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促進科技成果商業化。

總之,發展城市群、都市圈將是我國目前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必由之路。是未來中國城鎮化發展最終將形成的城市格局,它應該是以一個或多個特大城市為中心,所形成的一個個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城市群。而這些城市群的最終建成之時,也就是中國的新型城鎮化完成之日。

相關焦點

  • 城鎮化發展新趨勢:家庭化轉移比重提高
    我國城鎮化具備保持較快增長速度的基礎條件典型國家城市化發展的經驗表明,我國城鎮化保持較快增長的趨勢仍在,城鎮化快速增長的基礎條件仍在。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間偏離較大,結構轉變動能仍在。人口從農村進入城鎮,從農業進入非農產業,由此帶來的結構調整是經濟增長的巨大動能。
  • 「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任務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展望了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明確提出了「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任務,提出了新形勢下經濟什麼樣的發展、如何發展這個重大問題。
  • 馬光遠:中國未來30年的發展重中之重就在於城鎮化
    當前,房地產企業紛紛追求規模化經營,可以預見的是,萬億級別的房企不久即將出現,但在當前的房地產市場容量之下,增量模式似乎不久即將看到天花板,在此背景下,著名經濟學家馬光遠博士分析:中國未來30年的發展重中之重就在於城鎮化。
  • 23.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哪些困難和問題?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矛盾和問題主要有:    一、經濟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增長的內生動力尚待增強    我們目前面臨著十分複雜的國內外形勢。從國際來看,自美國金融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以來,目前世界經濟表現出某些緩慢復甦的跡象,特別是發達國家經濟,由於採取了一系列超常規解救危機的措施,他們正在逐步走出危機的最壞階段。
  • 城鎮化進程中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比較研究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差距呈現加速擴大趨勢。不僅如此,一個被統計數據忽略的差距正在對我國未來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產生重要影響,那就是城鎮化進程中城鄉居民房產價值的差異及其相關制度安排。
  • 重磅訪談: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發展新的方向
    ——新發展格局是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的戰略方向記者:新發展格局正在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中國熱詞」。但關於新發展格局,人們還有一些理解誤區,比如,有人認為,這只是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和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加劇影響而採取的被動應對和臨時之舉,不可持續。對此,您是怎麼看的?
  • 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預計到2025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65.5%,農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發布會獲悉,該報告包括1個主報告及綜合篇、經濟篇、社會篇、生態環境篇等4篇19個專題研究報告。「十四五」時期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轉折時期,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後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的承上啟下關鍵時期。
  • 新型城鎮化之產社城鄉一體化模式
    城鎮化是一個包括了產業開發與社會發展的系統工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面對傳統城鎮化中出現的問題,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四大要求,即解決好「人」的問題、產城一體化、城鄉融合化和優化城市格局。說到底,還是要以人為本。
  • 中國主題公園發展趨勢與前瞻|CAAPA分享
    雖然說我國旅遊產業持續發展的態勢不會改變,主題公園向上發展的基本趨勢也不會改變,但疫情帶來的變化也進一步強化了中國主題公園轉型升級的迫切性。 主題公園的路口 (一)行業發展與政策環境推動主題公園轉型升級 近年來,中國的旅遊業處於持續增長的趨勢中,並且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與日俱增,對品質化需求持續提升,中國旅遊市場的需求和供給都呈現除了多元化和加速升級換擋的趨勢。
  • 「十四五」時期我國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培育現代化都市圈
    [摘 要]        培育現代化都市圈是堅持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進一步調整優化新型城鎮化空間布局,推動城市群主體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本文重點分析了我國城鎮化空間格局的特徵和趨勢,辨析了都市圈、城市群與新型城鎮化的內在邏輯關係,並分析了我國都市圈培育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了「十四五」時期培育現代化都市圈的基本思路和對策建議。
