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移防的第二場「遷徙」:官兵如何消除「水土不服」

2021-01-20 中國軍網

兩年前開始的那場「脖子以下」改革中,許多部隊都經歷了轉隸移防。部隊在新駐地駐紮下來,很短的時間就能完成,但官兵要在新的營盤紮下根來,則像移栽的樹木一樣,也需要一個過程。有人說,如果把千裡移防比作一場遷徙的話,那麼每名官兵及其家庭適應移防後新狀態的過程,則是第二場「遷徙」。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導——

部隊移防近兩年,有的改變仍然在路上——

第二場「遷徙」

■王 遲 雷兆強 聞蘇

部隊移防已近兩年,妻子和女兒第一次來到新駐地探親,第77集團軍某旅四級軍士長程加彬欣喜不已,特意抽出空來帶著妻女逛逛營區,讓她們看看「新家」。

一家四口剛走過家屬樓的拐角,5歲的女兒就有新發現。「看,幾棵『枯樹』!」孩子指著一片小樹林大聲喊道。

那是7棵碗口粗的杉樹,每一棵都被3根圓木牢牢支撐著。時近初夏,周圍的樹木都已鬱鬱蔥蔥,這7棵樹的斷枝上只「點綴」著些零星的綠葉,不仔細看,的確像已枯死。

「這些樹移栽不久,不是死了,是還沒扎好根呢……」程加彬忙不迭向孩子解釋。這7棵樹,對於他和全旅的官兵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

在2017年的那場「脖子以下」改革中,程加彬所在的單位揮師南下,機動1000多公裡,與其他幾支隊伍合編組建了現在的旅隊。

官兵們在新營區種下7棵杉樹,在每一棵樹的根下埋上從老營區帶來的土壤,寓意跟小樹一起在新駐地紮根成長。

為了讓這些樹儘快成活,官兵們精心呵護,找來圓木撐著、買來營養液「打點滴」、剷除樹下雜草……可即便如此,大家還是低估了一棵樹在移栽後生根發芽的難度。

樹猶如此,普通一兵要從西北黃土地「紮根」到南方紅土地又何嘗不難。「軍人的背後是國,軍人的背後也有一個家。」回想起近兩年來的日子,程加彬感慨:「不僅是我要適應新的環境,我們一家人都要適應新的改變。」

某種意義上,移防不僅是地理空間的轉換,更是一種工作生活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切換。

有人說,如果把千裡移防比作一場遷徙的話,那麼每名官兵及其家庭適應移防後新狀態的過程,則是第二場「遷徙」。

第一場遷徙,一聲令下,他們打起背包就走,一天一夜便跨越千裡。

第二場「遷徙」,近兩年來,他們依然在路上,直到時間把改變變成習慣,把習慣變成自然……

因為部隊移防,四級軍士長宋文春的妻子分娩時他不在身邊,女兒一歲多才第一次見到爸爸。今年端午節前夕,妻子又帶著女兒來新駐地探親,宋文春想藉此機會好好補償妻子女兒。田浩龍攝

1

新房鑰匙還沒拿到手,一家人已各奔東西

兩年前的那個夏天,滾燙的日子在很多官兵心裡都打下了烙印。

旅政委蒲毅也不例外。當時,在某部任職的他突然接到了擔任某旅政委的命令。這個旅是新組建的,接到命令時,他「手下沒有一兵一卒」。他得馬不停蹄趕到西北,去迎接素未謀面的幾千名官兵。

越野車在廣袤的黃土地上疾馳,車窗外,祁連山脈起伏綿延,蒲毅心中緊張而又充滿期待:部屬們都是什麼樣的?未來,大家將融合成一支什麼樣的部隊……

在蒲毅的目的地——某團營區,挺拔的行道樹下,幾個戰士穿戴整齊,正在合影留念。移防的消息一個月前已經宣布,儘管沒人知道什麼時候開拔、去哪裡,但自從門口的哨兵不再是本單位的戰士,很多人便隱約感到:也許,下一秒就要出發了。

