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彭陽縣:文溝村牛比人多 脫貧致富使出「牛」勁兒

2020-12-14 網易新聞

人民網固原11月30日電(寬容、李甜甜)「這個村的特點就是牛比人多!」寧夏彭陽縣紅河鎮鎮長王生東笑呵呵地說。

蘭忠保是紅河鎮文溝村村民,幾年前,因家裡老人長期患病,再加上孩子上學,是全村典型的貧困戶,雖然也發展種養業,但缺少發展資金,養牛不過4、5頭,種地不過10餘畝,低矮黑暗的牛棚破爛不堪,一貧如洗的生活既貧困又沒有盼頭。

彭陽縣紅河鎮文溝村牛養殖示範村。李甜甜攝

長期的貧窮讓蘭忠保對致富失去了信心,「2016年我家被納入建檔立卡戶後,幫扶責任人多次上門做工作、送政策,但我還是沒有信心。」蘭忠保說。

看到這種情況,村「兩委」和幫扶責任人結合他的家庭實際,制定了「外出培訓富腦袋、金融貸款籌資金、發展養牛富口袋」的脫貧計劃。

看到大家真心實意的幫扶,蘭忠保下定決心,打算試一試。他辦理了貸款,蓋起了牛棚,種上了青貯玉米,認真學習養牛技術。通過他的努力,當年養牛數量就達到了12頭。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嘗到甜頭的他,便申請摘掉貧窮的「帽子」,「野心」也更大了。

帶著滿滿的信心和充足的「幹勁兒」,蘭忠保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現在,蘭忠保家的雙面養殖棚寬闊敞亮、青貯醃草池堅實美觀,養殖規模已突破30頭,年收入輕輕鬆鬆超過10萬元,從一個典型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華麗轉身為村上的脫貧光榮戶、致富帶頭人。

像蘭忠保這樣的村民在文溝村並不少見,同樣是2016年納入建檔立卡戶的蘭長恩,如今家裡也有了34頭牛。「剛開始我沒養幾頭牛,後來牛價漲了,政府的優惠政策多了,貸款容易了,我又擴大了養殖規模,雖說算不上致富帶頭人,但是生活好多了。」蘭長恩說。

近年來,文溝村黨支部堅持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深入實施「兩個帶頭人」工程,按照「支部+合作社+兩個帶頭人+農戶」模式,探索出了「產業興、鄉村美、群眾富」的發展路子。

2017年,文溝村被彭陽縣確定為全縣四個千頭肉牛養殖示範村之一,村黨支部鼓勵引導廣大群眾搞好青貯工作,實現「節本增效」。以致富帶頭人和專業合作社示範帶動,抓住肉牛品種改良、補欄擴量和飼草調製「三個關鍵」,把發展肉牛養殖作為農民脫貧增收的主導產業,搶抓鄉村振興。

今年以來,彭陽縣把肉牛產業作為壯大現代農業、推動經濟發展、實現脫貧攻堅的主攻方向,為提高肉牛品質,彭陽縣優化政策供給,籌措各類資金2億元,新建新型雙面養殖暖棚685棟,累計建成各類養殖暖棚3.2萬棟。引進西門塔爾、安格斯良種基礎母牛2.5萬頭,完成黃牛冷配改良4萬頭,良種推廣率達85%。

