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群怎麼就成了「壓力群」?

2020-12-23 中國青年網

白巖松:最近一段時間,手機裡老師和家長聯絡的家長群,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熱點。因為老師在群裡要求家長幫著批改作業,江蘇一位家長憤而退群,並且發視頻抗議「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這位家長的吐槽,在網上得到了眾多家長的共鳴。有人說,家長群已經成了「作業群」和「打卡群」,白天下班以後,不能休息,還要忙群裡老師布置的數不勝數的任務;有人說,家長群成了互相攀比、奉承老師的「誇誇群」,本想做個小透明,但生怕因為少說幾句,讓老師覺得自己不上心,從而忽視自家孩子。本該是加強家校溝通的「家長群」,怎麼就變了味,成了一個「鬧心群」?對於孩子的教育,退群顯然不是解決方案,那麼未來,群裡的發言又該立下怎樣的規矩,讓每個人都不為難?《新聞周刊》本周視點關注,家長群,別成了壓力群。

家長群怎麼變成「壓力群」?

江蘇某家長: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你們上課不用心教下課讓我幫忙批改一作業,那我要你們幹什麼?改完作業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你辛苦了,說實在的辛苦什麼,教我教,改我改,是誰辛苦啊。

最近一段時間,這位聲稱退出家長群的江蘇家長,將「家長群」推上了各大網絡平臺的熱門話題榜,網友討論持續至今。而其中,網友們最大的吐槽在於,現在的「家長群」逐漸成了「作業群」,而且不少作業需要家長配合才能完成。

在群裡排隊接龍、完成任務打卡、幫助孩子錄視頻、畫畫、做手抄報、做手工,網友感嘆,這屆家長真的很忙!而且正像那位江蘇家長抱怨的,有的老師還要求家長幫助批改作業,一些網友曬出圖片,老師甚至會在群裡給沒批作業的家長施加壓力。雖然這樣的例子不一定普遍,但在這樣有形無形的壓力中,家長的擔子更重了。

安徽合肥某學校家長:像我們家五年級的小孩的作業,基本上我是不會做的,因為我們學歷也是比較低的。其實讓我看是沒有用的,那我沒辦法我只有查手機。

然而,面對部分退出家長群、取消家長群的呼聲,不少老師也感到委屈。在有十多年教學經驗的小學老師陳萍看來,家長群其實帶來了不少方便,她每天可以在群裡跟家長溝通接送孩子的信息,還會把每天的學習進度和作業發在群裡,這樣做不是為了推卸責任,而是希望家長也能關心孩子的學習。

合肥市和平小學二小一年級語文老師 陳萍:你像我今天教學了24個韻母,然後我把圖片拍下來,然後發到群裡,我覺得最起碼讓他知道孩子學到哪了。孩子的作業家長就抽一點時間就去看一下孩子有沒有完成,而且完成的是否工整,然後具體的對與錯,由我來決定。

不可否認,家長群的出現,改變了過去家長和老師很少有機會溝通的狀況,但是這觸手可及的溝通也平添了不少煩惱。從前,一年只開兩次家長會,現在,天天都可以在群裡開家長會;從前,老師只能在家長會上點評學生,現在,一些老師隨時會把學生的表現發到群裡加以點評,發生矛盾衝突的可能也變大了。

北京某初中家長:我們這兒就有那個退過群的,他的孩子有時候遲到,有時候打架,有時候這兒那兒的,那時候班主任有時候就在群裡說,他覺得傷自尊了,然後還寫了一篇公開信發到群,批評老師這樣不好、那樣不好。他們倆還都挺文質彬彬的,都高學歷,發出來那麼一個事,我們家長都很吃驚,然後我們在群裡安撫老師。

家長群的公開性,讓一切的評價都會被放大。批評如此,表揚也是如此,老師在群裡為誰點了贊,家長們也得排隊點讚;有家長在群裡讚美老師,其他家長迫於壓力也得跟著讚美,家長群很容易就變成了「誇誇群」。

北京某學校家長:我同事他們家長群裡,因為今年有疫情,有小朋友帶著溼紙巾幹紙巾,給班級送過去了。送過去之後,老師就給拍了張照片,就特別高調,在群裡表揚了這幾個孩子。表揚完了之後,從那天開始一直到現在,每天都不停有小朋友在送東西。

點讚群,收到群,作業群,攀比群,誇誇群,這家長群怎麼就變了味,到底該怎麼走下去?難道真的要回到沒有家長群的時候嗎?