家屬院差不多要搬空了。按照要求,全團六七十個隨軍家屬也要離隊。一名四級軍士長把家具「扔的扔,送的送」,然後請假把妻兒送回老家。

幹部王華的女兒從一出生就跟著他在家屬院裡長大,隨軍的妻子是一名醫生。為了給這個家「一個窩」,王華東拼西湊攢足一筆錢,在駐地市裡買了一套房子。沒想到,新房鑰匙還沒拿到手,一家人已各奔東西。

連長呂明生的妻子李蕭寒是哭著離開家屬院的。幾個月前,她辭去工作來到部隊與丈夫團聚,並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在駐地又找了一份工作。可沒過多久,移防的消息傳來,從老家一路追到部隊駐地的她只好又原路返回……

宣布移防命令的時刻終於到了。移防誓師動員大會召開時,列兵魚文彥站在整齊的隊列裡,軍姿挺拔。他突然想到了新兵下連前的那次列隊,那時,也有一個未知的地方在等著他,此刻,曾經陌生的遠方已被他視作「第二故鄉」。

嘹亮的軍歌在操場上響起,緊接著,政委蒲毅站上前臺,帶著官兵一起高喊戰鬥口號。蒲毅認真看了看這些陌生的部屬,一個個堅定的眼神令他至今感動:「說走就走,眼裡看不出一絲猶豫,多可愛的戰士,多好的兵啊!」

就在這一天,幾百公裡外,幾支合編隊伍中距離最遠的一支已經出發了。出發時,馬路兩側,站滿了送行的戰友,送行隊伍的後面是一群抱著小孩的家屬。三級軍士長汪利江的妻子也在其中,她懷裡抱著的孩子剛出生不到一個月。

「那感覺,就像是妻子送丈夫上戰場。」出發前,汪利江親手將駕駛了18年的坦克封存入庫。一個月後,營區將移交給新的部隊,妻子和孩子也將離開。

上士楊程輝安心地踏上了徵程。臨行前,妻子專門發來簡訊告訴他:「你忙你的不用管我,家裡都好著呢!」

直到移防結束幾個月後,楊程輝才知道,遠在老家的妻子那時候正愁得焦頭爛額:婆婆突發腦溢血,生活不能自理,兒子才一歲多,她每天照顧一老一小,晚上哄完孩子睡覺,還要給婆婆做兩個小時的康復按摩……

在準備登上火車的隊伍中,軍醫張紅豔手推一輛嬰兒車十分顯眼。孩子不到兩歲,移防命令宣布時正發著高燒。移防紀律要求全體官兵必須統一行動。家人都不在身邊,孩子交給誰照看?徵得單位領導批准後,張紅豔把心一橫,帶著咿呀學語的女兒,和幾千名戰友一起奔向了未知的遠方。

火車站內,移防的列車即將開動,軍醫張紅豔帶著發燒的女兒和戰友們一起奔向未知的遠方。劉波攝

2

「你去哪我就去哪」,一句承諾飽含萬千不易

新營區家屬院裡的陽光正好,身懷六甲的張怡然扶著肚子,想到院子裡轉轉。再過不了多久,這支移防後的部隊,將見證又一個軍娃在新的駐地誕生。

張怡然的丈夫張友新是旅保衛科幹事。兩年前,新婚不久,丈夫就跟隨部隊來到這裡。張怡然猶豫了大半年,最終還是辭掉工作,追隨丈夫,離開了土生土長的老家。

「你去哪兒,我就去哪兒!」和無數的軍嫂一樣,張怡然也曾這樣對「不安定」的丈夫許下愛的承諾。然而,這句話真的要變為現實,她才發現其中的不易。潮溼悶熱的氣候、陌生的人際關係、聽不懂的方言……剛走進部隊駐地所在的那座小城,西北姑娘張怡然感覺「渾身都不自在」。

好在住在家屬院的軍嫂不止她一個人,家住對門的軍嫂楊榮,成了她的榜樣。

楊榮是最早一批住進來的家屬之一。她記得,當時原單位留下的這座小院子裡雜草叢生,「草比人都高」;家屬房內瓷磚掉了,燈泡也沒有。楊榮就帶著兩歲的女兒,如燕子壘窩,一點一滴搭建新家:換馬桶、貼瓷磚、修洗衣機……