原標題:奮進西海固丨寧夏彭陽縣:文溝村牛比人多 脫貧致富使出「牛」勁兒

相關焦點

  • 為脫貧致富王和牛使出了「牛」勁兒
    剛從地裡幹活回來的村民王和牛,從水缸裡舀出大半盆水,用毛巾擦洗身上的汗水。  王和牛今年55歲。2014年,他被精準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王和牛家開始飼養牛、雞、鴨、羊,並開荒種植柚子、李子等。  日子剛有起色,他的父親、妻子因病先後離世。
  • 寧夏隆德串河村:「擺」開陣勢做強牛產業
    這裡的農民人均收入在寧夏是最高的!」由於多日奔波,車上一些昏昏欲睡的記者聽固原市委宣傳部新聞科田鵬飛科長這麼一說,立即來了精氣神兒。真的,憑什麼?靠養牛哇!養牛?寧夏南部山區好多縣都養牛……「不一樣,絕對不一樣!楊河鄉養牛養得早,關鍵是有串河村擺氏家族的帶動」,見記者各個愣眉愣眼的,這位田科長又笑著補充道;「這個『擺』姓不多見,就是擺開陣勢的『擺』」。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 河合樂器(中國)有限公司向寧夏彭陽縣捐贈電鋼琴
    河合樂器(中國)有限公司向寧夏彭陽縣捐贈電鋼琴 2020-09-24 14: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九批寧夏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縣(區)、單位正在公示!
    賀蘭縣金貴鎮江南村吳忠市利通區古城鎮秦橋村吳忠市利通區板橋鄉窪渠村青銅峽市大壩鎮韋橋村吳忠市紅寺堡區新莊集鄉紅陽村吳忠市紅寺堡區柳泉鄉永新村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開城村西吉縣將臺堡鎮甘岔村西吉縣偏城鄉涵江村隆德縣楊河鄉楊河村涇源縣涇河源鎮涇光村彭陽縣紅河鎮文溝村
  • 記者走村Vlog|西門塔爾牛、安格斯牛……寧夏涵江村戶戶養牛,人均...
    近日,央視財經大型融媒體行動《走村直播看脫貧》大篷車開進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的涵江村。為了脫貧致富,近兩年這裡從外面引進西門塔爾牛、安格斯牛等品種發展養殖業。涵江村目前戶戶養牛,戶均養殖7頭牛以上、人均近2頭,實現了「養殖一年、當年脫貧」的目標,2019年涵江村人均收入達到近萬元。涵江村以前叫「爛泥灘村」,因為村裡道路極差,遇到雨雪天村民們都出不了村。
  • 寧夏海原縣推動新型高端肉牛產業 「牛兄弟」帶來牛經濟!
    肉牛養殖,發展牛經濟,是寧夏海原縣近年來提升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據記者採訪海原縣三河鎮建檔立卡戶柯秀成了解到,當地「基礎母牛銀行」模式的養殖方式對養牛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柯秀成也給記者說道:「一頭西門達爾牛的價格一定在1萬元以上,要是讓我們一次性掏出來這麼多錢,我們也沒有這個能力。而這個賒銷模式就很好地解決了我們的顧慮和問題。在一開始華潤會以賒銷的方式給我們貧困戶補助一頭基礎母牛,這個牛由公司墊付賒銷款6000元,政府對我們的每頭牛也補貼2000元,而我們只需要自籌2000元。這大大減輕了我們一開始的養殖成本,讓我們都養得起牛。
  • 寧夏彭陽縣張灣金代磚雕墓人骨研究
    內容提要:對寧夏回族自治區彭陽縣張灣村金代磚雕墓出土的兩具人骨進行了研究,包括顱骨的觀察與測量、性別年齡鑑定、病理學觀察等。
  • 護航音樂夢想——KAWAI電鋼琴愛心捐贈儀式在寧夏彭陽縣舉行
    9月23日上午,河合樂器(中國)有限公司電鋼琴捐贈儀式在寧夏彭陽縣第二幼兒園舉行,鈴木隆志總經理代表河合樂器(中國)有限公司通過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向彭陽縣16所幼兒園捐贈了40
  • 綠水青山地 養出優質牛 富了千萬家
    原標題:綠水青山地 養出優質牛 富了千萬家因缺勞動力、收入低,吳金春一家在2014年被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短短2年,吳金春就因「牛」脫了貧,還帶動了身邊的村民養牛致富。吳金春家所在的大平地自然村有26戶村民,23戶在養牛,其中16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大家都使出了牛勁兒養「大壯牛」。2019年底,大平地自然村16戶貧困戶全部脫貧退出。