安徽合肥某學校家長:我們是QQ群,但是是禁言的,學校有什麼活動會發一下,正常我們是不交流的。每天老師送到門口,真的有問題老師會跟家長直接溝通。網上我還不建議,面對面比較好,你小孩有什麼問題,直接提出來大家都知道。

白巖松:因為事關孩子的教育,許多家長都把家長群在手機裡置頂。害怕漏掉信息,回復晚了,他們還不敢開「消息免打擾」。經常上班時間,手機滴滴滴滴,響個不停,有時半個小時不看群,消息就有了90多條,還得一頁頁爬樓,翻上去找。連番的信息轟炸,如果遇到工作、家庭的煩心事兒時,真容易讓人心煩、繃不住。難怪有人說「壓垮成年人只需要一個家長群」。但老師其實也有苦惱,不光與教學有關的信息要發布,一些上面壓下來的,檢查、考核、表格等等等等,也要發。就算下了課,也不能休息,還得盯著群裡有沒有家長有疑問,需要隨時回復,感覺一天醒著的時間,幾乎都在工作,恨不得第一個退群。家校的溝通,真到了不得不調整的時刻。什麼能說,什麼不能說,又該什麼時間說,相關的公約規範有嗎?

家長群運作有了「濱江經驗」

趙媚媚,是一名已有11年教齡的小學班主任。這些年,除了日常課程教學,她還要在早上七點四十到校等學生,下午六點下班離校,白天被排得滿滿當當,私人時間和空間對她來說顯得尤為珍貴。

杭州市濱江區濱和小學 趙媚媚:下班回到家 其實有時候也已經很疲憊了,畢竟家庭也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就會發現那個信息從早到晚。有時候晚上10點多了,家長他可能在家裡發現了什麼問題,還是會在群裡@老師。隨時候命的那種感覺,這個就是會比較尷尬,就感覺可能自己的生活也會受到打擾。

家長群便捷,可一定程度上也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時間感和空間感,意味著要隨時保持聯繫。這樣的家長群交流場景,映照著彼此敏感的神經,帶有極強的直觀性,如果回復不及時或表述不加注意,家長群便成了矛盾集散地。

杭州市濱江區濱和小學 趙媚媚:家長他可能從他自身的角度出發,他想到某件事情,他可能就會想要跟老師說,在群@一下老師。但事實上我們老師在校期間,尤其是上課的時候,我們的手機是不帶在身邊的,或者乾脆是不看的。等我們看到的時候,可能孩子都已經放學了。他覺得怎麼我等了老師這麼久,老師都沒有回我,是不是老師不是很在意,不是很重視怎麼樣。

孩子尚小,正當年的父母們急切的想知道他們在學校的表現,偶爾從孩子口中聽到的隻言片語便會被無限放大,自己被誰推了一下、和誰有了小矛盾,也可能表述成被哪個小同學打了……家長因此在群裡互相指責也時有發生。

杭州市濱江區濱和小學 趙媚媚:那家長聽到這個消息,其實都是心疼孩子的。他可能就會在群裡,直接@某某某家長,叫你們班孩子、你們家孩子不要怎麼怎麼樣子。另一個家長他也是一頭霧水,聽到這個消息,他確實可能也是一下子比較難接受信息的。然後一個孩子的矛盾最後可能就會升級,好像老師處理起來就像救火一樣,我們就是消防滅火隊,這裡出事情了,要趕緊找這個家長去補救,然後找那個家長去了解。

時時找人,事事找人,像趙媚媚這樣的老師,迫切希望家長們能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讓老師們能多多少少把個人時間與工作時間相區隔。11月底,她所在的濱江區教育局推出微信群公約引發熱議,公約分家長篇和教師篇,各6條規定。趙媚媚發現,其中表述,「若非十萬火急,在當晚9:30到次日7:00的休息時間,儘量不打擾老師」,這一條正是她所渴求的。

