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稱中國科幻小說處於黃金時代:打入主流英語世界

2021-01-10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3月2日報導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2月27日刊登題為《中國科幻小說處於黃金時代》的文章,作者拉維·蒂達爾。全文如下:

2000年,我在成都參加了由《科幻世界》雜誌組織的科幻作家年度會議,每天的議程都必然由中國官員代表發表的長篇講話開啟。與會的許多作家都很年輕,賓館也很樸素,大家一杯又一杯地喝著茶。

儘管歷史已有百年,但在當時,中國的科幻小說在西方鮮有人知。然而,15年後,當時參會的一位作家——名叫劉慈欣的計算機工程師,此時距他出版個人首部長篇小說還有兩年——憑藉小說《三體》(由劉宇昆翻譯)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當我從中蒙邊境坐夜車抵達北京時,我還是一個留著長發的背包客。作為科幻作家,我想知道中國的科幻圈中能有些什麼。我在處於發展初期的中國網絡上能找到的只有吳巖教授的郵箱地址。他當時正在教授中國唯一有關科幻小說的大學課程,主要內容與阿瑟·查爾斯·克拉克和艾薩克·阿西莫夫有關。這門課程對我而言似乎有些過時,不過這倒也在意料之中。但是,吳巖比他的教材要高明得多,並且他誰都認識。在之後的一些年中,我有幸親眼見證了中國科幻小說進入主流英語世界的過程。我也有幸能夠盡到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出版了一系列中國科幻小說的首個英譯本。

縱觀中國科幻小說史,撼動中國其他領域的政治力量同樣也對科幻小說造成了影響。在二十世紀最初的十年中,外國科幻小說(主要是儒勒·凡爾納和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的作品)最早的中譯本(最初譯自日語)開始在中國出現。在接下來幾十年動蕩的革命歲月中,中國幾乎沒有本國的科幻小說出版。就這一時期的中國科幻小說而言,在西方最出名的可能要屬老舍的《貓城記》(1932年)。這部小說描寫了一位人類太空人在火星上緊急降落並遇到生活在那裡長得像貓的外星人的故事,諷刺了舊中國正在消亡的社會秩序。

1949年共產黨時代的開啟使得中國開始大量翻譯蘇聯科幻小說,有「俄羅斯儒勒·凡爾納」之稱的亞歷山大·別利亞耶夫的作品特別受歡迎。共產黨時代的開啟也使得人們開始致力於創作一種能夠在追求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過程中推動科學發展並促進科學成就達成的文學作品。儘管這類作品中的大多數都是為兒童創作的,但其中仍然充滿了政治內容。

被一些人視為「中國科幻小說之父」的作家鄭文光為兒童創作過很多科幻小說,也寫過一些廣受歡迎的非小說作品。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鄭文光受了很多苦。曾在北京天文臺做過研究員的鄭文光寫道:「我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筆,前往農村。我成了農民,忙著種水稻,餵牲口。」

我的老朋友吳巖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還是一個孩子,但在這一時期他對科幻小說的熱愛就已經開始湧現。他回憶道,當時書都被禁了,只能偷偷地跟人交換,偷偷地讀。

鄧小平在1978年掌握了大權。他扭轉了他的前任的經濟政策,開啟了一段快速發展並且與西方關係得到改善的新時期。在這樣的環境中並且在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論述的推動下,科幻小說之花得以再次綻放。到上世紀末,中國科幻小說開始進入黃金時代。

著名科幻作家、雨果獎得主劉慈欣在第七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頒獎儀式前籤名。 新華社記者李一博攝