  • 寧夏彭陽:針線繡品牌 織出好光景
    「我每天管理和指導30多個繡娘做工藝品,自己更要多學新技術,才能教會大家更多繡法。」彭陽縣建茹巾幗扶貧車間主任張韓芳說。    一刺一提,銀色繡花針在絲綢上下翩然穿梭,不一會兒一朵嬌豔的花就繡好了,仿佛微風拂過枝葉輕搖一縷花香。
  • 古浪鎮迎來首批寧夏金宇浩興農牧業有限公司捐贈牛
    古浪鎮迎來首批寧夏金宇浩興農牧業有限公司捐贈牛 2020-09-05 20: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育出「雲嶺牛」的「牛專家」2020年10月18日 星期日03 要聞_ 雲南...
    推廣「雲嶺牛」養殖技術助力脫貧攻堅,在西盟、景谷、楚雄等地通過企業、合作社幫扶合作,帶動1.5萬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不懈堅守  創新研髮結碩果    雲南擁有豐富的飼草飼料資源,但過去一直缺乏適應熱帶亞熱帶氣候的優良肉牛品種,本地黃牛大多用於耕田種地。
  • 雲南省國資委傾財傾力真情幫扶邊境苗鄉脫貧致富 牛馬榔村的嬗變
    「沒有(省國資委的)對口幫扶,牛馬榔村要實現脫貧出列可謂難上加難。」經過兩年多的不斷探索,牛馬榔村肉牛養殖業逐步形成了豐富增收方式、扶持致富帶頭人、促進村集體經濟、帶動相關產業的「四位一體」發展模式。據悉,牛馬榔村肉牛養殖合作社成立以來,共收購貧困戶犢牛90頭、收購青貯飼料(玉米和象草)1200餘噸、為貧困戶提供7個穩定務工崗位和若干臨時務工崗位,累計為貧困戶增收超過110萬元,「預計在未來三年,肉牛養殖合作社可以為農戶累計增收超過500萬元,最終成為牛馬榔村脫貧致富的支柱性產業。」省國資委駐牛馬榔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李曉文如是說。
  • 雙擁花簇茹河畔——彭陽縣創建「全國雙擁模範縣」工作紀實
    1996年7月27日夜間,紅河鎮黑牛溝村因連續多日暴雨,引發山體滑坡,整個村莊被淹沒,導致23人死亡。災情發生後,駐彭官兵第一時間奔赴現場,冒著山體再次滑坡的危險,搶險救援10多天,將遇難群眾的遺體清理出來,又幫助當地政府搬遷安置100多人。
  • 西門塔爾牛、短角牛、海福特牛、夏洛來牛
    • 體型外貌    西門塔爾牛額部較寬,公牛角平出,母牛角多數向外上方伸曲。體軀碩長,肋骨開張,胸部寬深,四肢粗壯,大腿肌肉豐滿,乳房發達。毛色多為紅白花、黃白花,肩部和腰部油條壯大片白毛;頭白色,前胸、腹下,四肢下部為白色。成年公牛體重 1000~1300 千克 ,母牛 600~ 800 千克 。
  • 牛兒睡牛床、聽音樂、吃精準配料、喝恆溫水科技賦能,寧夏肉牛產業...
    原標題:牛兒睡牛床、聽音樂、吃精準配料、喝恆溫水科技賦能,寧夏肉牛產業「牛勁沖天」   「我們的牛睡牛床、聽音樂、吃精準配料、喝恆溫水,活動有運動場、採食有通道
  • 田口村的「牛」書記
    「牛」書記 疫情防控的有心人群山懷抱,層巒疊嶂。位於大山深處的巍山縣馬鞍山鄉田口村一小組,距縣城70多公裡,是一個有60戶100多個人的小村莊,村民為彝族和漢族。「牛」書記 疫情防控的有心人「我對肉牛市場看好。現在正值肉牛育肥期。我們現在就是專心把牛育肥,牛養好了不愁賣。」平日裡,他非常注重宣傳科學養牛,向鄉親們傳授怎樣養好牛的科普信息。在他的手機微信裡,「馬鞍山一村一品產業交流群」裡不時「跳」出一兩條消息。
  • 一個字:牛!兩個字:真牛!
    養牛「會所」來了西門塔爾牛9月的涼山已有涼意。唐飛是一名85後的彝族青年,每當他看到家鄉涼山州越西縣小相嶺村一頭頭毛色光亮、膘肥體壯的西門塔爾牛,在養牛「會所」咀嚼飼料,發出「哞哞」的叫聲,他總會心頭一熱,並露出會心的微笑。
  • 扶貧印記|新莊村:「牛」起來的脫貧示範村
    「老袁,你的牛養得好,14頭牛各個結實。」 西吉縣硝河鄉新莊村,站在村民袁寶成家的牛棚裡,駐村第一書記王元明看看一頭頭壯碩的肉牛高興地說。 「王書記,我以前脫貧靠的是它們,以後致富更要靠它們,咋能不把它們伺候好呢?」聽到王元明的誇讚,袁寶成憨厚地回應道。
  • 寧夏原州區開城鎮和彭陽縣古城鎮裴(pei)姓為何一直被讀作pi
    百科介紹,裴姓在百家姓排197位,屬於人口較少的姓氏,但歷史上裴姓人才輩出,相較人口規模人才比例比較高,特別隋唐時代,裴姓屬於世家大族,名人極多。如今,在山西聞喜縣裴柏村還被譽為宰相村,其人才主要出隋唐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