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大公。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港口作為交通運輸系統的樞紐,在貨物裝卸、存儲、運輸及交通工具轉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全球經濟逐步企穩,但國際貿易需求整體上仍復甦乏力,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因此,加強貿易活動,充分發揮港口功能,可以調節區域經濟發展、保障社會穩定。識別港口行業特徵及影響因素、釐清其發展模式,是發揮港口功能、促進貿易活動、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保障。因此,本研究著眼於港口行業特徵,識別並分析影響其發展的有利及不利因素,進而對中國港口行業未來發展進行展望,以期為港口行業深入研究提供有益借鑑。
一、港口行業特徵
(一)周期性、區域性
港口運輸是經濟的晴雨表,港口行業具有與宏觀經濟形勢類似的周期性。港口主要服務於相應的經濟腹地,經濟腹地的產業結構直接決定港口的產品結構,因此港口行業呈現明顯的區域性,但隨著集疏運體系完善程度的提高,港口經濟腹地範圍將不斷擴大,其區域性相應減弱,目前我國寧波—舟山港、上海港等大型深水港已直接參與國際競爭。由於區域經濟結構的不平衡,具體港口的經營周期性也受到相應區域經濟波動的影響。
(二)不可再生性
即壟斷性,這是港口行業最大的特徵。優良地理位置的岸線資源是歷來爭奪的焦點,如果一個港口的地理條件優越,甚至可以依靠港口誕生一個經濟體、產業群或工業帶。雖然技術進步可以允許人類建設人造島和人造港,但成本過高,一般這樣的運作是不能承受的。
(三)依賴性
宏觀層面上,港口行業與國內國際宏觀經濟存在比物流行業其他環節更強的相關性;微觀層面上,港口只是物流體系中的一環,負責貨物的儲存和裝卸,相比鐵路和公路運輸而言,它很難獨自形成完整的價值鏈。港口的運營涉及眾多配套設施和配套機構的建設,例如鐵路、公路等設施,駐港的檢驗檢疫、消防等機構。只有在整個價值鏈的協同作用下才可能取得競爭優勢。
(四)高度成熟化
由於上千年的發展,無數的經驗教訓已經讓港口行業高度標準化。貨物的到港、進閘口、堆場管理、裝卸管理和出閘口是港口的標準流程,各個港口都在這個大框架進行不斷的微調以改進效率,整個港口行業原始業務的創新難度較大,創新空間較小,需從產業鏈進行延伸和整合以擴大盈利。
(五)規模經濟特徵
港口由於投資規模較大,固定成本佔比較高,而變動成本相對較小,因此同類產品的產量越大,平均成本就會越低。就港口本身而言,規模經濟主要表現在港口泊位大小、航道的水深、港口面積以及同類產品運量等基礎特徵對港口業務的影響。
(六)集團化特徵
港口行業跨區域發展趨勢明顯,而且服務類別日益增多,集團化特徵顯著。港口集團人員眾多,組織結構複雜。港口集團下屬企業從資產結構上有全資子公司、控股公司、參股公司以及合資公司等。從區域結構上有區域內經營公司、跨地區經營公司、跨境經營公司等;從下屬企業所涉行業結構上有碼頭公司、物流公司、航運服務公司、投資公司等。
二、港口行業發展的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分析(一)有利因素分析
水上運輸具有無法替代的優勢即壟斷性
水上運輸包括內河運輸和海洋運輸,18世紀曾在交通運輸業中佔主要地位。隨著現代物流業的發展,陸運、空運的便捷性和運輸能力早已得到顯著提高,但在大宗貨物、遠距離運輸方面,水上運輸投資小、運載量大、佔地少、成本低的優勢仍然無法替代。隨著全球經濟增長及一體化程度提高,作為水上運輸的樞紐,港口行業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中國經濟規模持續發展以及市場需求的日益擴大
根據2016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7.7萬億人民幣,較2014年增長6.90%。儘管受全球經濟復甦乏力,面臨下行風險,我國經濟中存在的結構性矛盾仍未有效緩解,產業轉型升級面臨巨大壓力,同時我國經濟增長也將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但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大趨勢仍未改變。
目前,我國經濟結構仍以製造業為主,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金屬礦石、石油、煤炭等大宗物資的市場需求將繼續上升,但我國石油、鐵礦石等戰略資源儲量相對貧乏,開採技術比較落後,對外依存度較高。而且,我國戰略物資儲備基地的布局和建設仍處於初級階段,因此,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我國大宗物資的進口量仍將呈上升趨勢,這將有效拉動大宗物資海洋運輸業務的增長。另一方面,我國出口導向型經濟結構以及貨櫃化率的提高將形成港口行業貨櫃業務穩定的市場需求。
國家和地方政策支持
港口行業是交通運輸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政府對港口行業高度重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大力推進長江等內河高等級航道建設,推動內河運輸船舶標準化和港口規模化發展。完善煤炭、石油、鐵礦石、貨櫃等運輸系統,提升沿海地區港口群現代化水平」,並且對「由省級以上政府投資主管部門核准的沿海港口萬噸級及以上泊位、內河千噸級及以上泊位、滾裝泊位、內河航運樞紐新建項目」給予「三免三減半」的企業所得稅優惠。