杭州市濱江區濱和小學 趙媚媚:對我們老師來說,我覺得對家長來說其實都挺好的,都是一場及時雨。我自己覺得特別特別好的一點,就是它對於我們這種精神狀態的一種引領,它需要家長心平氣和的去溝通。每個人言論都是自由的,對不對。但是公眾場合 我覺得還是需要關注大家共同的,一些想要獲得的東西,那麼個性化的需求 你完全可以私下找老師。

「表達理性訴求」、「理解老師的忙碌」、「欣賞他人孩子」,這些具有針對性的公約規定約束著家長的發言行為,同時,要求老師「分清作業邊界」的規定中,也回應社會極為關注的「不要求家長批改作業」等問題。記者梳理發現,全國至少十省份叫停「家長批改作業」,個別納入學校績效管理,老師們在家長群的表現也被著重警示。

杭州市濱江區教育局局長 來江飛:整個公約的出臺,前後整整三個禮拜,因為我們發現了這個問題,你必須要提出以公約的形式。來規範的話,那我要有很大的群眾基礎,所以我們專門請了專業的機構,就我們區的教育研究院,專門管德育的,家庭教育的,家長學校的有關的專家我們組成了一個小組,然後他們去調研,然後提出具體的要求。

如果跳脫出家長群的磕磕絆絆來看待家校溝通的種種問題,這一紙公約,與其說體現了家長和教師都有個性化的溝通需求,不如說這是對家校良性溝通的撥亂反正。對於這一點,趙媚媚有著自己的體悟。

杭州市濱江區濱和小學 趙媚媚:事實上在微信出現以前,可能跟家長的溝通,更多的會傾向於是面對面交談 。我們知道一個人說話的時候,您看我看著您是微笑著的,語速是比較舒緩的,比較慢的,然後您看著我可能心情也是愉悅的,就知道我認可您的話,然後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這是不一樣。但文字表達不出來,哪怕我是通過電話,我笑著說話 我慢慢的說,也比急躁的,噼裡啪啦的說效果會好很多,所以我認為語言文字有時候,它可能確實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誤會。

白巖松:「家長群」本身並沒有錯,不能因為有了矛盾,就否定它的作用。這種家校溝通的形式,其實一直都有,只不過隨著技術的變化,形式不同。往前數10年,可能是電話,再往前數10年,又可能只是學生帶回家的一張通知單。你會發現,隨著時代的變化,學校和家長的聯繫,越來越密切了,這本來應該更有利於我們教育孩子。已經不止一個教育家曾經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作為學校和家庭溝通的橋梁,「家長群」該怎樣回歸它本來應有的定位?學校與家庭之間,又該怎樣更好地互動?

如何讓家長群回歸良性溝通本位?

6歲的美琪,今年9月剛剛就讀小學一年級。因為先天發育的問題,她的左手仍然像個小肉球。這個小小的缺憾,曾是她最大的心結。

美琪媽媽 彭翠平:剛開學的時候,就回來跟我講,媽媽上學不好,小朋友們老是問我,手怎麼了?一會兒來一個,一會兒來一個,我心裡都不開心了,她說我上課也不想和別人玩了,他們都出去玩,就我一個人在教室裡玩。

美琪的媽媽明白,孩子們只是出於對陌生同學的好奇,並不是真的有惡意。但看到女兒沮喪的模樣,她還是決心在家長群裡詳細介紹女兒的情況。她想請其他家長幫忙,不要讓孩子過度關注美琪的左手,因為「這讓她很傷心,也很害怕,不敢和別的小朋友玩」。

六安市毛坦廠中學實驗學校一年級一班班主任 都亞平:我們班一共47個孩子,她媽媽發完以後,幾乎所有的家長都給她媽媽留言了在下面,都說我家的孩子肯定會和葉美琪做朋友的,我肯定會教育我的孩子,多去幫助葉美琪小朋友。

班主任都老師發現,隔天再上學,就已經沒有小朋友再去對美琪的左手好奇議論。取而代之的是,下課之後,很多小朋友圍繞在美琪桌邊,邀請她一起去操場玩。原來,看到美琪媽媽那條發自肺腑的留言,很多家長當天就對孩子做了善意的引導、教育。

