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印記|新莊村:「牛」起來的脫貧示範村

2020-12-26 騰訊網

「老袁,你的牛養得好,14頭牛各個結實。」 西吉縣硝河鄉新莊村,站在村民袁寶成家的牛棚裡,駐村第一書記王元明看看一頭頭壯碩的肉牛高興地說。

「王書記,我以前脫貧靠的是它們,以後致富更要靠它們,咋能不把它們伺候好呢?」聽到王元明的誇讚,袁寶成憨厚地回應道。

夕陽下的新莊村,層層梯田泛起金光。

袁寶成家有8口人,2014年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人要吃飯,孩子要上學,巨大的經濟壓力一度讓他愁眉不展。2017年,在王元明的動員下,他開始種植青貯玉米,用政府的補貼建起了青貯池,貸款養起了牛。到了2018年底,袁寶成成功甩掉貧困戶的帽子,成為全村第一批脫貧出列的家庭,先後被新莊村和西吉縣評為「脫貧光榮戶」。「我最多的時候要養了18頭牛。養牛的收入明顯高於打工,我現在有兩個青儲池,下一步準備繼續擴大養殖規模。」袁寶成自豪地說。

大型機械正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

新莊村曾是西吉縣的深度貧困村,全村總人口3604人約三分之一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程度深,社會矛盾突出。「收成少、百姓窮,人心散、矛盾多,社會糾紛頻發,幹群關係緊張,以前的新莊村是個誰提起來都搖頭的『問題村』。」王元明回憶2017年到任之初時的情景說道。

駐村第一書記王元明(左)入戶了解村民家裡「水暖炕」的使用。

勠力同心才能決戰貧困奔小康,針對群眾思想觀念落後、村風民風較差等問題,新莊村通過「路邊會」的形式,集中半年時間開展大調研、大接訪,道路旁、家門口、田地裡等都成了會場、課堂、講習所,村民逐步從思想上、言行上理解了惠民政策和脫貧舉措。

袁寶成看著一頭頭膘肥體壯的肉牛,眉歡眼笑。

村裡的撂荒地沒了,村民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的勁頭鼓了起來。通過 「糧改飼」「肉牛養殖示範村」建設項目,新莊村全村飼草作物種植面積穩定在9000畝以上。肉牛存欄量由原來的677頭增加到了如今的3500多頭。新建標準化牛棚310座,青貯池279座,青貯飼草4萬多立方米,草畜產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由原來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了2019年的9536元,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將突破1萬元。

寬敞明亮的新居裡,孩子們放學歸來伏案寫作業。

改造硬化村組道路,通客車、通動力電、通自來水、通網絡。安全住房全覆蓋,村級陣地場所功能齊全,民生保障全面提升。煥然一新的新莊村,成了固原市肉牛養殖示範先進村、農村改革示範村以及西吉縣「基層組織建設」示範點。(寧夏日報記者 王猛 錢建忠 黨碩 文/圖)

