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綠水青山地 養出優質牛 富了千萬家
編者按:連日來,「雲南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保山市專場、市委書記趙德光作新聞發布並回答記者提問」持續引發關注效應,中宣部第三批「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集中採訪報導活動聚焦保山,用筆尖和鏡頭報導保山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奔小康的奮鬥故事和可喜成果——其中,「保山市打造百億級肉牛產業」「保山打造雲南重要綠色優質肉牛生產加工基地成效斐然」「綠水青山地 養出優質牛 富了千萬家」成為全媒體關注的「頭版頭條熱榜話題」。
中宣部第三批「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集中採訪報導媒體的記者不約而同發聲稱讚:「產業興旺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保山市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堅持布局區域化、養殖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和產品品牌化『六化同步』協調發展,全面提升肉牛養殖產業發展水平,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分散畜牧業向規模畜牧業、低效畜牧業向高效畜牧業高質量跨越發展,實現了肉牛產業擴量、提質、增效的三同步,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市近10萬餘戶農戶加入了『養牛大軍』,預計到2025年,全市肉牛綜合產值突破100億元。」
面對記者,隆陽區金雞鄉甫家社區的吳金春說:「國家對農民的扶持政策這麼好,我們雖然是建檔立卡戶,但更要憑自己的雙手摘掉貧困帽,我家靠的就是養牛,現在一年就能收入10萬元。」因缺勞動力、收入低,吳金春一家在2014年被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短短2年,吳金春就因「牛」脫了貧,還帶動了身邊的村民養牛致富。吳金春家所在的大平地自然村有26戶村民,23戶在養牛,其中16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大家都使出了牛勁兒養「大壯牛」。2019年底,大平地自然村16戶貧困戶全部脫貧退出。
人民日報海外版經濟欄目編輯表示,保山市堅持「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環保」的發展方向,努力把保山打造成雲南重要綠色優質肉牛生產加工基地,記者們感受到了「打造一流綠色食品牌、走在全省前列」的諸多細節和成效。
「我們是雲南西南地區西門塔爾基礎母牛存欄最多的大型肉牛養殖企業。我們育的肥牛95%以上銷售到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且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牛場負責人王興海向中央媒體記者這樣介紹。隆陽區芒寬鄉打造芒寬「綠色生態肉牛養殖」品牌,2013年由分散畜牧業向規模畜牧業轉變,引進保山市偉農農牧有限公司,大力發展規模化肉牛養殖,通過企業帶動,養殖業逐漸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帶動本地群眾增收致富。
央媒記者用筆尖和鏡頭記錄道——龍陵縣勐糯鎮的肉牛養殖戶侯發啟原本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當地政府2018年底發展肉牛養殖項目,分給侯發啟家的6頭能繁母牛現在已經產下8頭小牛犢。牛主人興奮地告訴記者:「我們鎮政府成立了勐糯獸醫社會化服務專業合作社,有培訓專業服務人員和凍改技術人員,還有2個凍改點。無論是養殖技術,還是與市場的對接,我們都不用操心。現在,光是養牛這一項,我家一年多就掙了六七萬元錢……」
有媒體記者感言:過去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變成了如今的養牛專業戶!在保山這塊奮力逐夢前行的跨越發展熱土上,「保山牛」脫貧致富的勁頭兒十足、「保山牛」脫貧致富精彩故事舉不勝舉。
在龍陵縣平達鄉,央媒記者看到當地的肉牛產業正由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以「合作社+村集體+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有效連接了「科學養牛→牛糞收集→生物轉化→農田施肥→煙後玉米→青貯飼料」的綠色循環農業發展鏈條,真正實現了產業主導、循環發展、綠色生態、提升質量和增收致富的互促雙贏局面。橄欖寨肉牛養殖場就是一個例子,養殖工人對粗草料和精飼料都進行了科學搭配,養殖餵養已全部做到科學化和標準化,產業的規模和效益也逐步顯現。龍陵縣潤達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經理陳春夢告訴記者,「目前,我們通過養殖業向種植業『施肥』和種植業向養殖業『反哺』,養殖場肉牛質量得到了進一步提升,規模也在進一步擴大,建成運營以來實現了產值720萬元的效益。」
有記者這樣褒獎——保山「牛」勁兒十足富了千萬家的故事不僅是保山「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熱點亮點,更是保山市脫貧攻堅「精準方略」實踐、「產業扶貧」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志智雙扶」實踐、「一個不能少」實踐、「問題思維」實踐、「抓黨建促脫貧」實踐等重大成果的一個精彩縮影。未來,保山「牛」事更加值得我們期待。
面對央視的鏡頭,談及未來,騰衝市中和鎮勐蚌社區的路開福信心滿滿,他說:「現在牛肉市場前景好,合作社從引種購買、檢疫、養殖技術指導到銷售環節為養殖戶提供一條龍跟蹤服務,為肉牛養殖、質量、銷售提供了保障,我打算再增加養殖能繁母牛3頭,達到養殖能繁母牛9頭、種牛1頭的規模。」
面對央媒的記者,施甸縣甸陽鎮村民段光俊滿臉幸福。他說:「這兩年,我在自己承包的104畝梨園種植基地內建起了能繁母牛養殖場,養殖能繁母牛20多頭。果園需要除草施肥,養殖場需要餵草和出糞,同樣的人工一邊除草一邊施肥,建設種養循環產業發展模式後,不僅綠色生態,每年還可以節省成本六七萬元。下一步,我準備將養殖規模擴大到40頭左右,新繁殖出的母牛可以作為發展母本、公牛可以催肥銷售。」在基地幫助養牛的2個工人也告訴記者,他們在養殖場學到了很多養殖技術,現在也跟著養殖肉牛了。
面對全媒體的關切,與緬甸山水相連的騰衝市猴橋鎮相關負責人說:「下一步,猴橋鎮將結合自身資源優勢,以140萬畝山林為依託,緊扣『大健康』產業發展定位,實現肉牛產業擴量、提質、增效『三同步』,促進猴橋鎮農業健康發展,壯大特色經濟,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名鎮。」(唐霖源 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