由於力氣太小,美琪只憑右手還不能太好地獨自生活。中午吃飯時,擔心她弄翻盒飯,總會有同學幫她遞一盒。平時喝水,如果擰不動水瓶,也會有人伸出援手。現在的美琪,與曾經那個躲在角落裡的女孩相比,不再靦腆,臉上經常浮現笑容。

美琪媽媽 彭翠平:現在她就很自信,很願意去上學,而且走在路上,以前的時候,人家可能會喊她,她就是很自卑那種不答應、不理別人,現在會答應別人,會跟人家招手,會拿著手跟人家招。

作為全班家長集合的公共領域,家長群不能僅僅是作業群、通知群,它應該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比如,方便家長參與班級決策、消解同學間矛盾,特別是加強老師與家長的互動、合作。

武漢市武昌區中華路小學二年級四班班主任 程紅:這就是我們的家長群,我給它起名叫二(四)班的小可愛。除了發布一些學校的通知之外,我也會經常把孩子們表現出來的行為,習慣上的問題,在群中和家長們交流,讓家長共同參與到孩子們的教育中來。

程紅是武漢的一名小學班主任。最近,她剛剛與全班家長,組織了一堂關於家庭教育的線下研討課。疫情以來,不少家長在線上向她傾訴了教育孩子遇到的困惑。她總結成4個方面,由家長們在群中投票,選出其中一個作為這次交流的主題。

武漢市武昌區中華路小學二年級四班班主任 程紅:有50%以上的家長認為孩子磨蹭、拖拉是現在最讓他們頭疼的問題,咱們就把這次活動的主題就定為「拒絕拖延,遠離磨蹭」。孩子的磨蹭,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他不是個涉及到道德品質的問題,往往會引發家長的心裡崩潰,心態爆炸,從而引起很多家庭矛盾,親子矛盾。

這次活動中,分享經驗的三位家長代表,也是投票選出的。家長們認為,這些平時在班級中做事果斷、迅速的孩子,父母更可能帶來具參考意義的新視角。一位家長代表提出,孩子之所以習慣拖拉,是因為家長經常事後層層加碼。想改變孩子,首先要家長做出改變。

家長:就是小孩他做得快,發現他節約出來的時間並不能馬上反饋在他自己身上,他看不到那個利好的效果,他就做的多,任務就多,做的快任務就多,他還不如做的慢,然後反正事還少,所以就是當我重新制定好計劃之後,我就發現他平常叫囂著需要40分鐘的寫字練習,他15分鐘就問題了,並且效果很好。然後剩下的25分鐘,請你自己安排。

在程紅看來,以80後為主體的年輕家長,普遍是雙職工,平時見面最多的是接送孩子的老人、保姆。這種情況下,更應善用家長群,促成與家長更多的溝通、交流。在群裡,她經常發送孩子們校園生活的片段、掠影,她希望能藉此給家長們多留住一些孩子成長的記憶,也能夠多提供一些話題,幫他們找到,走進孩子世界的鑰匙。