相關焦點

  • 寧夏西吉:王元明「二戰」新莊村
    硝河鄉新莊村就是西吉縣的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約三分之一是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不僅因為收成少,百姓窮,而且還人心散、矛盾多,鄰裡不和,甚至有的家庭父子不說話、兄弟姐妹不見面,社會糾紛頻發,幹群關係緊張,是個誰提起來都搖頭的「問題村」。
  • 「我的扶貧故事」一步一腳印 傾情促脫貧丨七星關區林口鎮新莊村駐...
    2018年1月8日,畢節市七星關區誓師大會吹響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衝鋒號,千名黨員幹部冒著嚴寒,奔赴在脫貧攻堅一線的路上,我也一樣,告別了舒適的辦公室來到脫貧攻堅一線,近三年的駐村工作讓我感慨良多,如今,我的辦公桌上已寫滿整整三本《民情日記》。
  • 鮮花產業富了新莊村
    仲夏時節,安徽淮北市濉溪縣新莊村又熱鬧起來,賞花的遊人、買花的客商絡繹不絕。走進花農常萬傑的大棚,朵朵菊花綻放,陣陣花香撲鼻,「咱這品種花期長,南方客商都搶著要嘞!」短短幾年,常萬傑從貧困戶變成致富帶頭人,他感慨:「產業扶對頭,脫貧有奔頭,咱真是趕上了好政策。」在新莊村,越來越多的村民發展起鮮花產業,130棟苗木大棚,400多畝精品花卉,讓這個小村實現脫貧、奔向小康。
  • 華亭縣山寨鄉新莊村:助民敲開致富門
    本報通訊員張小兵  關山腳下的華亭縣山寨鄉新莊村,由於山大溝深、氣候陰溼、土地貧瘠、基礎設施欠帳大,長期以來,村民行路難、產業發展難、增收致富難。2014年底,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760元,貧困面為41.9%,屬省列重點貧困村。  2015年,精準扶貧戰役打響。
  • 「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一線見聞」新莊村唱起新民謠
    央廣網海東1月21日消息(記者劉澤耕)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新莊村,地處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國家扶貧攻堅的主戰場。新莊村原來是「兩面荒山一片天,太陽出來曬死人」的地方。村支書李連和自籌資金2000多萬元,綠化新莊村東西兩面荒山3000多畝,種植樹苗幾十萬顆,昔日光禿禿的大山披上了綠裝,新莊村變成了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 「我的脫貧故事」產業扶貧政策送到家|織金縣珠藏鎮新莊村村民魯明學
    幸好駐村幹部把產業扶貧政策送到我家,帶我去參加養殖培訓,為我們謀出路,讓我在家發展養豬產業,不然到現在我還不知做什麼養活整個家庭,根本就談不上脫貧。非常感謝幫扶幹部的用心用情,把國家的好政策落實到我們身上我叫魯明學,屬於織金縣珠藏鎮新莊村罕嘎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4年之前,我空有一身蠻力,由於自身缺發展資金和一技特長。加之家中有兩個年邁的老人需要照顧,所以整個家庭的生計只能靠在外打臨工養活。
  • 理論達人講解脫貧攻堅|第三集:新莊換「新裝」
    理論達人講解脫貧攻堅 | 第三集:新莊換「新裝」王元明不會忘記三年前的那個早春——剛剛圓滿完成第一任駐村任務,就接到了趕赴新莊村擔任第一書記的通知。「這件事情讓我很感慨,人心齊、泰山移,不能『等靠要』,還是要激發群眾脫貧意願,提升脫貧能力,扶貧先扶心,脫貧先立志。說到底,人是決定因素。」王元明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到,堅持群眾主體、激發內生動力。
  • 黃埠鎮新莊村:名副其實 精彩嬗變
    建檔立卡貧困戶56戶159人,目前已全部脫貧。黨建引領紅旗飄「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面對艱巨的脫貧攻堅任務,新莊村黨支部從加強支部建設和黨員管理入手,爭取黨建專項資金建成黨員活動室和文化宣傳長廊,規範開展「三會一課」和主題黨日系列活動,推動實施「黨員掛牌亮戶先鋒行」,紮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村「兩委」的主體意識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不斷增強。
  • 匯川新莊村:產業興 村民樂
    匯川區松林鎮新莊村,轄9個村民組795戶2538人,人均耕地1.5畝,是省級深度貧困村。  近年來,新莊村黨支部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主線,以建強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為根本,有序推進「六項小康」建設、易地扶貧搬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產業和就業扶貧等工作,讓黨旗飄揚在新莊村的每一個角落。  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關鍵在黨。
  • 【法院人的扶貧印記】正洛村「變形記」
    【法院人的扶貧印記】正洛村「變形記」 2020-12-17 17: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石橋湯池鎮:「扶貧牛」助力貧困戶穩定脫貧
    大石橋湯池鎮:「扶貧牛」助力貧困戶穩定脫貧 中新網·遼寧
  • 「我的扶貧故事」駐進鄉親們心坎上丨匯川區松林鎮新莊村駐村第一...
    陳名航為群眾修繕房屋用了半年時間,我把全村795戶的情況摸了個一清二楚,整理了貧困戶信息,梳理問題臺帳,為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   問題要一個不落地解決。考慮到袁宗林一家的生活狀況,在我的宣傳下,2019年初,袁宗林一家搬到了匯川區學堂堡易地扶貧安置小區。看望老黨員如今,孩子就近上學,家人看病無憂,袁宗林在社區的幫助下也找到了工作,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在我的努力下,新莊村共有113戶467人搬出了大山,遷到了城市開始新的生活。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金果致富新莊村
    通訊員 龔衛國 唐瓏瑜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黃巍6月23日清晨,芷江侗族自治縣大樹坳鄉新莊村,村主任田年髮帶上剪子、捆枝繩等工具,來到他聯繫的貧困戶龍啟林家的葡萄園裡,查看葡萄長勢,指導生產。高山刺葡萄是新莊村傳統產業,但一直以來,葡萄產量不穩定、價格上不去,還經常面臨滯銷難題。2017年,新莊村以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為契機,重點發展高山刺葡萄產業,積極探索「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將貧困戶利益緊緊聯結在產業鏈上,鋪築起村民穩定增收、快速致富的高速路。
  • 寧都縣駐村扶貧幹部許瑞雪的「脫貧決戰印記」
    大江網/贛州頭條客戶端訊 記者鍾冬梅報導:許瑞雪是贛州市政公用集團派駐寧都縣田埠鄉馬頭村的扶貧幹部,為確保寧都縣如期脫貧,2019年2月,許瑞雪入選寧都縣掛點精準扶貧工作隊。2020年11月,寧都縣完成迎檢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工作,取得了馬頭村整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穩定退出貧困村,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和區域性貧困問題總體解決的決定性成就,徹底撕掉絕對貧困標籤。
  • 新莊村的新變化
    記者 陳 司 通訊員 陳朋華日前,走進上蔡縣黃埠鎮新莊村,耳目一新的感覺撲面而來。
  • 【扶貧印記】白槎村:黨建引領促脫貧 多產並舉拔窮根
    【扶貧印記】白槎村:黨建引領促脫貧 多產並舉拔窮根 2020-05-26 04: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元謀縣三個村認定命名為楚雄州旅遊扶貧示範村
    近日,元謀縣平田鄉平田村、姜驛鄉水平石村、黃瓜園鎮點連村三個村認定命名為楚雄州旅遊扶貧示範村。 通過持續加強鄉村旅遊產業培育,水平石村結合脫貧攻堅,培育鄉村振興產業,加快新產業、新業態培育。突出旅遊與第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推動果園變公園、農舍變民宿,打造最美田園綜合體,引導群眾融入產業鏈,增加經營性收入。現今的水平石村產業扶貧碩果纍纍,真正實現了「村有主導產業、戶有增收產業」。
  • 新莊村的黨員們 - 青海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新莊村黨支部副書記祁多軍說。 在深入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過程中,黨支部大力開展「支部書記講經驗」和「農村黨員交流學」活動,開拓了農村黨員學習新模式。 正如祁喜民所說,「一開始我也不擅長在大伙兒面前講政策、談經驗,沒想到硬著頭皮試講了幾次,效果還不錯,自己還有新的改變和收穫,大家也更願意交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