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26日,車諾比核電站發生爆炸,這次爆炸產生的輻射量相當於400顆美國投在日本的原子彈。根據綠色和平組織發表的報告稱,這次爆炸導致了27萬人患癌, 遇難的人數高達9.3萬人,車諾比事故也被稱為歷史上最嚴重的人禍。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此之前蘇聯還隱瞞了一起危害不輸於車諾比的核電事故。
1944年,美國在漢福德核工廠附近建立了秘密城市——裡芬奇, 生產用於原子彈的鈽。1945年,蘇聯從裡芬奇竊取了情報,並且建造了自己的秘密城市——第40號城市,以及第一座核工廠馬亞克。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任何公開的蘇聯地圖上都找不到這個地方,因為它是蘇聯軍方高度保密的地區。它的四周被高牆包圍,人們只稱呼它為第40號城市,直到1994年蘇聯解體後, 它才出現在地圖上,並改名為奧焦爾斯克,這才使得這座秘密城市被人熟知。
住在奧焦爾斯克的居民是由全國各地的精英物理學家,以及他們的愛人、孩子組成,但在核工廠工作的物理學家卻從沒有告知家人自己具體的工作,因為如果洩密很可能會遭到處決,只是騙他們自己在巧克力工廠上班。
想要進出奧焦爾斯克,必須要有通行證,而通行證被嚴格分為了三種:一次性、臨時性和永久性。想要獲得永久性通行證,就必須出生在這座城市,或者是在城市的馬亞克工作。另外兩種通行證則需要長期審核後才能獲得,而且申請審核的人要是這座城市居民的近親。
其實自從二戰結束之後,蘇聯的科學家就意識到了核武器的重要性,為了早日超越美國核武器技術,他們在短短三年內就建成了馬亞克核工廠。可是時間太過於緊迫,加上早期蘇聯的核知識儲備還不充足,這導致了核工廠從一開始就隱藏著巨大的安全隱患。
1953年在核工廠還沒有完全建成時,蘇聯的科學家就已經開始了一系列核武器反應堆的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產生的核廢料,因為沒有儲存設備,就這樣被直接傾倒到附近的卡拉恰伊湖。1953年後,這裡才開始籌備一個液態核廢料的儲存設備,專門用來儲存核廢料。
1957年9月29日的一天,一生巨響驚動了附近的居民,這聲巨響正是來自馬亞克工廠。主要是由於裝有70噸放射性廢物的儲存罐冷卻系統失靈,罐內溫度急劇升高,使得放射性廢物集聚了足夠大的熱量,然後導致了爆炸。據估計這次爆炸的威力相當於70到100噸的TNT。
爆炸發生後,居住在這附近的居民就有300人突然暴斃,該事故還產生了一段極具諷刺意味的對話:我們還能在這裡呆多久?如果我們以官方標準來算,還能呆20秒。
在爆炸發生後的一周時間,蘇聯軍方在沒有告知任何具體原因的情況下,撤離了周邊至少22個村莊,疏散約10000人,不過這次爆炸並非是馬亞克最大的核汙染事故。1967年,卡拉恰伊湖因為乾旱的原因水位迅速下降,這導致了傾倒在湖中的核廢料暴露在空氣中。隨著長時間的曝曬,這些核廢料變幹最後變成了粉末,這些粉末隨著強風迅速擴散開來,擴散的範圍據估計達到了25000平方公裡,並使得周圍約27萬居民暴露在核塵埃中。
在事故發生之後,周圍的居民被陸續的轉移。由於蘇聯封鎖了消息,保密措施做得非常完善,所以至今無從知曉當時生活在這裡的居民最後都去哪了。有傳言,蘇聯士兵後來將工廠附近的樹木和土壤全部運走,並且還拆毀了大量房屋。
馬亞克核工廠發生的核事故,雖然沒有發生車諾比規模的爆炸,但是它的影響卻絲毫不輸車諾比,因為馬亞克的核汙染是重複性持續性的。有數據顯示, 幾次重大的核電事故,造成至少有50萬居民受到了核輻射,並且他們承受的核輻射汙染是車諾比的2.5倍,而核工廠中心區域的居民可能達到了5倍。
更讓人畏懼的是,核廢料沿著卡拉恰伊湖的水源慢慢的影響到了水源附近的其它村莊,在接下去幾十年裡,越來越多村莊受到了核輻射的汙染,許多村民在不知不覺間就得了癌症去世。
這座原本封閉、不存在地圖上的城市,直到1976年才得以被大眾熟知,後來該事故被評為國際原子能事故,等級第6級,僅次於最高級的車諾比。如今的奧焦爾斯克是幾乎所有俄羅斯核材料的儲備地,儲存了大約有50噸武器級鈽和38噸高濃縮的鈾。
核能是人類目前所能探索的最高效的能量,但它的危險性同樣不言而喻,如果人類不重視它潛在的巨大危險性,那麼終有一天我們將會滅亡在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