張怡然剛來隊時,新家簡陋得連床都沒有。丈夫去外地駐訓了,她就在地上鋪個墊子,帶著腹中的孩子睡下去。

聊起那段日子,軍嫂們都開玩笑說自己是「女漢子」,甚至還要較出個高下。

女人堆中,張怡然激動地講述自己的「事跡」,好像生怕說慢了,「榮譽」就會被人搶走。說這些的時候,她神情輕鬆,仿佛說的是別人的故事。

正說著,家屬院來了一輛越野車。張友新從外地扶貧回來了,第一時間便回家看看有孕在身的妻子。

在大家的起鬨下,張怡然拿丈夫取樂:「你天天扶貧,你也來扶下我這個『貧困戶』唄!」

「我工資卡不就在你那裡麼!」張友新呵呵傻笑,心中卻對妻子的犧牲付出一清二楚。為了一家人團聚,張怡然辭掉了之前在省城大銀行的工作,如今在這個小縣城的一家支行當臨時工,每月基本工資只有一千多元。

「你去哪兒,我就去哪兒。」這句話裡蘊藏的堅決、勇氣、犧牲和無奈,每個移防後的軍人家庭都有一份自己的註解。

前年,程加彬晉升為四級軍士長,達到了家屬隨軍條件。然而,申請家屬隨軍的報告還沒批下來,部隊就移防了。以前的駐地屬於艱苦邊遠地區,移防到新的駐地後,駐地環境改善,隨軍條件隨之提高。這一新情況,程加彬過了好久才小心翼翼地告訴妻子——「等了那麼久,等來的卻是下一場等待,怕她傷心……」他說。

丈夫從家門口移防到千裡之外,軍嫂劉小雯看上去倒是波瀾不驚。「遠近都是我一個人,都一樣。」結婚10年來,丈夫大部分時間都不在,她獨自一人照顧老人和兩個孩子,早已習慣了為整個家庭遮風擋雨。