《交通運輸部關於加快「十二五」期間水運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提出「興內河、優港口、強海運」的總體思路,加快水運基礎設施、運輸裝備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現代物流發展和綜合運輸體系建設,不斷提升水運發展的質量、效益、競爭能力和服務水平,促進水運科學發展、安全發展。
(二)不利因素分析
全球經濟復甦動力不足
目前,世界主要經濟體特別是美國經濟復甦跡象仍不明朗,根據美國商務部發布數據,2015年四季度美國國內實際GDP環比增速為1.0%,低於上季度增速2.0%;同比增速為1.88%,低於上季度增速2.1%,也低於2014年同期的2.5%。由於2015年四季度國際貿易在美國GDP中佔3.45%,拖累GDP增速0.25個百分點,成為GDP增速放緩的重要原因。從總體來看,2015年下半年美國國內GDP增速較2014年下滑顯著,經濟增長有所放緩。
2016年2月27日,GDP佔全球經濟的90%,貿易額佔全球80%的20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上海會議發表公報認為,「多數發達經濟體的經濟活動將繼續溫和擴張,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增長將保持強勁」;「全球經濟繼續復甦,但依然不均衡,且未達到我們對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的雄心水平」;「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和脆弱性加大。此外,對全球經濟前景進一步向下修正風險的擔憂日益增加」。全球經濟繼續溫和復甦,但仍不樂觀是全球主要經濟體對未來經濟形勢的普遍共識。在全球經濟溫和復甦情況下,國內外需求的延續疲弱態勢將影響港口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經濟腹地競爭激烈
近年來,隨著各港口加大投資,港口行業產能不足的現象得到緩解,但各港口腹地重合範圍的逐漸擴大以及港口服務同質化的特點進一步加劇了港口對同一經濟腹地貨源的爭奪。但另一方面,港口行業的整合進程加快,這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港口行業的整體競爭力。
可成片開發深水岸線資源日益緊缺
可成片開發的深水岸線資源是港口持續發展的基礎。我國沿海岸線長1.8萬公裡,居世界第四位,但適於建設大型碼頭泊位的深水岸線相對稀缺。改革開放之初,各地港口開發缺乏統一的科學規劃,不少港口業務功能單一,其岸線利用率相對較低,並且影響到周邊岸線的後續開發。隨著經濟規模繼續擴大,以及國際船舶趨於大型化、港口泊位趨於深水化,深水岸線資源日益緊缺逐漸成為制約我國港口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配套的鐵路、公路運輸能力過低
港口作為水陸交通的樞紐,其上下遊的鐵路、公路、水運系統的運輸能力直接制約著港口的運輸規模與運輸效率,目前,與港口行業配套的鐵路、公路運輸能力建設相對滯後,需加快推進主要港口、鐵路和公路貨運站場、物流園區等貨運樞紐的集疏運網絡建設。加快高速公路與主要貨櫃港區、沿海港口與內河運輸的連接,推進鐵路疏港支線及聯絡線建設。
三、中國港口行業發展前景
中國港口行業仍將保持增長
港口行業發展與國民經濟、國內外貿易的發展密切相關。中國經濟增速雖然短期有所回落,但長期仍將保持持續較快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仍將不斷加速,可以直接帶動煤炭、石油、礦石等大宗原材料的需求,從而驅動中國港口的煤炭等大宗散貨業務的發展。
港口泊位大型化、深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由於高效節能的產業政策導致船舶大型化是近年全球航運業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船舶大型化使得港口行業進一步降低成本並增強了競爭力。雖然成片深水岸線的開發已經遭遇瓶頸,卻阻擋不住港口往大型化、深水化的程度繼續發展,並因此不斷提高航道、碼頭、周圍配套設施等硬體設施的能力和現代化水平。
港口企業向綜合型物流企業發展
綜合化物流中心是現代港口的基本特徵,也是現代港口功能拓展的方向。為適應當代經濟貿易的發展,中國港口企業已經開始由單一的碼頭運營向綜合物流運營商發展,為客戶提供諸多方位的物流增值服務,這也是為了避免港口行業高度成熟化所帶來的弊端,同時這也必然會使港口的範圍進一步擴大,帶來更加激烈的腹地經濟的競爭。
港口整合進一步加速
港口的建設和經營具有投資大、建設周期長的特點,又具有競爭性,是一個規模效益明顯的行業。近年來我國港口產能擴張使同一區域港口的競爭程度提高,進一步增加了區域港口整合的必要性,在交通運輸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的推動下,我國港口整合將進一步加速。
文/王天極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大公
(責任編輯:任剛 H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