家長:小孩子比較小的時候我就出國在駐外,但是這個群來說,我基本上每天都要看,信息量還是比較大的。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我通過群裡面我能看得到,現在網絡信息化了,我覺得這種溝通的方式是可以的。小孩的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家長們和老師們通力的配合。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家長群怎麼變成了「壓力群」?
    因為老師在群裡要求家長幫著批改作業,江蘇一位家長憤而退群,並且發視頻抗議「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這位家長的吐槽,在網上得到了眾多家長的共鳴。有人說,家長群已經成了「作業群」和「打卡群」,白天下班以後,不能休息,還要忙群裡老師布置的數不勝數的任務;有人說,家長群成了互相攀比、奉承老師的「誇誇群」,本想做個小透明,但生怕因為少說幾句,讓老師覺得自己不上心,從而忽視自家孩子。
  •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所以家長群真算壓力群嘛?
    他邊哭邊解釋,自己加班、開會又要盯著孩子,怎麼看得過來……對於這位爸爸的情緒失控,家長紛紛表示:特別理解。「本來上班的壓力就很大,手機上還得看看老師又發了什麼通知。晚一點回復,就會被老師點名,每天下了班還要看著孩子做作業。
  • 新聞周刊丨家長群怎麼變成了「壓力群」?
    因為老師在群裡要求家長幫著批改作業,江蘇一位家長憤而退群,並且發視頻抗議「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這位家長的吐槽,在網上得到了眾多家長的共鳴。有人說,家長群已經成了「作業群」和「打卡群」,白天下班以後,不能休息,還要忙群裡老師布置的數不勝數的任務;有人說,家長群成了互相攀比、奉承老師的「誇誇群」,本想做個小透明,但生怕因為少說幾句,讓老師覺得自己不上心,從而忽視自家孩子。
  • 央視新聞周刊丨家長群怎麼變成了「壓力群」?
    央視圖白巖松:最近一段時間,手機裡老師和家長聯絡的家長群,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熱點。因為老師在群裡要求家長幫著批改作業,江蘇一位家長憤而退群,並且發視頻抗議「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這位家長的吐槽,在網上得到了眾多家長的共鳴。
  • 案例復盤:家長群變壓力群 現象級輿情背後的啟示
    下面就以教育輿情案例「家長群變壓力群」為例,來體驗大數據案例庫的獨到之處。 【案例概況】 11月1日,央視新聞報導了江蘇一家長在自己發布的短視頻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的新聞,並評論「別讓家長群變壓力群」,該事件迅速引發輿論熱議。
  • 睿思一刻·浙江:家長群=壓力群?誇誇群?向這些現象說不!
    他在視頻中怒喊:「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起因是這位家長認為老師總是讓家長幫忙批改作業,自己承擔了太多老師應付的責任。網上近來也陸續出現有關小學生家長吐槽學校作業布置過多、每日打卡任務太重、教師要求家長「志願者」打掃學校衛生等事件,引發關注。  根據新華睿思系統分析顯示,在關於「家長群」相關話題的討論上,其中11月12日是信息發布的高峰期,發布信息量為8452。
  • 家長群如何不變「壓力群」?武漢老師把妙招搬上央視
    家長群變成了「壓力群」?近日,央視《新聞周刊》欄目聚焦「家長群」問題武昌中華路小學二年級(四)班班主任程紅老師出鏡面對全國觀眾介紹她將「家長群」變成>「家校共育群」的經驗和辦法12月8日,長江日報記者採訪了程紅老師,了解她如何給「家長群」的家長們「解壓」,並將家長群打造成家校共育的一個重要陣地。
  • 家長群變壓力群,不良風氣盛行,網友:壓垮成年人只需要一個群
    家長群,最開始的初衷是為了家長和老師之間更好地溝通,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似乎變味了,幾乎很多的家長群都變成了讓家長為之困擾的產物。學拼音、講故事、改錯題、跳繩、仰臥起坐……一段時期以來,本該是家校溝通輔助平臺的家長群,卻無形中成了學生作業的打卡群、家長們的壓力群。
  • 「我退出家長群怎麼了」,成年人的壓力不只在養家,還來自家長群
    家長群一直是引起熱議的話題,家長群的存在也是一把「雙刃劍」,好的是方便家長與學校溝通,壞的是家長的時間被佔用。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成年人的壓力不只在養家,還來自家長群 有了家長群以來,不少的家長有了這樣一個煩惱
  • 家長壓力巨大,老師無可奈何 家長群背後的焦慮與掙扎
    家長吐槽壓力巨大老師直言無可奈何北京市民劉波是一名五年級學生的家長,他對那位「退群」的家長表示「特別理解」,「平日裡,家長們的情緒就算堆積如山,也未必敢在家長群裡對老師正面發作。正因為如此,當有人在公共領域捅破這層『窗戶紙』時,立刻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共鳴」。在大多數受訪者看來,家長群本應是家校溝通的橋梁,卻無形間成為了「壓力群」。