移防之際,士官李志亮的妻子李文婷突然被檢查出癌症。為了不成為丈夫的拖累,在最艱難的日子裡,頭髮脫落、癱瘓在床的李文婷,開始了艱苦而漫長的恢復訓練。

從走路都困難,到完成3公裡長跑,再到半程馬拉松,這位軍嫂奇蹟般地重新站起來了。去年年底,在妻子的支持下,服役滿12年的李志亮選擇了留隊繼續服役。

今年春節前夕,旅裡組織了一場感動全旅人物的頒獎晚會。評委會將唯一的集體獎,頒給了全體軍嫂。

相關焦點

  • 部隊移防近兩年,有的改變仍然在路上:第二場「遷徙」
    某種意義上,移防不僅是地理空間的轉換,更是一種工作生活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切換。有人說,如果把千裡移防比作一場遷徙的話,那麼每名官兵及其家庭適應移防後新狀態的過程,則是第二場「遷徙」。第一場遷徙,一聲令下,他們打起背包就走,一天一夜便跨越千裡。
  • 移防至新營區,如何儘快讓官兵消除「思鄉」情緒
    果實再度掛滿枝頭,營區內的官兵卻早已在改革移防的浪潮中悉數更換。移防至新營區,如何儘快讓官兵消除「思鄉」情緒?請看第83集團軍某旅「移防一周年見聞」。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導——移防至新營區,如何儘快讓官兵消除「思鄉」情緒?
  • 部隊移防的第二場「遷徙」︰官兵如何消除「水土不服」
    有人說,如果把千裡移防比作一場遷徙的話,那麼每名官兵及其家庭適應移防後新狀態的過程,則是第二場「遷徙」。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部隊移防近兩年,有的改變仍然在路上——第二場「遷徙」■王 遲 雷兆強 聞蘇部隊移防已近兩年,妻子和女兒第一次來到新駐地探親
  • 部隊整體移防,官兵面對兩地分居等困難怎麼辦?
    部隊整體移防,官兵面對兩地分居等困難怎麼辦?今天的《解放軍報》報導了西部戰區空軍黨委緊盯官兵活思想,最大限度凝聚推進改革的正能量,讓部隊官兵們愉快地接受調整。
  • 移防一周年,這個英雄部隊的營區為何靜悄悄?
    第83集團軍某旅是全軍較早移防的單位,一年前本報記者周遠曾跟蹤採訪這個旅移防全過程,親眼見證了他們在移防中的家國情懷、實戰觀念、大局意識,以及確保移防工作高效順利的一系列創新做法。  轉眼間一年過去了。這支部隊移防到新駐地後,官兵的心安定下來了嗎?訓練開展得怎麼樣?
  • 商丘:強化擁軍力度 情暖移防官兵
    近日,河南省商丘市新移防換防部隊空軍某旅副政委丁小兵受所在旅黨委和全體官兵委託,專程赴商丘市雙擁辦拜訪,感謝雙擁辦對部隊移防商丘市後權益保障問題給予的全力支持。
  • 部隊移防 後院保障齊跟上
    部隊移防 後院保障齊跟上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01.09 星期四     早報1月8日訊 解決訓練設施、營區建設、家屬安置、子女入學……部隊調整移防以來,青島市始終把支持服務部隊改革建設作為重大政治責任,並主動、及時了解部隊所需所盼,高效快捷地解決各種難點難題,贏得部隊官兵和軍屬的廣泛稱讚。
  • 軍改中武警部隊第一支轉隸移防部隊是哪個部隊?
    軍方權威媒體近日公開的新聞報導披露,武警青海總隊某機動支隊一年前轉隸移防,從內陸到高原,成為此次軍改中武警部隊第一支轉隸移防部隊。《解放軍報》2月11日在第8版刊發了一篇題為《移防後,政委第一次請假去哪了》的報導。
  • 移防官兵的781封家書回信成「活教材」
    部隊調整移防至西部高原,官兵面臨兩地分居、環境艱苦等現實考驗。為此,第76集團軍某旅政委郭永輝給全旅官兵家庭發了一封名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徵路》的信,號召官兵親屬守好「大後方」,共同激勵官兵紮根高原幹事創業。
  • 部隊移防在即,他輾轉千裡只為完成兒子生前遺願
    中秋前夕,第77集團軍某旅合成四營迎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名老人手持寫有「一日同操戈,一生戰友情」的錦旗,在官兵簇擁下走進營部。聽說部隊即將移防,老人輾轉千裡只為圓兒子臨終前的遺願:再回部隊看一眼。
  • 陸軍部隊移防調整部署後勤儉持家不搞大修大建
    陸軍第80集團軍某旅千裡移防,搬進了新家。在新營院裡,有一棟坐落在山丘上的三層小樓略顯滄桑。外牆是未經粉飾的青灰色,多處牆皮因風雨侵蝕裸露出斑駁的痕跡,小樓和周邊錯落有致的嶄新營房相比顯得低矮簡陋。 這棟小樓就是該旅機關辦公場所,先後見證過部隊兩次調整轉隸、3次營區翻建整修。