  • 我國休閒體育的時代特點與發展趨勢
    三我國消費變革對休閒體育驅動的影響 我國改革開放40餘年,期間經歷了四次消費革命。如果我國進入到休閒和休閒體育帶動消費的時代,將會拉動我國消費增長進入數萬億級別的增長。美國人均體育消費從70年代的50美元增加到目前近700至800美元的水平。我國目前人均體育消費大概是在800元到1000元人民幣左右,我國體育消費還有非常大的潛能沒有被開發出來,至少還有60%至70%的體育消費空間有待激發。休閒體育促進體育消費,體育消費也將推動休閒體育的發展。
  • 河南等十省份城鎮化潛力最大 房地產開發商已在深挖布局
    原標題:這十個省份城鎮化潛力最大!房地產開發商已在深挖布局作者:林小昭 馬晨晨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2019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0.60%,比上年末提高1.02個百分點。這也是我國城鎮化率首次突破60%大關。
  • 劉俏:從5大趨勢看中國經濟的未來
    劉俏分析了當下中國經濟發展五大趨勢:趨勢之一,全要素生產率成為增長最重要動能;趨勢之二,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位置向上遊邁進;趨勢之三,強大的國內市場與消費的基礎作用;趨勢之四,有效市場、資源優化配置與提升投資收益率;趨勢之五,提高居民收入佔比,消除城鄉二元結構。他表示,這五大趨勢很大程度會決定中國經濟未來的需求情況,從而驅動產業格局的形成與變遷。
  • 「十四五」中國城鎮化怎麼建?專家學者建言獻策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0月28日訊(記者 馬常豔)「十四五」時期,我國城鎮化之路怎麼走?城市發展圖景將是怎樣的?又如何激發城市發展的新動能?10月25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共同主辦的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20年會在北京召開。
  • 付崇蘭:城鎮化並不是要徹底消滅「三農」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城鄉發展規劃院院長付崇蘭13日在京表示,工業化和城鎮化並不意味要徹底消滅「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在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同時,仍要通過「以工哺農,以城帶鄉」全面改善「三農」。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城鄉發展規劃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當日聯合在京主辦「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建設小康社會」研討會。
  • 我國2008~2019年間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及其經濟社會影響
    內容提要:近十餘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出現了一系列歷史性轉折和階段性新特徵,特別是社會階層結構的持續深刻變化,對經濟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然而,網際網路的發展催生了一大批新型網絡工作崗位,如個體的、形式多樣的網絡直播、網店經營、網上代購、短視頻製作、「慕課」、網約車等從業人員發展異常迅猛,並對傳統的就業方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和衝擊。在職業階層結構中佔到5.6%的比例,意味著自由職業者這個群體目前已經達到3900萬人。
  • 2020鎮博會,以華僑城為例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
    2020年,是《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2014-2020)》的收官之年。10月16至21日,一年一度的中華文化促進會文化城鎮博覽會(簡稱「ICTE鎮博會」)也將繼續精彩呈現,為收官之年獻上新型城鎮化發展之經驗與成果。同時,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下,啟動新型城鎮化「以人為本」的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 我國港口行業發展模式探討
    近年來全球經濟逐步企穩,但國際貿易需求整體上仍復甦乏力,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因此,加強貿易活動,充分發揮港口功能,可以調節區域經濟發展、保障社會穩定。識別港口行業特徵及影響因素、釐清其發展模式,是發揮港口功能、促進貿易活動、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保障。
  • 我國老年旅遊業發展現狀和趨勢研究
    該課題對我國老年旅遊業進行系統研究和梳理,為我國老年旅遊業進一步發展提出建議。1 我國老年旅遊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目前,我國老年旅遊市場需求巨大,2018年老年遊客的平均出遊時間為5天,人均消費超過3600元,老年旅遊消費已經是一個約萬億元的市場。
  • 劉尚希:推進城鎮化要學會「打飛靶」
    推進城鎮化要學會「打飛靶」劉尚希(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十四五」時期,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趨勢仍會繼續。各項公共政策要進一步「瞄準」流動變化的人口分布來動態匹配基本公共服務,在建設項目規劃、資金投入方向、轉移支付坐標、公共消費供給等方面做出相應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