  •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家長群到底是不是對家長的一種剝削?
    最近,江蘇的一位家長發布了一條短視頻: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 以上總總,怎麼感覺,家長群現在都變了味了? 當然,可能以上都是只是個別的例子,也還是有恪守本職的老師。
  • 家長群變「壓力群」怎麼辦?杭州濱江區試行班級微信群公約!來看...
    浙江新聞客戶端訊 前段時間,「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的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閱讀量高達7.6億。當微信班級群變成「壓力群」,怎麼辦?近日,杭州市濱江區開始試水班級微信群公約,為家長和老師在微信群的言行提供制度指引,探索解決家長群變壓力群共性難題的方法。 據了解,濱江班級微信群公約分為家長篇、教師篇,各6條約定。 「我們之所以試行建立公約,是想要探索解決班級微信群變『壓力群』的共性難題。」
  • 家長群裡質疑老師收禮排座位 被班主任踢出家長群
    現在的人們,習慣根據場合、事情的不同,劃分成很多圈子,而各種各樣的微信群,也就應運而生了。學生家長群,就是這類圈子微信群中的一個。不過,有人發現,家長群裡的故事,可不簡單;很多時候老師隨便發條信息,群裡的家長們都會一窩蜂地"點讚"稱頌。
  • 汪涵拒加家長群,男子怒退家長群,家校聯繫工具咋就變了味?
    這是由於,當孩子上學後,家長會開始面臨來自學校老師,以及其他家長施加的育兒壓力。而壓力施加的渠道,往往就是家長群。 想必大部分人都看過家長群引發矛盾的新聞,或是身為家長,自己就親歷過這種壓力。並且這種情況,幾乎發生在所有家長身上,無論你的身份是什麼。
  •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男子怒懟老師!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因為他經常不回復家長群的消息,在被老師點名提醒後,突然失控。他邊哭邊解釋,自己加班、開會又要盯著孩子,怎麼看得過來…… 對於這位爸爸的情緒失控 有網友表示:深有體會 ▼
  •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
    近日,有一位家長拍了一段「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的視頻在網絡上迅速爆火,獲贊幾十萬。 「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 不法分子利用家長群,進群後,把頭像改成老師頭像,暱稱改成老師暱稱,模仿老師語氣,向學生家長收取各科資料模擬費用,多名家長一共被騙了2600塊錢。
  • 一家長退家長群上熱搜!壓垮成年人,只需一個家長群?!|熱點
    近日,江蘇一家長在自己發布的短視頻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從視頻內容來看這位家長認為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功課使得自己承擔了老師應負的責任和工作視頻結尾處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本應是家校溝通的橋梁無形間成為「壓力群」今年國慶前夕,一位孩子的爸爸在家長會突然情緒崩潰。
  • 壓垮成年人,只需要一個家長群? 孩子爸爸退出家長群引熱議
    兩個孩子16個群,哪個也不能退  最近,江蘇一個家長戴著口罩,面對鏡頭,強烈控訴老師。「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這名男子還發出「靈魂拷問」:「教我教,改我改,之後還要賠著笑臉說著老師辛苦了,到底誰辛苦?」  同樣情形還有前幾日也有一個家長只因為沒有及時回復家長群消息,這名家長被老師點名「批評」。這位父親哭著解釋:「加班,開會,盯著孩子,怎麼看得過來?」
  • 置頂聊天、不敢靜音……如何破解「家長群」變「壓力群」?
    原標題:如何破解「家長群」變「壓力群」?新華社杭州11月14日電(記者俞菀)2個孩子10個家長群,不到30分鐘未讀消息99+……網際網路深度介入教育的今天,「家長群」成「壓力群」的情況日趨明顯。近日,杭州市教育局表示將通過建立「負面清單」等形式進一步梳理「家校關係」,引發廣泛討論。不少家長認為,在家校充分協商基礎上確立家長群「群規」已勢在必行。
  • 是什麼讓家長群變了味兒
    無論你是哪個行業的打工人,有了孩子,家長群那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悲哀的中年人除了被各大大小小的工作群「綁架」外,還要實時堅守事關孩子作業、活動、學校臨時通知的家長群,生怕一旦錯過消息,孩子因自己的失職成了例外而自尊心受損,無形中給家長徒增了許多壓力和煩惱,也浪費了時間,但為了孩子,你還必須得忍著、照做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