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陽縣自2011年「十二五」實施生態移民以來,縣委和政府穩紮穩打「四項舉措」,立足搬遷後移民生活的可持續發展,真正幫助移民群眾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可融入」。
一是堅持政策導向穩步推進易地搬遷政策實施。根據自治區生態移民規劃,「十二五」期間,自治區下達彭陽縣生態移民搬遷安置任務8676戶36550人,實際完成生態移民搬遷8989戶36110人,完成搬遷安置總任務的102.1%。「十三五」期間自治區下達彭陽縣搬遷安置任務2216戶8646人,實際完成搬遷安置2181戶8667人。
二是擴大產業培育有效帶動移民群眾增收致富。彭陽縣因地制宜,科學編制產業發展規劃,積極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子。圍繞11個就近安置點建設暖棚108棟,高標準設施蔬菜大棚33棟,扶持移民發展設施農業和畜牧養殖業。依託彭陽本地特色,引進產業合作項目,建設產業示範基地,鄉鎮建成扶貧車間5個,種植果園和中藥材等經濟作物193畝,鼓勵移民創辦農家樂28家,引導移民發展手工業、藥材、紅梅杏、蘋果等特色產業。同時,緊抓閩寧協作政策,利用勞務合作機會,促進移民向東部發達地區轉移就業。有效解決移民群眾「穩得住、能致富」的問題。
三是牢牢把握閩寧協作機遇加強移民基礎設施建設。緊抓國家東西部協作戰略機遇,加強與東部發達地區溝通,學習成功經驗做法,引進大型企業帶動本地經濟發展的同時爭取閩寧協作資金1.4872億元,加強移民區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建設移民住房,配套學校、文化衛生服務室、村級活動場所等公共設施,確保安置區實現「七通八有」。縣外積極與地(市)對接,先後在銀川市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石嘴山市平羅縣,吳忠市利通區、靈武市對接安置移民;縣內積極鼓勵鄉鎮在政府駐地建設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30個,每人補助2.4萬元。對在縣城購房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對象,每人補助4.7萬元。同時推進政策資源整合,實現基礎設施資源共享,把縣內移民安置點建設與移民避險搬遷相結合、與美麗小城鎮建設相結合、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綜合考慮自然風險因素,逐步完善基礎配套設施。
四是加快生態修復真正實現山綠與民富雙贏。堅持把遷出區生態恢復治理和遷入區建設同部署、同推進,紮實開展遷出區莊院修整、造林綠化和植被恢復。把移民遷出區生態恢復治理與特色產業培育結合起來,成立移民農村土地流轉合作社等服務平臺,制定優惠政策,圍繞我縣主導產業,吸引客商和企業合作投資,通過建設農業園區、家庭農場、產業基地、生態觀光園等,承接和開發流轉土地,讓生態綠起來的同時促進土地規模經營。把移民遷出區生態恢復治理同小流域治理相結合,實行溝、坡、塬、梁、峁統籌規劃,山、水、田、林(草)、路綜合治理,網格化推進流轉土地復墾,加快了生態恢復步伐,提升了治理水平。三是成立草廟、茹河、小園子3個國有林場,將移民遷出區林地納入林場進行統一管護治理,有效解決了遷出區林地無人看護、治理成效不明顯等難題。
【來源:彭陽人民政府辦公室】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