  • 廣東清遠全力支持改革強軍,答好部隊移防換防的擁軍答卷
    來源:中國國防報微信公眾號 作者:宮玉聰廣東省清遠市全力支持改革強軍答好部隊移防換防的擁軍答卷■記者宮玉聰 特約記者李振華 通訊員鄭松林改革調整,移防搬遷;一聲令下,毅然決然……去年1月,地處廣東省清遠市的部隊某營區移防,某部接替調防外省的兄弟部隊
  • 部隊轉隸移防後,你感到本領恐慌了嗎?
    從原旅裝備部政治協理員調整到新崗位,火箭軍某飛彈旅綜合保障營教導員張齊感到如履薄冰:所在營由多個保障要素組成,涉及10餘個專業,如何錘鍊勝戰保障鐵拳,他正經受從未有過的挑戰。三軍探營,記者發現隨著「脖子以下」改革深入推進,之前官兵因部隊撤併降改、轉隸移防帶來的些許觀望與忐忑,已悄然被另一種情緒所替代,那就是普遍存在的本領恐慌。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喜迎黨的十九大」特刊——乘勢而上,重塑自我起新航■解放軍報記者 王衛東
  • 32年,這個部隊的「忠誠石」的4次「移防」
    授課背景武警南昌支隊執勤十二中隊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49年南昌解放後建立的擔負城市警備任務的英雄部隊。自組建以來,中隊官兵一直以「與共和國同齡」為榮。今年10月上旬,恰逢中隊黨支部成立70周年,中隊組織3名10月份出生的戰士與黨支部一起度過了一次別開生面的集體生日。
  • 千裡移防鑄「鐵拳」
    該旅政委劉宏偉說,全旅官兵牢記習主席的殷切囑託,在這場改革大考中,用千裡移防鑄「鐵拳」的實際行動,為「永遠聽黨話、跟黨走」的誓言作出生動詮釋。2016年1月5日,習主席來到原第13集團軍視察。在集團軍軍史館,當聽到當年紅軍戰士寧肯忍飢挨餓也要將半截皮帶留下來,帶著它「去延安見毛主席」的故事,習主席深有感觸地說:「這就是信仰的力量,就是『鐵心跟黨走』的生動寫照。」
  • 軍媒:「營盤大挪移」的換防、移防將帶來部隊戰鬥力換羽高飛
    這種廣為流傳的說法,寄託了很多人對部隊的深厚情感,還蘊含了對部隊駐紮規律的慣性看法。這種慣性看法是,部隊營盤是「鐵打的」「固定的」,往往官兵換了一茬茬,但部隊駐紮地卻沒有變。可是,經歷「營盤大挪移」的換防、移防部隊,有人發出了這樣的疑惑——不是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麼,為何要離開駐守多年「鐵打的營盤」?這種折騰,到底有沒有必要?
  • 移防不移志,英雄部隊到哪都一樣!
    時空移位,弓滿弦張不鬆弛——第27集團軍著眼移防搬遷新情況狠抓練兵備戰紀實
  • 第83集團軍某旅「移防一周年見聞」:冷了營區,熱了外訓場
    移防後如何續寫英雄部隊新輝煌?那時,該旅正分批陸續移防到這片新駐地,還有友鄰部隊人員尚未完全離開,有的背著背囊奔走,有的忙著搬卸物資,有的在組織物資交接。營區裡,汽車馬達轟鳴、人員來去匆匆。對比去年的熱鬧場景,該旅政委汪曉紅很感慨:「移防轉隸,就是一支英雄部隊的再出發。榮光不會自動續寫,而是需要我們每一名官兵用實戰化訓練的汗水重新澆注。」
  • 移防部隊這軍地關係槓槓滴
    移防以來,第76集團軍某旅攜手駐地政府,持續發揚「雙擁共建」優良傳統,堅持「共建共強、雙擁雙惠」的工作原則,建立軍地聯動協作機制,軍地同頻共振、軍民勠力同心,讓軍民團結之花在雪域高原絢麗綻放。▲駐地政府定期召開議軍會,第一時間研究解決部隊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拴心先暖心,擁軍重用情——移防官兵的難心事就是急辦的事2019年8月中旬,離開學季還有半個月,該旅四營支保連四級軍士長周瑞波便開始著急了,前不久家屬帶著兩個孩子隨軍到了駐地,孩子入學入託的事讓周瑞波皺起了眉頭。沒想到,旅裡得知這一情況後,很快就為其辦好了入學手續。
  • 部隊整編移防,短時間內他們竟把榮譽室整個搬遷
    記者了解到,年初連隊所在部隊整編移防,接到命令時,全連正在千餘公裡外執行任務。到位時間緊、任務重,連史館需要搬遷,當時有人提出來「搬不走就先放著,以後再說」,可四連的兵不答應。「一塊木板,哪怕是一個邊邊角角都不能落下,這不僅代表一個物件,更代表一段歷史,一段榮譽,歷代四連官兵的心血!」為了保持尖刀連的榮譽,黨員班長骨幹自發集體研究,徹夜討論搬遷重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