相關焦點

  • 《三體》日文版風靡日本 日媒:中國科幻小說走向世界
    參考消息網8月3日報導日媒稱,累計銷量超過2000萬冊的中國暢銷科幻小說《三體》日文版發售。日文版《三體》在日本出售一個月銷量就突破了10萬冊,在近年的海外科幻小說中創下了不俗的成績。但在東方,特別是中國重視集體主義,大家齊心協力朝著共同的目標奮鬥。從法國作家凡爾納的《地心遊記》、克拉克和韋爾斯等的經典科幻小說、到日本的小松左京和田中芳樹的《銀河英雄傳說》,都是劉慈欣喜歡的作品。他還看了新海誠導演的動畫片等。科幻小說起源於歐洲,在美國得到發展,目前在中國備受關注。
  • 科幻史話09 美國科幻黃金時代的作家們
    四大才子之外,還有一大群才華橫溢的作家用他們的科幻小說,為黃金時代添磚加瓦,共同營造出無比璀璨的黃金時代。這些作家各有特點,各有所長。對有些作家來,科幻的「科」必不可少。對另一些作家來講,科幻的「幻」才是最重要的。他們更願意做夢的主人,傑克.萬斯就是其中之一。傑克.萬斯很少在敘事結構上玩弄花巧,基本都用簡單直接的單線單向敘述。
  • 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艾薩克·阿西莫夫(英語: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家、科普作家、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題材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等許多領域,與儒勒·凡爾納、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並稱為科幻歷史上的三巨頭,同時還與羅伯特·海因萊因、亞瑟·克拉克並列為科幻小說的三巨頭。同時也是著名的門薩學會會員,並且後來擔任副會長。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和《機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譽為「科幻聖經 」。
  • 全球三大科幻小說鼻祖,你知道嗎?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爵士,(1917年12月16日-2008年3月19日),是英國作家、發明家,尤其以撰寫科幻小說聞名。他與艾薩克·阿西莫夫、羅伯特·海因萊茵並稱為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克拉克最知名的科幻小說作品是《2001太空漫遊》。該書由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於1968年拍攝成同名電影,成為科幻電影的經典名作,後來該片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技術的裡程碑」 。
  • 盤點世界十大科幻小說家,你都認識嗎?
    他創作的科幻小說對該領域影響深遠,如「時間旅行」、「外星人入侵」、「反烏託邦」等都是20世紀科幻小說中的主流話題。1895年出版《時間機器》一舉成名,隨後又發表了《莫洛博士島》、《隱身人》、《星際戰爭》等多部科幻小說。
  • 《科幻世界》姚海軍:一百年前的科幻小說竟然寫了這些
    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中國科幻的五個瞬間」,「瞬間」這個詞可能不太準確,但是可能大家看過科幻小說的都知道,科幻常常描述的都是大尺度的事件,空間非常遼遠,在時間上的尺度也是一樣,百年一瞬,實際上像我講的這個中國科幻史的五個片段,最長的也就二十幾年,和這樣的大尺度相比,其實連一瞬都算不上。第一個瞬間是清末民初,中國科幻的萌生。
  • 中國為世界科幻貢獻獨特價值
    《三體》的持續火熱以及劉慈欣、郝景芳等中國科幻作家獲得國際獎項,表明中國科幻文學開始為世界所關注,並為世界科幻貢獻著獨特的世界觀和「東方哲學」。2019年7月15日,中國科幻小說《三體》的日文版在東京目黑區一家書店銷售。新華社記者郭威 攝「西方作品中往往會有一個『孤膽英雄』的形象,但中國科幻作品中卻很少去突出一個人。
  • 科普向|中國科幻發展史
    這種「利用科幻小說進行科學普及」觀念的泛濫,還受到大量引進蘇聯科幻小說理論的影響,並被中國政治生活中一些不可理喻的因素所強化。【以下會詳細講到】可以說,從1902起到1979止,中國科幻創作一直處於某種「功利主義」的時代。其將科幻文學中的「科普功能」不適當地誇大,使其成為創作的主導價值。
  • 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小說,但科幻小說已不在那裡
    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小說的腳步。這句話在2018年顯得更為合適。科幻小說與世界。它們創造了彼此。外部世界對科幻小說的影響顯然更加巨大,但科幻小說對世界的影響卻更有針對性。兩者扯平了。況且,我們生活在一個科幻的世界裡,這一點毫無爭議。
  • 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小說的腳步丨詹姆斯·岡恩去世
