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談家長群變味:家長與老師的角色須擺正》一文被各大媒體爭相轉載,也得到了廣大家長朋友的支持點讚,因為感同身受,所以引起共鳴。
無論你是哪個行業的打工人,有了孩子,家長群那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悲哀的中年人除了被各大大小小的工作群「綁架」外,還要實時堅守事關孩子作業、活動、學校臨時通知的家長群,生怕一旦錯過消息,孩子因自己的失職成了例外而自尊心受損,無形中給家長徒增了許多壓力和煩惱,也浪費了時間,但為了孩子,你還必須得忍著、照做著。久而久之,家長在群裡直懟老師,抖音平臺吐槽遭遇的事也就屢見不鮮了。
是什麼讓原本方便家長與老師溝通的微信群變成了敵對的戰場?究其原因,我認為是多方面的,從國家層面講,為了調節人口老齡化的嚴重趨勢,開放了二胎政策,甚至考慮全面開放生育,但實際上與之相匹配的教育資源並未準備就緒,公立學校師資力量缺乏,私立學校經費保障困難的現狀比比皆是,為了接收適齡兒童不得不對現有師資條件下編制的班級進行「加塞」,一個班級六七十名學生的情況成了常態,一個班主任面對這麼多學生,想要親力親為一對一指導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種情況下,家長群必然成為老師布置任務,要求各家配合完成教學進度的「壓力群」。
從老師的角度出發,教學計劃被安排得滿滿當當,為了完成緊湊的教學任務,應付得了期末考核,同時能讓孩子跟上進度,掌握當天學習的知識,老師只得寄希望於家長的全力配合,或許很多時候並不是老師刻意推脫教學職責,而是現實逼迫不得已而為之。但因為老師自身的素質差異,溝通協調能力的不同,家長群中時常會出現「領導式下達任務」「輕蔑踐踏家長自尊」「打擊拉踩家長智商」的現象,失了教師教書育人的身份,還滋長了囂張跋扈的氣焰,這往往是家長群變味的導火線。
從家長的立場說,為了養家餬口,保證家庭正常的開銷運轉,絕大部分家庭並不具備全職陪讀媽媽或者全職陪讀爸爸的條件,光應對職場的瑣碎和壓力就已經消耗了家長大部分的時間精力,又怎麼兼顧得好配合教學的任務?再者,十指有長短,由於家長文化程度和綜合素養不同,對同一問題的理解當然會有差異,家長群中有事無事問老師、閒聊互捧、刻意奉承的現象也不在少數,既搶佔了老師與家長正常交流的資源,又增加了老師的工作量,長此以往,家長與老師的矛盾一觸即發,家長群成了雙方洩憤的地方。
家校共育,關鍵在「共」。學校和家庭的互相配合程度,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學校教育是主體,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最重要場所;家庭教育是基礎,是對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首先,老師應當盡職盡責,擔負起教書育人的本職責任。同時家長也不應忘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校教育不應當由家庭代勞,同樣的,家庭教育也不能一股腦兒推給學校和老師。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家校合作協同育人,才能達到「1+1>2」的效果。
家校共育,目標在「育」。說到底,家校雙方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孩子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真正的家校合作,需要學校儘可能調動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熱情,獲得家長對學校管理和發展的認同,也需要家長了解學校的教育教學目標,使家庭教育配合學校教育。在此基礎上,劃好家校共育的「經緯線」,釐清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任務分工、職責邊界,才能各負其責、同向而行。
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社會現象被不經意間的隨手自拍推向風口浪尖,被大眾認可、被媒體報導、被政府關注,從而有效推動了問題解決,但就孩子教育,家長與老師的關係這個長期爭論不休的課題,光想通過得到社會的高度關注來解決是行不通的,要徹底擺正家長與老師的角色,互相不錯位、不越位、不代位,真正肅清「家長群」的不正之風,使之健康存在,任重而道遠。(華能瀾滄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檢修分公司 李棋)
【來源:昆明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