    作為美國科幻黃金時代最後的見證人,詹姆斯·岡恩同時也是對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以及這個世界給科幻所帶來的影響最為敏感的人。對於岡恩來說,科幻小說始終都是「變化的文學」,「其本身正是變化的最好例證」。正如岡恩所說,《交錯的世界》是一部科幻小說圖史,但這部書所展現的不僅僅是插圖和歷史,還有一種獨特的成書方式:通過梳理科幻小說的成因以及影響其後續發展的各種因素,來對科幻小說加以闡釋。《交錯的世界》試圖給科幻小說下一個定義,指出科幻小說與其他小說類型(如奇幻小說、烏託邦小說和「主流」文學)之間的差別,並說明科幻小說是如何發展到今天,又是如何發揮自己的作用的。
  • 中國科幻界走向世界的領頭人,科幻小說《三體》的作者——劉慈欣
    就在2006年,科幻作家劉慈欣在他業餘時間所創作的長篇科幻小說《三體》,開始在《科幻世界》雜誌上面連載,並且很快的就受到各方科幻迷的熱烈追捧。於是劉慈欣趁熱打鐵在2008年和2010年又相繼的出版了《三體》系列的第二部和第三部《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
  • 劉慈欣:美國是世界科幻中心 中國科幻市場還沒啟動
    美國是世界科幻中心 對外抱有天生的輕視感   北青報:您的《三體》英文版在海外評價不俗,我看最近《紐約客》雜誌將您喻為「中國的阿瑟·克拉克爵士」,認為您的小說是對極限問題的哲學思考。這次又入圍星雲獎,您覺得中國科幻小說和西方現在處於一種什麼關係?
  • 劉慈欣:科幻的原力
    本書準確地再現了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時代特徵,那時,世界已經進入電氣時代,技術開始顯示出它改變生活和世界的巨大力量,並帶來日新月異的變化;同時,科學也在產生著革命性的突破,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出現,讓人們眼中傳統的世界圖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宇宙開始以更神奇的面目出現。另一方面,科技尚未像今天一樣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後來的許多劃時代的技術突破尚在孕育中,科技的負面作用也尚未充分顯示出來。
  • 科幻之路,就在眼前 ——永遠的詹姆斯·岡恩
    作為上個世紀科幻黃金時代最後一位見證者,這位97歲高齡科幻作家的離去,也許代表了那段傳奇歲月最後的落幕。沉痛悼念一代科幻大師詹姆斯·岡恩(1923—2020)詹姆斯·岡恩是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家、編輯和評論家,堪薩斯大學英語教授,該大學科幻小說研究中心主任,前美國科幻奇幻協會主席。
  • 劉慈欣:科幻的原力_文化課_澎湃新聞-The Paper
    編者按:著名科幻小說作家、編輯、學者和評論家,前美國科幻奇幻協會主席詹姆斯•岡恩於2020年12月23日去世,享年97歲。作為美國科幻黃金時代最後的見證人,他同時也是對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以及這個世界給科幻所帶來的影響最為敏感的人。
  • 從《三體》眺望中國科幻出海遠景
    1、海外讀者熱評「只有中國作家才寫得出」在《三體》走進日本前,劉慈欣並非信心十足,雖然在英語世界銷售火爆,亞洲一些地區卻反響平平,比如韓國版《三體》第一部只賣出400本。然而,近4個月來在日本的火熱情況完全打消了劉慈欣的這種顧慮。
  • 世界科幻「三巨頭」,是怎樣煉成的?
    文/賀培峰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被稱為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三位偉大人物,美國的羅伯特·海因萊因、艾薩克·阿西莫夫和英國的阿瑟·克拉克,被稱為世界科幻「三巨頭」。自小對科幻的追求、紮實的科學基礎,以及親身的經歷,造就了他們,讓我們不妨看看這三位巨頭是如何煉成的?不僅僅是科幻家,也是科學家、未來學家!
  • 人類未來會選擇英語還是漢語?這部中國科幻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進入近代以來,隨著中國的衰落,以及現代計算機的崛起,很多語言學家,包括很多中國人都認為漢語相對於英語是一種過時的語言,並不適合人類未來。因此,在以西方為主流的科幻文學中,都很自然的把「英語」作為未來人類統一使用的標準語言,全世界人民好像也從來沒感覺有什麼不妥,直到一部叫《三體》東方科幻橫空出世。
  • 在時代巨變中追尋中國科幻的「原力」
    ;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劉慈欣將之發揚光大,寫出了中國氣派的「星空浪漫主義」,激勵我們奮勇前行,也使中國科幻走向世界。岡恩編選的讀本《科幻之路》啟蒙了無以計數的讀者。早在1997年,該書就被譯介成中文,成為許多中國讀者了解世界科幻的重要指南。他的另一本著作《交錯的世界:世界科幻圖史》則系統地述說了科幻文學的由來與演變。該書初版於1975年,直到2020年才推出中譯本。儘管時隔45年,仍然令人激動。
  • 中國科幻文學歐洲受熱捧
    法國《二十分鐘報》刊文向讀者推薦,稱這是一部「集歷史學、物理學和哲學思考為一體的優秀科幻小說」,兼具科幻與文學之美,值得閱讀。法國《圖書世界》雜誌則稱該小說與西方科幻文學的情節與思路不同,令人耳目一新。法國南方文獻出版社又於接下來的兩年出版了《三體Ⅱ·黑暗森林》及《三體Ⅲ·死神永生》的法文版,同樣在文學市場表現搶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